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是科技自立自強背景下攻克產業鏈“卡脖子”技術的關鍵支撐。本文基于資源依賴理論以及三個代表性案例,探索構建了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的要素融通機制,包括人才支撐依賴(知識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互通和人才嵌入式培養)、知識共享依賴(知識融通共享創新平臺和異質性知識多重螺旋)、技術協同依賴(遞進式技術開展需求和數字化業務技術應用)和市場應用依賴(主動創造市場需求驅動創新與客戶企業市場激發產能),并對要素融通機制策略進行了討論。本文研究結論為企業創新聯合體有效運行提供了理論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資源依賴;創新聯合體;企業創新;產業鏈;人才支撐
中圖分類號:F2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10(a)--05
在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背景下,由創新能力突出的龍頭企業牽頭,政府部門緊密參與,產業鏈上下游優勢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積極配合而形成的創新聯合體(即“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是協同攻關產業鏈關鍵技術“卡脖子”難題的重要載體。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提出“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形成自主可控技術突破”[1]。在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中,站在資源、要素視角,創新聯合體突出特征是貫徹融dvP4TLn7gBLe0RKOfD82pA==通創新,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四個主體間具有人才互通性、知識異質性、技術遞進式互補、市場全面驅動性,破解“卡脖子”難題過程涉及多主體間在人才、知識、技術以及市場等要素的相互依賴的復雜作用關系,因此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存在資源依賴視角下的要素融通的特殊性和動態復雜性。然而,現有文獻對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研究不足且要素融通過程機制研究仍較為缺乏,探究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內部要素動態融通機制具有重要價值。本文選取三個典型創新聯合體案例情境,運用資源依賴理論分析與揭示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的要素融通機制“黑箱”,并對管理實踐策略構建進行了討論,為助力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融通發展以及有效協同破解技術“卡脖子”難題提供理論借鑒與啟示。
1 文獻綜述與基礎理論
1.1 相關研究綜述
目前,我國學術界關于創新聯合體的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學者針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要素融通進行了初步探索。葉偉巍和黃淑芳(2023)[2]采用案例研究指出交互學習機制是創新聯合體實現異質性人才、市場等要素融通的過程要素;朱國正等(2022)[3]凝練出“智能制造核心企業—傳統龍頭集群企業—超級消費者”三要素融通賦能是智能制造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路徑;陳晶(2022)[4]提出分領域加快培育創新領軍企業、人才支撐體系等以促進蘇州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高武(2023)[5]基于博弈視角認為知識與信息的要素充分共享是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實現“卡脖子”技術突破的關鍵。陳詩波等(2023)[6]指出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應當從政策、資金、平臺、人才等要素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并實現要素的融合。從已有文獻可以看出,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研究大多聚焦宏觀視角且多以單案例分析為主,資源依賴視角下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內部的要素融通過程和機制研究亟待深化,為本文運用多案例探究普適性結論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機會和空間。
1.2 資源依賴理論
