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回聲與低語

2024-11-04 00:00:00方晨欣
當代美術家 2024年5期

摘 要 1986年4月,翟躍飛、李彥平、李知寶、齊勇和陳興祝五位在西藏地區工作、生活的藝術家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西藏五人繪畫聯展”,所展出的作品中顯露出明顯的個人表現傾向以及與藏地特點相結合的風格。筆者以此次畫展五位藝術家的作品為切入點,找尋藝術現象背后的思想觀念活動狀況,聯系同時期與藝術現象相關聯的文獻材料,并將這些活動放置在中國現當代藝術史與“西藏熱”的脈絡當中進行研究,繪制一幅藝術思想的活動圖景。

關鍵詞 “西藏五人繪畫聯展”;中國現當代藝術史;“西藏熱”

Abstract: In April 1986, Zhai Yuefei, Li Yanping, Li Zhibao, Qi Yong and Chen Xingzhu, five artists who worked and lived in Tibet, held the “Five Tibetan Painters Group Exhibition” at the Palace of Culture of the People’s Labour in Beijing, and the works on display revealed a clear tendency towards individual expression and a style that wa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betan region. Taking the works of the five artists in this exhibi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we will look for the state of ideological activities behind the art phenomenon, link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art phenomenon in the same period, and place these activ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nd the “Tibet Fever” ,in order to draw a picture of the activities of artistic thought.

Keywords: “Five Tibetan Painters Group Exhibition”;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Tibet Fever”

一、“西藏五人繪畫聯展”與“認識西藏”

1986年4月,翟躍飛、李彥平、李知寶、齊勇、陳興祝自費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 “西藏五人繪畫聯展”,原計劃是還有李津參加的“六人畫展”,后來李津退出成為“五人畫展”。此次畫展在《美術》與《中國美術報》刊物上均有所報道。《中國美術報》刊登了雕塑家吳少湘所撰寫的展評,《美術》選登了展覽作品與當中藝術家的部分作品。[1]據翟躍飛自述,1985年期間“對現代藝術有所認知的我們實際已在積極響應內地生發的美術新潮,醞釀在北京舉辦畫展,展示我們眼中心底已非獵奇的西藏”。[2]展出的作品中,李彥平《無人區系列之二》(圖1)可以識讀出幾只被簡化的牦牛形象,軀干大部分被黑色塊所填充,輔以些許毛發的筆觸,整體形象看起來仿佛是相連的山脈,牛的頭部被有意變形為面具模樣,畫面其余部分作留白處理,只余被精煉后的牦牛形象。翟躍飛《轉經·組畫之一》(圖2)的畫面上僅保留了如紀念碑般的轉經筒與人物的具體造型,這些形象被放置在暗紅色(也可以視其為藏地僧人紅袍的顏色)的背景上,畫面空間透視的前后關系由轉經筒的排列疊壓所簡單暗示。李知寶與齊勇的畫面與前述兩者類似,也是通過形象變形與有選擇的空間排布,以塑造作者本身的空間而并非現實空間,對于畫面空間暗示這方面,陳興祝的《黑色系列——原始的禮拜》(圖3)表現得尤為凸顯——形象均以幾何形的造型放置在黑色底上,空間被壓縮為同一平面而沒有線性透視關系中明確的空間縱深感,塑造圖像的筆觸也以幾何形塊為主,借助畫作題目,我們可以識別出懸置在黑色平面上的兩位作朝拜狀的人物,物象的能指均帶有模糊性,并不是具體的一人一事,類似的畫面氛圍還出現在翟躍飛《詠經》、齊勇《空中的圓》、陳興祝《喇嘛與鷹》等作品中,縱觀這一批藝術家的作品,整體呈現的是被個人風格化后的圖像——所表現的并不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某一刻、某一瞬,原初現實里的形象經由畫家變形、抽象等方式處理后被安置在畫面上,同時,畫面的三維空間縱深感被削弱,基本以平面化的處理為主。

