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深刻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其中重要一條,深刻揭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著力點,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對進一步增強我國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和制度保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為完成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一項開創性的全新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對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從國內發展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艱巨繁重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突出改革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斷增強我國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實踐證明,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完善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了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斷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保證。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與時俱進,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黨的執政能力和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也需要不斷提高,如何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著力解決好的重大課題。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通過改革進一步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使我們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抓好全會《決定》制度建設等各項任務的落實。《決定》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強調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決定》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提供“橋或船”的方法,為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主攻方向。比如,就筑牢根本制度來說,《決定》突出強調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加強制度建設必須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就完善基本制度來說,《決定》聚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從加快完善產權保護、持續完善市場準入、切實完善公平競爭、不斷健全社會信用和監管等方面把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進一步落到實處。就創新重要制度來說,《決定》這方面內容非常豐富,其中一個突出亮點是把教育、科技、人才定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作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原主任(副部長級),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