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國對高等教育的治理呈現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特征。在內外部因素影響下,創新成為高等教育機構新的目標,以及主導機構行動的價值追求。在高等教育系統的演變和進化過程中,新型高等教育機構得以建立,而傳統高等教育機構不斷轉型發展。在此過程中,高等教育機構重點推進解決真實問題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多學科的、融合設計思維的教學創新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各國對高等教育加強治理、高等教育機構發展演變、合作網絡化和多層次化的背景下,盡管處于經費縮減、國際競爭、新的使命等多重壓力和挑戰下,高等教育機構仍然保持其作為學術機構的組織慣性和特性。
關鍵詞:高等教育;創新;知識生產;合作網絡;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10.01
一、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呈現新特征
進入21世紀以來,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高,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最顯著的成果和特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局(UNESCO UIS)公布的數據,進入21世紀后,50個國家(地區)先后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目前全球有76個國家(地區)已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階段,26個國家(地區)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了80%。[1]在規模擴大和比率提升的基礎上,博巴蘭教授認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中,一些新的特征凸顯。其中之一是,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治理呈現出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特征,高等教育系統內部也出現管理主義傾向,權力和權威集中在董事會,教師的權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小。[2]
各國的重點建設項目是這一趨勢中的代表性案例。德國于2006年啟動“卓越計劃”,從強調“公平”的高等教育發展理念開始轉變為強調質量和效率,加上2017年接續的“卓越戰略”,支持建設了一批卓越大學和學科集群。法國于2010年啟動“卓越大學計劃”,入選高校獲得“未來投資計劃”的專門資助;同時“卓越實驗室計劃”“卓越設備計劃”分別對科研機構和科研設備提供資助。日本于2014年啟動實施“頂級國際化大學計劃”,優先支持開展國際化教育和研究的頂級大學;2018年啟動“卓越研究生院計劃”,目標是培養高級知識分子[3]。各國通過相互借鑒這類重點建設項目,對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形成了影響,進而作用于教學實踐和知識生產。各國治理模式呈現趨同態勢,共同采用基于項目招標的競爭性資助方式,顯著體現出新公共管理特征。例如,在法國博士生教育中,國家科研管理機構主要以撥款或簽訂合約的形式對其進行資助。近年來,各國優先考慮應對技術、經濟和管理問題,以及系統性和跨學科問題的需求。[4]
第二個特征是實現創新成為高等教育最為突出的目標。鑒于促進創造力和創新的需要,高等教育愈發注重開發實用性知識和基于創新的課程,推廣創業課程,管理類、工程類院校和項目顯著興起。[5]
博巴蘭提出,當前的高等教育是一個日益統一于“為了創新的教育和科研”的辦學理念下,同時具有“極化”(polarised)特征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享有盛譽的一流研究型高校主導著規范和價值觀的產生。根據阿特巴赫2016年的研究,這一類高校的數量約為1000所,以美國、歐洲和亞洲的一些高校nw+96pxIdfcVaX9DpvtV3Q==為主。它們占據高等教育的一極,越來越注重追求卓越和創造先進知識的能力。另一極則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擴張有關,是專注于實用知識生產的工程類、商業類、管理類院校,全球約有1.7萬所。統一和極化的發展是相互聯系但又截然不同的過程,它們創造了一個新的、綜合性的、國際化的知識生產和轉移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兩種類型的機構共存,都將創新作為其機構使命。[6]
二、創新成為高等教育機構新的目標
和價值追求
當前,國際組織、國家機構發布的報告中反復強調“創新”和“以創新為導向的高等教育”的必要性。20世紀80—90年代,一些國家就開始形成以創新為導向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定位。博巴蘭認為,創新作為驅動力,不僅是一種觀念,還成為高等教育機構價值取向的核心。在此背景下,新型高等教育機構被認為是知識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因而受到各國重視。這類機構關注創業和產業創新,有力推動實用主義知識的發展。高等教育發展整體上的實用主義取向也對機構本身產生了重大而日益深遠的影響。
美國威奇托州立大學是一個高等教育機構轉型演變的例子。2012年,該校明確了新的使命和愿景,并陸續啟動了數十個新建筑和翻修項目,建立了廣泛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學校用“面向所有人的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 for all)來概括為學生提供的教育的獨特性,即每個學生都可參與校企合作研究項目、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實習、在學期間工作、服務學習和志愿服務等。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更容易具備相關的技能和經驗,為就業做好準備。威奇托州立大學基于“設計思維”的概念開設創新設計碩士項目。該項目融合藝術、科學和技術課程,支持學生和教職員工在整個大學建立合作網絡,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設計思維和有效溝通、開發創造性解決方案、開發原型和創業的能力。[7]