在該畫展舉辦兩個月后,1986年6月23日第25期《中國美術報》刊登吳少湘《西部現代畫展觀感》一文[3],文章開頭他批評了當時有藝術家想借西藏題材而出名的做法:“誰都想沾它的光,一時間大小展覽會上,藏族或其他少數民族成為最入畫和時興的題材。”接著話鋒一轉,指出“五人畫展”的藝術家們認為“西藏熱”跟風者所創作的作品缺乏深度,僅停留在題材選擇與運用流行畫法進行表現的單一層面,“想用西藏畫報上的圖片來表現西藏實在是太淺薄了”。吳少湘結合當時的時代發展環境寫道,在當時的西藏形成了兩種景象——一面是原始自然且帶有深厚歷史底蘊的高原氣象,一面是現代文明前進過程里的工業建設——“那旺盛的朝圣煙火與濃濃的工業廢氣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舉世無雙的面貌”。在一個地區之內,生產力水平可以作為衡量該地區發展水平的標準之一,地區范圍內的工業生產意味著勞動力和相應的機械化生產水平達到了一定的標準后才可施行,同時工業的生產體系區別于傳統家庭式手工作坊,前者意味著社會人群結構和舊有習慣的變化,對于社會結構的影響可作為區別現代與傳統生產模式的一種視角。現代化的工業建設同時意味著對原有自然景觀的大范圍改造,傳統與現代之間存在相互區隔的景象對于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們而言是日常生活里最直觀的感受對象——高聳的工廠煙囪與藏民家中燒火的排煙管道、新建廠房與宗教寺廟、工業管道與山川河流等等,西藏在此成為新興與舊有、傳統與現代的交融與沖突的場所,所以吳少湘提到“朝圣煙火與工業廢氣形成了人們特殊的心理沖突與矛盾意識”,同時可見的場景變化也是對歷史事實的變遷進行量化、對比、分析的因素。充滿變化和矛盾的張力的景象背后,實質是地區文明發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一種隔閡,景象上的新舊差別對當地人群的行為習俗、心理活動有所影響。所以對“想用西藏畫報上的圖片來表現西藏實在是太淺薄了”這種想法的批評,源自五人畫展的藝術家們生活的切身體驗,他們將自身接觸到的藏地元素融入創作——更深層來說是認知體系——當中,畫布上的創作是展示他們認知的表象,這就可以明白為什么他們會認為一些僅把西藏作為創作素材,從畫報等刊物上的西藏照片作為創作源泉的作品顯得淺薄,前者以創作為承載認識體系的過程,后者則將畫布作為理解對象這一過程里的一環,雙方的認知過程存在差異。因此,在這兒需要提出的問題是這五位藝術家是如何理解西藏、如何將西藏納入自身的認識體系當中?

我們把視線放回到同期《中國美術報》上李彥平、陳興祝、翟躍飛和齊勇四位藝術家書寫的西藏生活、創作的感想:李彥平認為與西藏自然相處的行為是一種人自身本體被征服的過程,借西藏獨特的自然、人文生態生成“最原始、最現代的宏觀而又尖銳對立的思維方式”,同時他提出幾組對立的范疇——“自信與盲從,遠古與現代,西藏與世界”。陳興祝的文字里流露出與李彥平提出的幾對范疇相關的思考——過去與傳統值得尊敬,但自我個性的直接表達更需要被凸顯,最終的目標是在作品里達到超越現實世界的精神高度。翟躍飛與齊勇敏感于西藏所能接觸到的物象——白云、寺廟、壁畫、誦經聲、骨頭、大風等,多樣多感的物象被轉化為畫布上的圖像。[4]“現實敘事”要求的情節性敘事結構在他們的畫面上被弱化,沒有明確具體的形象,不指某一特定的人或事。這里的“現實敘事”是區別于現實主義作品而言的,后者強調營造出真實的現實空間,帶有目的性的敘事情節,借現實依托來表達某主題,圖像服務于題材的情節性敘事方面;“現實敘事”本身在西藏五人組的作品當中是被削弱的,具體的時間與空間信息在這消失了,情節敘事表達的需求幾乎被剔除。原先實在的物象在畫里成為概念化的圖像,進而指代為創作者精神世界的符號,轉化為其自身精神直接抒發的載體——換句話說,圖像因創作者自身的精神抒發需求而存在。比如李彥平畫的牦牛形象,我們可以把它視為身著黑袍頭戴面具的薩滿化身;翟躍飛有意識地對空間透視抹去真實性以烘托出轉經筒和僧人的形象——這一處理方式與陳興祝類似,這三者都是盡可能保留事物最低限度的識別特征,強調畫面形式上的張力以加強觀者視覺上對所繪物象的感知,粗糲的畫面感營造出西藏宗教和自然的神秘感,空靈、無言、壓抑、疏離等感性元素。他們的畫面整體或肅穆如巨石般凝重(翟躍飛《轉經·組畫之一》),或跳脫如火焰燃燒于山岳之間(齊勇《極地》,圖4),空間塑造被平面化的圖像處理取代,以凸顯出符號化的圖像(李彥平《無人區系列之二》)。

