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崇左市機關保育院為例,探討了幼兒園開發園本課程的思考與實踐。首先,介紹了該園課程理念的確立,強調了以兒童為中心、注重本土文化的原則。其次,探討了本土自然資源的整合利用,包括山水景觀、動植物資源等的應用,以及綜合探究活動的開展。隨后,詳述了課程實施方式的創新,具體涵蓋了組織集體教學活動、生活活動、節慶活動、民間游戲和社會實踐活動。最后,論述了評價體系的建立,突出了生活觀察、談話和作品分析等重要的評價手段。
【關鍵詞】 本土自然資源;園本課程開發;幼兒教育
幼兒園課程建設是幼兒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而如何將課程教育與本地資源有機結合,實現對兒童的有效教育,一直是各地幼兒園探索的重點之一。崇左市機關保育院在這一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通過開發以本地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園本課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本文將以該園為例,探討其園本課程開發應用的思考與實踐,以期為幼兒園課程建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園本課程理念的確立
課程理念的確立是崇左市機關保育院課程改革的首要步驟之一。該園的課程理念以“真的探·真中探·探求真”為核心,這一理念的形成源于對兒童本位立場的深刻理解和堅定信念。在課程設計中,園所始終將兒童置于中心位置,以兒童的實際生活經驗和需求為出發點,以真實的探索、體驗、發現和探究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為目標。這一理念的確立不僅明確了課程的目的和方向,還為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確立課程理念的過程中,崇左市機關保育院積極倡導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教育應當圍繞幼兒的成長需求展開。為此,該園深入研究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并以此為依據構建了“真的探·真中探·探求真”的課程理念。這一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尊重兒童的個性和發展軌跡,還要注重激發兒童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能動性,讓他們在實踐中探索、體驗、發現和探究,從而獲得真正的知識和經驗。
此外,崇左市機關保育院在課程理念的確立過程中,還充分考慮了本土文化和環境因素。他們認識到兒童成長的環境對其認知和情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此將兒童的日常生活和本地文化融入課程設計,能使課程更具生活性和情感性。這種本土化的課程設計不僅有利于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有助于增強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因此,崇左市機關保育院在確立課程理念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兒童為中心、注重本土文化的原則,旨在為兒童提供一個真實、有趣、富有情感體驗的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這一課程理念的確立為后續的課程開發和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其他幼兒園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二、園本課程對本土自然資源的整合利用
本土自然資源的整合利用是崇左市機關保育院課程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該園深度挖掘了崇左市豐富的本土自然資源,并將其巧妙融入園本課程的開發中,為幼兒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
首先,保育院并未僅僅停留在對本地自然資源的表面認識,而是通過深入挖掘和篩選,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設計了多樣化的課程內容。特別是針對崇左市獨特的山水景觀和植被特點,開發了以“親近自然”為主題的系列戶外探索活動。在活動中,幼兒不僅可以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處,還能通過觀察和體驗了解山水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這樣的戶外探索活動不僅培養了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和保護意識,還鍛煉了他們的觀察和思考能力。
其次,保育院還充分利用邊境地區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設計了以傳統節慶、民間故事等為內容的課程活動。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幼兒可以在游戲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他們不僅能夠了解傳統節慶的由來和意義,還可以親身體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這種融入民俗文化的課程不僅能夠豐富幼兒的學習內容,還能夠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認同感,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精神。
此外,在課程開發中,保育院注重將本土自然資源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結合起來,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通過豐富多彩的環境塑造,為幼兒打造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和學習樂趣的教學環境。保育院創建了教學樓、藝術長廊、體能區、田園游戲區等五大公共區域,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活動空間和學習資源。同時,根據廣西邊境地區的氣候特征和種植條件,院內植物也以木菠蘿、芒果、雞皮果、扁桃、木棉、炮仗花、紫藤等適宜種植的常見植物為主。
最后,結合幼兒的興趣和需求,保育院設計了各種富有創意和啟發性的活動,如動植物觀察、種植活動等,讓幼兒在與自然親近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和成長。這種將本土自然資源與幼兒生活經驗相結合的課程,不僅豐富了幼兒的學習內容,還促進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以上課程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活動內容,還讓幼兒在游戲的同時能夠認識到身邊植物的種類和特點,增強了對自然的認知和理解。例如,當幼兒在院內的環境中玩耍時,他們可以觀察到不同種類的植物,了解它們的外觀特征、生長習性和用途。通過親身接觸和觀察,幼兒能夠逐漸形成對植物世界的認知,培養其對自然的熱愛和保護意識。
三、園本課程實施方式的創新
園本課程的研究和實踐應緊密圍繞兒童在自然中學習這一核心展開。崇左市機關保育院在此方面進行了創新,通過多種途徑和活動形式,使兒童在自然環境中得以豐富感官體驗、進行操作實踐、滿足好奇心,從而實現兒童習得經驗與生活的有效銜接。
(一)集體教學活動
在園本課程建構過程中,教學活動是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需求,選擇、挖掘本土自然資源的內涵與價值,厘清主題活動脈絡,設計活動主題,開展五大領域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幼兒不斷探索、發現、思考,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促進了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生活活動
生活活動在園本課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是兒童與自然進行更密切互動的重要途徑。通過日常的生活體驗,兒童不僅能夠形成自理能力和環境意識,還能深入了解自然界的奧秘。例如,蔬菜種植活動成為生活活動中的一項亮點。幼兒親自動手參與到播種、澆水、施肥等過程中,體驗種植的樂趣,了解植物生長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學會了如何照顧植物,還從中領悟了生命的奧秘和珍貴。同時,這樣的活動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塑造了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節慶活動
