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推進,依賴于黨的領導以及自身建設的堅實基礎。盡管黨在領導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部分黨組織軟弱渙散,部分黨員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等問題仍較為嚴重。面對這些挑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的實踐命題。這一命題的提出,旨在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提升黨的領導水平,確保改革目標的順利實現。深刻理解并落實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當前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一、黨建制度改革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力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理論學習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常態化培訓機制改革,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這是全面提升黨員干部理論素養和實操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的黨員干部隊伍的重要舉措。
理論學習制度改革提高黨員干部的理論素養。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的長效機制。這一機制的實踐邏輯在于,建立長效的理論學習制度,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一是通過理論學習,加強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和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解決思想層面上的根本性問題,實現“以學鑄魂”。二是通過理論學習,提升黨員干部的政治智慧和業務能力,確保他們在領導和推進改革過程中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決策能力,解決改革實踐中的復雜問題,實現“以學增智”。三是通過理論學習,推動黨員干部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和規矩,整頓黨風,解決作風不正、形式主義等問題,為改革創造一個清正廉潔的環境,實現“以學正風”。四是通過理論學習,將科學理論轉化為改革的實際行動,確保改革政策的有效實施,實現“以學促干”。因此,理論學習制度改革就是要通過系統化學習、創新學習方法和強化實際應用,全面提升黨員干部領導改革的理論素養。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優化黨員干部隊伍的結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標在于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監督問責以及流動與調整機制。一是以選拔任用制度優化人才儲備。二十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了“政治過硬、敢于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標準,制度建設就是要建立科學的選拔程序,確保選任符合用人標準的優秀干部。二是以考核評價制度提高選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干部考核采用客觀、公開、科學的標準,注重實際業績和群眾滿意度,真實反映干部的表現和貢獻。三是以監督問責制度保障干部隊伍的純潔性。通過嚴格監督干部行為,確保權力運用符合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并實施嚴肅問責,遏制權力濫用和腐敗現象。四是以流動與調整制度實現干部隊伍的動態管理和活力提升。通過合理的輪崗和調任,打破干部固化傾向,激發工作活力和創新精神,避免因長期在同一崗位產生的惰性和官僚主義。這些制度共同作用于建立結構合理的黨員干部隊伍,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關鍵的組織保障。
常態化培訓機制改革增強黨員干部的實操能力。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通過常態化培訓機制改革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其重點是“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一方面,建立專業訓練制度。專業訓練包括干部的理論素養訓練和專業技能訓練,不僅要加強黨的理論和國家政策的學習,還要注重與實際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比如通過結合工作場景的模擬訓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提升干部的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實踐鍛煉制度。實踐鍛煉制度要求干部定期深入基層,通過下派鍛煉、駐村掛職等形式,直接接觸群眾,了解基層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為避免實踐鍛煉流于形式,制度改革應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比如參與重大工程項目、處理突發事件、執行跨部門合作等,從而在不同情境下鍛煉干部。概括來講,常態化培訓機制建設就是要提高黨員干部在改革中的實操能力。
二、黨建制度改革完善以黨建促改革的路徑機制
落實調動全黨力量抓改革的目標,就要構建以黨建為核心的改革推進機制,把黨建工作與國家治理的中心工作結合起來,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和組織支持。