藝術家們在畫布和文字里言說各自對于“畫什么”和“怎么畫”的思考,“畫什么”的回應是畫他們所能接觸到的在藏地切切實實的感受,而“怎么畫”出這種感受是進一步的追問,是追隨傳統抑或涌入時興的各類潮流?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發問,李彥平所說的本土與世界二者指向的是什么,二者又是什么關系?這里可以借助巴荒發表在1986年第28期《中國美術報》的文章《“重復”與“悲劇”——三四十年代與八十年代現代藝術思潮比較》一文來討論。這一期的中國美術報刊登了20世紀30—40年代中國現代藝術作品,意在“重新認識這些曾被歷史遺忘的作品的價值同時,我們可以把它和今天的藝術新潮進行比較,以便促使我們對藝術有關問題及藝術背景與藝術本質的關系等進行思考”[5]。巴荒認為20世紀30—40年代中國出現的最初的現代藝術思潮與當時的世界潮流同步,但礙于沒有合理發展的土壤以及外部原因,令其發展中斷,20世紀80年代的現代藝術是前述時段的藝術思潮的延續,核心在于現代藝術的開放性和多層系結構適應了現代中國人的感情和思維方式的演變。接著,她比較了這兩個時段現代藝術的差別,前者偏向于純藝術——即純繪畫造型意識的探索(方干民的《鴿子》,龐薰琹的《丘堤女士畫像》《藤椅》,段平右的《海》,丘堤的《無題》),后者為20世紀80年代思潮的結晶——哲理的思考、對個性和人的價值的肯定。簡言之,巴荒視20世紀80年代的現代藝術為這一時代思潮與觀念的載體:“一整代人的貢獻,只是創造高層次現代藝術的準備條件。這正是歷史的使命賦予這藝術的承擔者以崇高的悲劇意義”——這是過渡時期的選擇,也是這一過渡時期的意義,彌漫著悲劇色彩。文章末尾,巴荒提出衡量一個時代的藝術參考架構不應脫離本土的實際情況而強求與世界潮流完全同步,這同時也是為20世紀80年代的現代藝術運動進程作出中肯的定位。[6]“世界與本土”的問題在巴荒的文章里有較深入的論述,從藝術的現代性方面而言,世界的潮流是20世紀30—40年代在形式表現方面進行接軌的點位,另類的形式語言為中國本土的藝術家提供了別樣選擇的方案,到了20世紀80年代,形式的變革與更新固然重要,但問題在于為何變革?從哪里變革?如果我們僅僅將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創作視為對某種外來藝術風格流派的形式上的模仿,這樣的論斷會遮蔽各類藝術現象背后更為現實的因素(個人、社會等),將藝術背后的思想活動擠進角落,僅從形式上進行對比,就像從西藏畫報上去體驗西藏是不夠飽滿的。更需要明確的是對于某一形式風格的變遷實質上是觀念的轉變,也如巴荒所講不應脫離本土的語境而強求與世界潮流同步,這也是為什么巴荒將20世紀30—40年代和80年代的藝術現象進行比較,目的是強調她自身所處的20世紀80年代的特殊性——它不是某個年代的復現,更不是對某一思想主張的簡單附庸;它是鮮活的,不是歷史的幽靈,其擁有自己的發生現場和各種歷史線索交織。

二、歷史與觀念

從中國藝術史的敘事角度來看,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藝術創作存在個人表達的轉向,該轉向的核心問題圍繞特定時期“題材決定論”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要求,這兩項要求藝術創作服務于題材本身,創作帶有一定的目的性而非完全圍繞藝術家本身和藝術本體里的形式表達。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進入到改革開放階段,新思潮隨之而來,題材本身在藝術創作活動中不再如先前一般起決定性作用;在此期間大量國外的藝術作品與思潮涌入中國,通過報刊、展覽等方式傳播開來[7],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藝術發展有一不可忽視的現象——全國范圍內涌現出多個青年藝術群體。

