




【摘要】目的 探討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診斷萎縮性胃炎的價值,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張家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78例胃炎患者為胃炎組,另選取同期于張家港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體檢的40例健康體檢者為健康組,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內鏡和病理診斷結果將胃炎組患者分為萎縮組(48例)與非萎縮組(30例)。比較胃炎組與健康組研究對象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比較萎縮組與非萎縮組患者臨床資料及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萎縮性胃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血清PG-Ⅰ、G-17水平預測萎縮性胃炎發生的價值。結果 胃炎組研究對象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均低于健康組(均P<0.05)。與非萎縮組比較,萎縮組患者幽門螺桿菌(Hp)陽性率均更高,血清PG-Ⅰ、G-17水平均更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Hp陽性、血清PG-Ⅰ、G-17降低均是影響萎縮性胃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PG-Ⅰ、G-17水平預測萎縮性胃炎發生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98、0.756(均P<0.05)。結論 萎縮性胃炎發生與Hp陽性、PG-Ⅰ水平、G-17水平關系密切,臨床應密切關注。
【關鍵詞】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萎縮性胃炎
【中圖分類號】R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9.0114.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9.038
萎縮性胃炎發病多與患者不良飲食習慣、過度勞累、生活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情緒波動較大等因素有關。該病病程較長,早期癥狀不顯著,易被忽視,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隨著病情發展,可能進展為胃癌等嚴重的胃部疾病[1]。有研究顯示,血清胃蛋白酶(PG)-Ⅰ、PG-Ⅱ、胃泌素-17(G-17)水平可用于評估機體胃功能情況、胃黏膜組織病變部位及程度[2]。萎縮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萎縮,主細胞、頸細胞數量減少,血清PG-Ⅰ、PG-Ⅱ、 G-17水平會異常降低。因此,血清PG-Ⅰ、PG-Ⅱ、G-17可能與萎縮性胃炎發生、發展存在一定聯系?;诖耍狙芯刻接懷錑-17、 PG水平診斷萎縮性胃炎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張家港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78例胃炎患者為胃炎組,另選取同期于張家港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體檢的40例健康體檢者為健康組,進行回顧性分析。胃炎組研究對象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6.15±10.26)歲;BMI 21~27 kg/m2;平均BMI(23.79±2.24)kg/m2。健康組研究對象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7.15±10.19)歲;BMI 21~27 kg/m2;平均BMI(23.81±2.18)kg/m2。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根據內鏡和病理診斷結果將胃炎組患者分為萎縮組(48例)與非萎縮組(30例)。萎縮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6.08±10.35)歲;BMI 21~27 kg/m2;平均BMI(23.68±2.35)kg/m2;膽汁反流5例;合并疾?。焊哐獕?2例,糖尿病13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例。非萎縮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57.12±10.19)歲;BMI 22~27 kg/m2;平均BMI(24.13±2.06)kg/m2;膽汁反流3例;合并疾病:高血壓13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張家港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萎縮組患者符合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非萎縮組患者符合非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3];⑵近1個月未應用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者;⑶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有胃鏡檢查禁忌證者;⑵合并心、腦、肝等臟器障礙者;⑶合并惡性腫瘤者;⑷合并精神、認知功能異常者;⑸存在凝血、免疫功能障礙者;⑹近1個月應用過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者。
1.2 研究方法 于胃炎組患者入院時和健康組研究對象體檢時抽取其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離心機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半徑為10 cm),分離血清,存于4 ℃冰箱待檢,采用全自動化學發光測定儀(南京諾爾曼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400670,型號:NRM411)測定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收集萎縮組和非萎縮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幽門螺桿菌(Hp)感染情況(陽性、陰性)、膽汁反流(有、無)、吸煙史(有、無)、飲酒史(有、無)、家族史(有、無)和PG-Ⅰ、PG-Ⅱ、G-17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胃炎組和健康組研究對象PG-Ⅰ、PG-Ⅱ、G-17水平。⑵比較萎縮組和非萎縮組患者臨床資料。⑶分析影響萎縮性胃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⑷分析血清PG-Ⅰ、G-17水平預測萎縮性胃炎發生的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因素,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預測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胃炎組與健康組研究對象PG-Ⅰ、PG-Ⅱ和G-17水平比較 胃炎組研究對象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均低于健康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萎縮組和非萎縮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膽汁反流、吸煙史、飲酒史、家族史占比及血清PG-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非萎縮組比較,萎縮組患者Hp陽性率更高,血清PG-Ⅰ、G-17水平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影響萎縮性胃炎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可能影響萎縮性胃炎發生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萎縮性胃炎發生設置為因變量(否=0,是=1),單因素分析中有顯著差異的變量作為自變量,Hp陽性(否=0,是=1)、血清PG-Ⅰ(連續變量)、G-17(連續變量)。結果顯示,Hp陽性、血清PG-Ⅰ、G-17水平降低均是影響萎縮性胃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
