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對子宮肌瘤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法將其分組,每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質量持續改進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HAMA評分、HAMD評分與VAS評分更低,觀察組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肛門排便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更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結論: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護理中應用質量持續改進護理的效果顯著,臨床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質量持續改進;子宮肌瘤;心理狀態;護理滿意度
The impac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nursing quality on the nursing effectiveness of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WANG Jing1, REN Lihong2
1. Hanzhong People’s Hospital,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China; 2. Lueyang County Health Information Center, Hanzhong, Shaanxi 724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nursing quality on the nursing effectiveness of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Methods:80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October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nursing.The nursing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HAMA score,HAMD score and VAS score after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postoperative first anal exhaust time,first anal defecation time,first eating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nursing in the perioperative care of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Uterine fibroids; Psychological state; Nursing satisfaction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良性腫瘤,且目前發病人群趨向于年輕、低齡女性[1-2]。目前,臨床對子宮肌瘤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對疾病缺乏全面、正確的認知,容易出現嚴重煩躁、不安、焦慮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機體康復[3-4]。質量持續改進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護理模式,目的是不斷深化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水平,提高護理服務的預見性與計劃性,改善護患關系[5]。基于此,為探究子宮肌瘤護理中持續質量改進的應用效果,本文對80例子宮肌瘤患者進行研究。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展開研究,以隨機法將其分組,每組40例,觀察組:年齡33~60歲,平均年齡(46.82±5.04)歲;病程在8~34個月,平均病程(21.82±5.01)個月;肌瘤類型:9例多發性、12例漿膜下、7例多肌壁間、12例闊韌帶;肌瘤直徑在4.12~6.91cm,均值(5.06±1.44)cm;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ASA分級):19例I級、21例II級;體質量指數(BMI)在22~30kg/m2,均值(26.82±1.45)kg/m2。對照組:年齡35~58歲,平均年齡(46.75±5.09)歲;病程在10~32個月,平均病程(21.76±5.12)個月;肌瘤類型:10例多發性、11例漿膜下、8例多肌壁間、11例闊韌帶;肌瘤直徑在4.53~6.76cm,均值(5.09±1.41)cm;ASA分級:18例I級、22例II級;BMI在24~29kg/m2,均值(26.86±1.41)kg/m2。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大,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均經腹部B超確診“子宮肌瘤”;②ASA分級在I~II級;③意識、精神均正常,可配合護士完成此研究;④無其他婦科疾病;⑤家屬均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排除標準:①存在凝血障礙、電解質紊亂者;②同期參與其他研究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⑤營養不良、貧血者;⑥合并狂躁癥等精神疾病者;⑦既往存在子宮手術史者;⑧入組前3個月經歷過地震等重大應激事件者;⑨腎、肝功能障礙者。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士嚴格遵循婦產科規章制度對患者開展圍術期護理,例如完善術前檢查、評估身體狀況、向患者介紹手術相關知識、告知患者術前注意事項、術后加強切口觀察、遵醫囑給予抗生素等。
