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傾聽幼兒聲音,了解興趣需求
(一)細心觀察,捕捉興趣點
良好的師幼關系是滋養幼兒心靈的沃土,是確保幼兒教育順利推進的關鍵。在與幼兒溝通的過程中,教師常能關注到幼兒表現出的主觀意愿、創新思維及情感態度,這些是構建良好師幼關系的關鍵要素。基于這樣的認識,在課程活動中,教師應扮演觀察者的角色,尋找幼兒的興趣點,從而設計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課程。
在晨間鍛煉時,筆者開展了“吹泡泡”體育游戲。當幼兒沉浸在“吹泡泡”游戲的歡樂中時,碩碩說:“老師,我家里有好多吹泡泡的玩具,我可以用它們吹出好多漂亮的泡泡!”他的想法迅速得到了其他幼兒的認同,他們開始說起自己家里的泡泡器。隨著討論的深入,筆者敏銳地捕捉到幼兒的興趣點,繼而詢問幼兒:“大自然中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制作泡泡器呢?”諾諾、雅琪和玥玥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從玉蘭葉,再到小樹枝,幼兒的想象力讓筆者感到驚喜。就這樣,基于幼兒的興趣點,“玩轉泡泡器”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
(二)共情交流,挖掘需求點
在與幼兒溝通時,教師應與幼兒共情,設身處地地理解他們的情緒與需求。共情交流不僅是簡單的言語對話,還是一種情感上的連接。當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說出遇到的困難時,教師應該耐心聽,通過肢體動作,如點頭、微笑或輕輕觸摸,表達對幼兒的理解和認同。這種深層次的情感共鳴能夠幫助教師洞察幼兒內心的需求,進而設計出更加貼近幼兒心理的教育活動,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玩轉泡泡器”活動開始后,在筆者的鼓勵下,幼兒在園內各處仔細尋找自然泡泡器。不一會兒,幼兒帶著各自尋找到的自然泡泡器回到集合點。筆者引導他們圍成一圈,并詢問:“你們覺得這些從大自然中找到的泡泡器,真的能吹出泡泡嗎?”這個問題再次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他們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幼兒堅信自己的自然泡泡器能夠吹出泡泡,有的幼兒則表示自己也不清楚自然泡泡器能否吹出泡泡。看著幼兒躍躍欲試的樣子,筆者提議舉辦一場“自然泡泡器挑戰賽”,通過實踐來驗證幼兒的猜想。
二、展開對話交流,促進思維碰撞
(一)創設情境,引發主動提問
為了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和拓展思維,教師需要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從而引導他們主動提出問題。教師可以模擬真實生活場景,采用故事講述、科學實驗、藝術創作等多種方式,營造充滿挑戰的學習環境,讓幼兒自然地提出問題,提高思考能力。
“自然泡泡器挑戰賽”開始后,幼兒手持自制的自然泡泡器,帶著既期待又緊張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將泡泡器浸入泡泡液中,然后開始嘗試吹氣。然而,當他們滿懷希望地吹動那些樹枝、葉子時,卻發現并沒有出現預期的泡泡。“是不是我的泡泡器壞了?”“是不是我蘸取的泡泡液太少了?”“是不是我們吹的力氣太大了,泡泡被吹破了?”幼兒紛紛提出問題。對此,筆者鼓勵幼兒不要氣餒,然后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塑料泡泡器與他們收集的自然材料,引導他們仔細觀察兩者的區別。筆者問道:“你們想一想,為什么有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而有些不行?”這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他們開始認真觀察,發現能夠吹出泡泡的材料上都有孔洞或縫隙。通過觀察和比較,幼兒了解到泡泡器之所以能吹出泡泡,是因為它們具有孔洞結構。
(二)鼓勵合作,共享知識經驗
鼓勵幼兒進行合作學習,是促進其社會情感和認知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合作的情境下,幼兒不僅能共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還能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溝通和解決沖突,這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確保每名幼兒都能參與進來,避免部分幼兒主導整個活動。通過適時的指導和干預,教師可以使幼兒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以及分享資源,這些都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技能。
