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藝術創作中,創造意象之美的關鍵在于“意”的表達,以“象”為媒介來抒情達意。通過分析玻璃藝術中意象之美的歷史源流和藝術特征,找到玻璃藝術與意象之美之間的關聯,從造型之意、色彩之意、肌理之意三個方面來論述如何在玻璃藝術中創造意象之美,并強調了在玻璃藝術中創造意象之美能使玻璃作品更具生命力,創造一個意象世界,更好地引起觀者的共情,并引領玻璃藝術往更加開闊、更加自由的方向發展。
[關 鍵 詞]玻璃藝術;意象美;中國傳統美學
[中圖分類號]J52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8-0031-03
文獻著錄格式:卓欣雅.在玻璃藝術中探究與創造意象之美[J].天工,2024(28):31-33.
意象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主體主觀表達和客觀事實的結合,“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在藝術創作中,大量藝術家常在作品中創造意象之美。在玻璃藝術的創作中,也能創造意象之美。過去的藝術家在創作時可能并不明晰意象美學的觀念,但是在情感表達的形式上,我們能看到玻璃藝術作品主客觀統一、源于現實而又超脫現實的創作張力。
一、意象之美的概述
意象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經典概念。意象之美的核心在于通過主體主觀臆想的加工,將情感、價值、追求由客觀物象表現出來。“意”是意向、意圖,是情感、情緒。“象”是形象、造型,是介質、途徑。如果說“象”是骨骼、軀體,那么“意”就是血肉、靈魂,且意中有象,象中有意。意象是主觀臆想和客觀事實的有機結合,是主客體的辯證統一。
中國傳統美學中,意象是美的主體,也是藝術的主體。朱光潛認為,“美是主客觀的統一”。葉朗在《美在意象》一書中將他的觀點概括為“美在意象”,并且在書中通過大量論據來論證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例如,“宗白華在他的著作中強調審美活動是人心靈與世界的溝通,他說‘美與美術的源泉是人類最深心靈與他的環境世界相感時的波動’”[1]。意象之美沒有停留在中國傳統美學這個范疇里,而是創造了一個充滿意境、情景交融的感性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一切情景交融、主客觀統一的藝術作品都體現了意象之美。
意象之美連接了傳統與現代,連接了東方和西方,也連接了各個藝術領域。
意象之美中,傳統和現代的連接體現在中國現當代藝術與中國傳統美學藝術一脈相承。尤其是對“意象”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從傳統書畫中“重形之神”“以形寫神”到“得意忘形”“遺形寫神”,再到現在的現代視角下的“意象美學”,意象之美在傳統美學的海洋中不斷凝聚新的內涵,進化成更完善的概念。較之過去呈現更加“百花齊放”的現狀,“各種形式、風格、語言、審美的探索百花齊放,在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煥發了蓬勃的生命力”[2]。
意象之美中,東西方的連接體現在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意象審美與西方表現主義的內核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追求主觀的情感表達、崇尚自我精神和價值的追求。王國維、朱光潛等人強調:現代的意象美學正是走的中西融合的道路。我們更應該以全球視角、現代視角來看意象之美。
意象之美中,各個藝術領域的連接體現在:任何藝術形式、藝術材料都只是一種媒介,一種寄托意象、表現意象的媒介。意象審美不僅僅在傳統的繪畫、詩歌方面有所體現,還在立體雕塑、建筑甚至新興的動畫、影視領域有所體現。
由此可知,意象之美的靈魂在于其“意”,在于主體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價值追求。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無論是在何種藝術領域,這樣的核心都是不會變的。
二、玻璃藝術中意象之美的探究
(一)玻璃藝術中意象之美的歷史源流
