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式家具是中國家具的代表,造型優美、選材考究、制作精良是其重要特點。明式家具獨特的藝術風格離不開造物思想,造物思想指導造物活動的展開。明式家具造物思想始終圍繞著人、物與自然,構成了生命循環的共同體。從人與物的關系、物與物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三個方面對明式家具造物思想進行分析,旨在加強對明式家具造物思想及活動的認知,為當代家具設計提供創新思路。
[關 鍵 詞]明式家具;傳統造物思想;家具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8-0019-03
文獻著錄格式:顧曉宇.明式家具造物設計思想下“人—物—自然”的關系研究[J].天工,2024(28):19-21.
明式家具是中國家具發展史上的巔峰,其造物思想強調人、物、自然三者之間的關聯性,其中人是工匠,同時是使用體驗者;物則指器物;自然指在整個造物系統中的環境。三者之間的緊密關系構筑了明式家具的設計內涵及獨有的精氣神,是當代家具設計最值得挖掘、探索、借鑒的地方。
一、人與物的互動關系
(一)多維的人體感知
1.嗅覺
嗅覺感知體現在明式家具材質本身。明式家具的嗅覺體驗往往先于視覺體驗,因為木材的氣味會隨著空氣的流動流向人體,雖未見其樣但已被自然的香氣所吸引。明式家具在選材上十分考究,木材的紋理質感是評判材料好壞的標準之一,味道也是選材的重要衡量標準。木材本身所散發出的自然清香沁人心脾,并且香氣持久。檀木、樟木、楠木、花梨木是明式家具主要使用的木材,它們都有著木材獨特的芬芳。
2.視覺
視覺感知體現在明式家具的造型與形式。明式家具設計通過視覺矯正的方法讓家具在視覺表現上更加穩定牢固。中國古代建筑與明式家具之中蘊藏著中國古典美學,二者在結構構造上使用同樣的榫卯構造方法,材質上均使用木材,在視覺表達上同樣追求端莊穩重的美感。中國古建筑顯現出上窄下寬的特征,這是傳統建筑中采用側角收分的方法而呈現出的效果。側角收分的工藝復雜、有難度,借助力學原理在結構上使得建筑更加穩固,視覺上使得建筑更加端莊。側角收分的方法同樣用于明式家具的設計中。在視覺觀察方式上,中國傳統建筑與明式家具略有不同,在觀察中國傳統建筑時采用的是仰視視角,而在觀察明式家具時則是俯視視角。根據透視原理,上下垂直的明式家具框架會呈現出上大下小的狀態,在視覺上會產生失衡的感受。為了避免產生失衡的視覺感受,明式家具在結構的設計上同樣運用側角收分的方法,家具越至底部就越寬、越穩固。當然家具側角收分的尺度會隨著家具的高度進行變化,低矮的家具側角收分會更明顯,有一定高度的家具的傾斜角度會更微小一些。
3.觸覺
觸覺是人體接觸物體時的感受。人身體的各個部位與家具進行交流互動,家具的形狀、溫度、軟硬、光滑與粗糙度等因素直接影響人體的感覺。觸覺體現在身體與家具接觸時的幾個重要身體部位,即手、臀、背、腳。
手是人身體最為重要的部位之一。康德說過:“手是人外在的大腦。”[1]人類運用手來改造世界、感受世間萬物,手與物體之間所產生的觸覺反應在人的大腦中是較為快速與直接的。以明式家具中的座椅為例,明式座椅中座面以上的部分是與手接觸最為頻繁也是令人感受深刻的部位,整體呈現圓中有方、方中有圓的狀態。聯幫棍、扶手、鵝頸等大多數的截面為圓形且打磨得十分光滑,當人們坐下時會不自覺地用手摩擦這些部位。f81c76987bc770a6b70fab9d4881bd3047fe4ad2c64f5c3b3bba3a5e3955b3a1即便是座椅的轉折連接處也會采用圓角的方式來避免尖銳角度的存在。圓角根據結構的轉換進行處理,豐富了曲面的變化。明式家具的表面打磨至關重要,平面處光滑如鏡面,轉折處圓潤而溫和。
坐椅承載著人全身的重量,臀部與坐椅的接觸較為緊密。根據人的感受可以判斷家具的舒適程度,決定人在家具上所停留的時間。在明式家具座椅上,“坐”的部位受到了很大的重視,為滿足臀部的舒適性多采用富有彈性與透氣性的藤材質與棕材質。
脊柱支撐著人體結構。脊柱的感受直接影響了體驗感,也是評判家具的標準之一。明式家具中依據脊柱生理特點的設計體現在椅子的靠背板上,靠背并沒有完全支撐脊柱,而是通過支撐背部的中央來承托脊柱的整體力量。例如圈椅、官帽椅的靠背板多設計為C形或S形,以改善脊柱的狀態,令使用者的坐姿達到最健康、自然的狀態。