經歷了首次“自然泡泡器挑戰賽”的失敗后,幼兒對泡泡器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們認識到,要想成功吹出泡泡,關鍵在于自然材料上要有孔洞。于是,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思考并討論如何讓手中的樹枝、葉子有孔洞,使其成為有效的泡泡器。在此過程中,每個小組的成員都積極參與,有的幼兒提議用小刀在葉子上刻洞,有的建議用針在較厚的材料上穿孔,還有的幼兒提出用石頭輕輕敲來制造自然的裂隙。當討論結束后,幼兒將各自的構想畫在紙上,并輪流上臺介紹自己的想法。這不僅促進了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了如何解決問題。
(三)合理質疑,促進深度探究
在師幼互動中加入質疑環節,能夠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促使他們進行深度探究。質疑不僅包括教師對幼兒的提問,還包括幼兒之間的相互提問,以及幼兒對教師提出問題。這種質疑過程有助于提高幼兒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幼兒的期盼中,新一輪的“自然泡泡器挑戰賽”開始了。只見一些幼兒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在樹葉上摳出小洞,另一些幼兒創造性地使用皮筋和扭扭棒來固定葉子,使葉子變成理想的形狀。這些小小的發明家們,用他們的智慧和巧手,制作出了形態各異的泡泡器,滿懷期待地又開始了吹泡泡之旅。不一會兒,安安激動地向筆者展示,他的葉子終于能吹出泡泡了,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玥玥也興奮不已,她的泡泡器不僅能吹出泡泡,還能吹出大小不一的泡泡。然而,不是所有幼兒都順利吹出了泡泡。碩碩拿著他的葉子,一臉不解地問:“我的葉子和你們是一樣的,為什么我吹不出來呢?”旭旭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他嘗試了多次,都沒有吹出泡泡。面對疑惑,幼兒開始互相討論,并試圖找出問題所在。
三、給予適當支持,增強自主意識
(一)適時干預,助力探索實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給予幼兒適當的支持是增強他們自主意識和提高獨立探索能力的關鍵。適時干預意味著教師要在關鍵時刻提供必要的幫助,既不過度壓制幼兒的探索欲望,又不會放任不管。
在“玩轉泡泡器”活動中,看到幼兒的討論陷入僵局,筆者適時介入,在班級中組織了一場分享會,并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碩碩和旭旭的泡泡器上有洞,但吹不出泡泡呢?”這個問題像一顆石子被投入平靜的水中,泛起了一圈圈思維的漣漪。諾諾勇敢地走上前,接過碩碩手中的葉子嘗試吹泡泡,令人驚訝的是,泡泡竟然出現了。這一現象引發了幼兒的討論,他們紛紛猜測諾諾成功的原因。于是,筆者請諾諾和碩碩分別演示了吹泡泡的過程。通過觀察,幼兒發現諾諾是輕輕地吹,而碩碩用力過猛。因此,吹泡泡時的力量大小也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他們明白了吹泡泡不僅需要葉子上有洞,還需要把握吹泡泡時的力度。
(二)適度放手,促進創造性思考
在學前教育領域,適度放手是激發幼兒創造性思維和促進其自主學習的關鍵策略。適度放手指的是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機會去嘗試,而不是過度干預。這能激發幼兒的內在動機,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獨立性,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轉變為觀察者、引導者和支持者,適時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指導,鼓勵幼兒通過親身實踐來學習。
隨著“玩轉泡泡器”活動的深入推進,幼兒希望自己的泡泡器能夠吹出更多、更大的泡泡。面對這一新挑戰,筆者選擇讓幼兒自主探索,并鼓勵他們采用觀察、比較的方法,創造性地尋找解決方案。在給予幼兒充分的信任后,幼兒開始主動尋找和組合不同的材料。恩然改進了他的樹葉泡泡器,巧妙地增加了孔洞,成功吹出了更多的泡泡;雅琪則將小草泡泡器與扭扭棒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泡泡效果。每一次的探索都帶來了新的發現,幼兒在實踐中成長,在失敗中學習,不僅學會了如何制作泡泡器,還學會了合作及創新。
結語
教師應與幼兒進行深度對話,并給予適時的支持。這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還能營造充滿愛、尊重與理解的學習環境。這一過程不僅教會了幼兒如何學習,還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每一次互動,筆者不僅探索出了師幼互動的“N+1”種策略,還在幼兒心中播下了終身學習的種子。
(作者單位:
蘇州市吳中區石湖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