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日益受到重視。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型產業組織形式,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日益引起產業界和理論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陜西省高水平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施方案》,提出圍繞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優勢領域,高水平培育壯大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產業創新集群,構建產業鏈群“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梯次發展新格局。如何抓住機遇,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實現區域競爭力提升,值得探索。
一、產業集群內涵與意義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有過論述,被普遍接受的是美國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區域下的一個特別領域,存在著一群相互關聯的公司、供應商、關聯產業和專門化的制度和協會。”也就是在某一特定領域中相互聯系且合作與競爭共存的,同時集中于同一地理位置的企業和大學、產業工會等相關機構的聚集體可以稱作是產業集群。克魯格曼以傳統的收益遞增為基礎理論,將路徑依賴、經濟增長和規模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工業集聚理論。熊彼特從技術創新的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均勻性來定義產業集群,認為創新趨向于集群。總之,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出發,都分析了產業集群的形成動因,闡述了產業集群帶來的優勢。國內學者也從多方面對產業集群的概念進行表述,如從企業彼此之間存在競爭和合作關系看,產業集群就是相關產業領域的企業、政府以及其他機構共同構成的地理集聚體。
從國內外學者對產業集群的定義看,一個產業集群必須具備幾個基本特征:一是空間集聚性。產業集群企業往往集中在同一地域,無論地域范圍大小,但要連結成片。空間的集聚為企業獲得更好的信息和服務,從而在集群中受益創造了條件。二是產業關聯性。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其它機構往往都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同時,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聯系網絡中的一個個節點,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高度的相關性才使得集群成為一個更具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的整體。三是專業分工性。產業集群內部不僅包括企業,還包括相關的商會、協會、銀行、中介機構等,這些實體機構各有職責,彼此獨立自主但相互之間又有著特定的關系,通常按照生產分工、物流、信息流等不同環節編織成網,專業化分工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四是協同合作性。產業集群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協同合作會更加有利于該區域內的相互學習和不斷創新,實現企業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不斷突破自身邊界的限制,充分發揮各類機構、組織的優勢,促進經濟共同發展。五是學習創新性。持久的創新能力是產業集群得以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企業間不斷的交流與合作,內部學習及新技術的引進更加迅速、便捷。
產業集群的形成受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產業發展基礎、企業衍生與自我強化能力、創業型企業家和技術工人、歷史偶然事件與區位機會等多種因素影響,通常路徑有:①關鍵企業的衍生。集群由一個企業增加到多個企業,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市場影響力的企業除自身不斷分解出新企業外還能吸引相關企業加入,從而形成產業鏈。②中小企業的集中。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和協作形成產業集群;政府引導,政府通過產業政策、產業園區建設等推動企業集群化發展;技術創新與擴散,形成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城鎮化推動,人口、資金、基礎設施改善帶動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的形成將有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其機理是通過充分利用公共基礎設施、有效整合資源、專業分工協作等功能大幅降低生產和營運成本;集群內較多的企業,信息交流速度較快,創新理念、技術和新工藝,對產品和服務進行改進,自身的更新升級速度加快,技術創新優勢使競爭力更強;多樣化的產業結構能有效抵御外來沖擊,降低風險集中度,防止產業結構單一造成的“鎖定”效應。
二、陜西省重點產業集群化發展現狀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日益深化,陜西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批支柱產業聚集程度不斷提高,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對全省經濟的支撐作用日趨明顯。根據陜西省統計局2022年數據,全省能源工業逆勢發力、快速增長,規上能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是支撐全省工業經濟較快增長的主要動力;規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7%,拉動規上工業增長2.0個百分點,全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實現產值1.64萬億元,上繳稅收576億元,帶動就業59.5萬人次。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到3918.53億元,比上年增長13.1%,高出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6個百分點,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22年,陜西省能源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六大支柱產業領域的新登記企業11.88萬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逐步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裝備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一批發展勢頭良好的產業集群,已成為陜西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新世紀以來,陜西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以一批潛質較好的大企業為依托,發展能源化工、裝備制造等8大產業集群。