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化經歷了漫長而紛繁復雜的過程,人的大腦也是復雜而多變的,它在人的不同成長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需求和特點。如果能夠通過對人腦的內在運行機制和外在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到其中的規律或奧秘,就能讓學校和教師更自如地把握教育的方向和節奏,為教育實踐提供更科學、有效的指導。本文從四個方面,深入剖析人腦的發展規律對教育實踐的啟示,讓教育成為真正促進個體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
講好故事,傳承文化與價值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承。教師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傳承文化和價值觀呢?故事是很好的載體。人類的大腦在進化的過程中對故事的依賴是一以貫之的。在文字誕生之前,遠古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經驗大多通過巖畫里的故事傳遞,我們記住了故事,也就記住了那些生活經驗。司馬遷的《史記》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一方面源于其毋庸置疑的史料價值,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講述的帝王將相的故事深入人心,比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廉頗負荊請罪、項羽破釜沉舟、毛遂自薦等故事流傳千百年而不衰,足以說明故事是人類大腦極好的養料。再如,世界歷史上的海難數不勝數,但泰坦BH49IpIz80abs9lSwnGaAMXFaYV6yRWNBrJWuOKaRRA=尼克號卻舉世聞名,就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讓世人唏噓的動人故事。
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妨也借助故事的力量,將那些枯燥的知識、抽象的觀念和難解的思想具體化、形象化,一方面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他們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
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深受其文化的影響,而故事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講好一個生動的故事,會讓教育發生奇跡。
重視積累的力量,培養良好“微習慣”
你見過泥石流嗎?在剎那間,良田、公路、房屋都會被吞沒。實際上,這些泥石流的形成往往是從一粒沙、一顆石子的松動移位開始,歷經5年、10年或100年,最后形成了石破天驚的泥石流。我們也都知道,人類的大腦從幾億年前部分細胞演變成具有傳遞信息功能的神經細胞,到大腦皮層開始出現、大腦前額葉區域擴大,最終進化成能掌管語言、意念、邏輯思維的現代人腦。這都告訴我們,任何巨大的成就都是從微小的積累開始的。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努力,鼓勵他們持之以恒地積累知識和技能。
鄭東新區龍華初級中學的“微習慣”正是植根于此,不管是在學業還是在品格培養上,學校都非常重視師生一星半點的進步,不避繁難,兩年以來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們相信,只要堅持培養“微習慣”,定會給學校的教風、學風、校風帶來巨大的益處。“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讓優秀從毫末的積累做起,讓我們享受每一點微小的進步。
教育切忌追求完美,要接納學生之間的差異
人類的大腦有追求完美的趨向。“這個學生哪都好,就是太自我了”“如果這個孩子把心思都放在學習上,就很優秀了”“這個孩子體育沒有張三好、藝術沒有李四好、也沒有王五踏實努力”……教師總是不自覺地將一個學生的某個方面與在這個方面最優秀的學生比較,但這些評價無形之中會給學生帶來壓力,甚至傷害。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著獨特的天賦、興趣和潛力。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接受學生的不完美,他的教育就做不到面對實際,更享受不到育人的快樂。因此,我們應該摒棄對完美的執念,真心接納每一位學生的差異。此外,我們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優點和特長,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潛力,幫助他們建立自尊和自信,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創造力。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全面發展
決定人的行為的,是人的動機。大腦產生什么樣的動機,人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最根本的內在動力,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應該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動力。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提供有趣的學習材料、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給予及時的反饋和獎勵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毅力和持久性,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課堂上每一個生動的故事、學生每一次微小的進步、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與接納,及對學生內心學習動機的激發,教育者都應該予以關注和重視。只有充分尊重大腦的發展規律,才能避免盲目和急功近利,讓教育變得科學而務實。
(作者單位:鄭州市鄭東新區龍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