足部匯聚了60多個人體穴位。足部的保養自古以來備受重視,在明式家具設計中主要體現在腳踏上。腳踏的設計源于古人對身體健康的重視。腳踏的作用是將人體與建筑地面拉開距離,以防止地面的潮氣與濕氣通過足部進入人體體內,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明式家具中的腳踏從人體關懷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家具在與人接觸時的作用。
4.聽覺
明式家具的木質實材與金屬部件碰撞時發出的聲音形成了獨特的聽覺享受。例如在柜體家具上,抽屜上的拉環與柜門上的吊牌均采用金屬材質,當使用完畢后拉環與吊牌之間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還有一些拉環與吊牌是與木材相碰撞,能產生不一樣的聽覺感受。
(二)嚴謹科學的人體工程學
1.明式椅子靠背中的人體工程學
椅子的靠背能夠緩解臀部的壓力,減輕腰部、背部和頸部肌肉的緊張程度。靠背是決定椅類家具是否舒服的根本要素[2]。在明式椅子中,靠背的設計多采用C形或S形,符合人體脊柱的狀態。S形靠背對人體脊柱中的胸椎與腰椎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緩解了人體坐下時脊柱所呈現的拱形或是刻意、不自然的狀態。
2.明式椅子搭腦中的人體工程學
明式椅子中大部分的搭腦部分與靠背連接成一個整體,采用嚴謹的人體工程學設計,具體體現在與腦部、頸部的關系處理上。例如在官帽椅和靠背椅的搭腦處理上,為了避免與頭部、頸部產生沖突,在材質的處理上多采用圓形,搭腦正面支撐頸部的部分制作成平緩的弧面,以貼合頭部與頸部,并且與靠背板連接流暢。
3.明式椅子扶手中的人體工程學
明式家具中椅子的類型大致分為燈掛椅、官帽椅、圈椅、玫瑰椅與交椅,其中燈掛椅是沒有扶手的,其余四個都具備扶手。扶手的功能是使人坐在椅子上時手臂自然放在其上,減輕兩臂的負擔,也有助于上肢肌肉的休息,增加舒適感[2]。明式椅子扶手的設計具有不同的類型與風格,但它們都有著共同點,即對人體手臂活動的考量。
4.明式椅子座面中的人體工程學
明式椅子的座面多采用上藤下棕的雙層屜子做法,這樣使座面具有一定的彈性,人坐上時略有下沉,上身的重量集中于坐骨骨節,形成良好的壓力分布狀況,因而久坐不易感到疲乏。在沒有彈簧的時代,匠師根據人體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制成這樣的椅子座面,也是難能可貴的[3]。
二、物與物的形式美關系
(一)空間虛實
1.明式家具部件之間的虛實變化
明式家具是由線條所構成的藝術,家具的結構以線性表現為主,各部件之間通過線條的圍合產生豐富多變的三維空間。明式家具中部件與部件之間所構成的空間為“虛”,部件也就是木質實材本身為“實”,部件通過對空間的分割圍合產生虛實變化。以明式官帽椅為例,搭腦是分辨官帽椅不同種類的重要標志,分為出頭與不出頭兩種,不出頭的為南官帽椅。搭腦位于椅子的最頂端,從縱向角度來看它的位置決定了椅子在空間中所占的高度,從橫向角度來看它的長度決定了椅子的寬度,這是椅子在空間中占據的絕對位置。椅子的扶手、腿足、靠背的線條對空間進行不同程度的分割,虛實不斷變換。
作為線性表現的明式家具,它同中國古建筑的結構方式相同,屬于框架結構,家具的整體造型結構可以看作是大框架,在細節與局部中又有著豐富的小框架,它們相互交錯、虛實變化,頗具韻律。家具部件之間所形成的小框架空間是人和物都無法進入的部分,局部構件往往令家具整體更加堅固和穩定,同時豐富著家具形式空間的變化。例如明式家具中的“棖”就有羅鍋棖、霸王棖、步步高趕棖、踏腳棖等。
2.明式家具部件內部的虛實變化
明式家具由許多部件拼組而成,每一個部件都有重要的作用,部件的內部有著豐富的變化,這正是明式家具細節的體現。例如明式家具雕刻后鏤空部分形成“虛”的空間,與木實材形成虛實對比,有些雕刻的題材為幾何體,具有重復性,虛實變換產生的節奏令家具更加生動,擺脫了沉悶與呆板。
3.明式家具材質紋理的虛實變化
明式家具材質的虛實變化指的是材質紋理所展現出的二維空間,正如中國繪畫藝術。明式家具材質所營造的空間藝術美感主要源自兩個方面,一是選材的講究,多選用紋理獨特優美的名貴木材;二是材質的處理,在對木材進行加工制作時盡可能保留木材的本真,經過不斷的打磨加以簡單的涂蠟來保持木質最自然的狀態,這種簡單純樸的制作方式令明式家具簡樸而不失韻味。木材的紋路猶如中國畫一般存在于“虛實相生”之間,這也正是古人喜好將天然實材用作家具制作的原因。他們將材質最本質的特點原汁原味地顯示出來,達到“天然去雕飾”的意境。
(二)材質對比