在1986年初夏,時任《中國美術報》社長的張薔在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持的全國美術理論座談會(煙臺)上發言,提倡搜集第一手資料去了解青年藝術群體,對此他設計了兩張表格——分別是《繪畫群體情況表》與《繪畫群體成員情況表》(圖5、圖6)——寄向青年藝術家群體及群體藝術家,主要調查他們15歲以后的經歷,學習美術(自學或接受專業教育)的情形,閱讀的哲學、文學、藝術書籍,以及距1986年最近兩年的創作活動、藝術主張等。[8]2023年中間美術館展覽“巨浪與余音——張薔與繪畫群體情況表(1986)”展出了這些經由當時的藝術家或群體填寫后的表格。時過境遷,有部分表格遺失,“西藏五人畫會”存有翟躍飛、陳興祝和李知寶三人分別填寫的《繪畫群體成員情況表》(圖7、圖8、圖9)。翟躍飛與陳興祝兩人的表單都在“繪畫群體情況表”中間加上了“非群體”,這表示他們在當時認為自身的藝術實踐并非屬于群體活動;李知寶的表格是自己繪制的,僅保留了張薔提供的表單提問項目,但在“繪畫群體情況表”題目里的“體”和“成”兩字之間也存有添加修改的符號,有可能是如前面兩者一樣的修改情況,但由于某些原因導致重制表格。

從表格上記錄的信息來看,陳興祝與翟躍飛年紀相仿,李知寶較他倆年長十歲,三位藝術家均畢業于藝術院校,1986年填寫表格的時候都在西藏地區工作。[9]在“近五年里最喜歡的書名”和“你最崇拜的哲學家、藝術家”欄目中三位藝術家有著較多的相同點,西方現代哲學家以及西方現代藝術家是他們共同的喜好,我們也多少在畫面上看到了些許西方現代藝術風格的影子。前文提到,對于形式風格的選擇是觀念的展現,藝術家選擇某種風格運用到自己的畫面上,并不代表其一定認同原風格原有的觀念認識,這就好比正好遇到合適的工具在某場景內加以運用,在使用中我們很少去反問這件工具原先使用在哪兒。我們可以說從這幾位“西藏五人畫展”的藝術家的畫布上看到了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的形式幽靈,但對于形式的抉擇取決于創作需要,取決于創作者在面對創作素材的具體狀況,以及想象最終畫面效果之時考慮的種種因素,并不能把最后展露出來的畫面效果簡單地歸類到某種風格流派當中——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方便于整體的歷史敘述,因為后者需要醒目的坐標便于定位歷史的位置。

在表格的最后一欄,三位藝術家填寫了自身的藝術主張和創作設想[10],陳興祝把西藏作為尋找自我的歸宿,創作是令自身到達精神與外物相綜合的過程;翟躍飛認為創作是應對外部沖擊的手段;李知寶提出需要改變形式上既定的程式化的傳統的觀念——“直接抒發,表現‘自我’的靈性”,以及擺脫“中國畫”這類地域性概念的限制,反對重復西方以及古人,以帶有民族性的精神內涵的新藝術語言進行創作,對于這種新的藝術語言的性質,他進一步表述需要將“傳統的筆墨與西方的現代觀念融為一體推到一個極端”。從三張表格上我們可一窺翟躍飛、李知寶和陳興祝三人在認識層面上所受到的影響,在藝術主張上這三位藝術家都明確地表達出對于創作與自我的關系,他們都強調創作的目的是將創作者本身作為主體,視畫布上承載的對象、形式構成等因素為表現藝術家自我的手段與過程,而不是目的。在表格之外,1986年9月,李彥平寫下《西藏生活隨筆》(圖10)記述在西藏無人區生活的一段經歷,借助描繪藏區獨有的風光對人與自然還有宗教的關系進行反思,最后的落腳點放在辯證地看待“自然”——自然的存在是自然本身,由自然衍生出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是人附加在自然上的認識。時代能提供藝術本體的形式語言以供使用者參考,也可以提供一次又一次思想潮流供時代中的人們去面對——認同并參與其中,回避且消失于外,或是置之不理任潮流通行而過,種種與時代浪潮相關的一切在不知不覺期間影響并塑造著人們的認識過程,在上述這幾位藝術家的寫作里我們可見年代留下的印記:西方現代主義思潮——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思潮引進、中西與古今文化的論辯——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現象等。

