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對其的保護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作為音樂教育與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與理解,更能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本文旨在深入探討該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的融合發展策略,通過分析現狀、挑戰與機遇,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更好地促進民族民間音樂的創新和傳承。
1 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的內在聯系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是音樂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它系統介紹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種類、特點、發展歷程及文化內涵。《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這門課程涉及的中國傳統音樂的類別、體裁及相關基礎知識的講授被巧妙地穿插于具體音樂作品與風格的解析、不同音樂體裁的獨特特征與演變的探討,以及音樂家與時代背景的緊密關聯等所構建的教學體系之中。《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教學過程不僅是對音樂藝術形式的深入剖析,更涉及了深厚的道德倫理、多元的世界觀、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無形中滲透著思想道德的精髓。課程創新性地將思想觀念、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職業文化、家國情懷與道德規范等要素深度融合于專業課教學之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傳統音樂理論的鑒賞與學習,挖掘民族民間文化的豐富寶藏,深入開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起正確且堅定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民族民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獨特產物,是歷經歲月磨礪而形成的文化瑰寶。它深藏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展現著藝術的多彩面貌,并承載著廣泛的社會功能。在這一文化體系中,民族民間音樂占據核心地位,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形式展現著民族文化的魅力與深度。民族民間音樂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旋律、節奏和表現形式,展現了各民族的生活習俗、審美觀念和精神追求。這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相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日益加劇,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養的提升,對民族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因此,課程與文化的融合發展,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文化需求,還可以為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總而言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積極挖掘中國民族音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潛力,實現了知識傳授與道德浸潤、文化熏陶的有機結合。通過系統梳理與闡釋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將其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素材,與“課程思政”理念緊密相連,使學生在領略音樂之美的同時,深刻體會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與文化自信。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了其人格品行的全面發展,更引領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
2 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融合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對民族民間文化重視程度的提高,《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在融合民族民間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許多高校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創新,如引入實地采風、音樂創作與表演實踐等環節,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一些高校還通過舉辦音樂會、音樂節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和交流學習的平臺。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的融合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首先,部分教師對民族民間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難以將其有效融入課程教學中;其次,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和認同感有待提高,部分學生對傳統音樂持排斥態度;最后,課程評價體系尚不完善,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何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促進課程與文化的融合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3 融合發展策略與實踐路徑
3.1 深化文化內涵,提升課程品質
要實現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深化課程的文化內涵,提升課程品質。這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音樂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深入挖掘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引導學生理解音樂與文化的內在聯系。同時,教師還應不斷學習和研究民族民間文化的新成果和新動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3.2 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互動式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民族民間音樂。例如,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民族民間音樂的音頻和視頻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音樂的魅力和文化內涵;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互動式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音樂背后的文化意義;組織學生參加音樂會、音樂節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音樂的魅力和氛圍。
在課程實際教學方面,可采取多種方法,包括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學生反饋等。首先,針對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理論和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實際掌握情況,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進行重新設計和調整,使其更加切合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其次,通過教學實施,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與具體民族民間文化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不止了解一類音樂體裁或者一首音樂作品的特點,還能從學習和實踐中掌握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最后,通過學生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以尋求更準確的融合改革方式。
通過這些方面的研究和實踐,進一步推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體系建構、視野拓展和實踐能力。
3.3 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是融合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民族民間音樂的采風活動、田野調查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音樂創作的背景和過程,感受音樂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和表演活動,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和文化內涵。
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中的戲曲內容為例,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和人物情感,還深刻反映了各地的民俗風情和地域特色。這種藝術形式在民族民間音樂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獨特的唱腔、表演形式以及文化內涵,與民族民間音樂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多彩畫卷。民族民間文化為戲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民族民間文化中的新元素、新觀念不斷融入戲曲創作之中,使得戲曲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又能夠與時俱進,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戲曲的表現形式,也促進了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中,通過對戲曲內容與民族民間文化融合發展的研究,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4 構建多維度融合框架
4.1 跨學科融合,拓寬知識邊界
積極推動跨學科融合,將音樂學與其他相關學科如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相結合。通過引入這些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民族民間音樂產生的社會背景、文化意義和歷史變遷。例如,結合歷史學分析特定歷史時期音樂風格的形成與演變;利用民俗學探討音樂與民間習俗、節日慶典的關聯;借助人類學視角深入解讀音樂在族群認同和社區構建中的作用。
4.2 地域性特色,強化文化多樣性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民間音樂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在課程教學中,應充分展示這種多樣性,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可以設置專題課程或講座,邀請來自不同地區的音樂家、學者分享當地的音樂文化和傳統,讓學生親身體驗到音樂的地域差異和文化魅力。
4.3 國際視野,促進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也需要具備國際視野。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中,可以引入國際音樂比較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民族音樂文化,通過對比分析,增強對中國音樂文化的獨特性和世界地位的認識。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國際音樂交流活動,如國際音樂節、音樂比賽等,展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鑒。
5 強化師資與教學資源建設
教師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教學的中堅力量,為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師資建設尤為關鍵。這包括為教師提供專業培訓、促進學術交流等多元化發展機會,能夠提升其專業造詣與教學技巧,為學生帶來更加優質的學習體驗。可以鼓勵教師深入民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和研究,積累第一手資料和教學案例;建立教師團隊合作機制,共同開發和優化課程資源。
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對于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中,應注重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可以建立音樂資源庫,包括音頻、視頻、樂譜、圖片等多種形式的資料;開發在線課程平臺和教學軟件,提供便捷的學習渠道和互動平臺;加強與民族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和實習基地;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資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6 案例分析與實證研究
選取國內外在民族民間音樂傳承與發展方面的成功案例進行深入分析。這些案例可以包括成功的音樂教育項目、音樂節活動、音樂創作與表演實踐等。通過分析這些案例的成功經驗和創新做法,可以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的融合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融合的實際效果,可以設計并實施實證研究。可以選擇一定范圍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方法收集數據;分析學生在課程學習前后的知識掌握情況、興趣變化、實踐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變化;評估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的有效性。
7 結語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的融合發展是提升音樂教育質量、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化文化內涵、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融入現代科技、完善評價體系以及構建多維度融合框架等措施,可以有效促進課程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此舉亦能助力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事業,并激發其在新時代的創新活力,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
未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的融合發展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還需要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全球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與民族民間文化的融合發展一定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本文系樂山師范學院融合發展教學改革項目(RHJG-2023-4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明明(1993—),女,藏族,四川康定人,助教,碩士,就職于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