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管理體系作為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支撐,有助于重塑農村社會面貌,轉變公共管理目標,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該文闡述了新農村建設與公共管理體系的概念,強調了優化農村公共管理體系的必要性,并對當前管理現狀進行剖析,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包括調整基層崗位職能、構建農村投資體系、規劃政策執行方向、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健全公共管理制度及加強人才選拔工作,以期為實現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與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公共管理;優化策略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化,優化農村公共管理體系已成為促進農村發展的重要課題。當前,農村基層崗位職能模糊、公共管理政策不夠完善、缺乏專業的人才團隊,一定程度制約了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文探討基于新農村建設背景的農村公共管理體系優化策略,深入分析其現狀問題,提出有效的優化措施,旨在推動農村公共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實現農村社會的繁榮發展。
1 新農村建設與公共管理體系
1.1 新農村建設背景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關鍵戰略,推動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均衡發展。作為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其促進了農村經濟高質量增長,推動不同領域協同進步。為實現時代發展目標,應采取多元化的路徑,如發展小微企業、旅游經濟,加強農村教育與文化建設等。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如農村公共管理體系滯后,尚需優化以解決實際問題,保障新農村持續發展[1]。目前,優化農村公共管理體系、提升農村公共管理水平,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可切實解決農村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推動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為新農村建設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1.2 公共管理體系概述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加強和優化農村公共管理尤為關鍵。公共管理體系在推動社會發展和最大化公共利益中扮演關鍵角色,涵蓋了政府單獨或與公共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合作,制定并實施相關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以處理農村地區的公共事務,直接關系到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和整體福祉。
2 優化農村公共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2.1 重塑農村社會面貌
新農村建設強調提升農業社會主義生產力,引發農業經濟與社會結構變革,對公共管理提出新挑戰。目前,農村正從傳統小規模經營轉向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與現代農業,市場機制作用不斷增強,城市化正推動土地流轉和勞動力轉移。農村居民的市場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其需求與期望持續演變。由于農村公共服務意識提升,政府需依法、民主地重新定義角色。在公共管理者層面,需拓寬視野,關注非農產業與多樣化勞動力群體,制定高效、綜合管理策略,有利于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質量,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2.2 轉變公共管理目標
我國農村經濟融入城鄉融合戰略,公共管理目標已深度調整。目前,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著力推動城鄉一體化和諧進程,不再單一支持工業生產,轉變在農業基礎設施升級、新型鄉村建設、村民權益保障及鄉村文化服務供給上,以維護農業穩定,構建鄉村文明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同時,國家政策加大對新農村和農村經濟振興的扶持工作,持續強化鄉村公共服務管理目標,全方位支持新農村經濟、社會、政治發展,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多樣性和全面性的公共管理方向,強調發展與環保相協調,堅定投入農村綜合振興隊伍。
2.3 支撐與服務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深刻影響農業公共服務管理目標,推動工作方式革新,幫助農業公共服務管理理念由政府職能向服務型職能轉型,體現農業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支撐與服務新農村建設[2]。目前,農村公共管理聚焦于貫徹惠農政策、解決實際問題,不再單純依賴行政命令,由地方公共服務部門引領,強化公共服務意識,豐富現代化服務內容。同時,公共管理服務機構在地方政府引導下,拓展至第三方自治機構,直接參與鄉村管理工作,提升服務有效性與適應性,優化農業公共服務品質,支撐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
3 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管理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3.1 農村基層崗位職能不清晰
新農村經濟建設推進中,部分基層崗位職能規劃不清晰,影響基層干部體系功能完善,阻礙其后續工作的有序開展。例如,有的基層干部未深刻領會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對公共管理影響認識不深,執行上級任務時力不從心,不利于公共管理順暢運轉,直接制約新農村經濟建設整體進程。
3.2 公共管理政策規劃待完善
立足現代化發展,我國已出臺多項新農村經濟政策,指導地方實施標準化。但在公共管理政策層面尚顯不足,存在政策不均衡導致盲目跟風現象,“面子工程”頻發,損害農村居民福祉,浪費資金,阻礙新農村建設的長遠發展。同時,表面工程侵犯了農民土地權益,損害經濟利益,若政府不及時解決,可導致問題加劇,引發社會層面的不良影響,因此亟需完善公共管理政策[3]。
3.3 缺乏專業的人才管理機制
基于新農村經濟建設,當前總體公共管理工作效果不佳,其重要原因之一專業公共管理人才匱乏。由于公共管理的高效實施依賴于具備專業素養的人才隊伍,結合當地實際,精準制定并有效執行管理規劃方案。然而,農村地區受限于崗位數量不足、薪資水平相對較低,使得在吸引和穩定專業人才方面面臨重大挑戰。人才流失不僅削弱了公共管理效能,更成為制約新農村經濟建設與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素。
3.4 公共事業資金投入需提升
新農村經濟建設中,部分地區公共管理由于經驗不足,存在城鎮化傾向,直接采納城鎮規劃,未契合農村實際需求,導致資金過度投入,資源消耗。由于城鎮與農村公共管理目標不同,不恰當使用資金或削弱建設成效,可能影響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4]。
4 基于新農村建設背景的農村公共管理體系優化策略
4.1 調整基層崗位職能
明確并強化基層崗位職能,首先,要清晰界定農村基層崗位職責,保障不同崗位都有其明確的工作目標;同時,對現有的政府機構進行改革,根據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求,合理調整各部門的構成,確保職能的明確劃分。其次,開展公正、公開的選舉過程,選拔具備影響力和綜合能力的人員,擔任關鍵崗位,深入了解農村實際情況,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最后,為推動權力下放,可讓基層群眾直接參與決策過程,享受應有的權利,保障農村群眾的基本利益,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政策運行,為農村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進行崗位調整時,可結合實際需求的崗位調配制度,充分考慮各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特點及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崗位調配,保障工作人員能在自身崗位上發揮最大價值。隨著基層崗位職能的明確強化,基于實際需求的崗位調配,可預期提高農村公共管理的效率與質量,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4.2 構建農村投資體系
