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要求加強金融對消費領域的支持。202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優化和擴大服務供給,釋放服務消費潛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服務消費需求,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隨著數字化發展的持續推進,數字經濟推動著生產方式的變革和人民生活模式的變化,成為我國消費提質擴容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數字經濟正在重塑經濟金融發展態勢與格局,促進了數字經濟與金融業深度融合,催生了新型金融模式和業態,對微觀服務業企業創新和宏觀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引發居民服務消費領域產生深刻變革,數字技術推動居民消費主體、客體和環境等產生根本性轉變,培育了新的服務消費增長點。為此,以服務消費作為消費提質擴容的重要抓手,對于充分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等中央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加大金融支持服務消費重點領域發展,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服務業及服務消費發展現狀
服務業態勢總體向好,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服務消費支出占比有所提升,服務消費處于較快增長階段。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服務業同比增長4.6%,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7%,比上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服務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24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
費支出同比增長9.2%,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 45.6%,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教育文 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長11.2%,人均交通通信消費支出增 長11.6%,其他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增長13.8%。表明 我國服務消費支出保持較快增長,服務消費潛力得到不 斷釋放,服務消費結構逐漸分化,服務消費升級趨勢明 顯。總體上,我國服務消費正處于較快增長階段。 服務貿易跑出“加速度”,旅行服務繼續保持高 速增長,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繼續增長,總體上在持續 擴大開放中向新、向“智”發展。隨著數字經濟與數字 技術快速發展,我國服務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加 快,服務貿易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據商務部發布的數 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服務貿易持續快速增長, 服務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其中,服務進口額同比 增長16.4%;我國服務出口額同比增長10.7%;我國服 務貿易持續逆差。值得一提的是,旅行服務進出口同比 增長47.7%,旅行服務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成為我國服 務貿易第一大重要領域;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進出口 同比增長3.7%。服務貿易總體上在持續擴大開放中向 新、向“智”發展。 服務業及服務消費還未形成良好的發展生態,仍 然面臨著融資困難、需求下滑、供需不匹配、國際競爭 力低、標準待健全等問題隱憂。具體而言,服務業市場 主體經營存在資金實力不強,經營效益不高,融資難, 市場主體信心尚須提振;居民收入預期減少,服務消費 意愿降低,消費者信心不足;服務業國際競爭力較弱, 大量高端定制、個性化、品質化等服務消費在國內無法 得到滿足,從而使部分服務消費流失到國外;服務消費供需匹配水平不高,優質供給不充分,質量有保障且價格適中的服務總量不足;服務行業標準有待健全,低端服務缺乏質量標準、創新能力不足等。總體上,我國服務業發展仍不充分,且尚未形成良好的發展生態來推動服務消費。
金融支持服務消費存在的問題
金融支持服務消費的功能偏弱,門檻相對較高, 可及性不強。根據《中小餐飲商戶數字化轉型問題研究》報告,針對一線與新一線城市的2500家餐飲商戶的調研顯示,餐飲商戶啟動資金小于12萬元的占比為59.3%,其中啟動資金小于6萬元的餐飲商戶的占比為28.5%。餐飲服務業的市場主體資金實力較弱,融資需求較大。當前,各類正規融資渠道需要經營者個人擔保,嚴重影響服務市場主體融資的積極性,導致金融支持服務業發展的作用不顯著;從服務消費群體而言,現有金融產品與服務存在門檻較高、可及性不強等問題。此外,“Z世代”已成為服務消費領域最活躍的消費群體,普遍表現出較高的消費意愿,更傾向于通過信貸產品實現超前消費,偏好更為便捷靈活的金融服務,對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金融支持服務消費的有效供給不足,觸達能力不強,匹配度不高。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增長7.4%, 增速比城鎮居民消費支出高出1.4個百分點。我國縣域農村消費增長快、潛力大的特點突出,從“城尾鄉頭” 的縣城到廣大的農村地區,下沉市場不斷釋放出立體的、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將成為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縣域農村偏遠地區的服務消費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農村金融短板問題有待解決,存在部分場景觸達能力不強,場景風險識別較弱,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從主要服務消費群體而言,金融支持服務消費存在著匹配度不高、風險防范能力弱、回報率不高、投資性不強等問題。根據《2024年Z世代信貸消費場景案例分析報告》,“Z世代”服務消費群體普遍收入不高,存款較少,負債低,有著較為穩健的財務管理能力,其信貸消費動機主要包含基礎型消費、投資型消費和悅己型消費,他們不僅為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消費, 更愿意為個人成長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投資,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當前金融機構利用數字化技術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存在薄弱環節,缺乏能夠匹配消費者消費偏好和消費深層動機變化的金融服務,現實中有效識別風險的能力較弱,金融支持成本偏高,金融產品復雜,數據共享機制不完善,信息不對稱情況加劇,金融消費權益問題日益突出。
