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老機構發展現狀和趨勢
根據民政部《養老機構管理辦法》,養老機構是指依法辦理登記,為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護理服務,床位數在10張以上的機構。截至2023年底, 我國養老機構數量有4.1萬個,床位有820.1萬張。整體而言,我國養老機構目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尚未成熟。隨著老年人口占比上升、支付能力增強,養老機構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養老機構數量波動發展,短期注重提質,長期仍有增長空間。2012年以來,養老機構數量和床位數先下降后上升(見圖1)。其中,2013—2018年,民政部等部門規范養老機構管理,養老機構數量和床位數波動下降;2019年以來,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機構建設的速度加快,養老機構數量和床位數有所增加。短期來看,2022年末養老機構入住老人217.9萬人,床位入住率約42%。由于入住率不高,很多省份將養老機構建設重點放在質量提升而非床位擴張上,如提高護理型床位占比、推進標準化建設、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中長期來看,根據國家衛健委預測,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4億。如果按照“9073”養老模式進行估計,即90%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老年人選擇社區養老、3%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2035年養老床位需求數為1200萬張,養老床位供給仍然存在缺口。
小型機構占比過半,大型機構持續增加,呈現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養老機構整體尚未實現規模化經營,以中小型養老機構為主。2022年底,小型養老機構(1—99張床位)占比54.9%,中型養老機構 (100—299張床位)占比36.6%,大型養老機構(300 張床位以上)占比8.5%(見圖2)。2014年以來,小型 養老機構大幅減少后又明顯增加,與很多城市“嵌入 式”養老機構發展有關;中型養老機構發展平穩,大型 養老機構數量增加較快(見圖3)。近年來,多個省份 出臺措施推動養老機構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例如,央企中國誠通成立中國康養集團,北京、上海、 山東、河北等地組建國資康養集團;江蘇的九如城、浙 江的綠康醫養、湖南的康樂年華、安徽的九久夕陽紅正 逐步實現規模化、連鎖化業務布局。 多數養老機構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未來盈利能 力會不斷提升。養老機構的經營成本包括用地、建 設、裝修、人力資源、設施設備等,營業收入包括入 住老人的房費、餐費、護理費等,入住群體主要為70 歲以上老人、失能失智老人。大多數養老機構處于微 利或虧損狀態,但是不同類型養老機構的經營情況存在很大差異。養老機構的盈利情況取決于入住率和目標客群的支付能力。
根據目標客群,養老機構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兜底性養老機構,由政府建設或者公建民營,面向特困人員或者低收入群體,特困人員由政府買單。該類機構多分布于農村地區,不以盈利為目的。二是普惠性養老機構,主要面向中等收入群體。三是高端養老機構,主要面向高收入人群,如泰康之家等。普惠性、高端養老機構多分布于省會城市、地級市,盈利能力相對較強。未來5—10年,大批“60后”老年人將入住養老機構,“60后”老年人空巢和獨居比例較高、財富儲備和消費能力較好,將顯著改善養老機構的盈利能力。此外,長期護理保險有望擴大試點,也將提升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城鄉和區域分布不平衡,城市地區、東部地區發展相對較好。從城鄉分布來看,農村地區養老機構仍以政府主辦為主,市場化程度不足,入住率較低;城市地區養老機構快速發展,市場化程度較高,城市核心區域養老機構“一床難求”。2022年,政府主辦的城市福利院、農村敬老院數量分別為1493個、16913個,床位數分別為36.9萬張、182.5萬張。區域分布上,養老機構和養老床位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省份和中部人口大省(見圖4)。養老床位與當地人口總量密切相關,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川養老床位數居全國前五, 共計193.8萬張,占比37.4%。