2.4 各指標預測萎縮性胃炎發生的ROC曲線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PG-Ⅰ、G-17水平預測萎縮性胃炎發生的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98、0.756(均P<0.05),見表4;各指標預測萎縮性胃炎發生的ROC曲線,見圖1。
3 討論
萎縮性胃炎主要是因胃黏膜反復發生損傷,引起固有腺體萎縮所致的慢性胃部疾病,臨床可表現為上腹部疼痛、餐后飽腹感、食欲不振、噯氣等癥狀。當機體胃黏膜萎縮時,其分泌的細胞因子會出現異常變化[4]。PG-Ⅰ、PG-Ⅱ、G-17均為胃黏膜腺體分泌的內源性消化酶或輔助性消化因子,與萎縮胃炎發生、發展密切相關[5]。
PG是胃蛋白酶的前體,主要由胃黏膜的主細胞和頸細胞分泌。PG-Ⅰ和PG-Ⅱ是其兩種主要形式,在胃酸的作用下轉化為活性的胃蛋白酶,參與食物的消化過程。G-17是一種由胃竇和十二指腸上部的G細胞分泌的激素,能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同時對胃黏膜的生長和修復也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胃炎組研究對象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均低于健康組,提示胃炎患者機體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均出現異常。分析原因為,在胃炎患者中,由于胃黏膜的炎癥和損傷,胃酸分泌減少,胃蛋白酶原的合成和分泌也相應減少,導致血清中PG-Ⅰ和PG-Ⅱ的水平均降低。同時,G-17的分泌與胃黏膜的健康狀態密切相關,胃黏膜的損傷可影響G-17的正常分泌。因此,胃炎患者血清中G-17的水平也會降低。此外,胃炎患者中PG-Ⅱ水平的降低可能還與胃黏膜炎癥導致的細胞損傷有關。PG-Ⅱ不僅在胃黏膜中產生,還在十二指腸和結腸中表達,因此胃黏膜的廣泛炎癥可能影響上述部位的PG-Ⅱ合成,從而導致血清中PG-Ⅱ水平降低[6-7]。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非萎縮組比較,萎縮組患者Hp陽性率更高,血清PG-Ⅰ、G-17水平均更低;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Hp陽性、血清PG-Ⅰ、G-17水平降低均是影響萎縮性胃炎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上述因素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的發生。分析原因為,Hp長期感染可致使胃黏膜萎縮,萎縮性胃炎的發生可能與Hp感染所致長期炎癥刺激、免疫反應有關[8]。當患者胃黏膜發生萎縮時,其胃底黏液頸、腺主細胞減少分泌PG-Ⅰ,促使PG-Ⅰ水平降低;G-17作為一種胃泌素,其水平降低可能與胃黏膜細胞的減少或功能障礙有關。當患者胃黏膜發生萎縮時,G-17水平降低可能進一步導致胃酸分泌不足,形成惡性循環[9]。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PG-Ⅰ、G-17水平預測萎縮性胃炎發生的AUC分別為0.798、0.756,敏感度為0.800、0.700,提示PG-Ⅰ、G-17診斷萎縮性胃炎具有一定預測價值。分析原因為,PG-Ⅰ和G-17是胃內重要的胃泌素,具有調節胃酸分泌的作用。PG-Ⅰ主要促進胃酸的產生,而G-17則通過負反饋機制抑制胃酸分泌。當PG-Ⅰ、G-17的水平降低時,可導致患者胃酸分泌減少,影響胃內環境的酸堿度,并影響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進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損傷和炎癥,促使萎縮性胃炎發生。有研究指出,PG-Ⅰ和G-17可能通過免疫調節途徑參與胃黏膜的免疫反應,其水平降低可能會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或免疫介質的釋放,從而增加胃黏膜受損的風險,進一步增加萎縮性胃炎發生風險[10-11]。
綜上所述,PG-Ⅰ、G-17診斷萎縮性胃炎具有一定預測價值,值得臨床密切關注。
參考文獻
李兆申.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早篩、早診、早治與胃癌的預防[J].中華消化雜志, 2021, 41(Z1): 5-8.
顧丹陽,宮躍敏.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Hp感染、血清G-17、PG表達水平變化[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1, 18(6): 124-127.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J].中華消化雜志, 2017, 37(11): 721-738.
王霄騰,冀子中,韓豐,等.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與血清學新ABC法在胃癌及癌前病變篩查中的比較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 2021, 60(3): 227-232.
郭英杰,于海東,李鮮愛.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與胃鏡檢查診斷萎縮性胃炎的臨床價值比較[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20, 25(6): 791-793.
金麟,褚云香,王東盛,等.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患者血清胃泌素釋放肽前體、糖鏈抗原242、降鈣素原水平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及預后的相關性探究[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23, 46(6): 521-525.
李飛飛,楊金艷,韓瑞瑞,等.萎縮性胃炎患者外周血TLR4 MyD88 NF-κB及PG水平變化與Hp感染病變進程及炎癥反應的關系[J].河北醫學, 2023, 29(10): 1629-1634.
葉挺,丁夷峰,金婷婷,等.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和胃泌素-17對健康體檢人群胃癌前病變篩查的價值研究[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22, 45(9): 782-786.
李娜娜,齊濤,朱黎明.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門螺桿菌IgG抗體在胃部疾病初篩中的臨床價值[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 2022, 21(4): 509-513.
陳梅,歐錦溪,鄭華銀,等.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聯合檢測診斷早期胃癌的價值[J].臨床消化病雜志, 2023, 35(4): 284-288.
易文全,郝衛剛,劉睿,等.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及胃泌素17檢測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價值[J].西部醫學, 2022, 34(7): 1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