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內涵豐富,具有極強的民族性特征,深化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不僅能為企業的管理發展提供思想基礎,而且能豐富、完善、優化企業現代管理理念,增加企業的經營效益。本文在闡述企業管理內容的基礎上,分析中華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并剖析以義為先、以人文本、貫和持中、誠實守信、修己安人、無為而治等傳統文化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情況,提出企業需要凝練、總結中華傳統文化,搭建傳統文化的應用載體,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并重視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融合,期望能進一步提升中華傳統文化應用水平,改善企業管理效果,促進現代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新常態經濟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變得尤為激烈,創新經營管理方式已經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在企業現代化管理中,良好的文化環境有助于企業管理理念、方法的實施。為進一步優化企業管理的文化環境,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希望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應用,豐富企業自身的管理理念,達到優化企業管理、增加企業經營效益的目的。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內涵豐富,企業管理者需要立足自身的經營現狀和發展需要,重視傳統文化的總結凝練,以此來找準切入點,為傳統文化的融合應用和企業管理水平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一、企業管理的內容
企業管理是一系列活動的總稱,以具體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內容核心,包含財務管理、業務管理和行為管理等諸多內容,具有組織、計劃、指揮、協調和控制的職能作用。市場環境下,企業管理的內容較為豐富,基于劃分標準的差異,其管理的內容也有較大不同。從管理對象來看,人員資金、設備技術、市場信息、文化制度等都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而從職能層面來看,企業管理又可分為計劃管理、采購生產、供應鏈管理、項目財務、統計信息等。在先進理念方法的支撐下,嚴格控制這些管理內容要素,能增強企業管理活動的實效性,平衡企業成本與效益關系,助力企業穩步發展。
二、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1.豐富管理理念。在企業管理工作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較多企業開始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依托優秀的傳統文化開展企業工作,對企業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具有較為豐富的內涵,涵蓋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其中儒道兩家文化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融合應用較為深刻,隨著以義為先、以人文本、貫和持中、誠實守信等傳統文化的滲透,企業具有較為豐富的理論基礎,對于后期各項管理活動的開展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2.增強企業管理實效性。規范使用中華傳統文化,能有效增強企業管理的實效性。一方面,將中華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工作結合起來,能實現現代管理理念的創新,改進現代的管理方法,并持續優化企業的經營管理環境,這種管理層面的優勢最終會作用于企業的經營活動,促進企業經營效益增加;另一方面,現代企業經營發展的目的在于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在企業管理階段,較多企業高度重視成本與效益的控制,對于企業的社會職能考慮不足,難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特色鮮明的義利觀,尤其是以義為先等理念的融合,使得管理者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企業的社會效益,增強了企業的影響力,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三、中華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內容
1.重視社會效益的“以義為先”應用。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思想,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倫理文化,這些文化思想不僅是人們日常行為規范的制度,而且是中國社會價值選擇的重要取向。在企業現代管理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便需要考慮滲透儒家思想中的義利觀。義利合一、以義為先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義利觀的整體表達,對于企業現代化管理具有積極作用。
人們將“以義為先”看作是企業的經營之道,儒家思想指出: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該觀點系統闡述了仁與生財之間的關系,并間接地突出企業在生財過程中要行大道、顯“義”。企業現代化管理中,管理者需要嚴格按照“以義為先”的要求,系統考慮企業、職工、客戶之間的關系,實現各方的共同利益。另外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按照以義為先的要求,企業還需要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開展經營活動,并考慮企業的社會效益,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籌兼顧,這樣才能在經營活動中平衡義利關系,促進企業的穩步發展。
2.側重人本管理的“以人為本”應用。以人為本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諸多思想具有相通之處。從整體來看,儒家文化在“仁”這一核心理念的支撐下,強調重人道、輕天道,尤其是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實現了“人本”思想的集中表達。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這種人本思想深刻地融入了整個民族的續頁當中,對于中華民族的行為規范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現代管理理念下,人力資源管理成為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重要組成,并且在企業核心價值觀念中,人們將人力資源上升到了第一戰略資源的高度。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以人文本理念的支撐下,規范落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取得了突出的管理成效。在企業人本管理中,管理者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價值,按照以人為本的具體要求,對企業人力資源招聘、開發培訓、任用管理、績效薪酬和勞工關系進行管理,這充分發揮了人力資源的能動作用,最終人力資源優勢逐漸轉變為企業的發展優勢,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另外,以人為本的另一個要點在于“人和”,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開展人和管理具有積極作用,借鑒歷史經驗可知,人不和則心不齊,心不齊則事難成。基于這一規律,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積極開展人力管理,充分尊重職工,并加強與職工的溝通聯系,以此來形成團結向上的環境氛圍,有效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揮了人力資源對企業發展的助力作用。
3.強調轉換經營的“貫和持中”應用。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貫和持中也是極為重要的思想內容,具有注重和諧、堅持中庸的雙重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和為貴”“合則兩利、仇則兩傷”等均是對貫和持中思想的論述。從本質上講,貫和持中的核心在于包容,要求營造一種上下和諧的環境,并形成左右通達的范圍。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利用貫和持中思想開展經營管理工作,能深化轉換經營理念應用,構建良好的經濟秩序和合作關系,達到和氣生財的目的。在實際管理中,按照貫和持中的要求,企業管理者會嚴格落實“寬和待人”的要求,在實際管理中注重角色轉換,從對方角度出發,系統化地考慮、分析分體,這不僅增強了管理者本身的親和力、感染力,而且加強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在企業內部構建了和諧、穩定的關系網,有助于企業的發展壯大。
