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地方法人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服務地方實體經濟、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服務“三農”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地方法人銀行面臨著較大的信用風險,整體呈現出“量多質弱”的特征,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構成了一定的挑戰。
地方法人銀行信用風險現狀
地方法人銀行在銀行業機構中的數量占比已逾九成,其中多數為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這些機構對于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發展普惠金融以及支持“三農”等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當前一些地方法人銀行在發展過程中積聚了較大的信用風險。
資產質量承壓。2023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3225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59%。其中城商行不良貸款率為1.75%,農商行不良貸款率為3.34%,均高于行業整體水平。
風險抵補能力不足。2023年末,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為205.14%,其中城商行撥備覆蓋率為194.94%, 農商行撥備覆蓋率為134.37%,均低于行業整體水平。特別是農商行整體撥備覆蓋率僅為行業水平的三分之二(見圖1)。
風險承擔能力不足。2023年末,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5.06%,其中城商行資本充足率為12.63%,農
商行為12.22%。在資本充足率方面,地方法人銀行與 商業銀行整體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見圖2)。 風險化解成效有待提升。經濟增長乏力和房地產 市場持續低迷,使得地方法人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面臨較 大挑戰,抵押品拍賣處置困難,不良資產轉讓接受度 和價格較低。近年來,為有效化解持續增加的金融糾 紛,法院推行訴源治理原則,鼓勵通過非訴訟方式解決糾紛。地方法人銀行多元化司法清收方式的效果有待提升。
信用風險形成的原因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形成因素眾多,如宏觀經濟的周期性變化、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債務人的主觀償債意愿、民間借貸風險的轉移等,由于地方法人銀行在公司治理、戰略定位等方面有別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其信用風險的成因有如下特點。
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顯著。地方法人銀行由于體量較小、資本較少、抗風險能力較弱,受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沖擊更大,信用風險的周期性變化特征更為顯著。當經濟處于繁榮時期,經濟活動增長,投資和消費增加, 企業利潤增加,借款人能夠按時還款,信用風險較小。反之,當經濟處于衰退期時,投資和消費減少,企業收入下降,信用風險上升。國家經濟轉型可能使部分企業,特別是經營結構單一的“三高一限”行業企業陷入經營困境, 信用風險隨之累積,部分企業的信用違約會傳導至上下游企業,致使整個行業或某個區域的貸款出現逾期。這些企業很難在大型商業銀行獲得融資,往往成為地方法人銀行的客戶,從而加劇信用風險。同時,經濟周期中,住房、汽車等資產價格的下跌,導致貸款的抵押物價值不足以覆蓋貸款,從而引發信用風險。
發展定位存在偏差。地方法人銀行的戰略定位是打通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支農支小、服務中小微企業。然而,部分銀行機構在發展過程中定位出現偏差,未能切實堅守服務地方經濟、服務小微企業、服務城鄉居民的定位,而是熱衷于“壘大戶”“傍大款”, 授信集中度過高,一旦大客戶出現問題,不良貸款額會急劇上升。部分地方法人銀行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和發展規模,盲目跟風投資非標項目,底層資產大部分為房地產,隨著房地產行業遇冷,信用風險逐步凸顯。部分地方法人銀行發放大量的異地貸款,更易形成不良。
股東股權管理不到位。股權結構是決定商業銀行治理機制是否有效的關鍵因素。地方法人銀行股權往往過于集中,大股東容易依據“一股一票”和“資本多數表決”原則“合法地”操縱股東大會,違背公司治理的初衷,使監督機制失靈。一些大股東僅注重自身利益, 甚至違反監管要求,通過股權影響董事會,致使關系貸款、人情貸款等亂象叢生。例如,原包商銀行大量資金被大股東違法違規占用并形成逾期,出現嚴重的信用危機最終破產。
風險管理不夠審慎。地方法人銀行往往合規意識淡薄,合規管理能力不足,信用風險管理缺位的情況時有發生,即使參照監管要求建立相關制度,但在落實過程中往往存在偏差。在貸款風險管理過程中,主要表現為貸款“三查”不到位。一是貸前調查不盡職。經辦人員未充分調查借款客戶信用以及經營狀況等信息,或者過分注重客戶的身份而將其等同于信用。思想上麻痹大意,往往忽視對借款客戶的第一還款來源和現金流的調查,而看重其第二還款來源。二是貸中審查流于形式。審查人員過度依賴紙質材料的合規審查,對實地再調查不夠重視,貸款審查報告與調查報告基本雷同,總認為后面有審批把關,即使貸款出現風險,自身責任也不會太大。三是貸后檢查不到位。相關人員在貸后管理中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只要有貸前調查、貸中審查審批等環節的把關即可,忽視貸后管理的重要性。同時,地方法人銀行由于缺少各類外部數據信息,難以在第一時間進行貸后預警和貸后檢查。
