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文章旨在探討精準教學對鄉村醫生定向專業中醫見習教學質量的影響。在調查中,將107名鄉醫班學生隨機分為兩組,精準教學組(P組)53人、傳統教學組(T組)54人。P組采用精準教學法進行見習帶教,T組則按傳統方式進行帶教,并在見習結束后補充精準培訓。比較兩組學生見習前后的理論和實踐考核成績,同時比較T組在精準培訓后和傳統見習后的理論和實踐考核成績。此外,對所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收集反饋。經過調查研究比較可知,在中醫見習中應用精準教學能夠提高鄉醫班學生的中醫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及學習主動性,這一教學方法對提升鄉村醫生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 精準教學;鄉村醫生定向專業;中醫臨床教學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2017~2019級全日制鄉醫班學生107人。采用抽簽法將每屆學生都隨機分為兩組,納入精準教學組(Precision Teaching group,簡稱P組)共53名、傳統教學組(Traditional education group,簡稱T組)54名。兩組學生年齡、性別和上學期成績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教學方法:調研鄉醫班學生將要就職農村地區的診療環境和多發、常見病種,組織專家制訂診療方案,編成“密云區鄉村醫生中醫實用手冊”(簡稱手冊)。根據鄉醫班見習大綱,結合手冊,明確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訂帶教和培訓方案。
P組干預方法:學生入組后發放手冊,加入微信學習群。每3~4人組成一個小組,提前2天被告知所涉及病種及診療方法、中醫適宜技術等以供預習。教師提前1天進行PPT講授知識點,對將要使用的中醫適宜技術進行手把手教授,并指導同組學生互相練習中醫適宜技術,教師督促檢查預習及技術操作情況。見習帶教地點為密云區醫院中醫科診室。在帶教老師監督下,先由一位學生對病人進行四診并辨證論治,選取合適的中醫適宜技術操作治療,其他同學觀摩。患者當面敘述就診感受,患者離開后觀摩同學予以點評改進,最后帶教老師總結。每天見習結束后,學生對一天的學習內容進行回顧復習。學生有問題可隨時在微信群里提問,教師進行解答。
T組干預方法:見習期間只接受傳統帶教學習方式。見習考核結束后,發放手冊,利用學生業余時間,組織精準補充見習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
問卷調查法:結合本研究調查內容,經專家研討后編制調查問卷。在107名學生見習前,以及參與所有見習及培訓活動后進行問卷調查。
(三)考核方法及評價指標
P組學生在開始實習之前和之后都會接受中醫理論和實踐的考核,包括四診、辨證以及常見病診療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考核,以及手冊中列明的中醫適宜技術的實踐考核。相比之下,T組學生也在實習前、實習后以及接受精準培訓后接受同樣的考核。兩組學生的考核難度相同,保持平等。每一項考核都有明確的考核點和評分標準,以確保考核的公正和準確性。這種安排有助于評估學生在中醫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掌握程度,為他們未來的實習和臨床工作做好準備。通過這樣的考核安排,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中醫技能,為日后成為優秀的中醫醫師打下基礎。這種全面的考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能力,為他們未來的醫療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統計方法
利用SPSS 22.0軟件進行患者資料的分析。首先進行一般資料的描述性分析,包括對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特征、就診情況等進行統計描述,如年齡、性別、病史、臨床表現等。通過描述性分析,可以直觀地了解患者群體的一般情況,為后續的計量資料分析提供基礎。針對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在進行t檢驗前,首先檢查數據的正態性和方差齊性,以確保t檢驗結果的可靠性。然后,將不同組別的計量數據進行比較,以驗證是否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在顯著性水平p<0.05的情況下,認定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種分析方法可以幫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患者群體的特征和差異,為臨床醫學研究提供科學依據。SPSS軟件的應用可以高效地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為醫學研究提供可靠的統計結果和結論,從而為臨床實踐提供有效指導。
二、研究結果
(一)考核成績
兩組學生見習前的理論考試分數分別為P組(69.94±4.48)與T組(69.20±3.69),t=0.93,p=0.35>0.05;實踐考試分數分別為P組(69.21±3.79)與T組(68.81±3.52),t=0.56,p=0.58>0.05,均無顯著差異。
見習結束后,兩組學生的理論考核分數分別為P組(91.91±3.49)和T組(75.00±3.78),P組顯著高于T組,t=24.03,p=0.00<0.05;實踐考核分數分別為P組(89.60±3.26)和T組(74.06±3.11),P組顯著高于T組,t=25.24,p=0.00<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組學生經過精準培訓后,理論考核成績為(91.33±3.07)分,實踐考核成績為(89.15±3.13)分,均較見習后成績有明顯提高。與見習后成績相比,理論成績提升的t值為-24.68,p=0.000<0.05;實踐成績提升的t值為-25.11,p=0.000<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調查問卷結果
三、精準教學在鄉村醫生定向專業中醫見習中的應用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P組的見習后理論和實踐考核成績均優于T組,而T組在接受精準培訓后的理論和實踐考核成績也優于傳統見習后的成績。問卷調查進一步顯示,98.1%的學生對精準教學表示滿意,并認為這種教學方法使他們受益匪淺。盡管部分學生在掌握中醫理論方面仍存在挑戰,但95.3%的學生表示愿意主動學習中醫。這一教學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的學習目標從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轉變為提升中醫診療水平和實踐技能、學習中醫新知識和技術。部分學生甚至開始熱愛中醫,這極大提升了他們的學習動力。92.5%的學生表示希望在未來能繼續參與同類中醫學習活動。
