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3年,國資委連續召開全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專題會議,拉開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序幕。國資委黨委發表文章《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也隨之公布。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要求全面覆蓋無死角、突出重點有靈魂,更加注重分類改革、因企制宜,要求國有企業聚焦主責主業和使命責任,圍繞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著力打造發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經營機制新、布局結構新的現代新國企。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基礎能源產業之一。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的深化,傳統火力發電企業改革按下加速鍵。過去三年,能源電力行業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各大電力集團紛紛制定了改革行動實施方案,在各領域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從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到“三項制度”改革大范圍破冰破局,再到戰略布局和產能結構實現全方位整體性優化,改出了新活力、高效率、好機制。2022年度中央企業改革三年行動重點任務考核A級企業名單中,68家央企入圍,41家涉足新能源相關業務,其中CS發電公司所在集團位列前三。CS發電公司作為國家級特大型火力發電企業,能源形式包括煤電、氣電、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在貫徹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部署上走在集團前列。
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2020-2022)經驗啟示
三年來,CS發電公司在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完善治理和管控體系、健全激勵約束機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重點發力、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條符合實際、促進發展、提升活力的實踐道路:完善法人治理體系,提升治理水平和治企能力,推動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實現黨的作用發揮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立經理層報告機制保障經理層依法行權履職,實現了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管控模式與董事會授權下的公司治理體系有機統一;堅持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加大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力度,以建設產學研創新平臺為抓手完善創新體系和機制,通過實施存量資產“三改”優化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大清潔能源、綜合智慧能源開發和“三新”產業培育,成功打造了集火電、光伏、儲能、綜合智慧能源等多種能源形式于一體的區域綜合能源基地;優化公司管控模式,構建與市場化機制相適應的組織體系、職能配置、組織架構及人員配備,完善管理權限手冊和權責清單,對標國內一流和區域領先企業提升關鍵指標,被中電聯評為5A標準化企業,躋身行業先進一流管理行列;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激發企業活力和內生動力,建立健全“全員發展、全員營銷”的創新機制,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化用工,完善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全面完成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剝離和歷史遺留問題掃尾;健全協同高效的監管機制,強化對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監管,建立健全“大監督”機制,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優化考核評價體系,構建了國有企業“大監督”格局,實現了監督力量優化整合和監督效能充分發揮;加強黨的領導,推動黨建與業務融合,打造高質量發展核心競爭力,鞏固主題教育學習成果,推進基層黨支部創價值,實施“挑戰者計劃”打造一流干部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持續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在公司內營造了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三、新一輪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重點
在深化上一輪改革三年行動成果運用的基礎之上,國有企業要從新時代新征程賦予的新使命新任務出發,圍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錨定目標著力實現“三個明顯成效”。
1.在增強國有企業服務國家戰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顯成效。能源電力行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三年來歷經了有序用電、“能耗”雙控、能源保供、碳市場元年和煤電“兩部制”電價等多輪改革,電力行業在“雙碳”實施路徑上逐步達成共識,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最大挑戰是保障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中央明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國有大型火電企業始終要肩負起國家能源安全和電力供應穩定的重fE/VLQsWWReXRNjkwg7s8Q==大使命和責任,在新一輪改革下充分發揮出安全支撐作用。