資本補充受到限制。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地方法人銀行普遍加大了信貸投放,資本的剛性消耗加大;在當前經濟調整的形勢下,息差收窄疊加資產質量承壓,地方法人銀行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制約資本的內源性補充;現階段資本市場低迷,上市銀行股價破凈頻發,普通股權融資面臨壓力,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的發行也面臨挑戰,資本的外源性補充也存在困難。
防范化解信用風險的對策建議
精準定位發展方向。地方法人銀行要實現健康發展,首先需明確自身定位,厘清發展方向。鑒于其體量較小、經營水平相對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的特點,地方法人銀行應堅守“小”的定位。城商行要合理確定經營半徑,致力于服務地方經濟、小微企業和城鄉居民; 農商行要堅持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增強縣域服務功能,支持鄉村全面振興。在深耕本地市場時,要深入基層,下沉服務,隨著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縣域和農村的金融服務潛力巨大。在金融產品服務方面,地方法人銀行要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做好存貸業務,壓縮非標投資類業務,杜絕違規創新套利。要突出自身特色、區域特色,立足當地,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和金融科技手段,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銀行。
強化股東股權管理。合理透明的股權結構、規范良好的股東行為是地方法人銀行穩健運行的基石。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持續開展股東股權和關聯交易亂象整治行動,嚴肅懲處違法違規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累計向社會公開了六批次銀行保險機構重大違法違規股東, 起到了加大懲戒力度、嚴肅市場紀律、強化社會約束的良好效果。地方法人銀行機構要嚴格按照金融監管部門發布的股權管理、大股東行為監管、關聯交易等相關規定,加強股權和關聯交易管理基礎建設,建立健全股東和關聯方名單管理及內控機制,提升股權和關聯交易信息管理水平。在股東的引進方面,要加強對股東資質的穿透審查,包括入股資金來源、關聯關系的透明度,確保資質良好、行為合規。監事會要對股東的行為進行持續監管,確保其不逾越法律和監管的紅線,嚴防內部人控制和大股東操縱掏空金融機構的風險,嚴防個別大股東通過隱匿股權架構、違規采取“一致行動人”等方式突破持股比例限制或控制銀行機構。
加強業務風險管理。信貸業務是地方法人銀行最基礎、規模最大的業務,做好貸款業務的風險管理至關重要。地方法人銀行應牢固樹立合規意識,深刻認識到合規經營是行穩致遠的前提,嚴格落實貸款“三查”制度。要嚴把貸前調查關,全面深入地調查借款人的信用狀況、資產負債狀況、借款用途、還款能力以及擔保能力等情況。豐富貸前調查的方式和手段,充分借助外部數據平臺UrMD3kZuHOkYMNZW59oX6w==,綜合評估企業集團的整體負債率,審慎開展授信決策,防止企業集團過度融資。貸中審查應重點關注貸前調查的盡職情況、申請材料的完備性和合規性以及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償還能力、擔保情況、抵(質) 押及經營風險等。貸后檢查應采取實地檢查、電話訪談、檢查賬戶交易流水、收集資金交易憑證等多種方式,對貸款資金使用、借款人信用及擔保情況變化、還款資金來源等進行跟蹤檢查和監控分析,確保貸款資金安全。同時,要充分運用信息科技手段,在多領域高效準確地整合海量數據,提煉客戶全方位信息,描繪客戶畫像,實時監測債務人的履約能力并及時預警其履約能力的變化。
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一是加大不良資產清收處置力度,成立以行長為組長、信貸人員或客戶經理為成員的不良資產清收小組,對不良資產分門別類建立明細臺賬,摸清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和處置難點,逐筆認定處置責任人、清收措施以及處置期限,并將清收情況與績效考核掛鉤。加強與債務人溝通協商,采取多種手段追討欠款,同時及時啟動呆賬核銷等程序,加快清理不良資產。二是加強與司法機關的合作,對拖欠貸款本息的借款人,及時發出催收通知或者律師函進行告知; 對惡意拖欠貸款的借款人依法提起訴訟,責令限期履行還款義務,逾期不歸還的,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同時, 積極探索仲裁、調解、支付令、賦強公證等多元化的司法清收處置方式,提高司法清收的效率和效果。此外, 要努力探索不良資產證券化、個人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等創新方式,拓寬不良資產處置渠道,提高不良資產的處置效率和回收率。
及時補充資本、有效配置資本。不良貸款的化解需要商業銀行通過占用當期經營利潤計提撥備來實現, 不良貸款的增加會導致其核銷規模和風險加權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從而直接侵蝕銀行利潤并影響資本水平。在壓縮非標業務的監管導向下,存量非標業務回表勢必使地方法人銀行面臨風險加權資產的大幅上升,增加資本消耗。因此,地方法人銀行要構建起資本補充的長效機制,拓寬補充資本的渠道,加大用于補充資本的專項債發行規模。在資本充足率達標的情況下,應根據業務的發展情況進行有效的資本配置,通過節約資本、增加收益,進一步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江西監管局)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