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的實施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深刻認識古詩教學的價值,并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對課堂教學進行周密的規劃。教師應勇于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積極探索并有效應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問題引導等,使學生深入理解古詩的思想內涵與情感表達,從而受到良好的價值熏陶、情感熏陶和文化熏陶,進而養成良好的古詩學習習慣。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不僅能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古詩的起始階段,是學生積累知識和學習技巧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認知水平和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制訂科學高效的古詩教學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古詩學習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一、背景探知,形成初步了解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類型非常豐富,每種類型的古詩都有其獨特的內涵,且與特定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換言之,古詩往往是詩人對某一事件或個人經歷的深刻感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因此,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的內涵,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古詩的創作背景,并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對古詩形成初步的了解,還能促使學生結合背景知識進一步分析作者所要表達的深意和情感,為其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介紹這些古詩的創作背景時,應創新教學方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背景資料,從而激發學生在古詩學習初期的探究欲,激活他們的學習動力,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中的《示兒》時,教師可以聯系詩人的創作背景進行授課,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用圖片、視頻等形式直觀展示古詩的創作背景,以激發學生對古詩的探究欲。首先,教師可以展示這樣一張圖片:一位重病的老人躺在床上,旁邊圍著兩個孩子,窗外則是戰場上士兵們騎馬廝殺的情景,軍旗上赫然寫著“宋”字。這樣的場景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想象。展示完畢,教師要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并由此展開聯想,猜一猜這首古詩大致寫了什么內容。由于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各異,他們在觀察的過程中可能會想象出多種畫面并進行多元解讀。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有的學生會回答:“我覺得老人是在講故事給孩子們聽,說他當年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跡。”有的學生會回答:“我覺得老人是在向孩子們講述戰爭的殘酷。”當學生有了自己的猜測,他們對古詩內容的探索欲會更加強烈,學習熱情也會隨之高漲。隨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體驗下,更深入地了解古詩的具體創作背景,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觀看視頻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古詩的創作背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對古詩內容形成清晰、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古詩教學能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古詩教學中重視背景知識的引入,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提供新穎、有趣的學習體驗,打破傳統、僵化的教學模式,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為營造高效、和諧的古詩教學環境奠定堅實的
基礎。
二、情境創設,營造學習氛圍
古詩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所接觸的古詩的難度也逐漸加大。為了確保古詩教學的質量,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師應當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部分教師急于讓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往往采取嚴肅、刻板的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氛圍緊張,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創設與古詩內容緊密相連的教學情境,并注重情境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以增強古詩內容的吸引力,營造積極的古詩學習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詞三首》中的《楓橋夜泊》時,教師可以創設相關教學情境,營造濃厚的古詩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巧妙地將古曲與月亮西沉、烏鴉鳴叫等元素相結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視頻,調動學生的聽覺與視覺等多種感官,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可以傾聽悠揚的古曲,深情地朗誦古詩,并在朗讀過程中領悟古詩的意境之美。學生朗讀后,教師可以結合古詩內容播放相關視頻,使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感受古詩中描述的凄涼的夜景、傳出的孤獨的鐘聲等,進一步感知詩人寂寥的心境。教師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相關情境、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不僅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古詩學習,在生動的情境中深入體會、感知古詩之美,把握古詩的情感表達技巧,還能鍛煉學生的語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問題引導,引發情感分析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學生往往過度依賴教師,學習和理解古詩均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其自主思考和學習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鍛煉。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教師應靈活運用提問技巧,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找到學習古詩的正確路徑,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情感分析,從而加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鑒于當前部分學生心理敏感且抗壓能力較弱,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問題表述要簡潔明了,便于學生快速理解并展開探索,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和情感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以運用問題引導法,以問題引導學生對古詩蘊含的情感進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古詩學習能力和情感鑒賞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從古詩的題目中提煉關鍵詞,并對學生提出以下問題:“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有什么特殊含義?”“作者在‘憶’誰?”然后,教師鼓勵學生初步閱讀古詩,探究并回答上述問題。接著,教師在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加大難度,繼續對學生提出以下問題:“九月九日這天作者在哪,他有怎樣的感想?”“作者在古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重陽節”這一節日對古詩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感悟作者在詩中表達的獨居異鄉的孤寂之情和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使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與感悟。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引導,不僅能為學生照亮學習和前進的道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還能推動學生對古詩內容的深度鑒賞和分析,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加學生的學習感悟。
四、交叉教學,體會古詩深意
在新課標背景下,跨學科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教師在授課時,應積極促進不同學科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融合,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并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小學教材中的古詩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意蘊,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難以發掘古詩的深意。因此,教師應當深入探究古詩內容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運用跨學科的教學方法,將其他學科知識作為輔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使學生更全面地掌握古詩內容,并進一步探索和感悟古詩所蘊含的深層意蘊,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深化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中的《石灰吟》時,教師可以挖掘學科交叉點,促進學生對古詩深意的探究和把握。部分學生在學習這首古詩時會對古詩題目中的石灰產生疑問,在理解和把握古詩深意方面存在困難。這是因為學生的年齡小,生活閱歷不足,對石灰這一事物的了解不深,所以無法進一步感悟古詩內容。教師可以融合科學學科與語文學科開展交叉教學,運用信息技術展示石灰的制作過程,并引導學生了解石灰的特點,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學生能聯系石灰的特點閱讀和分析古詩內容,體會作者采用的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學生了解石灰的特點后,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鑒賞“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句詩,使學生領悟詩人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感受古詩蘊含的思想感情,把握古詩深意。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挖掘學科交叉點,實施交叉教學,能夠促進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消除學生的學習困惑,掃清學生的學習障礙,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和內涵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古詩學習能力和古詩分析能力。
五、總結拓展,提高綜合素質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引導學生從古詩的朗讀過渡到內容的理解,再深入到意境的品味與情感的分析,最終掌握古詩的深刻內涵,以提高學生的古詩學習與鑒賞能力。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部分學生在古詩學習過程中學習的知識點較為零散,且學習范圍局限于教材,導致思維拓展能力未能得到顯著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應高度重視總結環節,并適當拓展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推動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例如,在完成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中《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的教學后,教師應及時對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拓展,帶領學生鞏固古詩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并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先根據這三首詩設計一份學習表格,并設置如下問題:“三首古詩分別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它們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鼓勵學生結合所學進行思考,將表格補充完整,并在此過程中探究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同時,教師可以提煉三首古詩中的重點字詞并進行提問,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加深學生的記憶。此外,三首古詩均描寫了祖國的山川景色,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拓展相似主題的古詩,如《峨眉山月歌》《終南山》等,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古詩鑒賞方法,深入品味、感受古詩之美,激發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通過這樣的課堂總結與拓展,教師不僅能帶領學生有效回顧知識,構建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還能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全面提高小學語文整體教學的質量。
結語
古詩蘊含深刻的意蘊,不僅富有審美價值,還具備德育功能。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應緊跟新課標的步伐,增強古詩教學的創新性,從多維度優化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對古詩學習和探究的熱情,加深學生對古詩內涵的理解。教師應當積極探究古詩的歷史背景,通過詳盡的背景介紹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古詩學習,并重視情境教學與問題導向教學的創新實踐,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情感體驗。同時,教師應注重對跨學科教學的運用,以及對教學內容的總結與拓展,從而不斷深化學生的學習感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