園本課程中的節慶活動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意義非凡。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可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了解自然與人文的關系,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熱愛。例如,在春節期間,園所組織了一系列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讓幼兒親身體驗制作年畫、掛燈籠等傳統習俗,感受到節日的喜慶氛圍。這樣的活動不僅為幼兒提供了歡樂的時刻,還促進了家庭和社區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構建了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時,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幼兒也更深刻地認識到自然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了他們對社會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之情。
(四)民間游戲
民間游戲在園本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是兒童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各種傳統民間游戲,兒童不僅能夠在游戲中學會合作、競爭、分享,還能夠培養團隊精神和社交能力。園所組織開展了跳繩、拋繡球、走板鞋等壯族傳統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到傳統文化的樂趣和活力。這些游戲不僅能夠鍛煉兒童的身體協調能力和反應能力,還能夠促進他們與自然的親密聯系,培養其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心。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可以感受到自然所賦予的樂趣和活力,這激發了他們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園本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為兒童提供了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機會,加深了他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園所通過開展走進自然保護區、參觀博物館、參加公益實踐等活動,讓幼兒近距離接觸各種動植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和保護意義。通過這些實地參觀,幼兒可以目睹大自然的奇妙之處,深刻感受到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同時,園所還開展了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引導兒童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培養他們的環境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兒童的生活體驗,還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環境意識,為他們的未來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園本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
崇左市機關保育院致力于構建一個全面、科學、貼近實際的評價體系,以確保園本課程的有效實施和持續改進。這一評價體系以幼兒為主體、以教師為視點,并將對園本課程進行評價作為核心,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一)以幼兒為主體開展評價
在評價體系中,幼兒被置于核心位置,教師要充分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評價幼兒的表現不僅僅是關注學習成績和行為,應更注重對其綜合發展和個性特點的了解和把握。為實現這一目標,保育院采用了多種方式:
1. 觀察記錄:教師通過觀察幼兒在園本課程中的表現、行為和互動,詳細記錄他們的學習狀態和發展進程。這種觀察記錄涵蓋了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以便全面了解幼兒的成長情況。
2. 訪談交流:教師與幼兒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感受和需求,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這有助于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培養他們的自我認知和情感表達能力。
3. 作品展示:鼓勵幼兒通過繪畫、手工制作、表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成果。這不僅能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特長,還能促進其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釋放。
以上方式,可以確保評價體系能夠真實地反映每個幼兒的學習情況和成長進步,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和指導。
(二)以教師為視點開展評價
教師是評價體系的重要建設者和執行者,他們的專業水平和評價能力直接影響著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因此,園所注重提高教師的評價能力和專業素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定期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參加評價理論和方法的培訓,增強他們的評價意識,提升技能水平,使其能夠準確觀察和評價幼兒的學習情況和發展進程。
2. 交流研討:組織教師進行評價案例分享和經驗交流,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和提高。這有助于形成共識、統一標準,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3. 個性輔導:針對教師在評價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為其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提高評價效果和教學質量。
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打造一支專業化、高效率的教師隊伍,為評價體系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實保障。
(三)對園本課程進行評價
建立健全評價體系的最終目的是保障園本課程的實施效果和質量,為其持續改進和發展提供參考和支持。在這一方面,該園采取了以下幾項舉措:
1. 課程評估:對園本課程的設計、實施效果、資源利用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和不足,并調整和改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滿意度。
2. 家長參與:鼓勵家長參與課程評價和意見反饋,聽取他們對園本課程的看法和建議。這有助于雙方形成共識,實現家園共育,共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3. 社會反饋:借助社會資源和專家意見,對園本課程進行第三方評價和監督。這有助于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促進課程的不斷創新和提升。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構建一個科學、規范、高效的評價體系,可以為園本課程的順利實施和優質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 馮燚,季越. 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藝術課程的實踐與探索[J]. 藝術科技,2024,37(06):84-86.
[2] 汪健. 本土資源在科探活動中的有效利用[J]. 小學科學,2024(05):109-111.
[3] 樓慧. 本土資源在幼兒活動區的融入和評價探索[J]. 教育,2024(0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