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管理是制約中小銀行理財業務能力提升的首要問題,如何準確評價自身風險管理水平,是中小銀行理財機構實現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本文基于理財業務面臨的主要風險,以及中小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的特殊性,并以某銀行嘗試設計的一個風險管理自評體系為例進行分析,進而給出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的合理化建議。
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的主要風險
市場風險。指采取公允價值計價的理財產品因市場價格變動而導致產品凈值波動的風險。市場風險的影響很大程度取決于市場因素以及理財產品“市值法”計價的風險敞口。專業人才配置可以在市場因素識別上給市場風險管理以有效支撐;估值方式差異則會顯著影響理財產品的市場風險暴露,比如采取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和封閉式產品能有效減少理財產品市場風險暴露,降低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此外,系統建設投入是對市場風險管理過程的基礎保障。因此,對于市場風險,一般需要從市場因素、產品類型、專業人才以及系統建設四個維度進行量化考評。
信用風險。指所投資產的違約風險和信用利差波動帶來理財產品凈值下跌的風險。資產的違約風險和信用利差波動主要取決于信用環境的變化,包括宏觀環境和個體經營兩個層面。具備豐富經驗的專業信評人員可以在信用環境因素判斷上給信用風險管理以有效支撐,而系統建設投入不僅對信用風險管理過程提供重要保障,而且在風險預警及分析方面亦能夠提供助力。因此,對于信用風險,一般需要從信用環境、專業人才以及系統建設三個維度進行量化考評。
流動性風險。指理財產品無法通過資產變現等途徑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用于滿足投資者贖回需求、履行其他支付義務的風險。流動性風險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市場因素和產品因素兩個維度,宏觀政策及資產供需關系變動是市場因素的主要變量,產品因素則包括產品類型、投資類型或負債集中度等。分產品類型看,中長期限的封閉式產品或定開型產品流動性風險暴露要顯著低于日開型產品或現金管理類產品;分投資類型看,非標準化債權、低評級債券或私募債等資產變現難度明顯更大,對流動性風險管理構成更大挑戰。因此,對于流動性風險,一般需要從市場因素、產品類型、投資類型、客戶集中度以及系統建設等維度進行量化考評。
操作風險。指因理財管理人內部操作不當或管理不善導致業務無法正常有序運營的風險。理財業務操作風險發生的場景通常涵蓋產品發行、投資交易、風險管理、估值核算等全業務流程,主要受到客觀制度規范及主觀人為操作影響。因此,對于操作風險,一般需要從組織架構、制度流程以及系統建設三個維度進行量化考評。
聲譽風險。指因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等原因導致相關利益方、社會公眾等對理財機構發表并擴散負面評論,影響理財業務正常開展,甚至影響母行正常經營的風險。理財產品與客戶需求不相匹配往往是導致聲譽風險的主要原因,尤其體現在收益預期不匹配、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風險認知不匹配。因此,對于聲譽風險, 一般需要從銷售適當性管理、信息披露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三個維度進行量化考評。
中小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的特殊性
制度流程。專營化對理財業務全流程管理提出更高標準,近年來才從銀行自營獨立出來的資管部門,在制度流程方面普遍存在短板,對理財業務的全面風險管理形成挑戰。
系統建設。中小銀行在理財業務的科技投入上相對滯后,面對理財凈值化轉型,以及產品多樣化、復雜化趨勢,隨著產品管理難度不斷提升,專業化要求不斷提高,沒有全面持續的系統建設和應用,容易引發操作風險。理財產品凈值化管理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挑戰更大,需要搭建高效的數字化管理模型。數字賦能不足,一方面會導致理財業務風險識別能力不夠強,無法及時應對;另一方面可能因單一風險擴散而導致多維風險交叉傳染,從而造成風險管理漏洞百出的狀況。
專業人才配置。理財產品管理日益精細化、理財業務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化,對理財機構的管理人數及其專業程度提出更高要求。中小銀行理財產品普遍存在“產品只數多”“單只產品規模小”的問題,在面對監管要求理財產品“三單管理”時,沒有充足的人力投入,就無法做到均衡且規范的崗位配置,導致操作風險不可控,無法有效保障理財業務持續正常運營。中小銀行理財機構普遍存在產品經理缺乏的問題,理財產品類型及投資類型相對單一,無法形成多元產品體系以有效應對不同市場環境下的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挑戰。理財凈值化管理完全不同于資產池業務模式,面對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需要前瞻性的謀劃和布局,而中小銀行理財在關鍵崗位上的投研能力不足,缺乏長期深入跟蹤市場、研究產品趨勢特征,可能無法對各類風險進行及時識別和有效應對。
母行經營能力。未成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理財機構普遍依賴母行的經營管理體系和資源投入,不管是專業人才配置還是系統建設均需要母行的資源支持。母行整體經營穩健、盈利能力突出,才能給予理財業務有效支撐,對于未成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機構,監管部門要求設置理財業務專營部門獨立經營,建立“前臺、中臺、后臺”相互分離的組織架構。資管新規對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若缺乏母行相對完善的制度和機制支持,可能引發聲譽風險,甚至影響到母行自身的經營。
區域經營環境。區域經濟環境決定風險控制的下限。各地區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經濟率先發展起來的區域,理財機構營商環境較好,具有先發優勢,經濟欠發達區域的營商環境則對理財機構形成諸多挑戰。此外, 中小銀行理財投資普遍聚焦本土,在信用風險防控上無法實現有效的區域風險分散,加大了理財產品投資集中度等方面的合規風險管理難度。
中小銀行理財風險管理自評體系
基于前述總結分析,某銀行嘗試設計了一個以理財業務“風險可控、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風險管理自評體系,從制度流程完善、系統建設投入、專業人才配置、母行經營能力以及區域經營環境等五個一級指標中,再選取二級指標進行加權測評,形成全面系統的風險管理自評體系(見表1)。
依據這一風險管理自評體系,該銀行理財機構對自身風險管理能力進行評估,進而根據評估結果加以分類運用。
