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明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而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農家書屋作為農村基層的思想文化陣地,就是通過閱讀這種方式為農民鑄魂、為農村鑄魂,為鄉村振興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動力、文化氛圍和知識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而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部分。農家書屋的建設與發展是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1]。同時,農家書屋的建設與發展在為農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加強城鄉服務均等化發展。
農家書屋的建設是文化振興的重要基石,要推動農家書屋提質增效,從而助力鄉村振興。通過以往學者對農家書屋的相關研究,可以將農家書屋定義為:為滿足農村居民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方面文化消費需求,在行政村建立的、能提供給農民使用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工程[2]。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農家書屋對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農家書屋可以為鄉村的產業發展帶來知識和技術的助力,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同時,農家書屋可以通過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的發展現狀
山東省農家書屋建設工作于2007年全面啟動,2012年實現了農家書屋的全覆蓋,截止到2023年,山東省已建成農家書屋5.6萬個,居全國首位。自農家書屋建設項目開展以來,山東不斷加大對農家書屋建設的重視程度,除每年印發“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之外,山東要求各地用好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落實相關經費,每年每個農家書屋出版物配備資金不少于2000元。確保每年每個農家書屋補充更新圖書不少于60種、開展主題閱讀活動不少于4次。在農家書屋配備的出版物中,國家推薦目錄列入品種比例不低于70%,魯版推薦目錄列入品種比例不低于25%,其余應選取適合農民閱讀、近兩年出版的優秀圖書。近幾年隨著經濟及科技的發展,部分農家書屋無論是在資源配備還是管理模式上都再上新臺階。2023年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閱讀與鄉村振興論壇”發布了198個最美農家書屋,山東有7家入選。7家書屋無論從陣地服務開展、管理系統、人員服務、特色活動開展等方面都各具特色,真正讓農家書屋成為文化傳播的主陣地、鄉村振興的“加油站”。
但通過對相關資料及部分農家書屋實際情況的了解,筆者得知仍有相當一部分農家書屋受資金、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約,正處于發展瓶頸期,并且多數農家書屋面臨的問題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2 農家書屋發展面臨的困境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及相關農家書屋發展情況的了解,筆者發現當前農家書屋發展面臨的困境大部分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不充分有關。具體來說,其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圖書資源配置未能滿足當前形勢下鄉村居民多樣化的閱讀需求;農家書屋缺乏專業的人才隊伍管理維護;農家書屋人才隊伍建設面臨困境;建設力量薄弱等。
2.1 圖書資源配置未能滿足農村居民的閱讀需求
受經費、管理等因素的限制,部分農家書屋的資源配置與鄉村振興形勢下居民的實際需求存在很大差異。部分農家書屋依然采用“線性供給模式”,忽略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無法精準提供閱讀服務,從而造成農民對農家書屋的需求率過低。部分農家書屋所配備圖書類型與村民喜好及文化水平不相適應,圖書資源配備不能滿足農民產業發展或技能提高的需求;同時,圖書資源更新也不及時。當前大部分農家書屋圖書資源配置存在大同小異的情況,而農村地區情況各不相同,各村特色產業發展導致的經濟狀況,空心化、農村留守問題等各類社會問題造成的農村人口結構等情況都存在差異,所以對農家書屋的需求就各不相同。如果繼續采用一刀切政策,根據以往經驗,采用大同小異的方法建設同類型農家書屋,就不能滿足農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2.2 缺少專業的人才隊伍對農家書屋進行管理維護
受資金、人員短缺等條件限制,大部分農家書屋采用本地村民或者村干部兼職維護管理的模式,普遍缺乏專業管理人員。由于缺乏專業的圖書推薦和宣傳能力,管理者難以根據農民的閱讀興趣和需求,精準地推薦適合的書籍。這不僅使得農民對農家書屋的藏書情況了解不足,也限制了他們閱讀視野的拓展。許多有價值的書籍因此被束之高閣,未能發揮其應有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長此以往,就限制了農家書屋功能的發揮和閱讀活動的開展,從而使農家書屋的文化功能流于形式。本地村民參與農家書屋建設,其在了解本地風土人情、人口結構的基礎上對農家書屋進行管理維護雖然有一定的本土優勢,但由于其專業性不足、日常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影響,在圖書資源流通、活動的策劃、舉辦,以及農家書屋的日常維護等方面的技能都有所欠缺,長此以往,影響農家書屋的持續性運營。
2.3 農家書屋功能定位較為單一,無法做到因地制宜發展
有學者對農家書屋的空間價值做了研究,認為在農家書屋初期建設中,存在著“重資源配置、輕空間利用”的問題,農家書屋千篇一律的“課堂式”布置使農民缺乏持續性的閱讀興趣,導致設施使用效率偏低。大部分農家書屋僅僅成為一個“圖書中心”,無法發展成滿足村民多元化文化需求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不能只單單作為一個圖書流通借閱機構而存在,它應該為提高農村居民生存發展技能、改善其生活環境、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助力。因此,應充分挖掘農家書屋的衍生價值,做到因地制宜,根據每個鄉村的特點,將其發展成具有多功能的基層文化機構。
2.4 建設力量較為單一,建設資金來源不足
農家書屋作為一項公益性文化事業,長久以來,其建設資金主要都是由各級財政承擔,資金來源較為單一。但隨著農家書屋的建設數量增多,持續運營投入的資金增多,僅僅依靠財政撥款只能維持最基本的農家書屋運營水平。當前,農家書屋發展中面臨的各類困難,如資源配置不合理、缺少專業化的管理團隊、農家書屋功能單一等,都與建設資金短缺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只有多渠道籌集資金、多元化力量參與運營農家書屋建設,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
3 對策建議
根據復合治理理論,由于各類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樣態復雜性加劇,在此背景下,農家書屋的治理也應該從主體多元化、治理空間開放化、治理資源整合化、治理工具多樣化、治理客體互動化等入手,對農家書屋的發展進行綜合施策。
