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討健康理念下開展全程護理干預對缺血性腦卒中(CIS)介入治療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選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入住我院行介入治療的60例CIS患者,以隨機數表模式完成患者分組,各30例患者。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基于對照組開展健康理念指導下的全程護理,比較兩組的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及生存質量。結果:干預后,觀察組FMA上、下肢評分以及GQOL-74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CIS患者實施健康理念指導下的全程護理干預,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進而提高其生存質量。
【關鍵詞】 缺血性腦卒中;健康理念;全程護理;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
A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whole-course nursing interven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health on limb movement function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XU Jiaojiao
Neurology Department Three Ward, Caoxian People’s Hospital, Heze, Shandong 274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whole-course nursing interven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health on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ner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Methods:A total of 60 CIS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rom April 2022 to April 2023 were selected,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ode,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whole-course nurs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alth concept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The limb motor function,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the FMA upper and lower limb scores and GQOL-74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while the NIHS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whole-course nursing interven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alth concept for CIS patients can better improve the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nerve function of patients,and thus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Ischemic stroke; Health concept; Whole-course nursing; Limb motor function; Neural function
缺血性腦卒中(CIS)是一組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起因多與腦內血液循環突發性障礙有關,導致局部腦組織血氧供應不足而壞死[1]。血管內介入治療是目前臨床處理CIS的一級治療手段,對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作用,但治療后易遺留肢體、神經功能癥狀,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2]。因此,在CIS患者介入治療期間輔以適當的護理措施也具有重要意義。健康理念下開展的全程護理是一種新型臨床干預手段,其以健康理念為導向,圍繞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整個階段開展干預和指導工作,對培養患者的健康信念及行為有明顯助益[3]。本研究以60例CIS介入治療患者為例,就健康理念下全程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入住我院行介入治療的60例CIS患者入組研究,且本研究已得到倫理會同意。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確診,有介入治療指征;②發病至入院時間不超過14d;③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有全身多器官衰竭者;②有癌癥伴發者;③有全身性嚴重感染者;④交流障礙或昏迷者;⑤中途退出者。以隨機數表模式完成患者分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2~83歲,均齡(65.47±6.82)歲;觀察組男、女例數均為15例,年齡53~85歲,均齡(66.02±6.4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大,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定期巡視、清潔病房,注意觀察患者的基礎體征及病情,按照醫囑指導患者用藥等措施。
觀察組基于對照組開展健康理念指導下的全程護理,包括:(1)組建專護小組:由護士長組織1名主治醫師、3名醫護人員成立,小組成員定期學習血管內介入治療、CIS的相關知識,并于考核通過后上崗。(2)制定干預計劃:入院后,由2名醫護人員負責一體化接待患者,在綜合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后,協助其完成體格檢查,評估其心理健康狀況,再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干預計劃內容。(3)主要計劃措施:①認知宣教。由資深護士負責開展,參與者為患者及其家屬,宣教內容以疾病知識、介入治療不良反應及其應對方法、日常注意要點等為重點,采用“一對一”的方式宣講,并配合專題講座、視頻及宣教手冊等方式;在患者出院后,繼續通過微信、上門或電話隨訪等方式予以指導和教育。②心理健康疏導。由心理科醫師或護士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并積極與患者交流,準確掌握患者的心理問題,根據評估結果和患者的實際心理狀況進行針對性疏導,告知患者通過放松訓練、聆聽輕音樂等方式減輕心理負擔,家屬適當增加陪伴,多予以鼓勵和情感關懷等,以改善患者心態。③康復訓練。在患者生命體征基本穩定后,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練,先指導其練習良肢位擺放,以減少下肢伸肌典型痙攣、上肢屈肌活動異常發生;再指導患者練習伸舌、閉頜、鼓腮以及吹氣等吞咽動作,開展床上翻身、坐起及橋式訓練等主被動功能訓練,同時指導患者練習上下樓梯、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訓練。④出院指導。定期通過上門、微信或電話等方式隨訪,為患者提供飲食、作息等方面的指導,隨時掌握患者的健康狀況,并對干預計劃進行及時調整。
1.3 觀察指標
于干預前后評定:①肢體運動功能:參照Fugl -Meyer量表(FMA)[4]測評,包括上、下肢評分項,總分各為66分和42分,得分與其肢體功能呈正向關系。②神經功能:參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測評,內含意識水平、共濟運動以及語言等評分項,總分42分,分值與其神經功能呈負向關系。③生存質量:參照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6]測評,內含軀體、社會、心理及生理功能4個評分項,各項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與其生存質量呈正向關系。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FMA上、下肢評分對比差異不大(P>0.05);干預后,觀察組FMA上、下肢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神經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不大(P> 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GQOL-74各項評分比較差異不大(P>0.05);干預后,觀察組GQOL-74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早期介入治療能夠疏通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臨床癥狀,在挽救CIS患者生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相關研究表明,在CIS患者接受介入治療期間輔以適當的護理措施,還可促進患者多項機體功能恢復,輔助改善疾病預后;但常規護理內容不夠全面,且多以患者病情為主,未充分考慮患者的個體實際需求,干預效果較為有限[7]。
健康理念下全程護理是現代護理學較推薦的一種干預策略,與常規護理相比,其更注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并且能夠圍繞患者入院至出院的整個階段展開干預和指導,相對更利于保證護理的連續性、專業性[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FMA上、下肢評分以及GQOL-74各項評分均比對照組高,而NIHSS評分相比對照組則有明顯下降(P<0.05)。說明在CIS介入治療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開展健康理念指導下的全程護理是一種可行策略,相較于常規護理模式更有助于保障干預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這與杜月壇等[9]人報道觀點存在較大的相似度。分析其原因,以健康理念為指導開展全程護理能夠更準確掌握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生理健康狀況,并制定相應的措施,如通過多形式的認知宣教,能夠讓患者更準確掌握疾病及介入治療的相關知識,增強其風險防范意識,進而更自覺配合各項臨床工作,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心理疏導利于醫護人員準確掌握患者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給予針對性、個性化的疏導和安撫,可促使患者逐步轉變心態,進而以積極應對的方式配合后續治療和護理;康復訓練能夠多方面鍛煉患者的機體功能,加快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各項護理措施相互整合,能夠從生理、心理兩方面有效調整患者的健康狀態,并通過上門、微信或電話等方式,繼續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和干預,最終達到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CIS患者實施健康理念指導下的全程護理干預,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進而提高其生存質量,值得臨床借鑒以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路路,崔倩,祁小換,等.前瞻性護理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微創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23,30(6):60-63.
[2] 賈玎玲,張惠玲,董穎.圍術期標準化護理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標準化,2023(6):233-238.
[3] 陸青,林俊娟.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護理在急性腦梗死血管內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20,8(2):97-100.
[4] 李愛紅,門金.急性腦梗死血管內介入治療患者實施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護理的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4):146-148.
[5] 馮燦,丁根.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介入術后應用集束化護理的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學,2023,47(3):365-367.
[6] 陸海霞,劉鳳芹,劉冬華.基于ERAS理念的護理專案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介入治療圍術期的護理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13):2404-2407.
[7] 尚蓓,秦秀寶,趙燕燕,等.早期護理干預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介入術后患者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臨床研究,2022,30(10):131-134.
[8] 張錦繡,楊敏.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介入治療集束化循證護理方案的構建及應用效果[J].全科護理,2021, 19(2):174-179.
[9] 杜月壇,李桂英.基于健康理念全程護理干預模式在缺血性腦卒中介入治療病人中的應用[J].循證護理,2023,9(2):37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