觀察組給予質量持續改進護理。(1)術前:①常規護理:術前3d,護士對患者外陰部進行常規清潔,每日以碘伏擦洗,告知患者術前1d飲食以流質為主,術前8h禁食,術前6h禁水,做好胃腸道準備以及臍部護理。及時擦拭干凈臍部的污垢,最后以碘伏棉簽消毒,期間動作要輕柔,避免加重患者軀體不適感。②環境護理:護士將病房的溫度控制在25℃,濕度控制在55%,病房保證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干凈整潔,嚴格限制探視人員、時間、頻率、次數等,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可根據同一病房患者的喜好,播放患者喜愛的音樂,每日2次左右,每次30min。③心理護理:護士通過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等方式,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誘發不良情緒的原因,結合個體文化、家庭背景,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向患者解釋手術的必要性,期間要注意保護患者隱私,向患者解釋術后加強盆底康復鍛煉,基本不會影響性生活,緩解患者對手術的擔憂、恐懼、質疑情緒。(2)術后:①咽部護理:術中由于氣管插管麻醉等因素的影響,患者術后咽部普遍存在干咳等不適感,護士應在術后遵醫囑給予患者霧化吸入,增加呼吸道濕度,減輕呼吸道不適感。②引流管護理:術后妥善固定尿管、引流管等各類導管,避免打折、彎曲、脫落等,保持引流管通暢,詳細記錄每日引流管的量、顏色、性質等,直至引流量每日<50mL,顏色清涼,即可拔管。③疼痛護理:護士術后以視覺模擬自評量表(VAS評分)評估患者疼痛感,對于VAS≤3分的患者,護士指導患者通過看電視、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提高機體疼痛閾值;對于VAS≥4分的患者,遵醫囑給予鎮痛治療。護士在整個護理過程中,一切操作均要保持輕柔,避免由于操作不當產生刺激而加重患者軀體疼痛感。④飲食護理:術后待胃腸通氣后,患者可進食少量流質飲食,例如菜湯、米湯等,逐漸過渡到半流質、普食等,不宜吃生蒜、生蔥、麻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以及黑魚、咸魚、鰻魚、蟹、蝦、羊肉等發物。應多吃豆腐、魚、瘦豬肉、雞蛋、牛奶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多吃金針菇、雪里蕻、芹菜、韭菜、白菜、菠菜、蘿卜等食物,對于年老體弱的患者,用瘦肉熬湯,增進食欲的同時,保證機體營養供給。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不良情緒(HAMA評分與HAMD評分)、疼痛程度(VAS評分)、術后恢復指標以及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IkNUh5TGLJWKe5TGrSDbvQ==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HAMA評分、HAMD評分與VAS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HAMA評分、HAMD評分與VAS評分比較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HAMA評分、HAMD評分與VAS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2.2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觀察組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肛門排便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00%)高于對照組(70.00%),P<0.05,見表3。

子宮肌瘤患者普遍存在陰道流血、腹脹、腹部疼痛等癥狀。目前,臨床對子宮肌瘤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手術畢竟是一種創傷性操作,且手術部位涉及女性特有器官,圍術期患者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嚴重的心理壓力會打擊患者治療配合度與依從性,不利于機體康復[5]。因此,在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加強護理干預,及時解決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是目前婦產科醫護人員高度關注的內容。
常規護理干預下護士以被動遵循產科規章制度為主,存在內容單一、方式被動等特點,對患者心理、精神等多方面關注度較低,達不到預期的護理效果[6]。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護理后HAMA評分、 HAMD評分與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子宮肌瘤圍術期護理中質量持續改進的應用效果顯著。分析如下:質量持續改進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前、術后護理進行深化、細化,術前要求護士通過主動溝通、交流等方式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結合個體差異性,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及時解決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讓患者以平和、穩定的心態看待疾病[7]。術后以VAS量表評估患者疼痛感,針對評估結果給予藥物或非藥物鎮痛,避免盲目使用鎮痛藥物而引發嚴重不良反應,增加治療成本,加重患者生理與心理不適感。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患者圍術期護理中應用質量持續改進護理的效果顯著,臨床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瑞琴,劉婉,馬歡.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聯合米非司酮對子宮肌瘤患者促血管生成素-2陽性表達血清雌激素受體及子宮恢復程度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4):2378-2380.
[2] 王曉芳,楊紅,吳蕾.扁平化責任制護理干預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2020,29(4):93-96.
[3] 張春蘭,李彩月,張芙萍.快通道外科理念下多維度護理對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0,24(20):119-123.
[4] 張彩霞,張銘.人文關懷在子宮肌瘤患者介入治療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0, 27(1):107-110.
[5] 張春花,鄧艷輝,劉艷.綜合專案護理結合Hogan理論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恢復及胃腸功能的影響[J].海軍醫學雜志,2020,41(6):728-731.
[6] 羅義華,張貴清,鄧尚莉,等.中西醫結合護理對育齡期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焦慮情緒及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2,42(2):421-426.
[7] 郝陽.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聯合臨床護理路徑對患者內分泌及白細胞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6):1029-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