三、西藏與人文價值

1986年9月8日,巴荒的文章《西藏熱》發表在《中國美術報》1986年第36期,概述了新中國美術史上三次“西藏熱”。[11]第一次是以董希文為代表的一批藝術家入藏描繪西藏題材,第二次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陳丹青《西藏組畫》的成功,影響一批藝術家前往準邊塞地區,意圖遠離“動蕩不安、繁復、污濁而擁塞的城市,在曠野、在憨直粗樸的身軀和陌生的語言中獲得情感的轉移和寄托”。第三次浪潮是近1986年一批青年畫家援藏,同時有藝術院校的學生自費前往偏遠原始的地帶獲取靈感與題材,當中選擇西藏為目的地的占多數。巴荒的文章里有一個觀點是,以西藏為題材靈感汲取地區的藝術家們具有兩種自然觀,第一種把“生活中的大自然和被描繪對象為第一自然,即‘源泉’”;第二種是視自身為“自然”,側重于自身融入“源泉”的過程。前后兩者的差異是對于主體的選擇,前者傾向于表現西藏,后者強調表現自我。第三次“西藏熱”尤為突出,不同于前兩次浪潮中自然對象與創作者自我的分割——把自然作為征服在畫布上的對象,取而代之的是自我與自然處在同一位置上,自我在與自然對話甚至較量的過程中凸顯人自身的價值:

在這里,他們與其他對象是平等的關系,同屬于第二自然,而仰望第一自然,拜倒在“圣山”和珠穆朗瑪之下。他們所攝取的不再僅僅是一個古樸原始的場景,或是一張粗獷黝黑的具體的臉。他們在陌生神往的靈魂對等的呼吸和交流中,在所選擇的充滿神奇而驚險的荒無人煙的路途中,在與自然、與原始文化獨自較量中,證實自身的力量和價值。這不再是對“城市疲勞”軟弱地轉移和寄托,而是直接向日趨矯飾的城市,向傳統的審美和人生模式的挑戰。[12]

巴荒認為這三次西藏邊塞熱的浪潮構成了新中國美術觀念變遷的一個案例,對于當時“在美術作品上對人的價值所作的純粹精神的思考”的“’85美術運動”而言,這一脈由于其付諸的切實實踐,更顯力量且更接近“’85美術運動”的精神內核。對于這第三次浪潮的西藏青年畫家群,在1988年第10期《中國美術報》里做了進一步的報道,更詳細地刊登他們寫的隨感[13],西藏獨有的原始險峻的自然風光、神秘的歷史故事和傳說、獨有的人文環境等等這些沖擊力極強的信息為藝術家提供了思考人的價值與生命何為的場所,慕容雨在本期報紙開篇文章里說,西藏濃烈的地域性特征提供了能為藝術家們體驗生命真實的場所:

強烈的陽光,強烈的民族色彩,強烈的相斥又相吸的人際,強烈的孤獨和壓抑感,巨大的自然威力。[14]

西藏的自然不只有寧靜的草原和溫順的羊群,與之相伴的還有大風、缺氧、晝夜溫差、天塹難填高山難越等苦難,死亡的威脅如影隨形。在這種既壯麗又危機四伏的矛盾地域當中,直觀的震撼直達心靈,同時對死亡、空洞、壓抑的恐懼也隨之而來,在這種極端的自然環境中生與死的矛盾是被放大的,面對難以征服甚至是設法生存都成為奢望的原生態自然,人本身的存在在其中如沙礫般渺小。面對絕境般的環境,人在其中的價值何在?感性的理解依賴觀者自身的認知經驗,這其實要求我們更多地搜集藝術家的形式表現和圖像傳達,建立圖像與真實之間聯結的關系,文獻的陳列用于側寫出作品氣質的外圍輪廓。對于這批西藏生活創作的藝術家們,烈酒般的環境滲入了他們的思維中,似乎在這片高原之上,人的生命被赤裸裸地剝開,創作者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與自然相融相生,不可忽略的因素是,這種與自然相生的選擇在第三次“西藏熱”集中展現,當中更多是由于歷史的選擇,是依據時興的時代浪潮和在歷史所允許的條件下創作者的觀念選擇,直觀的對比是城市生活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張力,自然的景觀消除多余的附加意義為藝術家們的創作與思考提供合適的溫床,更適合思考處在其中的人深思何謂“人文價值”。