資源依賴理論認為,企業作為一個開放系統,其高效運行必須與其他組織產生互動以獲取所需的資源,Pfeffer和Salancik(1978)[7]在資源依賴理論的核心觀點中強調企業與環境中其他組織互動的重要性,Casciaro和Piskorski(2005)[8]識別了資源依賴中“相互依賴(mutual dependence)”的維度,為研究與其他組織建立的戰略聯盟關系問題提供了理論視角。
近年來,以戰略聯盟組織間資源依賴為支點的資源依賴理論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馬迎賢(2005)[9]指出資源依賴視角下企業與外界組織互動時所需的資源包括人才、技術、資金等;孫麗娜(2016)[10]認為組織與環境互動時要強調四種典型的資源:財政、人力、知識及市場;董維春等(2014)[11]認為在協同創新中,雙方應整合優化彼此的創新資源,實現人才、信息、技術、資金等要素在不同主體間的流動。基于企業牽頭創新聯合體的實際情境,以資源依賴理論為基礎,本文從人才、知識、技術以及市場四維度探究創新聯合體的要素融通過程機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1.3 基于資源依賴的創新聯合體要素融通內涵分析
創新聯合體要素融通的形成本質上是由于不同主體間的資源要素存在互補性與依賴性。在資源依賴視角下,創新聯合體之間的要素融通的核心在于始終貫徹融通創新,即在復雜疑難技術突破為指引的市場資源要素的全局驅動下,具有異質性和互補性的創新主體基于資源類型差異等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發現自身資源要素缺口并實現主體間資源依賴與價值共創。
創新型人才、異質性知識、互補性技術以及驅動性市場等創新要素,是核心技術突破的必要元素,并且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代表的基礎研究型主體與以龍頭企業、上下游企業為核心的技術型企業之間在實現“卡脖子”核心技術的攻關過程中,人才支撐具有互通性、知識共享具有異質性、技術協同具有遞進互補性、市場應用的全面驅動性,這也決定了創新聯合體內部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核心技術過程中必然會對這四種異質性資源形成依賴,進而驅動創新主體之間的要素融通。此外,要素融通創新將多創新主體納入聯合體創新生態系統,關注多層次主體間如何充分調動合作意愿并實現資源動態耦合,最終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耦合。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這四個維度為資源依賴視角,結合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具體情境,剖析創新聯合體在技術攻關時的要素融通機制,將本文的分析框架概括如圖1所示。
2 研究設計與案例選擇
2.1 研究設計
2.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本研究聚焦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要素融通的過程機制,屬于探索“Why”和“How”的問題范疇[12],適合采用案例研究法;第二,研究借助多案例的“復制邏輯”[13]有助于增強研究結論的說服力和普適性,為企業組建聯合體提供可行參考;第三,多案例研究通過兩個及以上案例分析,借助多方證據相互檢驗,有利于建立合理的要素融通機制模型。
2.1.2 案例選取
本文選取蘇州市自主可控電子芯片創新聯合體、蘇州市海洋信息技術創新聯合體和蘇州市單克隆抗體研發產業化創新聯合體3家案例聯合體進行研究,這一數量的案例能夠支持本研究進行深入的跨案例分析,以確定各案例創新聯合體在組建過程中要素融通機制之間的相似與不同之處。
案例聯合體選擇主要基于以下考慮:第一,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企業在所屬行業具有較大知名度和廣泛影響力,案例聯合體在所處領域具有代表性和領先性;第二,三家創新聯合體屬不同行業領域,使得研究出的要素融通機制模型更具普適性;第三,案例創新聯合體在網絡上具有豐富的可獲得資料,數據的可獲得性強,使研究具備可行性。
2.2 典型案例介紹
2.2.1 蘇州市自主可控電子芯片創新聯合體
蘇州市自主可控電子芯片創新聯合體是在政府指導下,由汽車電子芯片龍頭科技型企業GX公司牽頭組建的地方級“卡脖子”技術創新聯合體,旨在“抱團式”攻關裝車應用和汽車電子MCU芯片領域關鍵核心技術[5],以GX公司為代表的產業鏈節點企業擁有實操性人才、產業知識與數字化技術,而以QHSZ汽車研究院為代表的高??蒲性核梢蕴峁┗A研究人才與理論知識成果。
2.2.2 蘇州市海洋信息技術創新聯合體
蘇州市海洋信息技術創新聯合體是由HT光電公司牽頭,聚焦海洋信息技術領域,以“建立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領域完整技術創新鏈”為宗旨,立足實現海洋信息技術領域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和革命性突破,HT光電公司等核心企業在聯合體中可以為其他主體提供海底光纖研發的技術支撐與應用場景,SZ大學則為創新聯合體中成員企業輸送了理論研究型人才與基礎理論知識。
2.2.3 蘇州市單克隆抗體研發和產業化創新聯合體
