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將小學地方課程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正符合國家教育政策的現實需求。二者相結合,既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又能更好地實現現代教育目標。但是,部分小學在實施地方課程時,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導致地方教育教學水平低下。針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辦法,是保證我國義務教育制度健康發展的有效舉措。文章旨在通過以下方面的論述,以期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啟發。
【關鍵詞】 小學地方課程建設;傳統文化;地方文化資源
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在小學地方課程的建設中,合理引入傳統文化元素,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和傳承地方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從而更好地推動新時代民族文化的發展。然而,從目前的教學實際來看,一些學校存在教學課程規劃不合理、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等問題,教學形式也顯得單一,這些都對基礎課程的發展造成了諸多阻礙。對此,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并通過強化師資力量來優化地方課程建設,將傳統元素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們,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一、在小學地方課程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
(一)推動教學的特色化發展
在基礎教育本地化的層面上,小學地方課程與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學校建立具有個性化和鮮明性的課程體系,構建獨特的校園文化,從而凸顯學校管理制度體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傳統文化在地方課程建設中的融入,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創新課程的組織方式,進一步推動學校的個性化發展。
(二)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仁、義、禮、智、信等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的現實價值。小學生身心發育尚不健全,社會生活經驗較少,對事物的認知尚不全面。將民族傳統文化導入小學地方課程,可以借助其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強化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促進他們的身心全面發展。
(三)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將其與小學地方課程建設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所賦予的內涵及其魅力。具體可以利用書法、繪畫、學習傳統禮儀等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幫助學生領略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在正確的引導和教學指導下,這有助于促進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在小學地方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在傳統文化與地方課程建設相融合的推進過程中,許多學校積極進行課程革新,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從總體上看,當前的地方課程設置仍存在許多不科學之處。一些學校僅僅是將某些傳統文化元素生硬地塞進原有的課程之中,這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負擔。而在一些地區,由于課程設置不合理,存在教學內容不平衡的情況,導致了教育教學質量的下滑。
(二)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部分學校在開展地方課程建設時,缺乏以全局觀為指導的教學內容設計。有些小學以詩詞等傳統文化為教學手段,有些以剪紙為主要表現形式,但都缺乏系統性的學習方法,直接影響了教育教學的成效。部分小學在選擇教科書時未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認知水平,導致教科書的選擇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發展,影響了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有些學校由于自身發展水平有限,缺少充足的教育資源,僅依靠網絡渠道獲取信息,造成了教學內容的匱乏,并且缺乏針對性。
(三)教學模式相對單一
在建設基于傳統文化的地方課程時,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運用理論知識來授課,缺少實踐活動,這主要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夠深入,無法使其對學生的潛移默化影響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四)缺乏專業的教師隊伍
在地方課程建設及其基礎教育的實施中,對教師的教育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有著高要求。想要保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最優,積極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關鍵。然而,我國中小學的師資力量有待進一步增強。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主要由固定的幾個學科傳授,傳統文化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對傳統文化與地方課程建設的融合缺乏正確認知,并未接受過專業化的師資培訓。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存在瑕疵問題,這也成了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在小學地方課程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與教育原則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品行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時期。學校和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重要載體,必須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現代教育的核心意義,明確新課改下對小學地方課程建設提出的多方面要求。為高效達成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是首要任務。這些目標應包括: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深刻感受和認同傳統文化;重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使其能夠自主欣賞和傳承傳統文化;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校園環境。在將傳統文化融入地方課程建設的具體實施中,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尊重歷史、傳承文化,通過深層次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避免過度解讀或歪曲;二是立足地方、體現特色,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特點,積極開發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課程內容和活動,構建更具獨特性的校園文化;三是以生為本、注重體驗,綜合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精心設計具有趣味性和教育內涵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更多的實踐性活動中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傳承意義。
(二)積極做好課程規劃
對當地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是實現學科教學和傳統文化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徑。學校和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載體,應對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文化特點有深入了解。可以將民間故事、傳統手工、地方戲曲等能夠代表地方的文化元素融入本地課程建設中。同時,也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他們所擁有的獨特文化魅力。在具體的課程規劃階段,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科的內容和教學目標,遵循統一的教學方針,做好課程頂層設計,將傳統文化魅力在校園整體文化中有所體現,為學生們的高效學習指明方向,提供新思路。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時安排和評價上,要根據教學目標進行調整,以求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也可以加強與當地文化機構、博物館等的合作,對當地的文化課程進行整合,使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經驗。