設計學院是高等教育機構進化而產生的一類機構。設計學院的項目聚集了很多來自管理、工程、建筑等專業的學生,他們積極回應當地政府和當地形勢所面臨的問題。芬蘭阿爾托大學的設計工廠(design factory)將自身定位為世界五大洲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創新中心網絡,是一個集合了學生、教師、研究人員和企業于一體的跨學科產品設計和學習中心,為阿爾托大學所有學院提供跨學科學習的實驗性共創平臺。該網絡的使命是通過一種主動學習和有效解決問題的文化,在教學、學習和研究領域創造變化。作為設計學院的代表,參與學生超過1萬名,啟動和參與的項目超過780個,與超過740個外部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其活動覆蓋范圍遍布全球。[8]
新型高等教育機構的產生和發展也是進化的結果。這類機構在政府、學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下開辦,改變了大學的模式,并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借鑒。成立于2016年的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理工大學(UM6P)是一所非營利性私立大學,是穆罕默德六世國王2009年啟動的綠色城市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旨在創建一個促進國家可持續性、研究和教育的模范城市。該校是一個以促進非洲發展為重點的應用研究和創新機構,將自身定位為“知識中心”“實驗平臺”,而不僅是一個傳統的學術機構。該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為終身學習解決方案的創新者,使其有能力把障礙轉化為機遇,從而充分發揮摩洛哥青年和來自非洲各地學生的潛力。[9]
三、教學創新成為人才培養
和實現創新目標的路徑
除了高等教育機構在不同層面以創新為導向進行組織演變之外,在底層,作為高等教育領域創業和創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課程和教學也發生巨大變化。在20世紀后幾十年,通過多學科的、融合設計思維的教學,高校逐漸實現育人和科研的深度融合。[10]博巴蘭認為,這種適應性變化,是市場和商業的壓力、國家科研和創新系統政策,以及知識生產方式轉變等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過去二十多年來,一種以創新為目的,并通過創新實現的新的學習模式出現。它主要起源于建筑、應用藝術或工程學院,現已在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機構中傳播開來。
這種學習模式注重利用當地資源,受到真實目標和有效成果的驅動,學生是學術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為整個生態系統創造共同價值。由于教學方法的差異,參與項目的學生懂得如何面對困難并解決問題,更容易投入到學習和知識的探索中。而講授式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較低,即便是參與創新項目的學生,在課堂上又變回了傳統的學生。師生和利益相關者的“共創”已經成為全球高等教育領域實踐和探索的方向之一。例如,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強調基于挑戰的學習(Challenge-Based Learning,CBL),聚焦真實世界的復雜挑戰,通過項目式學習解決企業、社會和科學研究中尚待解決的問題或尚未被滿足的技術需求。該校的創新空間集教學、實踐和學生創業于一體,專設本科生畢業設計項目。該項目以成果產出為導向,學生可根據興趣自由申請加入為期一學期的項目,組成3~6人的小組,合作對象包括學界、企業、政府、國際組織等任務發起方;也可申請實施自己提出的挑戰項目。[11]
這種學習模式將基于問題的學習和設計思維作為通用工具,使用協作式數字工具、原型機,其目標是滿足企業和地方發展的新需求。穆罕默德六世理工大學建設了虛擬校園,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可以學習、研究、參與并提供他們的問題解決方案。而這建立在學生自我管理學習的能力之上。2023年2月24日,促進歐洲技術工程大學聯盟(Boost EuroTeQ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發布《關于共創教學指標的報告》(Report on indicators for co-creation teaching),提出共創教學的指標:現實生活中的合作、全面的學生體驗、支持多層次學習體驗的教學組織方式。[12]
四、變革中的高等教育機構
保持著自身特性和慣性
高等教育系統是復雜的,其進化過程有自身的特點。作為一名進化論者,博巴蘭認為高等教育系統的演變和進化相似,但他強調在類比時必須要謹慎。高等教育系統中充滿了層級關系、共生關系。新關系的建立,并不代表舊關系的消亡。大學院系、實驗室等會拆分、合并,但從事研究的學者相對穩定。學者們在同一個部門工作,但可能分屬于不同的學科;他們也可能隸屬于不同部門,但屬于同一個學科。博巴蘭提出,理解這種復雜性的唯一方法就是敘述,通過敘述的方式來呈現復雜性。
(一)作為公共產品的高等教育
長期以來,高等教育是私人產品還是公共產品的問題一直備受學界討論和關注。UNESCO等國際組織呼吁重視高等教育的公共屬性,特別是近年來強調對其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視和拓展。一直以來,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將高等教育視為一種公共產品。而在另一些國家,私人產品性質的高等教育占主導地位。特別是自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起,在一些國家,高等教育越來越多地被視作私人產品。