在中國,玻璃也稱“琉璃”“流璃”,古代中國的玻璃技術至少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獨立的發展,著重于其“質”與“色”,晶瑩有光澤,如玉似翠。后來受絲綢之路的影響,引入了西方的玻璃制作技術,以生活用品偏多。在玻璃材料成為一種獨立材料之前,始終是作為陶瓷的從屬品存在的,尤其是作為制釉的材料。明清時期,國內發展出獨特的玻璃內畫藝術——鼻煙壺藝術,找到了中國玻璃獨特的發展方向。這與傳統中國畫的發展一脈相傳,蘊含著意象之美。
放眼世界的玻璃藝術,公元前1世紀,吹制技術的出現為玻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可能性,玻璃器皿的形式、造型、色彩越來越豐富。文藝復興時期玻璃繁榮發展。18世紀、19世紀的工業革命引領玻璃走向工業化、科學化。從意象之美的視角來看,玻璃制品首先是滿足功能性的,玻璃與意象之美的關聯還相去甚遠。
轉折點是20世紀60年代的早期玻璃藝術工作室運動。從這時起,玻璃藝術開始與意象審美表現產生關聯。玻璃藝術工作室運動的先驅之一哈維·利特頓提出“玻璃應該是每個個體藝術家創作和表現的媒介”[3],并用行動證明熱玻璃也可以作為極具表現力、極具創造力、寄托藝術家強烈情感的藝術材料。像這樣的非功能性、純藝術的觀念受到了大量玻璃藝術家的支持與推崇,玻璃工作室運動便以燎原之勢席卷整個玻璃藝術領域與各大藝術高校,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投身于玻璃藝術創作領域,表達自己的美學觀念以及對價值情感的感悟與追求。這與意象之美相呼應,藝術家在玻璃藝術創作中開始強調“意”的重要性。
“20世紀末21世紀初,現代玻璃藝術傳入中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率先成立玻璃藝術工作室,開創了中國現代玻璃藝術的創作和研究工作”[4]。從這時起,中國傳統的意象概念便與現代玻璃藝術發生強烈反應,玻璃藝術中的意象之美迸發出新的能量。發展到現在,玻璃藝術在全球化的當下呈現出日益繁榮的趨勢,玻璃藝術創作的思路不斷更新與發展,呈現形式也不斷完善與豐富,與意象之美的連接也逐漸緊密。
(二)玻璃藝術中意象之美的藝術特征
玻璃藝術的語言里,最能體現出“意象”這一核心的是玻璃獨特的材料性質。玻璃最突出的特性就是透明性,能帶給人虛幻空間的想象,虛虛實實,是空間的擴散和變形。同時,玻璃能調節光、反射與折射光,帶來了豐富的光與影的聯想。“玻璃有著豐富的形式語言。凝固的運動感,透明性、折光性等無不展現出玻璃藝術獨特的材質魅力,為藝術創作者的情感表達提供了更大的空間”[5]。
有時,材料本身就能成為靈感的源泉,“材料直接決定了作品的語言和樣式”[6]。玻璃材料正是如此,玻璃的透明“透”出了人類的情感,意象之“象”通過更純粹的語言表達出更純粹的情感,純凈而又神秘,時而朦朧虛幻,時而尖銳易碎,暗示出其中蘊含的有形而又無形的精神。
玻璃藝術用特殊的材料語言表現意象之“象”,富于變化的造型、虛幻空間的想象、透明與光的聯想全部放大,營造了一個使觀者沉浸的易于聯想、想象的世界,并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三、玻璃藝術中意象之美的創造
(一)在玻璃藝術中創造意象之美的核心
意象之美的創造強調了心靈的創造性,也就是“意”的價值、精神的價值。創造意象之美,也就是創造虛實相生的共生之美,創造心物契合的虛幻之美。
玻璃藝術創作亦是如此。作品中的意象之美是主體主觀性的創造,是對物的實體性的超越,也是對純粹自我的超越。“‘美’的創構離不開審美活動中人的參與,它只能存在于主客體‘意象性’的結構之中,所謂‘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心不自心,因色故有’”[7]。借此通過玻璃藝術這一藝術形式,玻璃材料這一介質最終表達了藝術家的內心所想。
(二)在玻璃藝術中創造意象之美的途徑
在玻璃藝術中,意象之美的創造可以從造型之意、色彩之意、肌理之意三個方面切入。
0iwYthRTs+fdMVD9X/aE24pdpbErZdma7qVmb/DtbcQ=1.玻璃藝術與造型之意
玻璃藝術的創作有多種工藝,如吹塑工藝。藝術家通過對液體狀態下玻璃材料的嫻熟控制,按照取料、加熱、吹制、整形、退火等步驟,最終創作出既帶有偶然性又體現了專業性的玻璃藝術作品。玻璃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可以塑造出形態各異,蘊含著抽象相似性的意象形態造型。就像Simone Crestani的玻璃作品一樣,與中國畫里的樹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所謂“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玻璃的意象造型既堅實穩固又尖銳易碎,既自然柔和又奇異詭譎,體現了更多的藝術表現可能性。
2.玻璃藝術與色彩之意
