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明確提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但是,當前幼兒園在科學領域的教育實踐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過于強調知識積累而忽視了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而言,各領域的知識是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的,它們共同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幼兒若要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能夠整合并靈活應用各領域的知識,將其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式。
STEAM教育是一種跨學科的教育模式,涵蓋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領域。該教育模式不僅要求教師向幼兒傳授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理論知識,還強調提高幼兒解決實際問題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鼓勵幼兒在各種情境中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當前,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各幼兒園正積極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大力開發既符合幼兒興趣又具有教育價值的項目化課程。這對教師的課程構建意識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在文章中將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維度,系統總結基于STEAM的科學微項目課程的架構與實施策略。
一、課程目標:從預設的單一目標走向生成的整體素質目標
科學微項目課程通常在確定了主題和活動范圍之后,才會設定具體目標。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目標是可以忽視的。對于課程構建而言,課程目標猶如指引方向的燈塔,科學微項目課程也是如此。只有教師心中有明確目標,教學活動才能有據可依、有理可循。此外,基于STEAM的科學微項目課程,摒棄了傳統科學教育中預設的單一目標,轉而更多地關注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致力于實現跨領域的綜合目標。
《指南》指出,幼兒教育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STEAM教育強調培養幼兒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多個領域的素養,因此可以將STEAM教育的目標看作是多領域融合發展目標。在設定科學微項目課程目標時,教師要適當弱化科學知識等目標,而是基于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和探究能力,圍繞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目標更多地指向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以筆者所在幼兒園實施的“探秘小公園”科學微項目課程為例,首先,教師引導幼兒走進小公園,鼓勵他們探索并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其次,教師讓幼兒分享關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的已有知識,提出想要探究的問題,并通過投票等方式與同伴組建調查小組。最后,引導幼兒選擇合適的調查和探究方法,探尋問題的答案。在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以下目標,具體見表1。
二、課程內容:由固定的預設內容走向跨領域融合
長期以來,幼兒園階段的科學教育大多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教師通常從某一科學現象出發,通過示范操作來揭示其背后的科學原理,目的是使幼兒掌握一些基礎的科學知識。然而,這些內容往往與幼兒的日常生活脫節,缺乏生活化的導向。《指南》指出,幼兒園要“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基于STEAM的科學微項目課程致力于從幼兒遇到的實際問題入手,將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以此發揮生活教育的積極作用,并在實際操作中培育幼兒的綜合素養。
(一)源于真實問題
科學微項目課程內容源自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表現出濃厚興趣的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是課程的接受者,還是課程的開發者、問題探究者和實踐者。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應嚴格遵循生成性、可行性、價值性三大原則。教師應基于對幼兒的細致觀察,及時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和需求,評估課程內容是否與幼兒的經驗相契合,是否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同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確保幼兒有機會親身體驗和直接探索。
(二)多元價值取向
在選擇科學微項目課程內容時,教師要堅持多元價值取向,融合多領域知識,采用STEAM教育模式,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設計適合幼兒的跨領域活動內容。教師要通過提出具有引導性和啟發性的關鍵問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實踐,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秘小公園”科學微項目課程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和探究自然界中感興趣的事物,提供工具支持幼兒的探究活動,并鼓勵幼兒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投票,與有共同興趣的小伙伴組成調查小組,共同制定規則、設計標志等。
三、課程實施:由室內集體活動走向多時空、多形式、多方向的實踐活動
科學微項目課程的實施是一個逐步推進、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需要持續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并深入分析其興趣點與需求。在項目課程的推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思考與行動,不斷營造適宜幼兒實踐的環境,并在原有計劃的基礎上靈活生成新的活動。
首先,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在進行科學微項目課程活動時,教師要確保幼兒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探索并得出結論。這是一個需要幼兒全身心投入的過程,教師應避免隨意干擾幼兒的探索。同時,教師應鼓勵幼兒深入現場進行調查和研究,而不是局限于室內觀察。在“探秘小公園”科學微項目課程活動中,為了探究螞蟻的飲食偏好,幼兒經過熱烈討論,挑選出他們認為螞蟻可能喜歡的食物,并制訂了詳細的計劃:上午將食物放置于小公園,下午進行實地觀察。活動中,教師要賦予幼兒足夠的時空自由度,支持幼兒自主觀察、提問、思考、動手操作、表達和交流,鼓勵他們利用已有經驗解決實際問題。
其次,教師要將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傳統的科學教育通常采用集體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但是難以滿足幼兒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將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并發揮它們各自的最大優勢。例如,在小組探究活動中,當幼兒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并在全班展開討論,集思廣益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可以通過集體教學活動集中解決幼兒遇到的共性問題,以提高小組探究的效率和質量。
最后,教師要靈活調整科學微項目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在科學微項目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難免會遇到挑戰,如預設活動無法順利進行、幼兒興趣在活動中轉移。在此情況下,教師應敏銳觀察幼兒在真實情境下的行為表現,深入分析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變化,及時作出價值判斷,并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對原有活動設計進行必要的修改與重構,以確保科學微項目課程始終符合幼兒的實際需求與興趣點。
四、課程評價:從單向靜態走向多維動態的評價模式
課程評價的多樣化已成為科學微項目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已不適應科學微項目課程的需求。因此,教師、幼兒、家長三方要共同參與,對科學微項目課程進行全面評價,通過多角度、多形式的評價方法,實現對課程的動態、全面評價。
(一)教師的評價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教師對幼兒發展狀況進行評估時,應全面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識和技能,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在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進行;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避免用統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在科學微項目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細致觀察幼兒的行為,做好觀察記錄,深入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興趣與需求,靈活調整課程內容和形式,以有效支持幼兒的持續發展。在評價時,教師應對幼兒進行多維動態的評價,重點關注幼兒在課程中獲得知識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與熱情等。
(二)幼兒的評價
在幼兒教育中,課程評價與課程實施緊密相關。基于STEAM的科學微項目課程倡導幼兒以適合其年齡特點的方式參與評價,增強其對課程的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例如,在“對話小公園”的科學微項目課程中,教師鼓勵大班幼兒將在課程中創作的表征作品在小公園進行展示,并向參觀的低年級幼兒自信地闡述自己在課程中的思考與見解。這樣的展示活動不僅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還是幼兒自我反思和知識輸出的過程,同時實現了幼兒對課程的直接評價。幼兒進行課程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但不限于對話、記錄、表征和歌唱等。教師應靈活運用這些方式,鼓勵幼兒對課程內容及自身表現進行評價,以激活幼兒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家長的評價
在課程評價中,家長的意見至關重要。幼兒園應鼓勵家長通過觀察和對話等手段,在課程進行過程中了解幼兒的成長動態,并通過記錄親子成長小故事、建立成長檔案、填寫反饋表等方式,從第三方的視角對課程的實施效果和幼兒的成長進行評價。家長的參與不僅有助于形成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還能增強家園共育的合力,共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結語
基于STEAM的科學微項目課程是對幼兒園傳統科學教育內容單一、與幼兒實際生活脫節的深刻反思與積極創新。該課程通過跨學科整合,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和深入思考的機會。在真實問題情境中,幼兒通過全身心地參與和探索,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綜合素養,并激發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湖花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