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向度,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對于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深刻認識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重大意義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這是黨中央立足當下、著眼全局、面向未來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重大部署。
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是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堅持“兩個結合”、著眼“兩個大局”所取得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我們必須充分發揮這一制度優勢,將其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民族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調、做好整體推進,從根本上離不開制度機制的堅強保障。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深化改革創新,著力健全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等各項制度機制,不斷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是應對當前民族工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的必然路徑。當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相互交織,各類矛盾問題疊加碰頭。涉民族因素的意識形態問題錯綜復雜,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思想流毒挑戰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依然面臨嚴峻的外部干擾和內部挑戰。面對“兩個大局”的加速演進與深度耦合,必須站在黨中央戰略全局堅決破除一切制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既要夯實原有制度基礎,又要針對重點、難點、堵點、痛點問題精準發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機制,確保新時代民族工作行穩致遠。
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是有形有感有效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關鍵支撐。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只有通過“有形”的制度、抓手、舉措,達到“有感”的感知、感觸、感悟,最終才能實現“有效”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三者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實踐關系中,不論是“有形”的呈現、“有感”的表達還是“有效”的檢驗,都必須以制度機制建設為主線貫穿始終,一體化推進制度機制的堅持和鞏固、完善和發展、遵守和執行,才能讓制度建設和治理效能的融合轉化迸發更大效能。
二、準確把握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豐富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必須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運用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把握其“有形、有感、有效”的豐富內涵。
夯實“有形”的組織體系。“有諸內必形諸外。”“有形”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象化、符號化、立體化呈現,做到體制機制有形、展示表達有形、載體舉措有形。要夯實主體責任,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既要做好頂層設計、機制統籌、研究部署,又要構建科學化、規范化的制度體系。要在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中落實統戰工作責任制,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組織架構、責任內容、重點任務,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制、監督管理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等。
抓實“有感”的內容載體。“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有感”就是要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提升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要加強空間載體建設,營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以課程載體、文化載體、活動載體等為主要維度,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工作體系和長效機制建設,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日常、化為經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提升科研載體建設,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研究高地。優化傳播載體建設,培塑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文化形象,完善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宣傳機制,構建精準化、常態化、多元化教育機制,以大數據賦能分眾化思維,讓個體在有形符號和有形敘事的基礎上增進有感共識,逐步認同接納共同體成員身份、自覺維護共同體核心利益,在精準提升宣教成效中實現“日用而不覺”。
壓實“有效”的政策導向。“其言驗者謂之效。”“有效”就是要檢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效果、效能、效應,切實在“四個共同”中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要注重結果導向,以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為最高任務,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注重過程導向,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把握好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推動民族地區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眾。要注重問題導向,牢牢守住意識形態陣地,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緊盯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健全動態跟蹤、科學研判、風險預警、應急處突機制,有效應對問題挑戰,堅決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三、全面落實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實踐要求
制度機制是關乎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穩定性的重要問題。各級黨委必須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黨的領導貫穿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過程,著力提升制度機制的系統性、科學性、實踐性,發揮協同效應,強化執行效力,完善評價效能。
提升系統性,發揮協同效應。要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有利于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總目標,注重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加強調研論證,統籌做好立改廢釋,健全主要制度,整合零散制度,完善配套制度,尤其注重及時將基層的好經驗、好做法總結提煉上升為制度機制,查漏補缺、提質增效,確保立得穩、行得通、管得住。
提升實踐性,強化執行效力。要瞄準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要求,在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實踐中檢驗制度機制。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帶動全黨全社會形成自覺遵守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的良好氛圍。要健全權威高效的制度執行機制,構建組織化、集成化、專業化的工作保障體系,從組織領導、經費落實、隊伍保障等方面不斷增強制度生命力、執行力。
提升科學性,完善評價效能。要把握好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在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全過程中體現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強化對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真正做到讓制度管用見效。建立健全考核評估機制,總結提煉、研究構建衡量有形、有感、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持續長效的責任落實格局,切實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往實里走、往深里走、往細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