呈現“輕重資產并行”的發展模式。根據經營場所來源,養老機構分為兩種發展模式:輕資產模式租賃物業,重資產模式自有自建物業。目前,很多省份正在推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由政府部門建設,然后交由民營企業運營。以浙江省某地級市為例,共有養老機構85家,其中公建公營27家、公建民營36家、民辦22 家,民辦養老機構以輕資產模式為主。輕資產模式的優勢在于投資較少,回收周期較短,但在融資時缺乏抵押物。重資產模式投入大,回收周期長,面臨較大不確定性。調研發現,重資產養老機構床位數超過300張才能實現規模經濟,入住率超過50%可以實現盈利,回收期超過10年,利潤率可以超過賓館;部分重資產養老機構受疫情沖擊較大,入住率受到顯著影響。
旅養結合、醫養結合、智慧養老、與居家社區養老融合是重要的發展方向。養老機構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拓寬獲客渠道、增加收入來源、提高服務效率, 進而增強盈利能力、降低經營風險,形成可持續發展。一是旅養結合,活力老人(60—70歲、生活能夠自理)的旅游需求很大,養老機構開展老年旅游業務形成客戶儲備,部分旅游客戶轉化為入住客戶。二是醫養結合, 老人(特別是高齡和失能老人)對醫療服務有剛性需求,養老機構內設醫院可以顯著增加利潤。三是智慧養老,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慧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可以提升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例如,浙江省養老機構已經接入“浙里養”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四是與居家社區養老融合,部分養老機構進入社區養老領域或者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擴大收入來源。
商業銀行支持養老機構的基本情況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商業銀行高度重視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紛紛加大對養老機構的金融支持力度。整體而言,商業銀行支持養老機構處于起步階段,以支付結算和貸款為主,貸款規模相對較小,多元化融資支持相對不足。
完善服務方案。商業銀行可以為養老機構提供全套對公產品和服務,包括支付結算、貸款、債券承銷等。例如,工行為大中型養老機構提供信貸融資、債券承銷、股權融資等服務,完善全鏈條、全周期、多元化的融資支持;農行針對養老機構出臺《養老機構貸款管理辦法》;中行江蘇省分行為養老產業客群提供涵蓋基礎結算、普惠授信、貿易融資等9項產品服務的“99 為功養老產業金融一攬子服務方案”。養老機構整體尚未實現規模化經營,主要金融需求為支付結算和貸款融資,貸款規模相對較小,債券承銷、資產證券化等多元化融資需求顯著不足。截至2022年12月,工行、農行、中行、建行養老機構貸款規模均不足百億元。
加強政銀合作。養老服務相關政府部門包括民政、人社、發改、醫保等。其中,民政部門負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人社部門主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發改部門涉及養老服務體系重大項目。對商業銀行而言,加強與政府部門合作是獲取養老機構優質客戶和重點項目、“搶抓”政府養老相關資金、獲取政策支持的重要途徑。例如,工行四川省分行與四川省民政廳從綜合授信和融資服務、建立優質養老服務企業名單、資金結算和現金管理等方面展開合作,承諾未來五年將提供不少于100億元的授信支持。農行加強與地方發改部門和民政部門的信息溝通,了解各地在建和擬建的重點養老項目,加大對行業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的營銷力度。中行等金融機構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簽署《關于合作開展城企聯動普惠養老服務專項行動戰略合作協議》,共享普惠養老服務項目信息。交行主動響應上海市首批養老批次貸項目,與上海市民政局、融資擔保中心合作,通過搭建“政府+擔保+銀行”的模式向養老機構發放貸款。
探索產品創新。針對養老機構的經營特征和金融需求進行產品創新是提高服務質效的重要途徑。商業銀行推出養老機構專屬貸款產品,針對輕資產模式開展抵押擔保模式創新。在專屬產品方面,工行為中小型養老機構提供“養老服務鏈”和“養老服務貸”融資服務; 中行面向醫養結合類機構、普惠性養老機構推出“醫養結合貸”和“普惠養老貸”;建行湖南省分行針對療養院、醫院等機構推出“瀟湘醫養貸”;交行開發“惠老展業貸”“惠老助力貸”和“惠老融資租賃”等特色信貸產品。在抵押擔保模式創新方面,中行北京市分行推出“床位貸”,根據養老機構與入住人員簽訂的合同發放貸款;中行浙江省分行與浙江省民政廳合作,為四星級以上養老機構發放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星養貸”; 山東農商銀行推出“養老保障貸”,以床位收費權質押,采用“床位收費權質押+保證金擔保+實際控制人擔保”方式辦理。
