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為一種獨特的人類思維表達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從遠古時期的洞穴壁畫到現代的各種美術流派。在不斷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美術始終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連。美術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反映人類思想、情感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對美術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自身和文化的多樣性。本文深入探討了美術的多元價值及其在不同領域的重要體現,分析了美術的歷史發展脈絡以及與人類實踐活動的聯系。同時,文章也探討了科技發展對美術創新的影響,提出了當代美育課程實踐的實行策略。最后,對美術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強調了其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持續發揮作用的必然性。
1 當代美術的多元化價值觀體現
1.1 審美價值
美術作品通過其獨特的形式、色彩、線條等元素,帶給人們美的感受和體驗。優秀的美術作品能夠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品味。審美價值是審美對象能夠滿足主體在審美上的需要、引起主體審美感受的某種特別屬性。審美感受具有主觀性,但審美價值并非主觀而是客觀的,這既因為審美對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實現象、不取決于人的意志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也是因為審美價值的高低同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緊密聯系,受到社會歷史實踐過程的限制。評價審美價值的美學觀念,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變化、積累、沉淀下來的。就美育而言,審美價值最高的是優秀的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文學等文藝作品。
1.2 文化價值
美術是文化傳承和表達的重要方式。不同的美術作品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價值觀,為后人了解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直觀的素材。美術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意義和價值觀念可以引發人們的思考。例如,梵高的《向日葵》對生命、死亡、自由、正義等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可以啟發人們深入反思人類的本質和意義,促進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1]。
1.3 精神價值
美術可以給予人們精神上的慰藉。藝術家通過美術作品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觀者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升華。美術作品可以影響人們的心理狀態,減輕焦慮和緩解壓力,提供宣泄cfc6e0586a21412dbe11553a448dd93edf8ec5599f817e57b95af9059f6da44e和表達情感的健康方式。
1.4 社會價值
美術在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它可以推動社會變革,引起社會思考,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如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洛瓦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表現了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時期,法國民眾以暴力抗爭的方式反對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國王查理十世的統治的場景,描繪了他們英勇無畏的英姿,為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作了宣傳。
2 美術歷史多元化發展與社會實踐活動
由于歐洲美術史發展較為成熟、起步較早。下文從歐洲美術發展脈絡出發,探究美術歷史多元化發展及其與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
2.1 古代美術
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古國是世界文化發祥地,美術的發展亦可從這些文明古國找到濫觴。以古希臘美術為例,作為古希臘文明的重要實物見證的雕塑,遵循本質、以返璞歸真為主要創作理念,這也是古希臘文明特有的精神——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Gedanken über die Nachahmung der Griechischen Werke in der Mahlerey und Bildhauer-Kunst)。古希臘雕塑表現了古希臘人民昂揚向上的氣質和斗志。古希臘美術深刻影響了18世紀的德國新古典主義。德國新古典主義批評家溫克爾曼在《希臘藝術模仿論》中認為美即中道,這是抽象與感性的中間狀態,也是美的形式的中間狀態。藝術作品的表現也應該呈現出一種介于中間狀態的模糊性中。他認為“美的創造要求的是心靈和感受,而不是理智”,但他并不認為美不可言說,反而認為可以用精神話語進行言說。在形式上,溫克爾曼認為橢圓是最美的線條和形式,因為它在直線與曲線之間,既不像完美的圓一般單一,反而富有變化,具有多樣性,又圍繞兩個定點的運動生成,具有特別的形式感。
2.2 中世紀美術
縱觀世界文化與文明進程,歐洲中世紀的文明顯得衰落和停滯不前。古代歐洲的文明發展伴隨著硝煙不止的戰亂和不斷的民族紛爭,但也客觀上促進了文化交流和融合。這使得中世紀的繪畫藝術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中世紀是歐洲宗教文化最為繁盛的時期,因此中世紀的美術也被視為宗教美術。尤其是繪畫,誕生了很多宗教畫,以宗教人物和宗教主題為題材。宗教對于歐洲人類生活、精神文明的影響是十分久遠、深入、說不清道不明的。沒有宗教,就沒有歐洲文明。中世紀的繪畫,其形式及內涵是非寫實的,所謂寫實就是還原真實,真實不僅包括內在,也包括外在,寫實就是指外在的真實性。就繪畫而言,繪畫不僅僅是描述客觀世界的藝術,更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的展現,是允許有虛擬和加工的。歐洲繪畫追求復現,但是,“仿造與模仿是不同,前者是奴隸式的屈從,后者才是理智的和獨創的。”
2.3 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為何能夠創造出如此嶄新、豐富的繪畫藝術形式?他們之所以能夠完成這樣的創造性工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藝術理論的革新。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理論家們推崇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發掘了自然之美和人類之美,強調人的理性。這些新的藝術理念啟發了藝術家們進行新的嘗試和實踐。他們在審美理念上尋求多樣化的表現和創新。藝術家們從外部或內部探索新的表現方式和藝術手法。這些理論的積累和實踐的探索也成為后來藝術發展的堅實基礎。
2.4 近現代美術
近現代美術流派的興起與演變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話題,涉及許多不同的流派和藝術家。其中一些流派十分知名,如印象派、后印象派、立體主義等。這些流派的出現和發展是許多因素影響的結果,包括社會、政治、文化和技術等方面的變化[2]。例如,印象派的出現是由于光學的發展豐富了藝術家對光線和色彩的新理解。
3 美術實踐的創作與探索
3.1 靈感與構思
