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幼兒皆有潛力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參與者,即所謂的“小先生”。他們通過先行學習,成為知識的先知者,可以扮演教師的角色。在筆者所在幼兒園進行的“幼兒生活化勞動教育的敘事研究”課題中,幼兒通過參與生活化勞動,不僅積累了一定的初步經驗,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還增強了自信心。可見,實施“小先生制”能夠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熱情,豐富他們的勞動體驗,并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水平。
一、引入“小先生制”,樹立混齡勞動榜樣
幼兒具有強大的學習潛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幼兒是學習與日常活動的主體,在幼兒園推行“小先生制”,旨在鼓勵幼兒相互學習,調動他們在日常生活與勞動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一)入園陪伴,緩解分離焦慮
每年九月開學時,新入園的小班幼兒都會出現分離焦慮,陌生的環境、同伴及教師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了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減輕分離焦慮,筆者充分發揮了“小先生制”的積極作用,讓年齡較大的幼兒照顧年幼的學弟學妹,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筆者讓年齡較大的幼兒與新入園的小班幼兒結成互助對子,共同成長。例如,從入園大廳到教室門口,筆者用不同顏色的小腳印在地上標示進班路線圖,“小先生”每天根據進班路線圖引導學弟學妹進入教室。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主動與學弟學妹交流,時而給予安慰,時而共享歡笑。在“小先生”的幫助下,新入園的小班幼兒迅速熟悉了入園的路線,有效緩解了入園時的焦慮。漸漸地,筆者發現,一些新入園的小班幼兒早上來到幼兒園時會在門口等待他們的專屬“小先生”,晨間入園環節在幼兒的互動中充滿了儀式感。
(二)生活照料,提高自理能力
在新生入園的第二個月,“小先生”將承擔新的責任,輪流負責照顧年幼的學弟學妹,確保他們能夠自理在園內的日常生活。經過兩年多的勞動與生活教育,大班幼兒已經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掌握了眾多生活自理的技能。這些“小先生”在早晨點名、午餐、午休、放學等日常環節中為小班幼兒提供幫助,如負責分發早晨的點心、提醒年幼的學弟學妹飯后擦嘴和漱口、起床時幫助他們正確區分衣物的正反面并穿戴整齊等。在每一個生活自理的環節,“小先生”都展現出細致入微的關懷,確保年幼的學弟學妹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妥善照顧,并在觀察與模仿中學習新的技能,提高自理能力。
(三)游戲互動,豐富勞動體驗
筆者所在的幼兒園設有生活室、木工坊、沙水池、涂鴉墻、種植園等多種室內外游戲場所。筆者認為,每次游戲結束后的整理環節是開展生活化勞動教育的關鍵時刻。幼兒通過整理、清潔等勞動實踐,能夠認識到有序、節制、規范的重要性。因此,筆者在每個活動室內都配備了適合幼兒使用的掃把、簸箕、毛巾等工具,并提供了便捷的水源,以滿足幼兒游戲后勞動的需求。
“小先生制”是一種“幼兒教育幼兒”的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筆者持續發揮“小先生”的示范作用,讓大班幼兒輪流參與小班幼兒的游戲,讓“小先生”引導小班幼兒學習整理、清掃等技能。同時,筆者致力于捕捉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機會,豐富他們的勞動體驗。
二、引入“小先生制”,豐富混班勞動體驗
在筆者所在幼兒園開展的生活化勞動教育課題研究中,大班幼兒以班級為單位,基于個人興趣,自發開展了“小廚師”“美車俱樂部”“小園丁”“小小飼養員”等主題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幼兒掌握了制作簡單點心、維修及美化玩具車、種植和照料植物、飼養小動物等勞動技能。通過角色扮演,幼兒享受了勞動的樂趣,并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同時,他們對其他班級的勞動活動充滿好奇。基于此,筆者讓“小先生”以小組形式輪流進行跨班級宣講,分享他們的發現和勞動成果,如青團和香蕉派的制作、小車添加潤滑油的演示、植物對光照需求的講解及兔子飲食習慣的介紹。幼兒通過實踐活動,踐行了“先知者為師”的理念。通過宣講活動,幼兒的認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對多種生活角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為了進一步滿足幼兒對不同勞動內容的學習需求,筆者打破了班級物理空間的壁壘,實施混班勞動沉浸式體驗教學,鼓勵幼兒自主選擇班級參加活動,讓幼兒在主動學習中獲取豐富的學習內容。例如,在廚房游戲中,幼兒模仿“小先生”包餛飩的動作,學習了對齊、折疊、翻轉等技能。豐富的游戲互動為幼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在“美車俱樂部”的跨班活動中,幼兒一起檢查玩具小車的連接螺母,并分享除銹的技巧。通過親手操作、直接感知和實際體驗,幼兒形成了對勞動的新認知。
三、引入“小先生制”,促進幼兒互相學習
“小先生制”的核心在于促進幼兒互相學習。當幼兒的角色由學習者轉變為教導者時,“小先生”的身份會激發其求知欲和勞動熱情,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幼兒在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模式下能夠實現優勢互補與共同進步。每一名幼兒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都可以是他人的“小先生”。因此,除了在跨年齡、跨班級的游戲中引入“小先生制”,以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教師還應該引導同班級的幼兒相互支持、相互幫助。
(一)一日生活中的“自理小先生”
