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美術活動生活化,即將幼兒日常熟悉的事物與情境帶入創作中,以幼兒的興趣和經驗為主,引導幼兒在輕松熟悉的氛圍中體驗創作的樂趣。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相關教學案例,從開放、多元、啟發三個角度探索幼兒美術活動生活化的具體教學實踐方法,希望能夠啟發幼兒運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進行創作表現,不斷發散思維展開獨有的藝術創新。
一、開放的主題:選材生活化
主題引領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創作方向。受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幼兒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教師在選擇主題內容時,可以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審美經驗出發,打造開放性的主題,引發幼兒內在情感的自然流露。
1.繪畫主題源于生活
3—6歲幼兒的大部分經驗都來源于自己的生活,因此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生成相關美術創作活動的主題,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創作中。
比如,教師在與幼兒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根據幼兒的想法,隨機提取了幾個關鍵詞:秋天、樹葉、拍照、玩耍、蟲子……基于此,教師創設了主題活動——“美麗的秋天”。幼兒們興致勃勃地舉起小相機,探索與小樹葉合照的各種造型和姿勢,還用畫筆為小蟲子設計了各種藏身處,進行了豐富的想象和創意表現。
2.繪畫主題活于開放
反觀傳統的幼兒美術活動,教師會習慣于事先做好作品效果的預設,準備好活動時需要的范畫。這樣一來,教師容易帶入自身的主觀意識,會讓活動主題具有局限性,也會讓幼兒在繪畫活動中失去自由創作的機會。因此,幼兒美術活動主題還要在生活化的基礎上兼具開放的性質,讓幼兒的想象力活躍其中,更加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展開創作。
比如,在大班美術活動“花草印記”中,幼兒在園所的各個角落中尋找拓染工具:積木、木拍、搟面杖、錘子等。尋找的過程就像在“挖寶”,幼兒的創作熱情逐漸高漲,邊找邊思考的形式也啟發了幼兒的創作思路。幼兒探索著用各種各樣的花草在手帕、包、汗衫、扇子上隨意組合拼搭,留下了大自然最生動的印記。
二、獨特的表現方式:材料多元化
傳統的幼兒美術活動多圍繞繪畫形式展開。當幼兒對傳統的白紙和畫筆失去興趣時,教師可以適時打破常規,從生活中挖掘各類作畫材料,與幼兒一起化“廢棄”為“神奇”。
1.作畫材料之筆類替代
丟掉畫筆,解放雙手。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從大自然和生活中尋找各種作畫工具:飄落的樹葉、滾動的彈珠、擰下的瓶蓋、普通木頭等。許多幼兒用熟悉的日用品代替了手中的畫筆,滾畫、印畫、創意手工等一系列美術活動應運而生。
比如,在主題活動“木玩創意”中,幼兒選擇用大自然中的木頭替代畫筆進行創意制作。幼兒對普通的木頭如何能變美麗充滿了好奇,先是用超輕黏土裝飾,接著又在小木頭上涂鴉,最后又用木頭與其他輔助材料組合,進行創意手工……幼兒拿著幾根木頭,發散著創意,玩了起來,創作的喜悅心情溢于言表。
2.作畫材料之紙類替代
造型獨特的梧桐樹葉、蒲扇、丟棄的快遞紙盒、奶粉罐、廢舊洗衣液瓶等,都能夠成為幼兒進行創作的基礎材料。從平面到立體,從單個到組合,在新材料的探索與開發中,幼兒的想象力得到了無限釋放。
比如,在戶外創意涂鴉活動“我是小畫家”中,幼兒利用手中的材料,搖身一變成了“涂鴉大師”。瓶子、樹枝、雨靴、壇子、椅子等都成了作畫載體,在幼兒的涂抹中變得五彩繽紛、創意十足。
三、啟發性提示:組織游戲化
3—6歲幼兒以直觀的聽和看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基于此,教師可以在美術活動的各個環節通過語言、動作等方式加以滲透,啟發幼兒思維,引導其在游戲化的輕松氛圍中不斷豐富創作體驗。
1.語言性啟發
教師可以在活動中融入故事、音樂等元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吸引他們的注意。而在作畫的環節,教師可以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幼兒積極投入創作,用啟發性的語言幫助幼兒畫前說、畫中說、畫后說,發散思維。
2.動作性啟發
一張有趣的圖片、一幅色彩亮麗的畫作等,都能激發幼兒觀察探索的欲望。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抓住幼兒“樂于看”的習慣,用演示的方式讓幼兒學會作畫的技能,用肢體的模仿拓寬幼兒的想象。
綜上所述,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也是幼兒進行想象與創作的重要素材來源。在教師的帶領和引導下,幼兒能夠用善于發現的眼睛找到生活中的藝術美,用跳躍的思維創新生活中的藝術美,用靈巧的雙手玩出生活中的藝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