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指導師作為新職業于2022年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后,國家從政策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指導實踐創新等多方面推進家庭教育指導的專業化。2022年,家庭教育被正式納入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標志著家庭教育專業化時代來臨。本研究通過自制問卷對上海76位專家型教師進行調查,構建了包含專業精神、專業知識、認知能力、社會情感能力、實踐創新能力5個一級指標和26個二級指標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隨之提出了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成長路徑,即強化個體角色身份認同,進行自身素養修煉;提高職業群體認知,形成服務型實踐共同體;職業和專業同步推進,加快專業人才培養進程;統籌協調校家社合作共育,強化社會協同支持。本研究可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評價和專業人才培養策略提供參考,助力我國家庭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指導師 專業素養 評價體系 成長路徑 專家調查法
作者簡介:孫傳遠/上海開放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上海 200433)
2022年7月,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向社會公示了包括家庭教育指導師在內的18個新職業,并納入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家庭教育指導師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2022年底,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中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一方面,建立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需要為每個家庭提供專業的指導服務,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人員數量不足、人才缺口大,尚未建立專業化、規范化的隊伍和培養體系。[1]因此,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專業化建設,建立一支數量足、素質高的家庭教育指導隊伍,成為推進我國家庭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研究述評
以下從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屬性、專業素養、專業標準三個方面進行文獻研究述評,為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提供理論依據。
(一)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屬性研究
家庭教育指導師是從事家庭教育知識傳授、指導咨詢、活動組織等的人員,是以科學方法幫助父母做好家庭教育的專業工作者。依托學校和社區廣泛建立家長學校,開展校家社合作和家庭教育指導是當前各地比較普遍的運行方式。首先,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是家庭教育指導專業化隊伍的主力軍,提升家庭教育指導的專業能力,已經成為學校教師的必修課[2];其次,社區工作者、家庭教育志愿者等的積極參與也是家庭教育指導者隊伍中比較重要的力量。
我國最新版的職業分類大典中將家庭教育指導師劃歸“教育服務人員”,這決定了其職業屬性和目標趨向是從事“教育公共服務的人員”,即具有“公益為先”的職業導向。盡管如此,通過梳理我國相關政策法規文件發現,家庭教育指導師成為“新職業”與邁向“專業化”是同步推進的。國內外較多研究也認為家庭教育指導師屬于專業人員,需要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美國對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定義是:經過專業機構訓練,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豐富的實踐經驗、高尚的職業道德、敏銳的反應能力,能夠認真傾聽家長訴說并迅速確定家庭教育問題癥結所在,幫助家長發現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對家長和孩子進行指導的專業人員。[3]我國臺灣地區教育部門頒布的《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資格遴聘及培訓辦法》中指出,家庭教育指導師是指經過家庭教育專業訓練,具有家庭教育知能,從事增進家人關系與家庭功能等各種教育活動的專業工作者。[4]另有研究者認為,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同樣具有專業性[5],家庭教育指導是對為人父母者所施與的一種專業教育,借以培養他們教養孩子的能力,并因此有助于他們扮演稱職的、有效能的現代父母角色[6]。然而,中國兒童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不高,無法滿足廣大家長對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日益增長的需求。[7]因此,促進家庭教育指導師從職業邁向專業,培育一支既有理論根基又能勝任家庭教育實踐指導的隊伍,是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構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素養研究
隨著家庭教育指導師職業的興起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其專業素養的研究。例如,有研究者認為,家庭教育指導者的專業素質主要由專業倫理、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構成。[8]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力是教師專業能力結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認知、溝通、情感、協作和管理這五種能力要素,各要素之間相互銜接、相互融合、相互滲透。[9]我國臺灣地區各高校家庭教育專業能力設計注重學術性與實踐性、專業性與多元化的統一,專業知能與研究創新能力的統合。例如:臺灣空中大學將家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核心能力分為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責任倫理、敬業合群、永續關懷;輔仁大學還重視研究能力的培養。[10]可見,家庭教育指導師必須具備專業素養,突出專業倫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素養。只有持續提升家庭教育指導的專業素養水平,進一步增強指導服務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才能滿足普惠性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務需求。