蘇州市單克隆抗體研發和產業化創新聯合體是由XD生物制藥公司制藥集團牽頭,集中攻關大分子生物藥中的單克隆抗體開發和產業化上下游關鍵技術,致力于推動創新鏈與生物產業鏈耦合,其中XD生物制藥公司作為牽頭企業,提出單克隆抗體的產品市場應用需求,驅動創新聯合體內部企業技術攻關的開展,SZ大學作為基礎研究的關鍵支撐主體為創新聯合體其他主體輸送知識與人才要素。
3 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要素融通機制分析
本文基于蘇州市自主可控電子芯片創新聯合體、蘇州市海洋信息技術創新聯合體和蘇州市單克隆抗體研發產業化創新聯合體的組建及發展過程,從人才支撐依賴、知識共享依賴、技術協同依賴和市場應用依賴四個視角來解析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中要素融通機制。
3.1 人才支撐依賴視角
3.1.1 知識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互通
創新聯合體中基礎研究的知識型人才和實操的技術型人才在科技成果突破中均發揮主體性作用,因此擁有知識型人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技術型人才的創新企業之間在人才支撐上的交互依賴對重大技術攻關意義重大。例如,蘇州市海洋信息技術創新聯合體采用“企業+聯盟”交互方式積極實現人才依賴與交流,SZ大學作為聯合體的高校主要為聯合體輸出光纜、通信芯片基礎研究的知識型人才與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牽頭企業HT光電公司、強勢企業HH科技公司等的技術性人才進行光纖通信網絡芯片的技術性實操,人才的要素融通促使聯合體最終聯合實現了在超長距離無中繼傳輸技術攻關中達成世界紀錄。
3.1.2 人才嵌入式培養
將企業技術瓶頸突破的實際需求嵌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有利于實現校企雙元協同育人與解決牽頭企業高質量創新人才支撐依賴來源問題。例如,蘇州市單克隆抗體研發和產業化創新聯合體,牽頭企業XD生物制藥公司與SZ大學聯合,以“用于早期靶點篩選同位素示蹤分子影像技術攻關”等四個實際項目開展嵌入高校人才導向性培養的實踐環節中,形成項目與人才培養的雙向流動依賴,推動了XD生物制藥公司5款單抗藥物的上市,為提升我國在國際單克隆醫療領域的競爭力做出了巨大貢獻。
3.2 知識共享依賴視角
3.2.1 知識融通共享創新平臺
搭建創新聯合體知識共享平臺可以為不同性質主體對異質性知識的依賴創造便捷條件,調動知識整合。例如,蘇州市自主可控電子芯片創新聯合體的成員單位積極聯合創建GX公司——QR聯合實驗室、CSJIT汽車電子芯片協同創新中心等多個知識融通共享創新平臺,有效解決了各主體對于嵌入式CPU技術研發領域異質性知識的依賴,提高顯隱性知識在創新聯合體內部的融通效率,聯合推動了GX公司中高端芯片出貨量百萬顆增長。
3.2.2 異質性知識多重螺旋
聯合體內部多輪回的知識螺旋有利于強化產業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學習深度,調動主體間的知識共享積極性,提高主體知識要素依賴層次。例如,牽頭企業XD生物制藥公司與GS實驗室圍繞XD生物制藥公司發展所需的單抗分子生產,將科研院所應用基礎研究的理論成果知識與企業工藝技術突破的產業知識深度結合并形成異質性知識的多重螺旋更新,通過知識共享相互成就對方的知識更新,推進了聯合體協同生產腫瘤治療領域的明星產品抗PD-1單抗的進程。
3.3 技術協同依賴視角
3.3.1 遞進式技術開展需求
重大技術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創新聯合體運行的精髓在于協同遞進式攻關,在眾多要素中,技術要素融通依賴對于打破“卡脖子”技術壟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蘇州市海洋信息技術創新聯合體為例,下游成員單位HT海洋公司與聯合體強勢企業合力攻關“超低損耗海纖產業化關鍵技術”時,在技術應用場景的精益求精中發現了損耗測試圖“吸收峰”的波動異常,HT光纖公司正是依賴于此技術檢測突破才得以實現在海纖領域最大的一個技術突破和改進,實現光纖科技生產線產能50萬公里。
3.3.2 數字化業務技術應用
數字化業務技術的運用是提高聯合體技術要素融通效率的關鍵,也體現了協同技術創新業務的開展需要依賴于數字化技術。在蘇州市自主可控電子芯片創新聯合體中,核心成員LQ視芯公司打造的車規芯片技術測試數字化技術為長三角IC設計及多個成員企業提供了車規級芯片晶圓測試與成品驗證、可靠性技術檢測等服務,加快了創新聯合體的汽車電子MCU芯片的研發等技術創新工作的展開與國產化全面替代的進程。
3.4 市場應用依賴視角
3.4.1 主動創造市場需求驅動創新
實際市場應用需求要素是激發創新聯合體成員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性要素,能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互通和利益融合的依賴關系的建立。例如,蘇州市單克隆抗體研發和產業化創新聯合體是典型的市場驅動型聯合體,龍頭企業XD生物制藥公司通過自建以“用于早期靶點篩選同位素示蹤分子影像技術攻關”為代表的4個市場技術應用需求項目,倒逼其成員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效率與市場要素融通效率,形成了“成員主體的創新依賴于牽頭企業XD生物制藥公司創造的市場需求源泉+XD生物制藥公司產業鏈的定點技術成果攻關依賴于其成員創新成果”的雙向要素融通依賴關系,最終實現單抗分子惠及了百萬患者的實際市場效果。