博巴蘭認為,作為私人產品的高等教育無法取代作為公共產品的高等教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其一,從自身性質特點來看,私立高等教育機構往往傾向于提供就業前景好的專業教育,而容易忽視一些重要的領域,如服務較低社會階層的或受保護的領域。其二,國家投資高等教育具有充分的動力,且這些動力將持續發揮作用,如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為了多方面目的(如促進創新等)而傳播和轉移知識。其三,技術科學或管理知識并非純粹工具性的或客觀的,因此私立教育機構所聚焦的以其為核心的“實用知識”應受到質疑和討論。其四,在教育數字化發展極大促進教育普及,并對傳統形式的教育和知識生產構成挑戰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以下兩個方面仍然無法實現普遍化:一是根植于文化或專業形式的知識的獲取,二是出于國家、戰略或版權原因受到出版商、高等教育機構和國家機構保護的前沿研究。在這些方面,對作為公共產品的高等教育的需求會一直存在。
(二)以合作尋求競爭力的高等教育機構
無論是前述的新型高等教育機構,還是在傳統機構的演變轉型中的高等教育機構都正在擴大與科研機構、企業、政府及同類或不同類高校的合作。它們在共享、強化和互補中尋求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進而形成了高等教育機構合作網絡。20世紀90年代末,高等教育全球化、全球競爭的加強、英語在學術界統治地位的加強等因素的疊加,使得高等教育的競爭環境與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以歐洲高教和科技一體化,建成“歐洲高等教育區”為目標的“博洛尼亞進程”被提出,主要途徑是整合歐洲的高教資源,打通教育體制。在競爭壓力下,法國高等教育版圖也加速變化:2005年啟動“競爭力集群計劃”,支持有發展潛力的創新科研和項目,鼓勵科研機構、高等教育機構和企業在某一領域形成深度合作;2006年法國政府支持建立高等教育科研集群,鼓勵同一地區內高等教育與科研資源進行整合,建立“高等教育與科研集群”,提升法國高校與研究機構競爭力;2013年推動建立“大學與機構共同體”,明確高校可以通過不同路徑進行改革,或進行合并,或轉型成為“大學與機構共同體”,或組成聯盟。根據學校發展戰略和地方具體情況,高校在大區、省、市不同層級的行政區劃內進行整合。在歐洲層面,在馬克龍的倡議下,以加強整個歐盟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為目的的“歐洲大學聯盟”計劃啟動。截至2023年5月,31個國家的約340所高等教育機構分別組成41個“歐洲大學”聯盟。
(三)多重邏輯下發展演變的高等教育機構
在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組織機構持續演變、合作網絡化和多層次化的背景下,盡管各國高等教育機構面臨持續的經費縮減與國際競爭的壓力,博巴蘭認為,高等教育機構仍然呈現出其作為學術機構的組織慣性。
其一,從全球范圍來看,使用解決問題、多學科與跨學科、協作項目、數字技術及設計思維的創新方案、機構或課程并未取代傳統形式的學習。例如,在引入項目式或基于問題的學習方面,法國工程師學校直到最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保守的。在工程師學院和管理學院為期兩年的預備課程中,學生之間的競爭仍然以傳統的學術卓越為標準。
其二,雖然政府通過資助調整了大學知識生產的目標,更加突出社會需求驅動和產業驅動的目標,但一些因素,如學術權力、學科發展現實及對發展創新和創造力缺乏更好的理解,也不利于采用新的學習模式與新的知識生產模式。目前,這一情況仍具有普遍性。高校和學者都需要在傳統的學術價值觀和更具市場導向性的文化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其三,各種因素使高等教育機構變革遇到的阻力大小不一。例如,由于擁有近八個世紀源遠流長的學術傳統,巴黎高等教育機構的獨立性和發展方向不輕易受到行政權力的影響,而法國地方大學的轉型則相對更易成功,來自經濟、政治等方面的驅動力更容易對地方高校產生作用。在巴黎的高等教育機構,每個學者都有自己的認識論、本體論,歷史的力量顯得更為更強大。因此即便是具有現實動力和知識生產目標的綜合性大學,也很難將理工學院等不同類型的高校進行合并。但博巴蘭在其文章中也提出:法國高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抵制所謂的“創業大學”轉型,但最終還是會轉向創業導向。
其四,目前各高校在國家、區域和國際等不同層面建立了合作網絡,并在聯盟內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由此使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高等教育效益得以優化。但博巴蘭認為,在高校普遍加入大學聯盟、國內國際合作教學與科研愈發普遍的背景下,大學不但不會隨著合作網絡化而消失,反而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如為學術活動提供質量保障和身份認同。與此同時,合作網絡、大學聯盟會持續在大學的背后和內部發揮作用。
(注:感謝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顧芷源為本文翻譯作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段世飛, 吳倩.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挑戰與前瞻[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 2023, 17(1): 148-165.
[2][6]RUANO-BORBALAN J-C. Reducing ine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limitations and possibilities[J]. Eur J Educ, 2022(57): 161-167.
[3]汪琳玥, 陳曉清. 日本高等教育二十年創新發展戰略探析[J]. 世界教育信息, 2024, 37(4): 30-37.
[4]RUANO-BORBALAN J-C. Doctoral education from its medieval foundations to today’s globalisation and standardisation[J]. Europeanjournal of education, 2022(57):3FylGrzYq7kpsvw5yJajAww==67-380.
[5][10]RUANO-BORBALAN J-C. Pluridisciplinary programmes for innovation: realities and limits of a promising form of learning[J]. Eur J Educ,2019(54): 538-551.