總之,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素養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概念,涵蓋了專業知識、技能、態度、精神等多個方面。多數研究者認為,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素養對于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響。盡管當前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現有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深入的實證研究。其次,對于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的評價標準和發展路徑的研究還不夠系統和全面,未能充分體現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發展特性。
(三)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標準研究
當前對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取得了較大進展。2021年11月,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兒童中心在京聯合發布“家庭教育指導者專業標準”[11],涵蓋專業倫理與道德、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四個維度,包含18個領域49項基本要求。2023年9月,人社部發布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職業標準》(征求意見稿)中,將該職業分為五個等級,除職業道德和基礎知識基本要求外,分級提出了職業人員的經歷、資質、技能和相關知識要求,并提供了相關知識和技能要求的粗略權重做參照。這體現出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標準評價開始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然而,如何有效評價和提升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和實踐指導水平,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證研究和精準測評。
本研究認為,建立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評價體系,除了要參照一般性專業素養結構特征外,更需要突顯這一職業的關鍵特性,以更加明晰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發展路徑。其一,專業精神層面應突出強調公益為先、家長主體、兒童為本的原則;其二,專業知識層面應突出強調掌握法規政策、育兒科學以及多學科甚至跨學科知識;其三,專業能力層面應強調問題導向、能力為重、注重實踐等核心價值,具體包括自我角色身份認同、群體職業歸屬、指導實踐能力、模式創新能力、研究和評估能力以及社會情感能力、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等“新”素養,以發展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增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能力、共情能力,以有效緩解職業倦怠,提升職業幸福感。
二、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建構
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應依據專業素養內涵、特點和原則進行框架設計和內涵界定,在此基礎上,通過專家調查、指標確定和權重計算進行建構。
(一)框架設計
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框架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與教師專業素養內涵的相異性。家庭教育指導師在新版職業分類大典中被劃歸為“教育服務人員”,而教師屬于“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發展目前剛剛起步,需要參考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結構和內容,但由于家庭教育指導師工作對象的復雜性以及性質、職能、場所等的獨特性,其專業素養結構和內容也應有其自身的特點。
第二,指導者而非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角色是指導者而不是教育者,要明確認識與指導對象之間的關系性質。美國學者漢娜·阿倫特說:“沒有人能教育成年人,教育成年人的目的往往是一種非暴力的強制、控制。”[12]在家長教育領域,不是給家長發“執照”的問題,而是向家長教育從業者發“執照”的問題。[13]高德勝也認為,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家長與教師是平行的教育者、合作的對象,不是教育的對象,不能降格為與子女同級的學生。[14]
第三,支持服務的公益性而非功利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家庭教育指導機構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不得組織或變相組織營利性教育培訓。”家庭教育指導師應該堅持公益為先、兒童為本、家長主體等基本專業倫理規范[15],絕不能把這一職業當成賺錢謀利的手段。
第四,指導目標的直接性與間接性結合。家庭教育指導師工作的直接目標是促進家長成長和提升教養能力,間接目標是促進家長發揮其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從而促進家庭幸福和子女(主要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基于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構成要素及其評價的基本原則,本研究設計了專業素養評價框架(如表1所示)。
(二)問卷調查
1.調查對象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對象為近三年參與上海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授課和實踐指導的76位專家型教師。本研究調查對象主要以女性、中青年、中高級職稱、本科以上高學歷的專家型教師為主體,涵蓋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社會學、文學、理學等多學科領域,其中以教育學科為主體(n=32),占總人數的42.1%(如表2所示)。