對于“’85美術新潮”時期人文價值的思考,張薔在1988年依據之前搜集的《繪畫群體情況表》以及《繪畫群體成員情況表》為資料分析完成的著作《繪畫新潮》(圖11),當中談到“主體意識”是當時各個人文社科領域所熱衷探討的問題:

幾乎在各個青年藝術群體里都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對“藝術為何物”的思辨,從總體上說拓展了青年藝術家的思路和對藝術創作目的性的認識。固然對人的本質意義、人生價值的討論與認識上的進步,不單單是美術界獨有的問題,這是近幾年文學界、電影界,以至整個社會科學領域研究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15]

在藝術領域,這一問題體現為在創作中意圖的轉向:

作為藝術家的主體意識的覺醒,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藝術創作如何實現人的價值問題被提出被探究。因此,在青年藝術群體創作中幾乎已經很難找到“反映”“再現”生活的痕跡。在一些青年藝術家那里也反對表現“自我”,提出“超越自我”,企圖在藝術中表現理念,某種帶有哲學意味的觀念。也有人提出“體驗”人生,表現人生,實現人生的藝術見解來。無論他們表達的方式、語義有多大的區別,其源蓋出于對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對主體意識的認識和追求。[16]

行文至此,重訪“西藏五人繪畫聯展”及五位相關藝術家在當時所進行的思想活動痕跡,他們一方面受到時代浪潮的影響,在時代所能提供的資源,社會給予的可選擇的更多可能性之下,在西藏這處空間從事藝術創作,西藏的地理和人文條件給予他們進行試驗的場所,不單是藝術創作形式上的嘗試,更多是突出表現人本思想觀念,在這種條件之下藝術家實驗屬于自身的藝術表現方式抒發對于以人為核心的哲思,畫面中流露出來的圖像觸及人心靈的思考——是對于生命本身,對于人的價值本身賦予溫度的思考;對于整體的中國藝術史來說,他們的認知經驗豐富了我們對于20世紀80年代西藏地區藝術創作經驗的認識。對于今天而言——尤其是在日益復雜紛繁的環境之下,回望這些藝術作品及與之相連的歷史之時,當中能獲得多少關于人文關懷的溫度,人文價值歸向何處,人文價值表現何處,這是需要我們長久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高名潞:《’85美術運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次旺扎西:《20世紀西藏美術史》,中國藏學出版社,2018。

[4]魯虹:《中國當代藝術史1978-1999》,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

[5]甘陽主編《八十年代文化意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三聯書店,2006。

[7]巴荒:《陽關與荒原的誘惑》,東方出版中心,1997。

[8]中國美術家協會等編《紀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美術作品集》,四川美術出版社,2011。

[9]吳長江 范迪安主編《靈感高原:中國美術作品集》,四川美術出版社,2009。

[10]中國美術家協會編《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精品選集》,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5。

[11]邵大箴:《弘揚傳統,走向世界——西藏美術四十年評述》,載中國美術家協會西藏分會等編《西藏當代美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第175頁。

[12]鄭寧人:《八十年代“文化熱”的價值內涵》,《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6年第1期,第178頁。

[13]宋曉霞:《藏族題材與當代中國藝術》,《美術》2010年第1期,第88頁。

[14]王志亮:《20世紀80年代的會議精神與美術創作轉向》,《藝術當代》2018年第1期,第34頁。

[15]何桂彥:《現代性的焦慮與想象的西方:兼論20世紀80年代中國現代藝術的文化訴求》,《美術觀察》2009年第3期,第15頁。

PMNw/dtm6eZXMJOQ2lrQXw==16]劉驍純 高明潞:《文化與美術,美術與文化(之一)》,《美術思潮》1987年第2期,第35頁。

[17]劉驍純 高明潞 :《文化與美術,美術與文化(之二)》,《美術思潮》1987年第3期,第27頁。

圖片來源:

圖1:《李彥平作品》,https://aaa.org.hk/tc/collections/search/archive/li-xianting-archive-1986-five-painters-from-tibet-beijing/object/work-by-li-yanping-219217,訪問日期:2023年7月20日。

圖2:《“西藏五人畫展”中的畫作》,https://aaa.org.hk/tc/collections/search/archive/li-xianting-archive-1986-five-painters-from-tibet-beijing/object/work-in-five-painters-from-tibet-219219,訪問日期:2023年7月20日。