3.1 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實現資源共建共享,豐富圖書資源
針對圖書資源配置較為單一、資源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為農家書屋的數字閱讀發展注入新動力。通過構建數字閱讀資源共享平臺,公共圖書館可以將其豐富的數字閱讀資源以開放共享的方式提供給農家書屋。同時,開發多樣化的小程序、應用軟件,如手機閱讀應用程序(app)、電子書閱讀器,使農民能夠通過手機、平板或電腦等設備便捷地訪問這些資源,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這種數字化的方式不僅符合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要求,還能有效緩解農家書屋紙質圖書資源不足的問題。通過數字化手段,農家書屋可以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為讀者提供更加廣泛、及時、個性化的閱讀選擇。如此一來,既節省了成本,又豐富了農家書屋圖書資源配置。
3.2 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多元化渠道參與建設
當前農家書屋的建設中,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建設資金來源問題。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農家書屋助力鄉村振興,需要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來建設農家書屋。為此,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家書屋建設。例如,以企業名稱命名農家書屋,并給予相關的惠企政策,吸引當地有實力的企業提供企業資助,參與農家書屋建設,進而實現企業與農家書屋雙贏的局面,打造可持續發展新模式。同時,可以借助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及地方高校的力量,建起圖書館聯盟,實現資源共建共享[3]。通過建立圖書館與農家書屋的聯系,實現資源共享,使農家書屋圖書資源得到及時更新。
3.3 立足本土,組建專業的“農家書屋管理團隊”
農家書屋的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是發展農家書屋的重點,農家書屋是否規范,與農家書屋管理人員密不可分。因每個農家書屋所處村舍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地緣特征,其發展也受當地鄉村文化、風土人情的影響,因此,可以由當地村民組建“農家書屋管理團隊”。管理人員扎根本土,因此在農家書屋的建設管理、圖書的配備、村民的交流等方面更有優勢。同時,可以由公共圖書館專業管理人員對“農家書屋管理團隊”定期進行業務專門培訓。除此之外,農家書屋的建設管理也可以采用志愿者援助機制,如招募大學生志愿者參與農家書屋建設維護,策劃開展活動,給農家書屋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4 根據鄉村發展特色,拓展農家書屋的空間功能
針對農家書屋利用率較低的問題,可以結合各地區人口結構和各地區社會狀況的實際情況,積極拓展農家書屋的空間使用功能,多渠道發揮其文化主陣地作用。例如,針對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較多的現狀,可Y2ikgMJMYWEGj7DiTo7BsR3wFCnRO9oO7RAVJbne2fU=以利用農家書屋開展“課后托管”服務[4],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安全、有益的學習和活動空間。同時,針對農村地區空巢老人較多的問題,可以結合農家書屋的圖書配置,為老人提供養生保健類服務,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對于有特色產業的農村地區,可以采用“農家書屋+電商”的模式,借助新媒體的風口,幫助農村特色產業快速發展[5]。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提高農家書屋的利用率,還能促進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另外,還可以依據當地特色,打造“農家書屋+鄉村旅游”的模式,為游客帶來獨特的文旅體驗,推動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其中,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對于推動鄉村全面進步具有重要意義。農家書屋作為鄉村重要的文化機構,不僅是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載體,更在鄉村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從供給側不斷完善農家書屋的建設與發展,可以培養鄉村居民良好的閱讀習慣,樹立新的鄉村風貌。農家書屋已成為鄉村居民提升文化素養、滋潤文化之魂、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必將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展望未來,在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多元化參與建設的格局之下,農家書屋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有理由相信,農家書屋將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不僅助力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更將通過帶動文化發展實現農村的全面振興,為我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貢獻重要力量。
引用
[1] 婁文龍,王曉萌.從“線性”到“復合”:我國農家書屋的供給模式轉向[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1(2):81-88.
[2] 黃德林,董樹婷.農民參與農家書屋閱讀的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湖北老河口、山東濟南的實證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7(3):57-62.
[3] 李玉鵬,謝軍,黃鎮江,等.公共服務均等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圖書館參與農家書屋建設策略研究——以菏澤市為例[J].許昌學院學報,2022,41(6):109-112.
[4] 宋文婭.空間價值凸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的新形態[J].老區建設,2024(2):75-82.
[5] 范新美.鄉村振興視域下“農家書屋+電商”服務模式發展研究[J].情報探索,2024(2):106-111.
本文系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家書屋助力鄉村文化發展研究——以山東省為例”(L2023Y10 2301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俊霞(1993—),女,山東萊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煙臺科技學院;徐向菲(1989—),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館員,就職于濟南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