“一崗雙責”制保證以黨建促改革的路徑優勢。黨組織負責人既負責抓黨建工作,又負責推動中心工作的“一崗雙責”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獨特的制度優勢。具體而言,黨建責任清單應涵蓋中心工作的具體要求,保證黨建活動的開展,始終圍繞中心工作而進行;同時中心工作的清單也應包含黨建工作的責任和貢獻。兩類責任同步通過定期的會議、匯報和溝通,在日常工作的常態化管理中予以落實。這種雙向對接的制度安排,不僅要求黨建工作始終聚焦增強黨的領導力,也要求中心工作始終確保黨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得到貫徹落實。因此,“一崗雙責”制促進了各級黨組織、各級部門在改革進程中保持目標一致和行動協調,確保改革的方針政策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執行的有效貫徹,提高改革的整體質量和效果。
完善黨組織履職機制以保障改革措施的貫徹落實。黨組織履職機制的價值,在于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和執行力雙重提升。一方面,通過清晰界定黨組織的職能定位和改進決策流程,黨組織能夠更有效地領導和指導改革進程,使改革措施切實符合實際需求和戰略目標,防止改革偏離目標。另一方面,通過完善基層執行機制,保證黨組織能夠將上級決策和指令準確、及時地傳達到基層,同時也能保證基層的實際情況和反饋迅速、有效地向上反映,從而使政策能夠根據基層實際進行調整和優化,并落實到具體工作。因此,黨組織的履職機制保證了改革方向明確、措施得力、執行到位,最終實現預定目標。
強化監督問責機制以確保廉潔高效的改革環境。廉潔高效的環境確保了改革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營造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并有效防范社會風險,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條件。一方面,監督問責機制明確了政策實施過程的紀律性。這種紀律性要求明確了各級黨組織和干部的職責,劃清了政策執行的紅線與問責標準,進而遏制懶政和怠政行為,確保政策執行的高效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監督問責機制是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的保障。通過常態化的監督、檢查和審計,可以迅速識別和糾正違規行為和政策執行偏差,從而防止問題的積累和擴大。因此,監督問責機制通過提高各項工作的廉潔性、透明度和責任落實,保證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推進。
三、黨建制度改革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長效推進
黨建制度改革暢通了全黨抓改革的路徑,保證了黨員干部和黨的各級組織從不同維度為深化改革的長效推進貢獻力量。
黨員干部的帶動作用拓展了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黨員干部是改革攻堅的中堅力量。一方面,在改革的深水區,高素質、有能力的黨員干部成為解決復雜問題的核心骨干。他們深入一線,直面改革中的關鍵難題,以創新思維和務實作風,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在改革的新領域,通過加強新領域黨建,黨員干部拓展了改革的覆蓋面。在社會層面,面對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興起的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引領了新領域的組織變革和管理創新;在技術層面,面對新技術應用而興起的智慧黨建,引領了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應用。黨建制度改革提升黨員干部素質和能力的價值,就體現在他們對改革深度和廣度的拓展。
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確保了改革方向與效率。黨建制度改革構建以黨建為核心的改革推進機制,其價值進一步體現在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效用。黨組織政治功能以政治領導和政治教育為主要實現方式,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進行,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貫徹落實,防止改革偏離社會主義方向。黨組織的組織功能以組織管理和組織動員為主要實現方式,通過動員和組織廣大黨員和群眾參與改革,提升政策的執行力度,加速改革措施的落實。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相輔相成,確保改革方向正確、組織有力、群眾支持,進而實現改革目標。
黨內法規執行力保障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執行力。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黨建制度改革要著重增強黨內法規的權威性和執行力。黨內法規執行力是黨組織和全體黨員按照黨內法規的要求和規范,嚴格執行和落實黨內各項法規制度的能力,體現了黨對自身建設和自身行為的約束力。一方面,黨內法規執行力有助于保證黨組織正確履職。增強黨內法規執行力,必然會增強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推進改革的責任意識和執行力,從而減少因執行不到位而導致的改革失誤。另一方面,黨內法規執行力增強了改革的可持續性。黨領導改革的成功做法上升為黨內法規制度,形成長期有效的改革機制和標準。在此基礎上,黨內法規執行力的提升,不僅有效防止了改革的反復和倒退,還保證了進一步的改革有章可循、有序推進。
綜上所述,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建設合格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斷完善以黨建促進改革路徑機制的重要舉措。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依賴于黨的建設制度的不斷完善,而黨的建設成效也通過改革成果得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