金融支持服務消費的兌換服務效率低,支付方式存在適應門檻,支付系統優化有待提升。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跑出“加速度”,旅行服務保持高速增長,已發展成為我國服務貿易第一大領域,旅行服務消費活力正在釋放。以北京市為例,2024年上半年,隨著144小時過境免簽等政策落地,北京口岸免簽入境外國游客同比增長10倍,北京舉辦國際賽事、演出、會展等大型活動965場次,帶動我國旅行服務消費實現快速增長。然而,金融支持旅游服務的外幣兌換效率低、支付方式存在適應門檻、支付系統待優化、移動支付限額等問題逐漸凸顯。由于目前國內市區外幣兌換點不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兌換手續繁瑣、耗時較長,多數境外游客面臨著外幣兌換效率低,境外信用卡使用不便捷等問題。受不同年齡、地域國別、文化差異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多數境外游客在移動支付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數字鴻溝”,從而引發其對支付方式的“不適應”。此外,一些高消費境外游客群體面臨著支付限額等問題,對于高價值商品消費的支付需求無法及時得到滿足。
金融支持服務消費的比例較低,服務消費潛力有待挖掘,多樣化的服務消費模式和場景有待培育。據《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數據,我國中長期貸款中,公司貸款和零售貸款分別占新增貸款的85%和8%,呈現出“對公強、零售弱”較為嚴重的失衡現象,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存在“生產強、消費弱”的現狀。同時,我國居民非住房消費貸款占比不足10%,表明服務消費融資比例偏低。從我國家庭變遷呈現的趨勢性和特征來看,我國人口老齡化及空巢家庭增長較快等問題日益突出,隨著養老、家政、旅游等服務消費信貸需求將會大幅提升,服務消費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和潛力待挖掘。此外,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與知識密集型服務融合不斷加強,數字技術在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擴大,推動服務貿易數字化轉型,“買全球、賣全球”引領全球新消費。隨著數字技術創造了網絡消費空間,服務消費空間逐漸向數字空間擴展和延伸,“云旅游”“云賞劇”“云看展”等在線服務消費活動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服務消費新模式、新場景及新業態不斷滲透到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但與之相契合的金融支持多樣化的服務消費新模式、新場景、新業態的有效供給不足,難以滿足居民對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服務消費的需求。
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支持服務消費的新要求
加強金融功能結構優化。在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金融支持服務消費的“內在功能”面臨著新要求。需要加強金融功能結構優化,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向服務業及服務消費發展。以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滿足數字經濟時代的需求,主要包括金融服務場景化,完善金融服務功能,提高金融服務效能,降低金融服務成本,增加金融服務便利性,強化金融風險管理,培養金融數字化人才,提升金融監管效率等。金融結構優化的本質是更有效地發揮金融功能,以更加主動積極的金融創新迭代升級金融產品與服務,更好地滿足服務業及服務消費對金融的需求。數字經濟時代金融功能結構的優化更注重數字化程度、覆蓋廣度、使用深度等三個方面的體現,充分利用數據新生產要素賦能,提高金融功能結構效率,從而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屬性錯配”“領域錯配”和“階段錯配” 等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促進金融功能結構優化。具體而言,需要充分利用數據驅動決策支持和投資優化,提高金融行業的運作效率,助力金融機構風險管控和合規性管理;堅持金融行業“脫虛向實”,通過優化信貸結構,提高服務業融資占比,創新和豐富金融產品體系, 滿足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將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受傳統金融服務排斥的中小微服務業企業,為有發展潛力的中小微服務業企業提供精準的金融服務,緩解其融資約束,驅動企業優化杠桿、穩定財務狀況,解決服務業企業在研發、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斷促進服務業發展,釋放服務消費潛力。
加強金融技術服務創新。在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金融支持服務消費的“外在條件”面臨著新挑戰。需要加強金融技術服務創新,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深度融合,構建智能中樞“金融大腦”,運用大模型的智能算力,實現金融業務與運營的智慧升級,拓展金融服務的邊界,提高金融服務的觸達能力,增強金融風險管理能力,不斷探索金融服務的新體驗、新模式及新動能,形成“新型金融服務”。具體而言,需要通過創新金融科技服務、優化信貸流程、創建信用評價模型及運用人工智能,將服務業供應鏈與零售場景轉變為數字金融服務的平臺,更精準地掌握服務業企業需求與服務消費者的偏好,有針對性地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服務的適配性。金融技術服務創新應助力金融機構加強市場洞察能力和決策能力,更有效地預測和降低潛在風險,更精準地進行信貸投放,減少資源錯配。同時,也使得金融機構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服務更多客戶,實現金融服務的均等化和普及化,特別是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覆蓋的長尾客戶群體,緩解供需錯配問題。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技術服務創新需將數智生態作為引領金融發展的燈塔,把數智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靈魂植入服務業成長的土壤, 助推金融和服務消費深度融合發展。