2.在推動國有企業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上取得明顯成效。三年改革重點解決了傳統火電企業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重等痛點問題,一定程度消除了國企員工“躺平、躺贏”心態和“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狀態,CS發電公司員工基數、年齡結構指標偏大,先后歷經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取消全民職工在集體企業取酬、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再出發”和廠辦大集體改革,健全更加精準靈活、規范高效的收人分配機制和激發各級干部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新一輪改革不變的目標之一。
3.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和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上取得明顯成效。一直以來火力發電廠依托發電機組等重資產實施經營管理行為,技術創新主要是基于機組檢修工藝和節能運行,雖然具有原創性、實用性和經濟性,但仍缺少自主性、前沿性、顛覆性的技術研究,存量資產科技研發投入產出呈現疲軟態勢,“三新”產業板塊也缺乏拳頭技術和產品。因此,傳統電力企業要在存量資產抓優化、增量資產調結構和“三新”產業促轉型上重點發力,著力推進火電機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加快培育“火電+”“新能源+”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逐步轉型為安全可靠、核心多元、競爭力強的新型電力企業。
四、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路徑研究
落實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傳統火電企業要從全局領會把握,充分結合企業實際,抓住關鍵根本,避免老問題、落實新舉措、激發新活力。
1.增強能源電力供應支撐托底能力,發揮央企責任擔當,牢牢守住能源保障和安全底線。加強傳統支撐性電源的托底保障作用,全面做好保供工作。積極發揮中央企業責任擔當,全面做好能源保供工作。發揮煤電兜底保供和基礎能源功能作用,穩步開展煤炭與煤電聯營,有序推進600MW替代擴建項目落地。提高能源供應可靠性安全性,加強技術引領攻關,重點落實煤電“三改聯動”,助力火電向清潔、高效、靈活方向快速發展;強化設備運維管理,提高設備可靠性,保證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發揮集中采購規模化優勢,促進供應鏈協同運作,加大電煤長協采購力度,實現從應急保供轉變為體制性穩定性保供。
堅決壓實安全生產責任,夯實安全生產管理基礎。壓緊壓實安全保證、監督、支持三大責任體系,強化領導干部履職情況監督檢查,建立獎懲鮮明的激勵考核機制,推動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三管三必須”要求落實到位。健全建強公司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安全監督規章制度體系,強化制度、標準和規程剛性執行,確保安全生產規定、要求有效落地;實施“亮燈機制”,督促安全管理績效較低、安全管理基礎較弱的部門及時采取措施,強化安全管理能力;配齊配強安全監督隊伍,強化安全監督隊伍建設,全力構建轉型發展新安全格局。
2.聚焦價值創造,提升資產效益,增強轉型發展“引擎力”。堅持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提質增效穩增長。聚焦價值創造,圍繞“一利五率”指標優化,層層分解落實任務,切實提高投資回報水平;用好考核“指揮棒”,推動實現共性量化指標與個體差異性指標有機結合,引導單位牢固樹立價值創造理念,更加注重投入產出效率。加強電力營銷,發揮新能源專業化營銷能力,精準研判市場形勢,動態優化報價策略,堅持綠色價值營銷,搶抓省間交易與綠電交易機遇,提升市場交易價格,增加效益貢獻;深化“火電扭虧”,落實安全生產,抓好燃料的關鍵因素,開展債務優化,控降固定成本,嚴控非必要管理性費用,改善火電資產經營質量,度電成本、度電效益等指標達到行業領先。
強化法治合規體系建設,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著力健全合規管理體系,持續完善合規運行機制,開展合規審查與評價,建立重點領域合規風險識別清單、崗位合規職責清單、業務流程管控清單,推動合規管理與經營管理深度融合,保障合規體系有效運行。堅持“管業務必須管風險”,抓實抓早重大風險防范化解,繼續優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優化風險管理制度,有效管控公司各業務領域風險,持續提升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密切結合公司發展實際,及時研究內控缺陷變化情況,針對性加強重點領域內控管理,形成覆蓋各業務領域、部門、崗位,涵蓋各級子企業全面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
3.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打造能源電力科技創新競爭力。持續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助力公司戰略轉型創新發展。立足于產學研相結合,堅持開放合作協同創新,主動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探索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利用市場化的科研設施、科技成果、科研人才、資金、品牌等資源,培育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加快推進新型電力系統研究機構,依托科研項目實施,聯合行業頂級技術團隊,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關鍵環節等方面取得突破。優化科研經費籌措與管理機制,確保科研投入穩步增長。根據公司經營狀況綜合平衡科技投入計劃,納入JYKJ方案,進一步規范系統單位研發經費的歸集核算與稅收籌劃。建立科技投資管理體系,加大對科研項目的實施監管力度,加強對科研項目管控。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力爭到2025年研發投入強度超過4%,持續完善研發投入產出成效評價機制,常態化開展科技創新成效綜合評價。科學統籌管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加強科技創新的規劃設計和統籌管理,激勵約束與考核評價并重,加大科研成果轉化激勵力度,特別是在科技成果激勵獎勵方面,完善成果轉化應用相關獎勵制度、機制建設,按年度開展科技成果評優,對成果轉化推廣給予獎勵,促進成果轉化收益見效,推動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等創新機制逐步建立健全。