基礎鞏固類機構。基礎鞏固類是指在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搭建上存在明顯缺陷的機構,風險管理自評得分在60分以下。該類機構需要加強風險管理基礎建設、彌補管理缺陷、守住風險底線,爭取不發生系統性的風險事件,以免波及母行的正常經營。
優化發展類機構。優化發展類是指在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搭建上已具備一定的風險管理能力,但仍存在優化改進空間的機構,風險管理自評得分在60—80 分。該類機構需要對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進行全面梳理,對存在的風險管理短板進行優化完善,提升理財業務的全面風險管理能力。
進階提升類機構。進階提升類是指已搭建較為完善的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能有效應對不同市場環境下的風險防控挑戰的機構,風險管理自評得分在80 分以上。該類機構需要在有效風險管理的基礎上,著力提升理財產品競爭優勢,進一步明確理財業務的長遠發展愿景。
中小銀行理財機構如何做好風險管理評價
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有效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是中小銀行理財業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前提。中小銀行理財機構應審時度勢,根據自身理財業務開展的情況,做好風險管理的評價。
基礎鞏固類機構。對于基礎鞏固類機構,需要認清理財業務發展的復雜形勢,以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將穩健經營作為首要目標。應盡快補齊短板,彌補自身理財業務風險管理能力缺陷。在自測結果不能有效改進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通過發展代銷業務作為理財業務的補充。一是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加強理財業務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將風險管理體系建設覆蓋理財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進一步平衡收益、風險與流動性之間的關系,適度加大系統建設投入,全面提升理財業務的風險控制能力。二是完善全流程風險管理。在產品研發端,從產品創設環節開始,理財產品要素設計、銷售文件以及信息披露等各方面考慮合規、反洗錢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工作,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進行合理評估;在理財產品銷售環節,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關注渠道營銷的合規以及必要的風險提示工作。在投資運作端,堅持以產品凈值“穩健低波”為目標構建投資組合。建立理財產品運作前、中、后臺風險隔離的風險管理機制,防范操作風險。在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控制上,通過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定期跟蹤投資資產信用狀況,及時監測和預警可能發生的流動性風險,并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
優化發展類機構。對于優化發展類機構,需要對風險管理體系中的短板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改善,以建立更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全面提升理財業務的風險管理能力。一是重視人才梯隊建設。一方面,加強理財投資研究團隊建設,加強人員專業知識技能培訓學習,特別是加快建立一支專業的理財銷售隊伍,對當前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的穩健發展至關重要;另一方面,積極引進行業內專業的理財產品投研人才,提升理財業務的投資研究能力和理財產品的創新能力,助力理財業務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快推進系統建設投入。建設功能完備的理財銷售系統、資產管理系統、投資交易系統、客戶管理系統等內部管理運營系統集群。一方面,降低理財業務的操作風險;另一方面,整體提升業務流轉的工作效率,并釋放一定的人力資源,減少中小銀行理財業務對人員數量的依賴。根據理財業務發展方向和目標,提前對理財業務的風險控制進行謀劃,助力理財業務競爭力的提升。在數字賦能方面,著力提升風險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以及科學化水平,有效賦能風控體系的建設。在數字化時代,要重視風險管理數字化、模型化、智能化在日常風險識別、監測與應對方面的應用,力求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風險管理,筑牢理財業務發展底線。三是加快完善應急處理機制。在全行范圍明確各部門崗位職責,明晰各類風險事件的處置流程,控制理財業務的風險,降低對全行業務可能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加強對聲譽風險的監測、預警及處置。
進階提升類機構。對于進階提升類機構,需要明確理財的長期發展愿景,在中國特色現代化金融體系中找準定位,圍繞“服務客戶、服務實體、建立品牌”下功夫,加快理財業務轉型升級。一是立足本土,服務實體。通過專注做精做透本土特色業務,建立區域投研能力“護城河”,在多層次的理財業務服務體系中謀得一席之地。二是回歸本源,惠及于民。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根據理財客戶特性,提升多層次合意理財產品供給能力,在堅持理財產品保值增值,穩健低波的定位基礎上,強化凸顯理財產品普惠性特征。三是轉型升級,明確愿景。對于已經成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可進一步充實產品貨架適配多層次客戶需求,構筑具備區域特色的差異化發展戰略,具備能力的亦可以適度跨相鄰區域展業,向更高層次的財富管理領域轉型升級。對于尚未成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尤其是風險管理能力和產品經營能力領先的部分頭部中小銀行,應堅守定位、加大投入,依據自身理財業務風險管理實踐和測評結果,對標優秀理財子公司,積極爭取申報或合作申報理財子公司牌照,完善理財業務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全方位提升理財業務經營水平,筑牢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雷豐新系漢口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夏林系該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彭勇杰系該行資產管理部風控經理)
責任編輯:楊生恒
ysh19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