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驅力是學生持續進步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初中階段,教師應采用多種策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掌握高效學習的方法,以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文章從初中班主任的視角出發,探討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旨在讓學生自發地熱愛學習,并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
一、理念闡述實質,內驅力是什么
內驅力的定義為由內部或外部刺激喚起的并能引向某一目標的有機體的內部狀態。從廣義上講,內驅力是指人們在受到目標刺激后,主動尋求滿足需求的能力。例如:當感到饑餓時,人們會尋找食物;當感到寒冷時,人們會尋找衣物。內驅力是一種本能,源自內在需求的驅使,能引導個體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就學習而言,學生的學習行為無疑源自內驅力。通常情況下,這種內驅力可能主要來自家長或教師的督促,這些督促有時可能伴隨著負面情緒。理想的情況是學生因為家長的獎勵、教師的表揚,或者其他他們渴望的事物的正面激勵,而自發地學習知識。筆者認為,學習內驅力的最佳狀態是學生主動追求個人發展和進步。這樣,即使外部激勵逐漸減少,這種內在的驅動力仍然存在,學生也能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二、認知推動進步,為什么要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作為初中班主任,筆者經常聽到家長的抱怨:“我的孩子在小學時非常聽話,學習也很輕松,但到了初中,情況似乎變了。”與小學相比,初中的學習難度顯著增加,這容易導致許多在小學時能輕松取得好成績的學生成績變差,心理上產生巨大落差,進而影響其學習態度。此外,青春期的到來使得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他們渴望被關注和理解。然而,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多重壓力導致他們變得煩躁和叛逆,產生抵觸情緒,這進一步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認知是推動進步的關鍵。實際上,為了進化和適應環境,人類必須擁有實現自我潛能的內在動力,這種內驅力是天生的,只是是否被激發的問題。初中階段的學生就像一輛要上坡卻缺乏燃料的汽車,即使家長和教師在后面用力推,也只能艱難前行,稍有放松便可能下滑。但如果這輛車加滿了油,它就能自行前進,不再需要人在后面推。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非常有必要。
三、主動代替被動,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激發內在動力的核心在于滿足需求。教師應先了解學生的需求,然后“對癥下藥”,持續刺激學生,以真正點燃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展現出三種內在動力:一是附屬內驅力,是指學生在缺乏自我標準時尋求表揚的驅動力;二是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學生通過自我提高來爭取地位、榮譽和尊重的驅動力;三是認知內驅力,是指學生源于對知識純粹熱愛的驅動力。在探討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時,教師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以下,筆者將結合自己擔任班主任時遇到的真實案例來具體說明。
(一)附屬內驅力:利用家校融合的力量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認可,他們期望能以獨立且平等的身份與教師、家長對話,然而這些需求常常被忽略。認可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是增強學生內在動力的重要前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部分教師和家長只專注于分數及學生能否進入一所優秀的高中,而忽略了學生的這些需求。
例如:小草在班級中的成績總是處于落后狀態,教師對他幾乎不加關注,只希望他不要在課堂上搗亂;家長對他也沒有特別的期望,只希望他能堅持每天上學。但在某次期中考試后,小草在食堂用餐時突然哭泣,原因是感到自己的成績不理想。聽說小草在食堂哭泣時,筆者感到相當驚訝。在驚訝之余,筆者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為什么他會對成績不理想有如此強烈的反應呢?”為了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筆者與小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原來,小草的家中有兩個孩子,他的姐姐學業成績優異,目前已步入職場。相比之下,小草自小學起學業表現便一直不理想,家長常將他與姐姐比較,這給他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雖然小草自認為一直在努力學習,但似乎身邊的每個同學都能輕松超越他,這導致他逐漸產生了惰性,甚至不愿再努力。在了解小草的情況后,筆者與他的家長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溝通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了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家長經常重復這樣一句話:“唉,這個孩子不知道怎么變成這樣的,他已經無可救藥了。”二是小草對家長的教導顯得不耐煩,只有在筆者講話時才會表現出較為認真的態度。筆者還向家長詢問了小草在家中的行為表現。對此,家長反映小草經常沉迷于手機,對學習缺乏興趣,而自己多采用打罵的方式教導,導致小草一回家就躲進自己的房間,或者在外面打籃球很晚才回家。針對這些情況,筆者與家長進行了專門的討論。首先,筆者建議家長避免使用“無可救藥”等消極評價,因為這些話語可能給小草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削弱他對學習的信心;其次,筆者了解到小草有時會幫助家長做家務,便建議家長讓小草更多地參與家庭勞動,并及時鼓勵和表揚他;最后,筆者建議家長利用散步、外出游玩、共同做家務等機會與小草溝通,以更深入地了解小草的內心世界和真實需求。經過溝通,家長同意嘗試筆者提出的建議。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為“自我實現的預言”的效應,意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當家長經常夸獎孩子時,孩子內心可能會不自覺地形成一種預期:“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這種預期會增強他們的學習內驅力,驅使他們主動學習。經過家長一段時間的努力,小草的學習態度有了顯著的改善。他不再一回家就躲進自己的房間,作業也能按時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產生了自我提高內驅力。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如果家長總是將孩子與更成功的孩子相比較,并因此失去對孩子的信心,孩子可能會對自己感到更加失望。相反,當家長真正“看見”孩子、認可孩子并與孩子平等交流時,孩子會更愿意敞開心扉,并朝著家長期望的方向發展。