將精準教學應用于鄉醫班的中醫見習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中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還能顯著增強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其優點總結如下:
首先,精準把握學生需求,制訂針對性教學內容。精準教學通過精確識別學生的學習需求,制訂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準確獲取符合自身發展規律和滿足自身需求的知識、技能或能力。鄉醫班的培養重點強調臨床能力和執業能力的提升,堅持夯實基礎、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的原則,以優化實踐能力。中醫學涉及面廣,知識點多,難以面面俱到。本研究根據學生上崗后對知識的需求,在完成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化繁為簡,減少學生的畏難情緒。在適用、夠用、通用的原則下,選擇適當且主要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進行重點教授,提高了課程的實效性。
其次,預習、復習和總結均有教師定時督促,落實完善。同學間互相操作練習,既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中醫適宜技術的操作要點,又能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患者的感受。通過對學生進行實操診治,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而患者當面敘述就診感受,則使學生能夠聆聽患者心聲,精準了解患者就診時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這既有利于提高醫患關系,又能及時發現問題與不足并予以改進。帶教老師在每一次診療結束后進行綜合點評,對學生總結的病例特點及診治方案進行修正,力求做到有指導、見成效。這樣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能較好地體會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全過程,掌握知識更加全面牢固、印象深刻,顯著提升了學生對常見病中醫診療和中醫適宜技術的操作能力。
最后,專設微信學習群,鼓勵學生有疑問時可以在課下與教師溝通。教師及時精準解惑,將學生遇到的學習和思想上的困擾隨時總結、整理并做出調整,精準改進。這既能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又增進師生互動和信任,提升學生對教師和學科的認可,進而提高學習主動性。
前期對學生將要面臨的工作環境進行深入調研,在帶教中對學生進行普及,并講授學生肩負的職業意義。加之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降低了學生對未來工作的焦慮和不確定感,使他們提前熟悉農村就醫環境及條件,增強農村從醫適應能力。
四、研究不足和展望
精準教學需要深入了解學情,采用精準測量和評估方法發現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它基于大數據平臺,是對全部教學過程、教學人員以及海量數字化資源為基礎的教學設計、實施與評估。目前我國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精準教學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本研究雖然由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記錄和分析,但數據相對單薄。鄉醫班作為新開啟的專業,前期數據積累更為匱乏。此外,中醫學具有較強專業性和實踐性,如何引入信息化技術精準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優化教學設計、構建鄉醫班中醫精準教學模式將是進一步思考和嘗試的方向。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使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獨特作用;健全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體系;推廣適宜技術。中醫具有“簡、便、驗、廉、效”的特點,可降低醫療成本,減少患者經濟負擔,簡化治療過程,具有良好的實用性、經濟性和有效性。對鄉村定向生引入精準教學進行中醫見習帶教,希望他們工作后能為鄉醫隊伍注入新生力量。這將對合理利用鄉村有限醫療資源、改善鄉村居民的健康水平產生現實意義,為北京涉農地區培養合格的應用人才,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目前研究均在校期間進行,這些學生是否能真正成為鄉村百姓的健康“守護人”,還需在他們進入工作崗位后進一步調研。
五、結語
本研究通過將精準教學應用于鄉村醫生定向專業中醫見習教學中,顯著提高了學生的中醫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及學習主動性。研究表明,精準教學能夠把握學生需求,制訂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并通過預習、復習、實踐操作及師生互動等多種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中醫診療能力和對常見病中醫適宜技術的操作能力。盡管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為鄉醫班中醫精準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嘗試和思考方向。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引入信息化技術精準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將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期望通過精準教學培養出的鄉村醫生,為鄉村醫療注入新生力量,改善鄉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有效推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王新華,張新榮,郭春香,等. 中醫適宜技術在農村推廣方式及影響因素現狀研究[J]. 北京中醫藥,2018,37(04):380-383.
[2] 段沙,周怡. 精準教學文獻綜述[J]. 英語教師,2017,17(24):64-70.
[3] 王鶴群,王麗. 中醫適宜技術社區應用述評[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9,39(08):545-548+552.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教改項目“精準教學提升鄉醫中醫適宜技術水平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項目標號:2021JYY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