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歌曲作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教育價值。本文回顧近年來兒童歌曲發展歷程,重點梳理新時代兒童歌曲的創作情況,分析其詞曲與創作隊伍、傳播渠道、多元文化內涵,并指出其當前存在的局限,提出建議以期促進兒童歌曲的發展。
﹝關鍵詞﹞兒童歌曲;文化內涵;發展現狀;優化建議
哪一首兒歌觸動心弦,讓你想起童年?從《賣報歌》《紅星歌》到《蝸牛與黃鸝鳥》《捉泥鰍》《春天在哪里》《少年英雄小哪吒》,經典兒歌陪伴下的童年擁有了絢麗色彩和悠長回味。兒歌作為孩子們喜愛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出現了新形式、新題材。然而,當前的兒歌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兒童需要更多優質的新時代兒歌,作為陪伴他們健康成長的伙伴,引導他們成為努力奔跑的“追夢人”。
“長亭外,古道邊……”李叔同的《送別》作為學堂樂歌的代表,也成為近代兒童歌曲的開端。近百年來,兒童歌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借他人曲調填詞到自己作詞作曲的變化。20世紀初,兒童歌曲先是借調填詞,后與政治革命緊密相關。“吹起小喇叭,噠嘀噠嘀噠,打起小銅鼓……”這首由聶耳譜曲的《只怕不抵抗》,在歌詞中加入很多可愛的擬聲詞,活潑有趣。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還有《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出了兒童與革命的關系。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新中國成立后兒童歌曲的代表作,反映了兒童幸福的生活。這首歌至今被大家喜愛,可見生命力之旺盛。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兒童歌曲的發展迎來高潮,一些作品傳唱至今。《一分錢》《小燕子》《小螺號》,還有作曲家谷建芬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歌聲與微笑》《采蘑菇的小姑娘》等,都被奉為經典。21世紀以來,也有如《愛我你就抱抱我》《少年英雄小哪吒》《你笑起來真好看》等歌曲廣為流傳。
兒童歌曲以其淺顯生動的歌詞、輕快富有生氣的旋律被孩子喜愛,他們在聽歌、學歌、唱歌的過程中,獲得審美享受。如經典兒歌《讓我們蕩起雙槳》歌詞富有畫面感、語句優美,旋律輕快生動,體現出孩子游玩時的歡樂情景。《小燕子》《數鴨子》等富有童趣,充分體現兒童本位,從歌詞內容到旋律都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
作曲家高志認為,兒歌也是一種語言,對孩子來說,學習兒歌就是學習一種更加豐富的語言,培養孩子的智力、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歌詞還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心靈,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生活方式、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兒歌的教育價值不容忽視,首先是品德教育,如《一分錢》教育孩子拾金不昧。其次是情感教育,如《我仰望五星紅旗》教會孩子熱愛祖國,《寶貝愛媽媽》培養孩子對媽媽的愛,理解媽媽的辛勞等;再次是行為教育,如《新健康歌》引導孩子早睡早起,堅持鍛煉,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感人的歌聲留給人的記憶是長遠的。無論哪一首激動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聽過,哪里的情景就會深深地留在記憶里。”教育家吳伯簫在散文《歌聲》的開篇這樣寫道。童年時期接觸的事物會留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有趣動聽的兒歌。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經典兒歌,數年過去再哼唱熟悉的旋律,回味童年時可感到內心柔軟和澄澈。經典兒歌作為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們的懷舊心理,能解壓放松身心,親子同唱時可拉近距離,共享美好。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兒歌也有不少變化。第一個特點是題材越加豐富。以往主要是生活題材、革命生活、勵志教育等。除了熱愛祖國、歌頌民族團結、贊美家鄉等,新時代兒歌也涌現出新的題材,如以下幾種:一是反映國家重要活動的題材。如《我是一朵大雪花》為體育賽事主題,反映廣大兒童迎接冬奧會的喜悅心情。又如歌曲《問月》童趣十足、富有古韻,從兒童視角出發,對月亮、宇宙發出詢問,與探月事業相呼應。二是生態環境題材。兒歌中融入生態環保知識有助于孩子樹立生態觀,如《我是地球的清潔工匠》,表達了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情懷。三是傳統文化題材。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這類題材也融入兒童歌曲的創作中。從2004年起,作曲家谷建芬為孩子們獻上《春曉》《相思》等多個古詩詞題材的歌曲作品,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也積極推廣兒童詩詞歌曲,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
第二個特點是創作隊伍擴大。以往從事兒歌創作的主要是專業音樂人或者詞曲家,如今,跨界藝術家、教育工作者、家長甚至兒童都積極參與,為兒歌創作注入活力和創意。如作曲家李凱稠有了女兒后,便為孩子創作了不少歌曲,如《你笑起來真好看》《聽我說謝謝你》等廣為流傳。
