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文化建設以及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從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價值定位角度出發,分析了當前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的供需矛盾凸顯、經費來源不足以及資源整合度不高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可持續路徑,以期構建學習型社會,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社區教育;供需矛盾;資源整合
我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里的富裕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上,更要體現在精神世界里。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要以社區教育為切入點,建立全方位開放的教育制度,積極構建中國的終身教育體系,實現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目標。
1 新時代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價值地位
最新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推進教育現代化。可見教育在國家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實現人力資本強國的重要保障。
1.1 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了65.22%,較1978年上升了47.3%[2]。大量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農村優質青年涌入城市,為城市現代化發展提供人力資本的同時,也帶來農村地區的發展限制,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遇到一定程度上的挑戰。根據Richard等[3]的研究觀點,人的智商不受經濟背景和社會階層的影響。根據這一理論,我國各地城鄉高中錄取率及大學錄取率應當基本持平。但是,羅楚亮[4]就“教育機會”問題進行研究發現,農村高中入學率在逐年下降,高中入學率城鄉差異在不斷拉大,并明確指出農村高中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遠遠低于城市。因此,開展農村社區教育,鼓勵各高校師范生、學校教師以及農村退休教師利用寒暑假期聯合農村學校、社區開展托管服務,幫助農村兒童、青少年從思想上到文化知識補充上,再到學習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提升上提供全方
位幫扶。
1.2 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有助于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除了引進人才外,更要培育好鄉土人才。通過開展適合農村居民需求的社區教育內容,根據年齡、性別、學歷水平等因素開展適合不同群體的社區教育內容。為了縮小農村與城市的教育水平問題,開展適合農村孩子需求的包括學業輔導、心理撫慰、課外拓展等教育內容。如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婦聯與“江寧區茗書軒閱讀服務中心”簽訂政府購買服務協議,深入江寧區各街道、社區,特別是在農村社區開展以提升兒童閱讀能力,加強親子閱讀為主的公益活動,受到當地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的歡迎,在幫助農村家庭建立良性親子關系、拓展視野、豐富課余生活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針對就業年齡段的農村居民,定期邀請農業專家對農民開展有針對性的農業技能培訓,開發新型農業;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對農民進行互聯網知識培訓,讓農民的優質農作物發往全國各地,從而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讓更多農村勞動力留在農村,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1.3 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有助于豐富社區文化生活,構建良好的社會風氣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構建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農村社會風氣有助于提升農民的整體文化素養[5]。因此,農村社區教育應當著眼于改善農村社會風氣,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加強宣傳現代文明的教育內容。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一批教育家們就扎根農村地區,試圖改變農村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開展了一系列鄉村建設運動,極大地改變了當時農村居民的精神面貌。當前不少農村地區還保留一些陋習,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特別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完善休閑文化設施,可以在凈化社會風氣、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方式、豐富農村居民業余文化生活、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宣傳積極健康的現代文明等方面起到促進作用,有利于改善社
會風氣。
1.4 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有助于提升農村居民的凝聚力,完善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鄉村振興為了農民、鄉村振興依靠農民、鄉村振興成果由人民共享。當前伴隨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推進農村發展、農民富裕的同時,也給鄉村治理帶來了新的課題。因此,發展以中國共產黨引領下的社區教育對提升農村居民凝聚力,推動鄉村振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治理意義重大。
2 新時代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
城市的社區教育發展水平較高,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區教育活動,極大豐富了城市居民的業余生活,但當前農村地區的社區教育活動相對匱乏,亟須改進。
2.1 農村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了解程度不夠,教育內容無法滿足村民需求
什么是社區教育,社區教育的開展對農村居民的現實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一定程度上關乎農村社區教育開展的深度和廣度。和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這是導致農村社區教育活動開展受限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社區教育活動在城市社區推行順利,但是到了農村社區往往難以推進下去。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居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如城市社區,并不熱衷開展社區教育這項活動;另一方面,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農村中大部分以老年人、留守兒童和家庭婦女為主,青壯年占比少,對“教育投資”并不重視。因此,農村社區教育內容相對單一、范圍窄,沒有考慮所有群體需求。