金融支持服務消費的對策建議
營造良好的服務消費的金融環境,優化社會保障和財政政策,增加居民當期收入和預期收入,充分釋放服務消費潛力。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營造促進服務消費良好的金融環境,加大對服務消費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服務消費相關領域信貸投放的激勵考核機制,鼓勵合理增加消費信貸,加強消費信貸用途和流向監管;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增強政府部門的融資增信作用,積極為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主體提供融資擔保等增信支持,增強金融機構敢貸信心,加大服務業創業的擔保貸款貼息力度,緩解融資難等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加速建立短期與長期有效統籌的調控機制,加強稅收優化管理,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并提高居民收入預期,充分釋放服務消費潛力。
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注重金融普惠性發展,培育縣域農村下沉消費市場,增強服務消費有機動能。政府相關部門應推動主體多元化,加強金融數字化人才的引育,積極構建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發揮大型金融機構的領頭作用,鼓勵小型金融機構立足于當地,更好地支持地方小微服務業企業與“三農”;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擴大縣域農村金融網點覆蓋面,推進全民金融素養提升,搭建農村金融科技平臺,整合農村金融信息資源,完善農村“線上+線下、金融+消費”服務生態體系構建;加速推動“數商興農”等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助力農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及智慧化升級轉型,拓展縣域農村居民收入渠道, 提高縣域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培育縣域農村下沉消費市場,增強服務消費有機動能。
科學制定服務業市場準入規則,深化服務業領域“放管服”改革,健全服務業多樣化發展機制,形成金融促進服務消費的政策體系。政府相關部門應完善服務業創新的支持保障政策,建立相應容錯機制,科學確定市場準入規則,強化市場監管協調,優化服務業核算, 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建設,助力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建立健全服務業多樣化發展機制,加大專項和金融扶持力度,推動金融讓利于服務業實體經濟,減輕服務業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融資成本,提升服務業綜合競爭實力; 不斷完善金融促進服務消費的政策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新興服務業企業通過發行新股、發行公司債券、“新三板”掛牌等方式融資,同時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推動生產要素向服務業領域轉移和集聚,促進金融業、服務業及服務消費的良性循環。
推進服務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服務消費新地標和新風潮,提供精準匹配的消費金融服務,創造服務消費新增長點。打造培育新型服務消費示范城市,推動服務消費中心城市的智慧化建設,強化服務消費中心城市的精神屬性,積極探索促進消費潛力的釋放和消費需求增長的長效機制,提供服務消費新增長點,增設各類“擴大節假日消費”“促消費、惠民生”等專題消費活動,培養全民服務消費意識和習慣,培育消費者現代金融理念,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時空的深度融合,促進休閑交互式消費場域的營造,打造服務消費新地標和新風潮;積極推進金融領域數字化改革,優化金融供給助力消費市場復蘇,深度融入多元消費場景,提供精準匹配的消費金融服務,加強金融支持服務消費新模式、新場景及新業態,提升金融服務的觸達率和定價能力,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推動金融支持服務消費的發展。
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和風險防控機制,平衡金融創新與監管,優化數字金融治理能力,提升金融市場信心。建立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和風險防控機制,平衡好金融創新與監管之間的關系,確保金融活動既能合理有效地支持服務實體經濟,又不引發系統性風險;提升政府部門數字治理能力,有序推動數字政府和智慧政務建設,制定科學的信用數據標準,完善征信數據資源共享機制,推動數字監管技術創新和應用,確保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健康有序;完善服務消費主體、客體、場景、技術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破除限制服務消費的障礙壁壘,營造優質的營商環境,加強服務消費領域執法監管,促進監管部門多元共治,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提高消費者對金融市場的信心。
(本文為杭州市社科規劃課題基金項目“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杭州新電商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4JD034〕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電子商務與新消費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