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國慶長假,五齡童董洛琳和爸爸媽媽一起打卡了日本奈良縣。奈良縣觀光最鮮活的招牌就是城市中放養了一群群小鹿。董洛琳和這些山野小鹿追逐嬉戲,與小鹿們產生了親近、友愛情感,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快樂。有時候,小鹿發出叫聲。董洛琳會好奇地問:“它在說什么呀?”這時候,媽媽就會講解小鹿的語言習慣和習性。對于董洛琳來說這是一種全新體驗,讓她更加熱愛生活。她還發現奈良的園林和揚州的風貌很相似。
如今正就讀上海徐匯區匯星幼兒園大班的董洛琳,是我的忘年交。她暑假里就去了揚州體驗古風。她復述能力很強,總是會告訴我她的觀察,同時也有問題。因為她今年會背誦好幾首唐詩,知道李白、杜甫和唐朝了,所以我在向她解釋奈良和揚州的關系以及當地鹿群的來源時,就告知她遣唐使概念。即在唐朝的時候,日本官方、民間對華交流的專門渠道和收獲。
日本與唐朝的經濟文化交流,最初是通過遣唐使使團促進的。正是因為遣唐使使團多數以揚州為登陸中國大陸首站,因此揚州就成為當時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唐代的揚州依托南北大運河,已成為南北水陸交通樞紐。同時,揚州的造船業和港口外貿優勢,為日本駐唐使節和商人、留學生直接提供技術便利。按照當時外交規則:遣唐使使團中的高級官員得到唐朝皇帝圣旨后可以進京長安(現西安)朝圣:一般隨員則留在揚州考察、學習、生活和采購歸國所需。所以,從日本當時社會發展如城市建設層面上,奈良借鑒了揚州更多元素。
中國是最早成功馴養鹿的國度,鹿在古典文化中和神圣、君權、外交聯系在一起。詩經就這樣記載,“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種大型文化禮儀活動,在唐朝時就經常在揚州舉行。而唐代之鹿也經皇帝賞賜,由日本使團從揚州帶回放養于奈良園林。
能夠到達長安即都城朝圣的高級代表、也是當時最有名的遣唐使就是阿倍仲麻呂。其漢語名字叫晁衡——故鄉就是如今的奈良。他于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來到中國,這一年才不到20歲。阿倍仲麻呂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到了長安后進入國子監太學學習,參加科舉考試,居然一舉中第即成為進士,還受到了唐明皇重用。阿倍仲麻呂能用中日雙語創作詩文,并且和李白、王維等唐朝著名詩人友誼深厚。在他抵達長安37年后,萌發了回歸故鄉的愿景,并得到了唐明皇恩準。但歸途不順即在琉球遭遇臺風,長安友人們以為他遇難。
李白因此就很悲傷地寫下了《哭晁卿衡》的詩作。幸運的是阿倍仲麻呂并沒有遇難。與其他船只失去聯系后,他和同伴等人被風暴吹到越南的海岸邊。公元755年6月,阿倍仲麻呂歷盡艱險,再度回到了長安。此后,阿倍仲麻呂留在大唐,再未歸國,最后在長安終老。
正因為唐朝和日本友好交往的紀錄,50年前在周恩來總理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和奈良締結了友城關系。正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就讀本科四年級的潘詩涵告訴我:今年以來西安已經舉行過一系列紀念活動,而來自奈良的日本友人都會去西安興慶公園。因為那里有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碑上銘刻著他的《望鄉詩》和李白的《哭晁卿衡》。興慶公園現地段在唐明皇時期就是皇家鹿苑,阿倍仲麻呂常和唐朝詩人們吟唱,奈良日語即為有鹿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