為有效應對農村公共管理中的挑戰,降低農村經濟建設中資金的非必要損耗,應確立科學、合理的投資理念,構建高效、實用的農村公共事業投資體系。要求體系的核心在于提升資本使用效率,同時保障滿足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求。基于此,在投資決策前,需進行全面、詳盡的資本評估,深入分析項目潛在的經濟效益,探索其社會價值,以明確投資選擇的精準性。同時,需充分考慮不同利益主體需求,合理調整娛樂、教育、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比例,保障投資項目切實滿足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可鼓勵農村居民積極參與投資決策過程,充分吸納其意見與建議,保障投資決策的民主性[5]。此外,需持續優化現有的資本應用體系,完善現代化的投資流程,實現資金使用的最大化效益,從而為提升農村生活質量提供堅實保障。
4.3 規劃政策執行方向
增強農村經濟建設中公共管理質量,務必保證項目擁有完善的政策體系,以良好的執行方向作為穩固基石。在規劃政策執行路徑時,應緊密結合農村實際,構建全面且具備時代性的政策框架,在實踐中持續調整與不斷優化,保障公共管理經濟建設工作的高效運行。立足新農村經濟建設道路,應清晰界定與公共管理密切相關的核心內容,并據此構建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增強操作的規范性,明確基層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共管理任務時,嚴格遵循法律法規,有效滿足公共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同時,應杜絕隨意管理或惡意管理等不良現象,積極捍衛基層工作人員和農村居民的合法權益。在滿足農村公共物品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補償方案,預防并化解因資源利用可能引發的沖突,幫助農村經濟建設工作穩步推進。此外,應高度重視公共管理的監督工作,保證政府人員的管理工作符合實際時代發展,為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建設性力量,強化其監督目標,推動政府人員不斷提升管理水平,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更多有力措施。
4.4 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要從根本上鞏固并擴大新農村經濟建設成果,農村地區要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積極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盡管義務教育在農村地區已實現全面普及,但僅依賴政策支持無法顯著提升農村整體教育水平。因此,在新農村經濟建設和公共管理工作中,教育應置于核心、突出地位。首先,應持續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及水平,為其創造更多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提升其綜合素質,為農村居民實現經濟繁榮開拓多元化路徑。其次,在公共管理工作中,需充分考慮地區的結構規劃和布局規劃,科學調配并積極優化各類教學資源,涵蓋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教材資源等,通過科學的規劃和有效的管理方式,避免教學資源浪費,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6]。例如,采取合并學校、建立學區制等措施,促進教學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的整體質量。同時,注重教師的專業成長和能力提升,開展持續的教師培訓,培養教育人員發展計劃,強化其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保證農村學生獲得更為優質的教育服務。
4.5 健全公共管理制度
農村公共管理工作的穩步前行,需明確管理政策的引領與規范作用,構建完善且嚴謹的公共管理制度,使公共管理工作在法律框架內有序、規范運行,提升公共管理工作效能、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基于此,在構建公共管理制度的過程,應特別注重制度的科學性與實用性,保障其與農村實際緊密結合,切實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同時,強化制度執行的監督與檢查機制,使制度得到有效執行,防止其流于形式。健全的公共管理制度可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有助于拓寬農村經濟的發展路徑,吸引更多投資與資源,進而在根本層面,提升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推動農村經濟實現長遠且可持續化發展。例如,實施新的農村公共管理政策時,可重點強化對農業支持資金的監管制度;要求政府制定明確的資金使用規范,設立專門的監督小組,保證每筆資金使用公開、透明,嚴格用于農業生產和農民福利提升;允許農民以更靈活的方式流轉土地,保障其土地權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4.6 加強人才選拔工作
要以嚴謹、穩重的態度加強并優化人才選拔培養機制,為農村公共管理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拓寬人才選拔渠道,摒棄傳統的人才選拔模式,廣泛從社會各領域中挖掘具備才華、熱情、有志于農村發展的優秀人才,充實村干部隊伍。二是強化教育培訓工作。針對當前村干部隊伍素質不高的實際情況,加強繼續教育培訓,如組織培訓班、學習交流等多種形式,提升村干部文化水平,拓展其業務能力和管理素養。三是吸引青年人才前往農村助力經濟建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鼓勵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等積極投身農村工作,為農村公共管理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四是建立健全的村干部激勵機制,提高村干部待遇、福利,為其創造優良的工作環境,適時提供發展空間,充分激發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7]。
5 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基于新農村建設背景的農村公共管理體系,提出了針對性的優化策略與建議,有助于解決當前農村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推動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新農村戰略目標的有效實施,為農村社會的繁榮穩定注入全新活力,助力新農村建設邁向更高水平。
參考文獻
[1] 姚曉玲,黃紅.新農村建設視角下農村公共管理體系建設探討[J].魅力中國,2021(28):332-333.
[2] 文豐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業現代化治理的重要性及推動進路[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8(1):43-53.
[3] 馮博.基于公共管理視域下的新農村建設發展策略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14):116-117.
[4] 李艷芳.農村公共危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4):215-219.
[5] 高見.新農村發展視域下經濟建設的公共管理策略探析[J].黑龍江糧食,2021(1):49-50.
[6] 陳浩,王皓月.農村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闡釋與策略演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10):183-196.
[7] 鄭凱.公共管理視角下新農村建設存在問題及優化措施[J].新農業,202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