[7]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Master’s innovation design[EB/OL].[2024-07-27].https://www.wichita.edu/academics/majors/innovation_design_mid_280.php.
[8]Aalto University. Aalto University Design Factory[EB/OL].(2022-05-12)[2024-08-03].https://www.aalto.fi/en/services/aalto-university-design-factory.
[9]Mohammed V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Vision[EB/OL].[2024-08-03].https://www.um6p.ma/en/vision.
[11]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BEP (Innovation Space Bachelor End Project)[EB/OL].[2024-07-27].https://educationguide.tue.nl/programs/innovation-space/bachelor/isbep-innovation-space-bachelor-end-project.
[12]Boost EuroTeQ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D 6.1 report on indicators for co-creationteaching[EB/OL].(2023-02-24)[2024-07-27].https://euroteq.eurotech-universities.eu/wp-content/uploads/sites/2/2023/06/Indicators-of-co-creation-teaching-at-EuroTeQ-Universities.pdf.
Innovation as the Mission and Path: the New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 Dialogue with Prof. Jean-Claude Ruano-Borbalan, Chair of Europe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Policy
Jean-Claude Ruano-Borbalan1,2 ZHANG Liwei3 XU Yanru4 MA Ning5
(1. 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Paris 75010,France;
2. Europe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Policy,Paris 75010,France;
3. Centr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P.R.C, Beijing 100816, China;
4.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5.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CNU,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govern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has exhibited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new goal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guiding values in their actions. During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new-typ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while tradi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continually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 This includes setting up new types of internal institutions such as design colleges, focusing on promoting the learning based on real problems and projects. Also, “pluridisciplinarity” and design method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mbedded in universi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ountries strengthening governance over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networking and multi-level cooper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till maintain their 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d characteristics as academic institutions, despite facing multiple pressure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funding shortag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new mission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Cooperative network; Innovative pedagogy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