加快養老金融場景建設。商業銀行主要圍繞掌銀、養老機構開展金融場景建設。工行針對養老機構服務場景,打造養老機構預付費資金存管平臺;針對養老驛站服務場景,提供“智慧食堂”數字化產品,縮短支付時間,完善充值結算;針對居家養老線上服務場景, 推出“聚富通”產品,為養老服務平臺提供聚合支付、智慧分賬、統一對賬等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建行打造“安心養老”平臺,實現了“政府部門、養老機構、養老服務商、銀行”四位一體,打造“一站購齊式”養老綜合服務平臺。中行掌銀特色服務“銀發樂享”專區涵蓋醫、食、住、行、娛、情、學七大場景。
對商業銀行的建議
養老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一,未來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商業銀行應從長遠視角審視養老機構,加強行業研究,制定長期發展規劃,提前介入、做好布局。現階段應以優化服務方案、增加客戶儲備、擴大貸款規模為主要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提升政銀合作質效。各家商業銀行的政銀合作力度存在差別,需要進一步明確合作重點,提升合作質效。一是獲取政策支持養老機構名單、重點建設項目清單,列入養老機構潛在客戶和項目儲備庫,增加養老機構貸款規模。二是密切關注高齡補貼、護理補貼、養老服務人才補貼等政府部門養老資金,做好相關金融服務。三是積極開展養老機構預付費監管金融服務,以監管賬戶和預付費為依托,向養老機構提供支付結算和信貸融資,向老年客群延伸帶動個人養老金融業務發展,完善GBC(政府、企業、消費者)一體化的服務模式。
加強重點區域和客戶營銷。養老機構發展尚未成熟,現階段可以聚焦優質養老機構和項目,加大重點區域和重點客戶營銷力度。區域方面,重點支持老齡人口占比較高、收入水平較高的地區,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地區;對于縣域地區,重點支持百強縣、長護險試點地區;充分利用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政策,在試點地區擴大養老機構貸款規模。客戶方面,重點營銷政策扶持企業、集團企業、連鎖化經營企業,以及發展前景較好的旅居養老、醫養結合、智慧養老等項目。
采取分類支持策略。針對輕資產和重資產養老機構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支持策略。針對輕資產養老機構,側重提供賬戶、支付結算、流動資金貸款、普惠貸款、場景金融等服務。針對重資產養老機構,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積極探索債券承銷、資產證券化、REITs 等多元化融資支持。另外,養老機構處于發展初期,初始資金相對不足且回報周期較長,迫切需要股權融資支持。部分省份正在研究設立養老產業基金,扶持養老機構發展。建議商業銀行加強與政府部門對接,積極參與養老產業基金,加大投貸聯動力度。
多元化解決抵押擔保難題。養老服務收費權質押貸款、線上信用貸款尚未成為養老機構獲得信貸支持的主要方式。針對輕資產養老機構缺乏抵押品的難題,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優化抵押擔保模式。一是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收費權質押貸款,將養老服務收費權質押作為主要抵押擔保措施。二是強化科技和數據賦能,根據養老機構經營特征建立專屬信用模型,不斷增加線上普惠貸款、信用貸款規模。三是把握各地政策機遇,探索與政府部門、政策性擔保機構合作的新模式,充分發揮增信作用。
基于金融場景建設進行業務拓展。養老機構的上游包括適老化設施、醫療護理康復設備提供商等,下游直接面向老年客群。基于金融場景建設,商業銀行可以圍繞養老機構拓展上下游業務。一方面,完善金融場景建設,通過“金融+養老服務場景”,進一步豐富網站、掌銀等服務渠道的養老服務場景;通過“養老服務場景+金融”,針對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的核心場景,為養老機構提供金融解決方案,包括用餐支付、就醫支付、預付款管理等。另一方面,加強業務拓展,向上游拓展加強對適老化設施、醫療護理康復設備等行業的金融支持;向下游拓展做大銀發客群,帶動養老儲蓄、理財、保險、基金等業務的發展。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中國銀行)
責任編輯:孫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