4.凸顯企業信譽的“誠實守信”應用。誠實守信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中有較多對于誠信的論述,除“誠者,圣人之本”外,“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等都是對誠信的具體闡述,可見誠實守信的重要作用。
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誠信被視為企業的立足之本,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內在要求。目前,誠實守信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多個層面具有廣泛應用。一是在企業外部市場信譽管理中,管理者提出誠信經營理念,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行業政策實施企業管理者,減少了企業的違法、違規風險,塑造了良好的企業形象,為企業的市場化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二是在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活動中,基于誠實守信理念,企業不斷地選擇高質量的材料,利用成熟的技術,以此來提升自身的產品質量,更好地滿足客戶需要;并且在財務管理活動中,對企業的資源、資金要素進行監督管理,消除企業內部的資金挪用、貪污腐敗問題,實現了個人誠信、清廉與企業發展效益的統一。三是在宏觀層面,我國致力推動社會征信制度建設,利用社會征信體系對企業的信用情況進行監督、調查和控制,塑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有效地引導了企業的誠信經營。
5.適應職工培訓的“修己安人”應用。管理者是企業經營發展的骨干力de086946f70902617de675bdbef1c965cc8eb391e4b8bdbb03ba9edab514c543量,管理者的綜合素養對于企業的發展水平具有較大的影響;這要求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不斷提升管理者的綜合素養。在提升企業管理者綜合素養過程中,部分企業規范使用中華傳統文化,融入了“修己安人”的思想理念。在傳統文化中,針對修己安人思想的描述較多,其中,以德為先、以義為重是修己安人的基本要求,同時以和為貴、以禮待人是修己安人的重要條件,這些要求和條件對于企業管理者內在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在修己安人理念的支撐下,企業開始注重管理者個人能力和素養的提升,要求管理者修自己的專業技能、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在管好自己的同時,積極參與企業內部管理活動,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除提升企業管理者個人素養外,修己安人在基層職工的培訓教育中也有廣泛應用。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針對“修己安人”思想,還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論述,該觀點將修身放在第一位,指出修身是個體開展其他活動的基礎。在企業職工培訓工作中,滲透“修身”理念對于職工的自我學習和培訓教育具有積極作用。在這些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企業職工能不斷地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提升,這不僅滿足了職工培訓教育的需要,而且適應了新時期企業的競爭發展需要,最終通過提升全體職工的綜合素養,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取得良好的發展效果。
6.重視柔性管理的“無為而治”應用。無為而治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其核心思想在于尊重自然的規律,做到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指的是客觀、自然存在規律,要求人們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使用無為而治需要重視以下要點:一方面,無為而治并非不作為,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融入無為而治理念,就需要系統考慮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結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來安排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設計企業長遠發展目標,并實施具有柔性特征的管理,實現企業發展與市場經濟趨勢的相互統一;另一方面,無為而治強調減少對事物本身的過度干預和不恰當干預,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要預防不恰當的干預行為,就需要對企業領導者的權利進行限制,反對企業領導者的肆意妄為,從這一層面來看,無為而治為企業的權責管理提供了理論支撐。只有準確理解無為而治的真正內涵,規范開展企業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發展效益。
四、中華傳統文化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創新路徑
1.重視傳統文化總結凝練。現階段,在企業管理中融入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一種重要趨勢。為深化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應用,就必須做好傳統文化的總結和凝練。一方面,企業需要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對自身經營發展的作用,做好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工作,并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實現傳統文化與企業經營活動的高度結合;另一方面,傳統內涵豐富,企業管理者需要重視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的凝練,從傳統文化中提取以義為先、以人文本、貫和持中、誠實守信等核心理念和思想,指導企業經營管理,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的熏陶、引導作用。
2.準確搭建傳統文化應用載體。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使用傳統文化需要良好的載體平臺作為支撐。在企業管理者搭建傳統文化應用平臺時,需要重視載體平臺搭建方式的創新,通過多種載體靈活使用傳統文化。一是企業需要積極開展經典誦讀、傳統文化學習、寫作、演講等活動,通過多樣化的文化活動,鋪平傳統文化滲透融合的具體路徑。二是企業需要在具體的項目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搭建傳統文化融合的業務平臺,有效規范企業的業務活動,取得良好的融合效果。三是除線下宣傳手段外,企業還需要重視多媒體手段的融合應用,利用多媒體平臺傳播傳統文化,改進企業管理方式,取得良好管理效益。
3.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融合使用傳統文化還需要發揮典型示范作用,通過先進典型、良好形象品牌加強對企業的引導,使企業管理者認識到應用傳統文化的價值,高度重視傳統文化滲透融合,改進自身經營管理方式。在此過程中,企業需要從內外兩個層面出發,準確尋找典型人物和實際,做好這些典型的宣傳,使得企業職工具有向典型看齊的正確認知。另外,企業需要立足典型示范,分析典型人物、事件中所體現的規律、精神和品德,在傳統文化中尋找這些規律和精神的理論依據,并結合企業經營實際,有針對性地融入傳統文化,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導作用,確保企業管理取得新成效。
五、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豐富內涵,深化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能有效補充、完善企業的現代經營管理理念,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環境,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只有認識到融合使用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多層次、全方位解析中華傳統文化,并深化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應用,才能有效發揮傳統文化的指導作用,取得良好管理效果,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廈門市集美旅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