明式家具以木材作為主要實材,除了用木質本身的韻味來展現魅力,還會通過其他材質的應用令家具更加生動、有靈氣。例如座椅的座面會采用藤編制作,與光滑的木材形成對比;柜門開合時使用的金屬構件通常使用銅件與木質原色形成色彩上的對比,當兩者碰撞時所發出的聲音也令人心曠神怡。這些材質所占據的空間不大,卻成為明式家具設計中的點睛之筆,通過材質的對比來增添家具的觸覺、視覺、聽覺感受,為使用者帶來多層次的感受。
(三)榫卯結構
家具的結構決定了家具的形式,家具的形式又影響了家具的功能。結構是家具設計中的重要因素,這種物與物之間所產生的力量造就了明式家具的輝煌。明式家具采用榫卯結構進行設計,這種結構牢固且可以進行拆卸組裝,同時利用木材本身的物理特性來進一步加強家具的穩定性、耐用性,蘊含著古人的造物智慧。家具雖然均采用榫卯結構,但其組合樣式是豐富多樣的,實用且美觀。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一)合理的開發
自古以來,人與自然緊密相連,自然成為人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因此,人們在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多表現為依賴與順從,以達到“天人合一”。如列寧所言,人與自然存在著一種社會實踐的關心,人們主動發揮自主能動性,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創造,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人始終對自然保持尊重,維護與自然界的和諧狀態。《考工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天時、地氣、材美、工巧是古代造物的四個設計原則。天時、地氣、材美是造物活動存在的客觀條件,工巧則是主觀條件。前三者都與自然相關,后者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精湛的明式家具是工匠在遵循客觀條件下充分發揮創造性而產生的結果。明式家具尊重物料本身,因材施藝,防止浪費,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為未來家具設計的綠色、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設計來源。
(二)材料的循環
明式家具經久耐用并且方便修繕,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某部件出現問題,將其進行拆卸更換后仍然可以繼續使用,避免了家具出現故障就全部丟棄的現象。明式家具中不使用釘子,主要采用榫卯結構和少量自然膠以保證家具的牢固。不使用釘子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由于木材本身的特性,釘子時間長了會生銹,使家具不牢固,而且釘子長時間的嵌入導致結構更加松散、不穩定。木材易熱脹冷縮、變形,榫卯的力學結構恰好利用木材本身的屬性,限制了木材的變形,使得家具更加牢固結實。二是因為釘子的嵌入直接破壞了木材的紋路,導致木材產生裂痕,久而久之裂痕會加劇,影響家具的使用壽命,同時破壞了家具的美觀性。榫卯結構將木材的特性發揮到最大價值,家具的經久耐用避免了材料的浪費,即便是損壞的部位拆卸下來仍然可以用在其他部件的修繕中,實現了循環利用。
四、結束語
明式家具造物思想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義,對人與物、物與物、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研究不只聚焦于某個設計環節或者某個設計角色,而是將造物視作一個循環系統,這正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生命共生觀。因此,面對當代家具設計多元化、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挖掘并創新本土造物思想,為當代家具設計提供創新源泉。
參考文獻:
[1]周凌.空間之覺:一種建筑現象學[J].建筑師,2003(5):49-57.
[2]程瑞香.室內與家具設計人體工程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99.
[3]陳增弼.明式家具的功能與造型[J].文物,1981(3):83-90,100.
(編輯: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