此外,歌曲類型、演繹形式等也有創新。從diss到peace,從hate到love,說唱音樂在國內的受眾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都愛上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節奏感和自由表達的屬性。在此潮流下,兒童說唱歌曲蓬勃發展。網易云音樂聯合網易公益小蝸牛讀書館,發起了一項名為“說唱造夢者”的公益行動,鼓勵孩子欣賞、創作說唱類作品。搖滾、民謠等多種音樂形式都融入兒童歌曲,提高了藝術趣味。
從創作者走向聽眾,傳播十分關鍵。新時代以來,兒歌的傳播不再局限于電視、廣播,而是拓展到了網絡音樂平臺、社交媒體、短視頻軟件等多種新興渠道,不少孩子接受、學習兒歌的渠道主要就是短視頻,如在網上爆火的《花園種花》。另外,兒童也可借助VR、AR等技術感受沉浸式的音樂體驗。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0-14歲人口為2.53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7.95%。2023年12月,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2024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數據表明,2023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約4695.62億元,同比增長10.75%。數量龐大的受眾群體、社會對美育的高度重視、蓬勃發展的音樂產業,疊加媒介環境的更迭和審美觀念的轉變,這一切都是兒童歌曲創作和傳播面臨的新挑戰。
這些年來,我國每年的兒童歌曲生產能達到1000余首。令人遺憾的是,在全國多地小學、幼兒園“00后”“10后”孩子的生活中,兒歌的身影卻越來越少。《小蘋果》《老鼠愛大米》《愛情買賣》等歌曲成為孩子的喜愛,不時哼唱。不少家長和老師發現在教孩子唱歌時,被迫停留在過往的經典兒歌上,當下的一些作品歌詞和旋律都不盡如人意。
這種“無歌可唱”的現狀值得反思。從源頭來看,兒歌生產的局限緣于創作群體的數量、心態、創作水平等。因創作的商業回報低,很多詞曲作者創作兒歌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創作者沒有較好地堅持兒童本位觀,導致所寫的歌詞題材僵化、敘述視角和歌詞表達不貼合兒童等。兒歌的發展局限還體現在影響范圍變窄、傳播力度變小。近年來,電視、網絡等媒體對成人歌曲的熱捧,擠占了兒歌的展示空間。從出版機構到媒體,對兒歌的推廣力度也不夠。
優質兒歌為孩子的成長給予精神營養,是童年時代的珍貴禮物。一首好兒歌往往能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甚至影響一代人的成長。少年兒童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離不開優質兒歌的助力。因此,如何寫出有時代感、受孩子們喜歡的歌曲,如何讓更多好歌被聽見、被傳唱,還需繼續探索。
堅持兒童本位觀很重要,必須了解當下兒童身心特點和文藝口味,即在愛孩子、懂孩子的前提下開展創作。《你笑起來真好看》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傳播很廣。作曲家李凱稠表示,“創作這首歌源于自己對女兒的愛。”他想用音樂記錄孩子的成長,這份父愛和童心的交織促成了一個優秀作品。流行歌曲《孤勇者》被孩子們喜愛,也體現出他們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創作者要把握這樣的心理,用歌曲為孩子的心聲代言。
“潤物細無聲”,兒歌要做到融教育意義于藝術表達。“無名的人啊,我敬你一杯酒……”動畫電影《雄獅少年》主題曲《無名的人》得到孩子喜愛。品味這首歌,不難發現它主題勵志,表達細膩,沒有宏大的詞語,卻能寫進人的心里。這是寶貴的啟示,兒歌創作也應該如此,多用孩子能認同、能共情的話語去表達。
優質兒歌生產需要相關部門合力推動。由政府定期組織公益性兒歌集中創作,既可保證作品的審美和質量,又能提高創作效率。同時,音樂院校、藝術團體、文藝機構等應該積極組織原創作品征集、評選、推廣等系列活動,營造良好的兒歌生產環境。由文化和旅游部牽頭舉辦的“童心向未來——當代少兒歌曲創作推廣活動”于2022年啟動,面向全國征集了1200余首作品,參與者中既有專業人士也有業余愛好者,如教師、家長等。
此外,還需要多方面合力培養、建設一支職業化、年輕化的兒歌創作隊伍,加大扶持力度。積極發現、培養兒歌創作人才,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比如從作詞、作曲,再到租用錄音棚、宣傳發行等,都給予資金支持,適當提高兒歌創作的稿酬,加強對原創兒歌的版權保護。如2019年江蘇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兒童歌曲創作與數字化制作人才培養研修班》,就較好地培養了兒歌創作人才。
最后是把控傳播渠道,減少消極作品的影響,讓好作品傳唱開來。一方面對網絡平臺加大監管力度,減少“灰色兒歌”等的傳播,讓/pmZ6fbHuOfwVxEKQBHUIQ==孩子在觸手可及的網絡中能聽到健康綠色、充滿韻律感、具有生活氣息和歡樂奮發力量的兒歌;另一方面引導網絡平臺擔負起社會責任,主動為優秀兒歌提供更多傳播渠道和推送機會。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艷”“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一首首兒歌就像星辰點亮童年。我們生活的時代在飛速發展,人們需要符合新時代精神文化生活的新作品。同理,兒童也需要與這個時代相符合的兒歌。歌聲嘹亮,童心飛揚,期待更多優質的新時代兒歌如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開出燦爛的花朵。
參考文獻
① 胡雅娟:《當代兒童歌曲題材發展研究》,《戲劇之家》,2023年,第16期。
② 馬丹:《兒童歌曲創作現狀與展望分析》,《藝術評鑒》,2019年,第4期。
③ 湯美靈:《新時代背景下兒童歌曲創作策略》,《劇影月報》,2022年,第6期。
④ 李先龍:《關于兒童歌曲創作現狀的幾點思考》,《黃河之聲》,2022年,第21期。
⑤ 王一:《兒童歌曲在培養兒童音樂美感中的重要作用》,《戲劇之家》,2023年,第2期。
作者簡介
宋雨霜,成都文理學院寫作課程負責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文藝評論、創意寫作教學。
責任編輯: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