近年來,又重點發展重卡、航空、光子、煤制烯烴芳烴、鈦及鈦合金等23條重點產業鏈,培育支柱產業拉動先進制造業。在中小企業構建“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領航企業”優質企業梯度。在秦創原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等重點培育20個左右產業創新聚集區。食品工業則以乳制品、白酒、富硒產品三條重點產業鏈為先導,培育打造一批全國領先、陜西特色鮮明的千億元級食品產業集群。目前,全省已形成了以西安飛機工業(集團)922f0563c6b01b43684d8d7a16ad78e7555a66bc1e87e1975083c91608f919c1有限責任公司、陜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航空產業集群,以西安電力機械制造公司為主導的輸變電設備產業集群,以陜汽集團、比亞迪汽車、陜西法士特集團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汽車產業集群;以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漢川機床集團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數控機床產業集群;以陜鼓集團、中冶陜壓、中鋼西重、西安煤礦機械廠、西重所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冶金煤炭重型裝備產業集群;以航天四院、航天六院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航天產業集群;以陜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筑路機械有限公司、陜西新黃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寶雞合力叉車廠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以陜西電子信息集團、彩虹集團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電子通信設備、元器件產業集群;以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寶雞石油鋼管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石油裝備產業集群;以榆林經濟開發區裝備制造園為依托陜北能源化工基地能化裝備產業集群;以大唐陜西發電公司、神木錦界電廠、府谷清水川電廠、蒲城電廠和寶雞二電廠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電力產業集群,以延長石油集團、長慶油田分公司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石油天然氣產品及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集群;以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延長石油集團、神華神府公司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煤及煤化工產業集群;以西安楊森、利君集團、步長藥業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以西安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內軟件企業為依托的軟件產業集群;以隆基綠能、三星西安工廠為龍頭的硅產業及集成電路集群;以省有色集團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有色產業集群;以東嶺集團、陜鋼集團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冶金產業集群;以西安銀橋、西安青啤、陜西卷煙總廠等龍頭企業為主導的食品產業集群等。綜觀陜西支柱產業集群發展軌跡,大致可歸納為幾種類型:一是以重大骨干項目為主的布局型產業集群,尤其是國家重點布局在陜西的電力機械制造、航空航天、兵器、有色金屬等骨干項目的建設,使陜西成為國內重要的國防工業基地,這批大型骨干企業,在市場經濟浪潮中,與中小企業、科研院所有機結合,向產業集群化方向發展。二是以各類開發區主導形成的園區型產業集群。開發區是全省經濟發展的加速器,通過聚集和溢出效應催生了軟件、汽車、其它裝備制造業等一批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三是以優勢資源開發形成的產業集群。陜西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為重點,實施了一批重大能源化工和基礎配套項目,工業園區快速崛起,電力、煤化工等產業集群化發展,有力地帶動陜北整體發展步伐,榆林成為我省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四是“企業+基地”型產業集群。果業、畜牧業等農業類產業集群,依靠優勢區域,創造了面積、產量和綠色基地全國領先,一批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成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立足新發展階段,激發龍頭企業主動作為,持續推動產業鏈不斷延伸,上下游企業聚集成群、協同發展,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造產業集群,將對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
陜西雖然在產業集群培育方面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若干初具規模并有一定優勢的產業集群,但與全國同行業相比、與整體工業化進程相比,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一些集群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重點培育。突出表現為:一是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相比,陜西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不多,大多數集群內企業規模較小、實力較弱,龍頭企業規模還不大,產值上億元的企業數量較少,產業集群總體競爭力不強。二是產業集群多數處在初始發展階段,產品同質化,檔次不高,集群內的分工協作水平低,配套能力不強,尤其是大企業、大集團孤島現象明顯,產業帶動性不強,產業鏈條不健全,產業聚集效應還沒有充分凸顯。三是產業集群整體上處于市場自發狀態,強力推動不夠,總體規劃和相關政策有待完善,創新機制和創新能力有待提高,融資困難,資金渠道仍未暢通等等。