藝術家尋找創作靈感的方法包括:借鑒其他藝術家的作品、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借助技術和社交媒體、參與藝術社區和展覽、借助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工具、接受反饋和批評、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創新意識。在將靈感轉化為具體的創作構思時,藝術家可以先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然后將其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以便之后更好地組織和實現。
3.2 表現形式與技巧
美術的表現形式和技巧是一個討論非常廣泛的話題。藝術家在創作中運用各種技巧和手法來塑造意境,使觀者產生特定的感受和聯想。創作技巧包括構圖、線條、色彩、光影等方面。例如,素描在寫實油畫創作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對于塑造形態、表現結構和捕捉光影具有重要性。通過分析素描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方式,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可以推動美術的進一步發展。
3.3 創新與突破
藝術家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突破,開創出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是美術實踐結出的碩果。藝術家通常會通過對經典作品進行研究和解構來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他們深入挖掘傳統的內涵,并通過對形式語言、構圖技巧、主題選擇等方面的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例如,中國畫家徐悲鴻就通過將中國古典文人畫和西方繪畫形式的結合,將傳統元素引入油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另外,一些當代藝術家也在傳統水墨畫的基礎上進行實驗和突破,運用當代材料、媒介和藝術形式,以個人創作風格和審美觀念對傳統水墨畫進行再創造[3]。
4 當今科技視野下美術的多元化發展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美術的形式創新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傳統美術與科技元素的整合,為當代美術的創新開辟了新的道路,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使得藝術家們能夠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想法[4],新的藝術形式不斷出現,例如數字繪畫。數字繪畫是運用計算機軟件進行繪畫創作的藝術形式。數字繪畫具有無限的創作空間,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創作,而且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分享和交流。三維立體(3D)打印技術也是現代科技為美術創作賦能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將設計師的想法變成現實,使得美術作品更加立體、真實、生動。
5 當代美育實踐的實行策略
美育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在人類歷史和文化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探討涉及美育的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以及未來發展趨勢,能夠提升美育主體的審美體驗、培養其獨立的實際能力、促進其情感表達與交流、深刻認識到藝術發展、相生相融的重要意義。在未來,美育將繼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發展,為人類的精神生活和藝術世界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5.1 切合課程設置多元化的教學平臺
在學校教育中,關于美育的基礎理論課程眾多。除了傳統的美術、音樂課程外,越來越多的學校增加了舞蹈、戲劇、影視等多種藝術門類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學生能在相應的課程中去感受美育知識、美育理論,并自己進行相關創作,在實踐中體會美育的本質內涵,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美育素養,為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提供幫助。
5.2 在課程實踐中去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美育教育較為抽象,課堂教學需要漸進和細致,才能使美的觀念滲入學生心田。因此,教學方式應采用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浸潤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實踐探索,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獨立的審美判斷能力,并在其過程中自覺反思和總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學生培育完美美育的精神土壤非一日之功[5]。
5.3 在新時代背景下進行跨學科融合的美育建設
當下,美育的廣泛推行,打破了過去認為對美育的狹隘偏見。在新時代背景下,將美育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數學、科學等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在不同學科中感受美的存在和價值,有利于擴展他們的跨學科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
5.4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美育效果
現代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美育傳播可以借助互聯網、多媒體等手段實現,有利于挖掘美育資源、豐富教學形式、提高美育的普及程度和效果。
6 創造當代美育與藝術實踐的未來
當代美育的多元化構建是為了適應個體需求以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美育的多元化,在藝術實踐中培養個體的審美能力、創造力和綜合素質,有利于促進美育主體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文化繁榮和進步。美育的未來展望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和挑戰的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文化的變遷和交流,美育將繼續經歷著不斷的變革和創新。
引用
[1] 饒湘平.油畫教學的誤區[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113-116.
[2] 崔衛.學校制度下中國美術教育的起源與早期發展[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3] 王春霞.油畫教學初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0(1):139-140.
[4] 陶圣蘇.油畫的當代性與當代的油畫教學[J].銅陵學院學報,2006,5(3):109-110.
[5] 王永紅.論油畫的價值體系與中國美術教育[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20(10):134-136.
本文系遵義師范學院校級教育教學類項目(美育通識)(TCKC202300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穆華(1968—),男,貴州遵義人,本科,副教授,就職于遵義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李筱君,女,貴州遵義人,本科,就讀于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