在某些情況下,由于教育觀念的偏差,部分家長可能會做出一些容易引起孩子強烈反感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持續地與學生、家長溝通,有針對性地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找到解決方案后,教師還要不斷與家長保持溝通,以保證后續的教育效果。
(二)自我提高內驅力:利用班集體的力量
班級兼具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的雙重屬性特征。在班級這一環境中,學生能展現出主動性和創造性,獲得全面發展。在組織理論的視角下,一些學者提出班級具有四個核心功能,即導向功能、約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勵功能。班級的這些功能屬性決定了其成員之間會相互影響。同時,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能激發整個集體的內在動力,進而增強個人的內驅力。
例如,作為班級的班長,軒軒的成績優異,其作業常被作為典范在班級中展示。有一次,軒軒向筆者尋求幫助,表示同學嘲笑她的作業是抄襲的。經過調查,筆者了解到是小卡發現軒軒的答案與他從網上找到的答案極為相似,便認為軒軒的作業是抄襲的,并散播了這一謠言。面對這一情況,筆者最初感到憤怒,因為這反映出班級風氣存在問題。小卡不僅從網絡上抄襲作業,還引發了其他學生對軒軒的譏諷和嘲笑,對班級的學習氛圍造成了負面影響。然而,筆者也認識到,這是一個激發班級學生學習動力的良好契機。
于是,筆者就該事件進行了如下處理。首先,筆者對小卡進行了批評和教育,幫助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讓他向軒軒表達了歉意。其次,筆者在班級中為軒軒正名,展示了她每次的成績和作業,肯定了她認真、端正的學習態度,激發了其他學生對軒軒的敬佩之情。再次,筆者聯系了年級組,將軒軒及其他班級中書寫認真、訂正仔細、字跡整潔的作業展示在年級展板上,以激勵其他學生努力使自己的作業也能被展示。最后,筆者利用這個機會在班級中推行了積分制度,每天評選出作業最佳的學生并加分,評判標準由各科教師和各組組長共同投票決定。積分制度不僅涵蓋作業,還包括常規表現、衛生狀況、課堂回答問題的頻率、自習課紀律等多方面內容,由每天的值日班長擔任記分員,確保積分的公正性。積分每周匯總一次,以小組為單位,積分最高的小組將獲得小獎品、作業免寫券、免罰券、班級群合照表揚等獎勵,而每組積分最高的學生將有機會擔任“一日值日班長”。
由于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將作業展示在年級的展示板上,大家的學習熱情高漲,都在默默努力。同時,由于積分制度是以小組為單位,小組之間形成了競爭的氛圍,小組成員之間也相互監督和提醒。長期下來,班級內部形成了一股自我驅動的力量。即使在沒有教師監督的自習課上,學生也能保持安靜學習,實現自我管理。
(三)認知內驅力:利用學生自己的力量
家校融合和班集體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均在于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理想狀態下,即使外部激勵減少,學生仍能出于本能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出對學習的熱愛,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然而,如何讓學生真正愛上學習呢?這就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這一課時,筆者發現學生難以理解故宮的構造,便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故宮的平面圖,但他們仍無法完全感受故宮的宏偉。筆者詢問后發現,大多數學生從未去過故宮,少數學生雖去過故宮,但因時間流逝記憶變得模糊不清。
在上這節課時,筆者明顯感受到由于課程內容枯燥,學生顯得心不在焉,僅能勉強記憶一些基礎知識點和概念,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在第一課時結束后,筆者持續反思,如何激發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讓他們更深入地理解相關知識。于是,在接下來的課程中,筆者引入了故宮官方的云上AI游覽資源,并邀請感興趣的學生親自操作。隨著他們陸續點擊感興趣的地點,建筑的內部結構和歷史解說逐一呈現,學生仿佛在教室內進行了一次真實的故宮之旅。在此過程中,筆者適時地引入課本中的知識點,激發了他們主動學習的意愿,也增強了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
通過這一案例,筆者深刻認識到,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敏銳地捕捉學生的興趣所在,了解他們對什么內容感興趣,以便在課堂上使用這些元素吸引學生的注意。例如:對于那些對游戲充滿熱情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以游戲闖關為依托的教學活動;對于那些熱衷于表演的學生,教師可以分配角色劇本,并將課本知識與之結合,讓學生扮演“劇中人”共同探索歷史的奧秘;對于那些對古代服飾情有獨鐘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授課時穿著相應朝代的服飾,并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有關古代服飾的課外知識。
結語
要想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教師就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能從學習中獲益,并能自主決策,無須擔心犯錯或受到懲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在學生感到困惑時提供幫助,在他們取得階段性成就時給予贊揚,在他們自主學習時適時放手,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自主性、成就感和歸屬感,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從而愛上學習、渴望學習,實現真正的成長。
(作者單位:邗江區實驗學校蔣王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