有時,色彩也能成為意象的主體。謝赫六法論“隨類賦彩”就指出“設色”與“造象”同樣重要,應根據創作者的意圖進行調整,且色彩之意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建立在造型結構基礎之上的,這就是意象之美在玻璃藝術中色彩運用的體現。戴爾·奇胡利的玻璃作品具有獨特的色彩風格體系,用色大膽、豐富,純度較高,與其意象形態造型相輔相成,且“色不礙墨,墨不礙色”,通過光的作用更加顯得五彩斑斕、虛幻美妙,讓觀者產生豐富強烈的聯想,引發觀者的共情,正如奇胡利的作品seaform系列(見圖1)。
3.玻璃藝術與肌理之意
玻璃藝術中的肌理語言也是不可或缺的,玻璃的肌理與玻璃材質的獨特性密切相關,玻璃的肌理會改變玻璃整體的質感與表現。玻璃的肌理不僅可以在表面產生,也可以在內部產生,既可以塑造出晶瑩透亮的光滑肌理,也可以制作粗糙粗獷的肌理。約瑟夫·哈林頓就是用玻璃磨砂粗獷的肌理,模擬出山岳的造型。并且玻璃的肌理會隨著光線產生不同的變化,也會改變玻璃透明性產生的空間變形,“材料肌理不僅構成藝術形態的基礎,還能體現藝術形態的表情”[8],這與藝術家想要表達的藝術情緒密切相關,產生了不同于其他意象之美的獨特0iwYthRTs+fdMVD9X/aE24pdpbErZdma7qVmb/DtbcQ=的肌理之意。
綜上所述,創造意象之美的關鍵在于“意”的表達,無論是在造型、色彩還是肌理層面,都應該關注創作主題的主觀表達,以“象”寄托主體的情感追求和崇高價值,抒情達意。要結合理性與感性、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實現客觀事實與主觀臆想的統一,激發其源于現實而又超脫現實的意境之美。
(三)在玻璃藝術中創造意象之美的意義
目前,國內外對玻璃藝術中意象之美的研究還在少數,部分年輕藝術家與學者開始積極探索基于玻璃材料這種特殊的藝術語言所呈現的“意境”美,這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玻璃藝術創作開辟了新的道路,也為玻璃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思路和啟發。
在工藝美術這一大的范疇內,玻璃藝術是極為特殊的一個分支。過去,中國的玻璃藝術受到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如今,中國的玻璃藝術要發展出自己的特色,需要依靠深厚的傳統美學精神的內核,需要植根于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才能在全世界立足。在玻璃藝術中創造意象之美,不僅僅是對玻璃藝術領域的創造性推動,更是對傳統文化、傳統美學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四、結束語
現代視角下的玻璃藝術更應該通過創造意象之美來發展,重視“意”在作品中的表達,把握意象之美在玻璃藝術創作中營造的想象的世界,并以現代視角看待意象審美的表達。這啟示我們在玻璃藝術的創作中,要以期望表達的情感為依托,主觀處理客觀物象的表現,從造型之意、色彩之意、肌理之意三個層面來創造意象之美,表達藝術家的自我情緒和自我追求,以藝術家獨特的藝術表達和藝術語言來進行藝術創作,并積極吸納優秀的傳統美學精神,接受創新的現代技術,而這將提升玻璃藝術家的藝術創造能力,提升其精神境界與審美層次,發揚優秀的傳統美學精神,從而以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為基底,引領中國玻璃藝術的發展,力求開辟出一個新天地、進入一種新境界。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9.
[2]陳以勤.中國當代陶瓷雕塑意象審美創作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23.
[3]薛呂.美國玻璃工作室運動[J].上海工藝美術,2007(1):76-77.
[4]陸馳.現代玻璃藝術與工作室運動[J].裝飾,2004(7):7-8.
[5]任菲.熱狀態技術下玻璃藝術形式語言背后的情感表現研究[J].大眾文藝,2022(6):89-91.
[6]蕭泰,成鄉.現代玻璃藝術設計[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47.
[7]梁曉萍.“美是意象”探蠡[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0(5):92-99.
[8]高振堂.肌理與藝術表現[J].美術觀察,2012(3):115.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