4.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經營機制長效化制度化,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提升公司治理現代化水平。充分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細化完善黨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明確履職行權的規則程序,強化執行效果監督,推動不同層級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完善董事會授權體系,持續優化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機制,充分發揮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積極作用。全面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下新型經營責任制,激發企業內生活力動力。持續推進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以更高標準提升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工作質量,通過機制流程的制定和契約文本的設計,強化契約目標的科學性、挑戰性和剛性考核兌現,發揮經理層成員管理的示范作用,以上率下。更大力度推行管理人員竟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相關制度。完善內部人才流動機制,分類細化優化員工市場化退出標準和渠道,用活各類人才。健全更加精準靈活、規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機制,發揮薪酬分配的激勵作用。在薪酬分配上打破“大鍋飯”,進一步深化薪酬分配改革,持續推進分配機制的建立健全,強化工資總額與利潤貢獻直接聯動。提升薪酬分配與轉型發展成效掛鉤力度,引導企業干部人員追求長期、可持續經營效益豐富激勵措施,更大力度、更大范圍地推進中長期激勵探索實施,更加靈活、更具創造性地應用各種中長期激勵措施,進一步提升覆蓋面和精準度,激發企業內部活力。
5.打造一流干部人才隊伍,筑牢戰略轉型發展的人才根基。加快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戰略人才隊伍。強化人才發展“雁陣”格局,培養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通過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等方式,打破傳統勞動用工方式束縛,多渠道、多層次、多模式吸引人才。不斷完善企業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多通道、扁平化、專業化崗位序列體,為領軍人才、青年人才、技術工匠搭建事業平臺,不斷完善多元化激勵體系,提供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著力建設高素質領導人員隊伍。突出政治標準和專業能力,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鮮明用人導向,大力選拔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善于成事的干部。完善領導人員考核評價制度,建立梯度培養機制,充分激發隊伍生機和活力。儲備優秀年輕干部,加大優秀年輕干部多崗位交流鍛煉的力度,持續提升黨委管理干部中年輕干部的比例,為公司轉型發展儲備人才。持續推進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進一步規范職業經理人考核激勵工作。培育和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突出戰略眼光和全局視野,構建更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的企業領軍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對具有企業家潛質的優秀干部,重點加強實踐鍛煉和專業訓練,有計劃地調整到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艱苦地區經受歷練,讓干部加快成長為善于治企興企、改革創新的復合型干部。鼓勵和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建立容錯機制、完善激勵政策,加強對優秀企業家的表彰和宣傳,弘揚企業家精神。
6.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完善黨領導國有企業的制度機制。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對照“一流黨建”目標,加強黨的建設,持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把黨的領導更好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為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不斷完善黨委工作規則、黨委會議實施細則、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實施辦法,以及黨委決定事項清單和前置研究事項清單,進一步厘清董事會、黨委會、總辦會在決策、執行、監督各環節的權責和工作方式。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切實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優勢。健全全鏈條決策落實保障機制,持續深化黨委會會以及閉環落實機制,完善“重點任務協同+JYKJ管理協同+大監督協同+黨建協同”的“大協同”機制。落實健全國有企業全面從嚴治黨體系任務要求。把“兩個責任”落實情況作為對基層黨組織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做實年輕干部教育管理監督,強化重點領域監督。發揮巡察利劍作用,深化政治巡察和調研監督,提升巡察監督質量,強化巡察調研整改和成果運用,優化完善“巡察發現共性問題清單”,組織開展自查自糾工作,深化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完善上下聯動機制,壓緊壓實各級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
五、結語
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是繼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之后的一項重要改革部署,也是各大電力集團建成世界一流企業、實現一流戰略的必由之路。傳統發電企業將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果運用,深入貫徹落實國資委和各大電力集團改革部署,加快研判出臺企業自身的改革行動方案,全面推進改革舉措見行見效、落實落地,奮力建成中國特色現代化國有電力企業。
(作者單位:江蘇常熟發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