圖3:高名潞主編《’85美術運動歷史資料匯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第425頁。

圖4:《中國美術報》,1986年第25期。

圖5:《新展預告|巨浪與余音——張薔與繪畫群體情況表(1986)》,https://mp.weixin.qq.com/s/-0_avS1xe9Ffl7IxGWOv1g,2023年8月1日訪問。

圖6:《新展預告|巨浪與余音——張薔與繪畫群體情況表(1986)》,https://mp.weixin.qq.com/s/-0_avS1xe9Ffl7IxGWOv1g,2023年8月1日訪問。

圖7:展覽現場:“巨浪與余音——張薔與繪畫群體情況表(1986)”展覽現場,筆者自攝,2023年8月3日。

圖8:展覽現場:“巨浪與余音——張薔與繪畫群體情況表(1986)”,筆者自攝,2023年8月3日。

圖9:展覽現場:“巨浪與余音——張薔與繪畫群體情況表(1986)”,筆者自攝,2023年8月3日。

圖10:《西藏生活隨筆——手稿》,https://aaa.org.hk/tc/collections/search/archive/li-xianting-archive-1986-five-painters-from-tibet-beijing/object/life-in-tibet-manuscript,2023年7月20日。

圖11:《新展預告|巨浪與余音——張薔與繪畫群體情況表(1986)》,https://mp.weixin.qq.com/s/-0_avS1xe9Ffl7IxGWOv1g,2023年8月1日訪問。

作者簡介:方晨欣,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藝術史。

[1]吳少湘:《西部現代畫展觀感》,《中國美術報》1986年第25期;《西藏五人畫展作品》,《美術》1986 第7期。

[2]詳見:翟躍飛:《翟躍飛自述》,https://gallery.artron.net/2016/g_shownews2016_31264.html,訪問日期:2023年9月3日。

[3]吳少湘:《西部現代畫展觀感》,《中國美術報》1986年第25期。

[4]李彥平、陳興祝、翟躍飛、齊勇:《雜感》,《中國美術報》1986年第25期。

[5]《編者按》,《中國美術報》1986年第28期。

[6]巴荒:《“重復”與“悲劇”——三四十年代與八十年代現代藝術思潮比較》,《中國美術報》1986年第28期。

[7]鄧曉慶:《八五以來藝術媒體的變遷史:從“官方刊物主導”到“自媒體異軍突起”》,https://www.artda.cn/view.php?tid=9931&cid=19,訪問日期2023年10月2日。

[8]詳見中間美術館對張薔繪畫群體情況表的簡介:Museum Seni Luar Dalam Beijing:《新書發布丨〈中國作為問題〉第三輯》,https:// https://www.ioam.org.cn/yan-jiu-cheng-guo/2021/07/14/18099/,訪問日期:2023年7月26日。

[9]三人當時的工作情況:陳興祝在西藏那曲地區中專學校當老師,翟躍飛在西藏人民出版社編輯室擔任美術編輯,李知寶在拉薩晚報社擔任美術編輯(有時充任文字編輯)。

[10]同時在表格“創作情況:85年創作作品目錄(并請簡述創作意圖)”一欄,三位藝術家自述創作意圖如下(針對“五人畫展”中的作品)。李知寶:《法音》表現宗教的氛圍,直觀和哲理的思考;《晨霜》表現人們為生活而來去匆匆。翟躍飛:力圖在自己的各種感受中表現世界的矛盾。陳興祝:創作的焦點在于真誠地表現人與宇宙發生的感應,那種寧靜單一、內力非凡的意象世界。

[11]巴荒:《西藏熱》,《中國美術報》1986年第36期。

[12]巴荒:《西藏熱》,《中國美術報》1986年第36期。

[13]詳見《中國美術報》1988年第10期報中收錄。

[14]同上。

[15]張薔:《繪畫新潮》,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第87頁。

[16]同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1亚洲精品|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欧美| 自拍欧美亚洲|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a级毛片| 欧美a级在线|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色图另类|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久一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微拍一区| 国产拍在线|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剧情伊人|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狠狠色综合网|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午夜小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毛片最新网址|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亚洲一区免费看| 一区二区影院|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91|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婷婷伊人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夜色91|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www.国产福利| 国产黄视频网站|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毛片免费在线|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尤物视频一区|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