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STSE教育思想強調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互動,旨在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在社會與環境中的應用,并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環境保護意識。文章以核心素養為切入點,對高中化學中的STSE(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踐進行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科技素養、社會意識和環境意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表明,教師對STSE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進而促進其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 核心素養;高中化學;STSE綜合實踐活動
STSE教學思想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技術素養、社會意識、環境意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學生應具備的必要品質和關鍵能力。基于這一理念,高中化學STSE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促進其自主學習、創新和協作能力的發展,同時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環境保護意識。因此,本文從核心素養的視角出發,對高中化學STSE綜合實踐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STSE教育理念概述及傳統與STSE理念下化學課程教學設計的差異
(一)STSE教育理念概述
STSE教育理念,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和環境(Environment)教育的簡稱,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它將教育與現實生活、生產實踐以及社會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旨在指導學生參與實踐,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在STSE教育思想中,科學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是一種有助于學生了解世界、理解自然法則、探索未知領域的思維方法。科技教育著重培養學生掌握科技工具與技巧,并能應用科技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社會教育應關注社會現象,認識社會規律,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環境教育則能使學生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意識。要實現STSE教育的目標,就必須在教學中注重實踐探究,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探索、發現。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和擴展,將最新的科技成果、社會現象以及環境問題引入課堂,使學生能及時了解最新的知識和資訊。
近幾年,高考化學中頻繁出現STSE方面的試題,并受到了廣大師生的重視。目前,許多高中化學教師已經將STSE理念應用于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化學在生活實際中的廣泛應用。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在高考中遇到此類試題時能夠從容應對,并將化學學習與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有效聯系起來,提高學科核心素養。
(二)STSE理念下化學課程教學設計的特點
首先,傳統化學課程教學設計的目標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記憶,而STSE理念下的高中化學課程教學設計則更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和評估能力,同時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批判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傳統高中化學課程教學設計的方法往往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而STSE理念下的化學課程教學設計則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探究式、討論式、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最后,傳統化學課程教學設計的實踐環節相對較少,往往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而STSE理念下的高中化學課程教學設計的實踐環節則更加豐富,包括探究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化學STSE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踐
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STSE教育理念在化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還能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社會發展。可以說,該理念在教育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既關乎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又關乎學生各種關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因此,作為新時代的高中化學教師,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應積極地開展STSE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及素養,使他們在化學學習中能夠將化學知識與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進行教學實踐:
(一)重視科學理論教學,培養理論分析素養
首先,要確保學生明確掌握基本的化學概念和原理,這是理解化學知識的基礎,也是能夠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前提0AcC7ChOF1711ISXGObRIg==。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將化學理論生活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這有助于學生理解理論的內涵和應用價值,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示范和引導學生從宏觀和微觀視角對化學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宏觀層面包括物質的性質、化學反應現象等;微觀層面則涉及分子結構、化學鍵等。這種分析方法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化學知識的本質和應用。此外,還可以提供豐富的化學學習資源,如參考書籍、網絡資源等,讓學生能夠自主深入學習,這有助于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其理論分析素養。
舉例而言,在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離子反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家里要用醋酸去垢,鹽酸去銹呢?為什么環境學家要用氨水來處理硫酸行業的廢氣?其根本原理是什么?”接著可以讓學生進行探究,探究完成后給學生出示硫酸銅和氯化鋇的反應視頻,并提出問題:“當你看視頻的時候,從視頻中發現了什么?這種化學反應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怎么產生的?”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闡述化學反應的宏觀過程與微觀現象,使他們明白H2SO4+BaCl2=BaSO4↓+2HCl形成白色析出物的全過程,并結合實際操作說明電解質電離的相關知識。
(二)引入實際案例,增強實踐應用能力