這些都影響產業集群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加快陜西重點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加快陜西重點產業集群化發展,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型工業化思想為指針,以大企業、大集團和產業園區為支撐,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圍繞重點領域和優勢產業,全力打造主業突出、特色明顯、輻射面廣、產業鏈條長、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經過幾年努力,使全省產業結構和布局得到顯著優化,產業競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一批大企業迅速崛起,成為產業集群發展的龍頭;產業集群規模加快擴大,專業分工和配套能力增強,形成一批國內外名牌產品;產業集群自主創新能力、管理水平明顯61WLcWacWmdBYTEjppTWMw==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產業集群化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主體形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1.以大企業大項目為引領,提高產業集中度。積極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確保重大項目順利推進。以支柱產業為重點,全力打造一批大企業,擴大企業規模,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競爭力。抓住國有企業改革機遇,采取多種方式,引進戰略投資者,推進股權多元化,打造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力支持一批優勢領域的大型企業集團積極籌備上市融資,給予民營企業制度支持、技術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培育一批民營大企業。加強對大企業發展的指導工作,繼續落實關于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的實施意見精神,支持“鏈主”企業做強做大,認真落實國家和省上已出臺鼓勵大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制定相應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對于重點企業、重大項目,落實領導包抓責任制,建立政府與企業聯系制度,協調和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
2.發揮好園區載體作用,提升工業園區輻射帶動能力。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屬性相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做大做強”的原則,加大園區產業集群統籌協調力度,提升產業聚集水平。妥善處理好園區發展與土地有效利用、園區發展與綜合利用、園區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完善園區的道路、通訊、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有針對性地建設專業化園區,優化企業間的生產協作流程。加大產業鏈招商引資力度,引導產業向園區聚集,圍繞重點產業,通過“一攬子”招商,將龍頭企業和主要配套企業“打捆”引進,形成一個集群框架,實現產業聚集發展。
3.提高中小企業配套協作能力,增強產業鏈接。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集團的引領作用,加強對配套企業的技術指導,選擇一些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不定期派出技術人員幫助配套廠家解決技術難題,提供人員、資金、設備和培訓方面等支持,建立穩固的協作配套關系,促進產業之間、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拉長產業鏈。加強信息發布和交流,由政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等定期或不定期借助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及時發布龍頭企業的產品配套信息,提升產業鏈企業本地配套、產業聚合能力,引領中小企業共同發展。扶持培植中小企業的協作配套能力,省級相關專項資金要有一定的比例支持配套企業技術改造,提高其技術水平和生產配套能力。鼓勵中小企業之間配套協作,形成緊密的企業協作關系,包括產業上下游、技術的引進與消化吸收之間的關聯,增強產業鏈接。
4.建立健全服務支撐體系。以產業集群為依托,堅持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原則,推動有利于集群發展的高起點、專業化和多方位的服務支撐體系建設,打造高能級發展載體平臺。重點建設技術研發中心,扶持產業集群建立共性技術研發中心,面向整個產業,實現技術資源共享;建立產品檢測中心,增強產業集群的自檢能力,搞好產品檢測服務;建立產業信息中心,用信息化帶動產業化,擴大國內國際業務交流;建立人才培訓中心,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培訓方式,形成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和企業自主相結合的培訓機制,提高企業家和員工的素質;建立創業輔導中心,著力于催生小企業,拓展產業鏈條,解決初創階段的突出困難,促進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和共享,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
5.加大財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引導和扶持重點產業集群技術研發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創業輔導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拓寬產業集群企業財政資金支持范圍,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積極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為產業集群企業融資創造方便條件。建立信用擔保中心,支持在重點產業集群設立商業性或互助性信用擔保中心,探索建立從銀行授信、票據開立、票據流轉、票據貼現全鏈條金融業務長效運行機制,著力于解決產業集群企業融資難問題。
6.進一步營造產業集群發展環境。各級政府應加強對產業集群發展工作的領導,協調有關部門,凝聚多方力量,形成發展合力。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制定并實施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相銜接,使產業集群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大的發展空間。開展“省級產業集群”創建活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積極實施“企業內涵提升工程”和品牌戰略,促進企業管理現代化,充分發揮品牌的集聚和擴散效應。研究制定促進集群持續發展的政策,創新管理和服務方式,建立考核和評估機制,為產業集群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