生活化勞動教育的內容通常來自幼兒的日常活動。通過關注日常生活細節,幼兒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勞動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增強對勞動教育活動的認同感和參與感。例如,當天氣發生變化時,“小先生”會使用自制話筒輪流報告天氣情況;在學會疊被褥后,“小先生”會分享如何高效地疊放和搬運被褥的技巧;在學會切水果后,“小先生”會主動負責切分水果。這些“小先生”的智慧與才能共同促進了班級一日生活的有序開展,使幼兒真正成為班級生活和學習的主體。
(二)課題活動中的“營養小先生”
經過兩年多的生活化勞動教育,幼兒對廚房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掌握了很多餐廚方面的技能,還深刻認識到飲食搭配和營養均衡的重要性。通過調研,“小先生”發現同齡人偏愛的零食糖果對健康不利。于是,他們根據“食物金字塔”原則,共同探討食品均衡搭配的方法,制作營養早餐,并分享了與家長合作自制美食的經驗。在制作營養早餐的活動中,“小先生”通過提問、討論、制作、分享等一系列活動,深入了解了早餐的重要性,學會了如何自制早餐,為幼小銜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日常活動中的“金點子小先生”
“小先生”持續關注日常生活細節,具備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從實際生活出發,有效實現了早晨鍛煉與入園簽到之間的銜接。這些“小先生”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方案,調整了簽到地點和方式,使簽到過程更加便捷和高效。通過集體討論,他們優化了簽到統計的方法,并制作了每月出勤的條形圖,進行了一次自我管理的實踐。
幼兒通過勇于嘗試和面對挑戰,從實際生活出發,在與材料、他人及環境的互動中解決了真實存在的問題。一日生活皆課程,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簽到”環節,能夠為幼兒營造自由、民主、包容的教育環境。“小先生制”的實施進一步增強了幼兒的責任感和自我認同感,激發了幼兒的學習熱情,提高了他們的勞動教育能力。
四、引入“小先生制”,促進家園協作
家庭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化勞動教育資源,教師應充分挖掘并利用“小先生”的潛力,發揮家長的協助作用,促進幼兒的成長與進步。
教師可以實施“小先生制”,鼓勵他們在家庭環境中解決各種問題。這樣,幼兒不再是被長輩溺愛的對象,而是學會主動承擔起照顧自我的責任,學會自主穿衣、洗漱、用餐等,逐步成為獨立且自信的“小先生”。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自我服務轉向服務他人,關注、關心并關愛周圍的人,讓他們學會關愛同伴,并將這份關愛延伸至家人,主動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可以主動承擔家務,樂于助人,努力成為家庭中的小主人,學會整理玩具、疊放衣物、清理垃圾、分配餐具等,通過勞動的方式體會到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重要價值。
五、引入“小先生制”,促進幼兒園勞動教育持續發展
通過扮演“小先生”的角色,幼兒逐漸領悟到勞動的深遠意義和價值。他們不僅掌握了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還學會了在面對困難時不輕言放棄,堅守信念。這種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小先生”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體會到關懷、友善、溫馨,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小先生制”中,幼兒需要與同伴合作完成任務。這種團隊合作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還提高了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跨年齡段的活動中,“小先生”是示范者,有較強的責任感。在同齡活動中,“小先生”更容易發現同伴的優點,能夠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想法,懂得分享和謙讓。在互動中,幼兒提高了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增強了歸屬感。
在引入“小先生制”的勞動活動中,教師主要讓幼兒通過教導他人來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并訓練幼兒的領導力,幫助幼兒掌握交往技巧,增強幼兒的責任心。在這種勞動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幼兒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與支持者。這種變化無疑對教師的學科素質和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及時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及情緒變化,從而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在“小先生制”活動中,教師的引導和支持至關重要。教師需要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更新教育觀念,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和學習。此外,教師應積極參與專業培訓、學術交流等活動,不斷開闊視野,提高教學能力,提升專業素養。
“小先生制”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包括能力、興趣、性格等方面,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掌握勞動技能,鼓勵“小先生”積極表達。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簡單、有趣、易于操作的活動,將復雜的活動分解成若干個小步驟或小任務,幫助幼兒逐步掌握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成為“小先生”。在活動開始和結束時,教師除了引導幼兒關注“小先生”角色,還要引導幼兒關注勞動的目的,鼓勵他們反思和總結,了解自己在勞動過程中的成長和進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無錫市梁溪區崇安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