2.評價指標
首先,由被調查者對擬定的每一項指標做出重要程度判斷。指標重要程度分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較不重要、不重要”五檔。收回問卷并統計結果,計算“重要”和“非常重要”兩檔的人數百分比并進行合計;需刪去合計百分比小于75%的指標,最終得到篩選后的指標。經計算,所有指標合計百分比均高于75%。
其次,專家對各指標維度提出個人看法或建議。如:(1)在總的專業素養方面,19位專家提出了諸如公益輻射、職業倫理、責任感、持續學習能力、親近感、傾聽和共情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交際能力等基本素養。(2)在專業精神方面,11位專家提出了保密性原則、愛心奉獻、使命感、熱愛家庭教育事業等。(3)在專業知識方面,8位專家填寫了兒童心理學、家庭社會學、依戀理論、成人自我認知等。(4)在認知能力方面,6位專家提出了自我發展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創新思維等。(5)在社會情感能力方面,4位專家提出了抱持力、團隊合作能力、適應能力,了解公序良俗和風土人情等。(6)在實踐創新能力方面,5位專家提出了論文撰寫、案例研究、思維擴展延伸、危機處理和轉化僵局等。經過細致審閱發現,專家增添的指標維度建議已經基本涵蓋在已有指標維度范圍內,沒有需要增添的新指標維度,但也為深化本指標體系建構的內涵拓展了思路。
最后,使用SPSS26.0軟件分析以測定數據與結構的適切性、解釋率和相關性。第一,使用Pearson相關系數法檢測發現,一級指標之間的線性相關性系數均在0.641~0.844之間(如表3所示),說明各維度之間的相關性較高,各數據之間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和關聯性,該專業素養結構具有較好的穩定性。第二,對所有二級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發現,KMO取樣適切性量數值為0.837,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結果為0.000,呈現極其顯著性效果,說明很適合作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第三,方差解釋率可說明主成分因子的實際貢獻度,即方差解釋率越大,說明主成分包含原數據的信息越多。再經旋轉載荷平方和得到5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解釋率為78.616%,說明主成分分析效果較好,較好解釋了原數據的內容。
3.權重計算
使用SPSS26.0軟件分析得到了各指標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為計算變異系數提供了方便。 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就是原始數據標準差與平均數的比,它和標準差、方差一樣,都是反映數據離散程度的絕對值。其數據大小布局受變量值離散程度的影響,而且受變量值平均水平大小的影響。
再使用變異系數法計算權重。變異系數法是一種客觀賦權的方法,是根據各評價指標當前值與目標值的變異程度對各指標進行賦權。若某項指標的數值差異較大,能明確區分各被評價對象,說明該指標的分辨信息豐富,因而應給該指標以較大的權重;反之,應給該指標較小的權重。每個指標的權重再進行歸一處理,即用單個指標的變異系數除以所有指標變異系數之和,求得該指標的權重值(如表4所示)。
同樣,通過上述運算可以得到二級指標的權重,每個一級指標權重等于下屬各二級指標權重之和;反過來,可利用變異系數的可加性原理逐級推算出更高一級指標的權重。各二級指標權重計算結果如表5所示。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1.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專家認同度較高
從5個一級指標的平均值(4.540~4.855)看,專家對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各維度的認同度很高,均超過90%(如表4所示),尤其是對“專業精神”和“社會情感能力”認同度較高。再從26個二級指標的平均值(4.145~4.934)看,專家對指標認同度均處于82.9%~98.7%之間,說明專家的認同度也很高。其中,專業精神、專業知識、認知能力等多個維度顯示,專家比較重視科學的兒童觀與教育觀,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知識,傾聽、判斷與推理能力,理解接納能力,溝通能力,共情能力,問題發現、分析與解決能力、個案咨詢與輔導能力等。這說明專家在對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中,通過集體講授、個性化指導、工作坊、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和輔導,深切體驗到了作為一個新職業需要培養和強化的專業素養內涵;同時也說明,未來新職業走向專業化發展必須引起關注。
2.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突顯較多新的關注點
本研究運用變異系數法,通過計算數據中所包含的信息來確定各指標權重。給指標賦權的基本邏輯是:如果指標數值差異較大,就說明該指標評價包含了較為豐富的信息,能比較明顯地區分開評價對象,這樣的指標就應該被賦予較大權重;反之則賦予較小權重。也就是說,數據沿著平均值的波動幅度越大,則權重越高。從表5的指標權重值看,社會情感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屬于權重系數較高的一級指標。社會公共服務意識、人口發展與生育政策知識、家庭教育法規政策知識、思維與想象能力、自我感知能力、協同與合作能力、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家庭教育研究能力、活動組織和領導能力等均是權重系數較高的二級指標。這些都給當下家庭教育指導師職業培訓以及未來專業素養提升提出了較多的關注點和新的發展方向。
3.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動態監測和優化
盡管本研究在調查專家型教師的基礎上構建了一致性較高的評價指標體系,但還需要進一步擴大調查對象的范圍,深入了解指導實踐中被培訓者的實際需求和發展瓶頸,持續探索指向專業人員素養提升的新路徑。此外,家庭教育指導師作為一種新職業,其職業規范、職業標準、隊伍建設等都在不斷完善中,因此,對其進行專業素養的評價體系需要在不斷增強其職業認同意識、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進行建構、動態監測和優化。
三、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成長的可行路徑
本著職業和專業同步推進的舉措和從職業邁向專業的目標,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專業成長可沿著個體認同、群體認知、專業培養、社會協同四條相互聯結和不斷拓展的路徑持續推進。