3.4.2 客戶企業市場激發產能
牽頭企業對客戶企業穩定的市場需求的依賴有利于其產能的提高。例如,牽頭企業GX公司下游有比亞迪、上汽等著名自主品牌汽車的客戶,對其車身控制芯片、汽車動力總成控制芯片等產品有著穩定的市場需求,依賴于此市場需求,GX公司也在不斷加大芯片研發生產的規模以滿足客戶企業的需求量,產能的激發進一步推動了蘇州市自主可控電子芯片創新聯合體內部市場等要素的創新融通,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相互耦合。
4 資源依賴視角下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要素融通模型構建
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視角,通過上述不同領域三家創新聯合體的典型案例剖析,本文提出了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要素融通機制的四維度因素依賴,因此可進一步構建資源依賴視角下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要素融通模型(如圖2所示)。
在資源依賴理論視角下,本文認為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存在人才支撐依賴,這一視角包括知識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互通、人才嵌入式培養,這兩者共同推動了人才要素在創新聯合體內部的融通。李金龍(2015)[14]指出人才的聯合嵌入培養可視為廣義的協同創新活動的子部分,促進人才要素在聯合體的融通,并且認為“溝通-協調”這種人才互通機制的構建是創新人才培養目的的主要控制參量。據此,企業在組建創新聯合體時需要充分實現與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協同創新,以具體科研項目助力雙方協同育人,以構建人才鏈加快人才要素融通創新。
其次,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過程中,知識融通共享創新平臺和異質性知識的多重螺旋會加快創新聯合體各主體間知識要素融通的進程。高武(2023)[5]指出知識共享創新平臺對于創新聯合體形成完整的知識創新網絡、促進共同學習和異質性知識的“干中學”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終帶動創新聯合體知識要素融通;異質性知識融通并不是經過一次共享、吸收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多輪回的吸收、應用與創新并形成閉環式多重螺旋,這與張洵君、邢菁華(2023)[15]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因此,本文針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要素融通提出以下提升策略:(1)龍頭企業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搭建知識共享創新平臺,促進知識要素在成員間的流動共享,解決不同主體對于異質性知識的依賴難題;(2)牽EJXtboL5pQWfyyrwysEYXA==頭企業應主動加強異質性知識的學習與創新,帶動各創新主體之間知識的多重螺旋進程LQTl5XyoQW7f9YyM8IigQA==,加快知識共享融通。
此外,技術協同依賴在創新聯合體組建的要素融通過程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一視角包括遞進式技術開展需求、數字化技術平臺應用,兩者共同推動了技術要素在創新聯合體攻破技術中的融通。董云昭,張紅兵(2023)[16]認為數字技術平臺應用對創新聯合體的人才、知識、技術的轉移和融通產生正向影響,促進各主體間的遞進式協同攻破技術。因此,牽頭企業應積極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平臺的搭建,為技術遞進式開展提供應用場景,共建技術要素融通的創新生態系統。
最后,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要素融通過程中也存在市場應用依賴,這一視角包括主動創造市場需求驅動創新、客戶企業激發產能。葉偉巍、黃淑芳(2024)[2]以具體案例說明了創新聯合體成員主體在牽頭企業創造的實際市場需求拉動下,能激發交互學習和創新要素持續投入,推動市場產業鏈與技術創新鏈的耦合以及市場要素的充分融通;客戶供應商在供應鏈協同視角下,在協作規劃、技術及產品供應等領域的聯合創新都會對企業產能的激發產生積極作用,這與Liao和Hu等(2017)[17]學者的研究結論相一致。因此,企業在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進行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應充分挖掘當前技術缺陷,創造市場需求以提高成員的創新動力。此外,以下游客戶企業的市場需求激發產能、調動創新聯合體中市場要素的融通效率。