在實踐活動中,可以引入一些實際案例,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實際案例,并將案例融入教學過程中。例如,在講解某一化學反應時,可以引入相關的工業生產過程或實驗操作案例,讓學生了解該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或者安排學生參觀相關的企業,了解化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在參觀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觀察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并讓他們了解化學知識在這些方面的應用。在參觀前和參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相關案例,包括化學原理、工藝流程、生產過程中的問題等,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參觀活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反思,讓他們分享參觀心得和感受,并讓他們提出自己對化學知識應用的實際問題和解決方案,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舉例而言,在蘇教版高中化學選修二“氨的合成”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當地的化肥廠為案例。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化肥廠和“氨”的關系,如“化肥是一種以化肥為主體的農業化肥,而合成氨是我國各類氮肥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氨氣可以生產氮肥,如尿素、硝酸銨、碳酸氫銨、硫酸銨、氯化銨等,合成氨也可生產出多種氮肥。”接著教師可以介紹該化肥廠是如何利用合成氨的化學反應生產化肥,可以涉及包括原料的來源、生產工藝流程、產品的性質和用途等。通過講解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合成氨反應在化肥生產中的應用價值。此外,還可以準備一些與合成氨相關的實驗操作案例,例如如何使用實驗室設備模擬N2+3H2=2NH3的過程。通過展示這些實驗操作案例,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該反應的實踐應用,這將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生涯中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
(三)優化技術方法教學,培養實踐探究素養
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技術方法在化學實踐中的重要性,技術方法是連接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的重要橋梁,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技術方法的重要性,以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首先,優化技術方法教學的前提是讓學生掌握堅實的基礎知識。教師需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相關的化學概念、原理和實驗技能。只有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知識,學生才能夠在實踐中更好地應用技術方法。其次通過引入與化學知識相關的實際案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技術方法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介紹如何利用化學技術解決環境問題、提高工業生產效率等案例,讓學生了解化學技術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探究性實驗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技術方法的應用。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設備、收集和分析數據等,以培養他們的實踐探究素養。
舉例而言,在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鐵及其重要化合物”這一課中,教師可以提出幾個探究性的問題:“根據已知的實驗結果,鐵和水在常溫下是不會發生化學反應的,那為什么鋼廠生產出來的模具要徹底干燥呢?”接著讓學生自己進行研究和分析,在教師所提供的實驗器材信息的基礎上,在高溫條件下進行水蒸氣反應裝置,還原鐵粉、濕棉花、肥皂液、燃燒火柴等進行演示,指導他們對可能的生成產物進行研究,如3Fe+4H2O==(高溫)Fe304+4H2↑的化學方程式中原子的運動方式與數量,并對其機制進行探討。最后,教師演示完畢后,將實驗所需的儀器和材料分發給學生,然后讓他們分組進行實驗。這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技術方法的原理和應用,提高其實踐探究素養。
(四)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
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當前社會關注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熱點問題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題。這些問題是化學知識的重要應用領域,也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如進行環境污染物的檢測、調查能源的使用情況等。通過親身參與,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學知識在這些社會問題中的應用,并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化學知識與社會問題的聯系,以及個人在社會中的責任。這有助于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并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實踐活動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分享,讓他們交流實踐活動的收獲和感受。通過互相學習,學生可以拓寬視野,了解更多的社會問題,并培養其團隊合作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應對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反饋,肯定他們的努力和成果,指出不足之處并給出改進建議。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他們了解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責任。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和社會責任,從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這也將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生涯中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為社會作出貢獻。
(五)加強跨學科整合,提升綜合素養
在實踐活動中加強跨學科整合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將化學知識與數學、物理、生物等學科知識進行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其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其他學科的案例,如生物化學中的新陳代謝過程、環境化學中的污染控制等。這有助于學生將化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提高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如實驗、調查、研究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將化學知識與數學、物理、生物等學科知識進行融合,以解決實際問題,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分析,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這有助于學生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提高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跨學科的學習資源,如科普書籍、網絡資源等。這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和交叉點,拓寬其知識視野。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文獻查閱,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和前沿,這有助于學生將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整合,培養其綜合分析的能力。
三、結語
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化學STSE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技術素養、社會意識和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時,也可以提升教師高中化學教育質量,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未來人才作出貢獻。未來,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優化活動設計與實踐,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未來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雪亮. 核心素養視野下的高中地理實踐活動創新設計與實踐[J]. 地理教育,2023(S2):26-27.
[2] 劉吉祥. 核心素養視角下STSE理念在化學教學中運用策略[J]. 天津教育,2021(35):127-128.
[3] 袁陽陽,陸國志. STSE背景下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策略研究[J]. 廣州化工,2023,51(04):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