(一)強化個體角色身份認同,進行自身素養修煉
當前,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提升面臨的首要問題應是自我角色認同和社會身份建構。亞里斯多德說:“認識自己是通往一切智慧的開端。”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角色身份具有個人屬性和社會屬性雙重特征,二者密不可分。個人屬性即表示要認清自己當下的職業對其成長的意義,熱愛自己的職業并努力改善職業環境,提升職業意識、知識和能力;社會屬性是表示應明確職業社會地位、職業人與工作對象的關系和相處模式,明確職業素養提升和工作對象境遇改善對于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意義。角色身份的個人屬性是實現社會屬性的前提和條件,因此,家庭教育指導師首先應明確和強化個人的角色認同意識,進行自身素養的修煉。教師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過形式多樣、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實踐而不斷獲取和提升的。[16]當前,家庭教育指導師需要由經驗式向專業化轉變,轉變的關鍵在于持續提升從事家庭教育指導、支持和服務的知識、技能與專業精神等。
(二)提高職業群體認知,形成服務型實踐共同體
針對當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隊伍人員缺乏、專業性不強等特點,需要在提升個人素養的同時,提高職業群體認知,形成服務型實踐共同體。美國學者萊夫和溫格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實踐共同體”的概念,認為實踐共同體是一種非正式、開放性組織形態,“學習是實踐共同體中合法的邊緣性參與”,而“邊緣性”則是一個積極、動態、開放的概念,從而將個體學習者與社會實踐參與者有機融合起來。[17]隨之,實踐共同體被界定為具有共同愿景、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整體性組織形式。在實踐共同體中,成員不僅能夠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還能通過不斷學習,完成從新手到專家的成長歷程。[18]由于家庭教育指導師的指導服務工作具備鮮明的實踐性、交互性特點,適應其支持服務的專業性發展需求,應本著“助人自助”和“幫助行為”的社會責任意識開展群體性工作;當前采用的政府購買、定制供給、市場競爭等多樣服務模式,應由各省級人社部門統一管理、認證和規定準入資格;各市縣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可根據需求導向、資源匹配、地域差異等情況均衡協調指導人員隊伍力量,定期開展素養培訓和經驗交流,努力建構服務型實踐共同體,提升群體歸屬感和教育公共服務意識,逐步確立不同職業群體的“話語權”,提升社會職業地位。
(三)職業與專業同步推進,加快專業人才培養進程
就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職業發展而言,我國目前仍沒有統一的家庭教育指導者資質認證流程,也沒有專業部門對人員的資質認證、聘用等進行統一管理,家庭教育指導者的專業標準和準入機制尚未完善。家庭教育指導專業人才培養更有賴于家庭教育培訓者和高水平教師的專業化程度。這需要各地有條件的高校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從根本上提升人才素質的專業性和實踐性。2021年11月4日,教育部網站公布了全國政協答復的《關于實施家庭教育專業化的提案》,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依照工作程序自主設置家庭教育相關學科專業,加大力度培養相關領域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雖然《家庭教育促進法》中多處提到家庭教育指導者要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理論和方法、培養家庭教育服務專業人才等,但截至目前,只有中華女子學院、臨沂大學設置了家庭教育本科專業。為建設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的家庭教育指導專業人才隊伍,需要將職業與專業同步推進,為專業人才培養奠定良好基礎;各省級區域應至少一所高校開設家庭教育相關專業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高校與省域學分銀行協同制定學分學時認證標準方案,將家庭教育指導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家庭教育微專業證書與家庭教育專業模塊課程證書進行對接,打通職業與專業間的通路,滿足人才培養的多樣需求和更多選擇機會。
(四)統籌協調校家社合作共育,強化社會協同支持
家庭教育指導是學校和社區被賦予的一項新職能,需要學校、社區與家庭之間密切合作,建構以兒童發展為核心的良好社會教育生態環境。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中指出,在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中,學校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家庭教育指導者與家長的關系不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更不能是訓導者與受訓者的關系,而是“助人自助”的關系,應充分尊重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19] 因此,各市縣可成立校家社協同育人指導中心和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指導服務總站,組建指導專家和專業人員智庫,定期與各分站通過督導、評估、干預和反饋一整套服務工作模式,加強與學校、家庭、社區的合作互動;還可通過提供24小時身心健康熱線、AI服務體驗及實踐操練,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一對一支持服務,加深情感溝通,增強校家社共育工作的系統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邊玉芳,田微微,梁麗嬋.家庭教育指導離《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要求有多遠[J].教育發展研究,2022(20): 26-32.
[2] 史望穎,施虹宇.家庭教育指導需提升專業能力[N].中國教育報,2018-06-07(9).
[3] 袁淑英.美國家庭教育指導師研究[J].教育評論, 2015(8):161-163.
[4] 李宇孛.我國家庭教育指導師培養研究[D].西南大學, 2018:9.
[5] [15] 晏紅.新時代教師應具備家庭教育指導力[N].中國教育報,2021-06-06(4).
[6] 繆建東.家庭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40.