2.2 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經費來源單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區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充足的經費投入對提升農村社區教育水平,促進農村社區文化振興起到促進作用;反之,社區教育發展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當前,我國的社區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農村社區教育經費的立項、審批和管理主要由鎮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負責,根據各社區村委會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的實際情況分時段、分具體項目統籌撥付。盡管當前政府強調多渠道拓展社區教育經費投入,但社區教育經費基本上都來源于財政撥款,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大。社區作為人類生活共同體,需要開展豐富多彩,滿足各類人群需求的文化教育活動,才能增進社區活力、增強社區凝聚力,光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遠遠無法滿足各類群體的文化需求。
2.3 農村社區教育資源整合度不高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但是城鄉差距依舊存在。和城市相比,農村在資源分配方面仍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農村社區教育作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理應得到街道辦事處、社區居民(村民)委員會、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組織和廣大居民(村民)的共同支持,應當在基層政府的指導下順利開展相關工作。但實際上,這些提供支持的社區治理主體缺乏一定的整合力度,難以將社區教育資源整合利用,影響社區教育的推進和發展。
3 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可行性路徑
3.1 結合當地發展特色,開展適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社區教育內容
社區教育的開展應當充分適應當地的發展實際。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社區的同質性較高,社區居民的職業選擇多以農業生產為主,因此開展適應當地特色的農業技能培訓很有必要,可從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村居民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此外,開展各種類型的文化傳承活動也很有必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為中國人,要時刻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的大問題。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因此開展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很有意義,不僅豐富了農村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更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同時,要加強農村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重視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農村社區,促進農村社區的安定團結。
3.2 拓展經費來源渠道,增加社區教育的經費投入
社區教育經費是保障農村社區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維持農村社區教育機構正常運轉的重要物質基礎,而導致農村社區教育經費不足的主要因素是農村社區教育經費來源單一,缺乏有力的外部資金支持。社區治理的主體具有多元性,應當加強各社區治理主體之間的互動聯系,共同努力推進社區的發展[6]。因此,社區教育的經費不僅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更需要社區內的各企事業單位以及廣大社區居民的支持。社區教育活動盡管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在社區發揮著作用,但公益不代表免費,社區教育內容應當充分考慮社區居民需求,開展社區居民迫切需要的教育內容。比如,針對農村社區中小學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資源不如城市地區、農村社區留守兒童比重相對較高的現實情況,社區可以引入高校師范生、農村退休教師等優質教育資源深入農村社區或者家庭,利用周末、寒暑假期開展適合農村家庭需要的托管服務,對有需要的孩子開展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等教育活動,其費用可以由當地政府和孩子家長共同承擔,同時考慮對農村貧困戶家庭減免費用。
3.3 與社區內各組織單位通力合作,加強資源整合,共同發展社區教育
社區教育的發展需要在政府相關部門、社區基層組織和民非企業等相關社會組織的通力合作,共同發展社區教育,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如在以果樹種植為主的社區內,為了提升果樹的存活率,提高果子的總體產量和質量,社區村委會可和當地相關企業合作,為種植戶進行果樹種植培訓,不僅可以增加種植戶的收入,也可以為企業獲得優質的原材料提供保障。在文化傳承活動中,社區村委會可以通過聯系相關文化單位,對社區內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研,開展文化傳承活動和相關培訓。在開展社區教育的活動場地方面,可以和社區內的學校進行合作,建立“學校—社區”互助模式,學校為社區教育的開展提供教學場地,社區為學校教育提供教育素材。同時,教育部門、民政部門、婦聯、殘聯等相關單位,可以結合當地社區特點,積極引入第三方非營利組織,以政府購買服務或者委托項目承包的形式,開展符合當地居民需求的社區教育內容,滿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3.4 加強宣傳,讓更多農村社區居民了解社區教育活動的價值與意義
我國近代社區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的“鄉村建設運動”。建國后,我國主要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發,以“學校+社區”相互作用的形式開展教育活動,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社區教育的發展。但是,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緩慢,近年來才慢慢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農村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價值和作用知之甚少,農村社區教育推進力度還不夠。因此,當地政府和社區既要加強社區教育活動宣傳,又要大力推進與農村學校的合作,建立起“學校+社區”相互合作、相互作用的符合農村社區現實情況的社區教育形式。
4 結語
社區教育是在政府部門的積極倡導下興起并發展起來的,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對促進城鄉教育公平、推進鄉村振興、豐富農村社區文化生活,提升農村整體活力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社區教育突破校園的傳統路徑,滿足了社區內不同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強化了群眾基礎,推進了大眾水平,對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提高國民綜合素質,促進國家安定團結、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積極提高城鄉社區教育尤其是農村社區教育的經費投入,拓寬社區教育資源整合渠道,不遺余力地發展農村社區教育,促進農村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 張丹,董國珍,劉紅.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社區教育供需匹配及策略研究[J].河南農業,2023(36):50-51.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3.
[3] RICHARD J HERRNSTEIN,CHARLES MURRAY.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 [M].US:Free Press,1994.
[4] 羅楚亮,孟昕.高等教育機會不均與高中入學決策的城鄉差異[J].教育經濟評論,2016,1(1):90-111.
[5] 冉芳,李中亮.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國繼續教育改革創新研究[J].成人教育,2023,43(6):1-9.
[6] 婁成武,孫萍.社區管理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