(三)保證課程內容具有針對性
每個地方學校的課程建設存在差異。根據學校自身的具體條件,開展校本教學是提高教學針對性的關鍵。在具體的課程體系的構建上,可依據學校課程、地方課程和國家課程標準,將課程體系與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機地融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發揮地方課程的教學價值。就教學內容而言,可分為“家國情懷”“德育”“社會關懷”三個層次,由淺至深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首先,依據國家課程標準進行傳統文化的融入教學,將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學校文化無縫銜接。根據課本中文化資源的分布情況,歸納出可行性的課程內容和教學類型等,保證傳統文化更好地與課程教學相融合,避免課程內容設置單一而造成過重的教學負擔。其次,將傳統文化和本土教育相結合,發掘當地的優秀文化資源。在發展本土文化的同時,也要結合當地的特點,開設具有特色的文化課程,以此凸顯傳統文化及其地方的特色,更好地發揮其功能。最后,重視學校自身的發展,把傳統文化滲透社團活動、實踐活動,發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同時做好教學設計,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遺漏、重復,加強其系統性和連貫性。與此同時,在學校教科書編制中,要避免對經典著作的直接引證,也要避免缺乏多種活動類型。
(四)建立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豐富多元的教學方式是推動教育教學高質量、高效率開展的重要途徑。若長期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將會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上的學習變成一種形式。為順利實現現代教學目標,可以圍繞課程內容以及教育主題,創建各種類型的主題課堂。在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深化學生的文化觀念和素養。教師應以積極正面的視角審視傳統文化,避免受到課程教學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保留以往教學優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并不斷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具體的教學策略如下:1. 采用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相關情境中積極學習和體驗傳統文化。例如,當某個傳統節日來臨時,圍繞節日主題組織學習活動,利用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內涵。也可以通過故事、傳說等文化載體,增添課堂的趣味性,營造輕松愉悅的傳統文化知識學習氛圍;2. 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依托于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把靜態的、枯燥的傳統文化以更為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這一過程可以收集更多具有教育意義的并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圖片、紀錄片等,在課程導入階段或者引入某教學知識點之前引用,幫助學生們了解知識的背景以及賦予的文化內涵;3. 定期組織開展實踐活動,這也是融入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組織學生們參與手工制作比賽等能夠突顯傳統文化魅力的活動,或者是開展實地考察、文化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與眾不同和文化魅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4. 開展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建能夠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洗禮的學習機會。例如,在業余時間組織開展誦讀國學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或者利用傳統文化節日,開展以感恩父母等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學會感恩。
(五)重視師資力量建設和資源保障
一方面,教師是推動傳統文化滲透的實施主體,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將會直接影響到課程的質量。因此,為保證教育教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加強師資培訓至關重要。學校可以通過組織開展相關的培訓課程或邀請專家講座,幫助教師更深入地了解歷史的淵源、文化內涵以及價值意義,促使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同時,也要給教師們提供更多學習和研學的機會,分享更多優秀的、成功的教學經驗和方法,保證教學效果更為理想,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資源保障是有效融入傳統文化的根本,可以通過適當增加經費投入,為地方課程建設和傳承傳統文化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同時,要與地方社會文化資源整合運用,與博物館、文化機構等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保障教學目標的實現。學校則要構建符合現代教育觀念的文化資源庫,將收集到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整理、保存,為教學研究創造便利條件。
(六)完善評價體系,持續優化地方課程
持續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是確保小學地方課程建設中傳統文化有效融入的關鍵所在。內容完善、可行性高的評價體系可以精確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也可以為教師提供具有針對性、綜合性的教學反饋,推動課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尤其關注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和進步,方便教師更加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實際需求,為教師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提供建設性的建議,推進個性化教學的開展。例如,教師可提出具有探討性的問題,并通過密切觀察學生們在學習互動中的參與積極性,來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態,及時提供有效的教學指導。其次,要注重成果性評價,利用作品展示等方式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例如,通過評價一幅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或作文,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并提供指導性建議。此外,也要積極運用社會評價方式,由家長、社區人士等形成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拓寬評價視野,提升評價的客觀性與公正性,為地方課程的優化提供寶貴建議和意見。
四、結語
立足民族傳統文化,開展小學地方課程建設,對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和教師在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課程建設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需要他們不斷完善基礎教育的規劃與實施,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確保地方教育的健康發展,從而提升基礎教育的總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劉玉芬. 在小學地方課程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分析[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7):188-190.
[2] 邱愛芳. 地方文化資源融入中小學德育的實踐探索[J].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08):193-194.
[3] 張朝珍,唐立寧,張煜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應有樣態與實施策略[J]. 基礎教育課程,2023(23):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