[7] 中國兒童中心.我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構建與推進策略研究[EB/OL].(2024-07-03)[2022-07-18]. http://slfswh.xiangzhan.com/p-article_detail/id-20386.html
[8] 晏紅.家庭教育指導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220-221.
[9] 張竹林.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建設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57.
[10] 邱旭光.臺灣家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及其啟示[J].高教探索,2013(5):92-97.
[11] 張娓.“家庭教育指導者專業標準”發布,為家庭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引[EB/OL].(2024-08-24) [2021-11-22].http://www.cssn.cn/jyx/jyx_jydj/202111/t20211122_5376031.shtml.
[12] 漢娜·阿倫特.過去與未來之間[M].王寅麗,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66.
[13] FINE M J. Handbook on Parent Educat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1980:16.
[14] 高德勝.“家長執照”與家長教育問題審思[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94-101.
[16] 邊玉芳,袁柯曼,張馨宇.我國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現狀、挑戰與對策分析——基于我國9個省(市)的調查結果[J].中國教育學刊,2021(12):22-27,78.
[17] J.萊夫,E.溫格.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王文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
[18] 梁林梅,沈蕓,耿倩倩.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內涵、特征、運行結構與改進建議[J].電化教育研究,2021(09):49-55.
[19] 吳燈.專業服務: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關鍵特性[J].今日教育,2022(4):8-11.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Path of Family Education Counselors
SUN Chuanyuan
Abstract: After being recognized as a new profession in China’s 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22, family education counselors have gained increased attention in policy making, professional talen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guidance practices to advanc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counseling. In 2022, family education was officially included in the undergraduate major direc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signaling the arrival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era for family education. This study surveyed 76 expert teachers in Shanghai using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developed a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family education counselors. The system includes five primary indicators and 26 secondary indicators, such as professional spiri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gnitive ability, social and emotion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Furthermore, a professional growth path for family education counselors was proposed, which includes strengthening individual role identity, engaging in self-cultivation, enhancing occupational group awareness, forming a service-oriented practice community, advancing professions and specialties simultaneously,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coordinating school-family-community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collaborative support.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evaluating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counselors and formulating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reb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Growth Path; Methodology for Expert Surveys
(責任編輯:李 宇)
收稿日期:2024-08-24
* 本文系2023年度上海市終身教育研究會重點課題“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業素養評價體系研究”項目(SLERA20230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