5 結語
在資源依賴理論視角下,本文選取三家典型企業創新聯合體進行案例分析,探究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要素融通機制。企業構建創新聯合體涉及多維度要素融通與依賴,包括四維度因素依賴,人才支撐依賴層次的知識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互通和人才嵌入式培養、知識共享依賴層次的知識融通共享創新平臺和異質性知識多重螺旋、技術協同依賴層次的遞進式技術開展需求和數字化技術平臺應用以及市場應用依賴層次的主動創造市場需求驅動創新和客戶企業市場激發產能,且四個維度因素之間相互聯系和有機整合,共同推動創新聯合體協同攻關技術。但本文僅從資源依賴視角進行討論,下一步有必要對企業創新聯合體的發展運行開展多視角、多維度和多層次的研究。
參考文獻
郭菊娥,王夢迪,冷奧琳.企業布局搭建創新聯合體重塑創新生態的機理與路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2(1):76-84.
葉偉巍,黃淑芳.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三階段動態模型[J].科學學研究,2024(2): 1-11.
朱國軍,王修齊,張宏遠.智能制造核心企業如何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 來自華為智能汽車業務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19):12-19.
陳晶.蘇州引導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路徑[J].江南論壇,2022(3):47-50.
高武.“卡脖子”技術創新聯合體核心成員知識共享創新機制研究: 基于主體博弈與知識螺旋的交互視角[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23,39(6):5-11+40.
陳詩波,陳亞平.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路徑研究[J].杭州科技,2023,54(2):55-61.
Pfeffer, J., and Salancik, G.,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Casciaro T,Piskorski M J.Power imbalance,mutual dependence,and constraint absorption: A closer look at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50(2): 167-199.
馬迎賢.組織間關系:資源依賴視角的研究綜述[J].管理評論,2005(2):55-62+64.
孫麗娜.“資源依賴”理論視角下的美國創業型大學發展模式研究[D].沈陽: 東北師范大學,2016.
董維春,朱冰瑩.協同學語境下校所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機理解讀[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4):1-6.
YIN R K. 2017. Case Stud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Design and Methods[M]. Sixth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 USA: SAGE Publications.
解學梅,韓宇航.本土制造業企業如何在綠色創新中實現“華麗轉型”: 基于注意力基礎觀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3):76-106.
iPl61F0JZ9O+6MwzqCNVwxdGOxvT3QylDcSgZbR2/84=李金龍.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改革研究[D].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
張洵君,邢菁華.多重螺旋視角下的蘇州工業園區創新生態系統發展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23,41(6):60-69.
董云昭,張紅兵.創新聯合體知識轉移情境因素研究: 數字技術應用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4(2): 1-12.
Liao S H, Hu D C, Ding L W.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value innovation, supply chain cap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aiwan’s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7, 191: 1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