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雙減”政策的實施對促進教育公平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課后延時服務的創新優化不僅能顯著減輕學生的壓力,還能激發教育體系內的創新活力,推動教育向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對中高年級學生而言,這一階段是他們能力迅速增長的關鍵時期,因此,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對鞏固他們的學科知識、促進多方面技能的發展尤為重要。文章旨在分析中高年級課后延時服務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優化策略。
【關鍵詞】 “雙減”;中高年級;課后延時服務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課后延時服務的重要性
(一)優化個性化學習,均衡教育資源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后延時服務中,優化個性化學習和均衡教育資源變得尤為關鍵。個性化學習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精準匹配,提供定制化的學習內容,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中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的實施,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更為有針對性的學習,從而最大化學習成效。
此外,優化個性化學習還有助于教育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精細化管理,將教育資源集中用于最需要的領域,不僅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率,還確保了教育公平,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發展的教育支持。這樣的資源配置策略,特別是在不同區域之間的教育資源差距顯著的情況下,能夠有效縮小教育不平等,促進教育公正。個性化學習的推廣還為課后延時服務提供了更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課后服務可以更加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快速響應學生的學習需求變化,從而更好地支持學生的持續學習。
(二)提升心理健康,增強情感穩定性
隨著學業壓力的逐漸增加,學生往往需要更多的引導來應對心理和情感上的挑戰。課后延時服務在提供一個支持性強的環境方面尤為重要,有助于學生釋放學習壓力。在參與各類活動中,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找到心理的慰藉。此類服務強化了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幫助學生管理自己的情緒,這對促進其情感穩定性和心理健康具有深遠的影響。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學生學會如何面對失敗,并培養積極應對各種生活壓力的能力。課后延時服務還能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確保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擾時能夠及時得到專業的幫助。此外,這些服務還強化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加強了社交聯系,這有助于學生的情緒穩定。學生在與同伴的互動中,不僅可以獲得同齡人的支持,還能通過社交活動學習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這些經驗對學生的情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課后延時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分配不均,制約服務質量提升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課后延時服務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資源分配的不均衡,這直接制約了服務質量的提升。多數情況下,資源的不均衡表現為優質教育資源和資深教師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或發達地區的學校,而經濟較弱的地區則面臨資源短缺的困境。這種不平等的資源分配導致了教育服務質量的地區差異,使得部分學生無法享受到高質量的課后教育服務。在資源匱乏的地區,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學支持,學生的學習潛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掘,進而影響其個人發展。此外,課后延時服務的質量也受到師資力量不足的影響。專業而經驗豐富的教師通常更傾向于選擇設施完善、待遇較高的學校,而這些學校往往已經擁有較好的教育資源,進一步加劇了資源分配的不均。這種資源的不均衡分配不僅削弱了課后延時服務的普及性,還加深了不同社會經濟背景學生之間的教育鴻溝。
(二)學生參與度低,削弱服務實施效果
在“雙減”政策環境下實施的小學中高年級課后延時服務面臨學生參與度低的問題,這一挑戰直接影響了服務的實施效果與教育目標的達成。課后延時服務的本意是為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支持,然而,由于各種因素,學生對這些服務的參與熱情并不高。學生在經歷了一整天的正式學習后,往往感到疲憊,缺乏參與額外活動的動力,特別是當課后服務缺乏足夠吸引力時。
此外,學生對課后延時服務的低參與度也可能源于教學方式的傳統性,這使得學生難以感受到活動的樂趣,從而不愿意積極參與。當課后活動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時,即使活動具有教育意義,學生的參與度也會不理想。這種情況在學生面臨較大學習壓力時尤為明顯,他們可能更傾向于選擇完成必要的學業任務,而不是參與課后活動。學生參與度的低迷不僅減少了課后服務的直接受益人數,還可能逐漸影響服務的整體氛圍。服務提供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確保教育質量的同時,使服務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缺乏興趣的學生不太可能從課后服務中獲得預期的教育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課后延時服務實施的總體效果,影響了服務的持續性。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課后延時服務的創新優化策略
(一)尊重多樣性需求,彰顯課后延時服務的溫度
在“雙減”背景下,課后延時服務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教育支持尤為重要。課后服務的核心在于創設一個能夠適應學生多元化需求的環境,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空間。這種多樣性的尊重不僅僅體現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也體現在對學生個體差異的深刻理解及其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上。
課后延時服務應通過細致入微的設計,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其獨特的學習旅程中獲得必要的關懷。對中高年級學生而言,其學習需求與興趣愛好開始顯現分化,因此,服務內容的設計必須兼顧廣泛性,涵蓋從學術輔導到藝術、體育等非學術領域的多方面發展。此外,心理支持在此階段同樣重要,課后服務需提供相應的輔導,幫助學生有效管理學習壓力,促進其情感健康。教師應具備靈活應對各種學習需求的能力,采用適應性教學策略,確保教育資源得到最優配置。
課后服務的優化還需考慮到教育公平的實現。服務設計時需充分考慮到不同社會經濟背景學生的接觸機會,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教育機會。設立獎學金、提供交通支持等措施,可以有效緩解家庭經濟條件對學生教育機會的影響。采取這樣的方式,課后延時服務能夠有效支持學生的個人發展,幫助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成功,為其未來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促進學科交融,彰顯課后延時服務的深度
在“雙減”背景下,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后延時服務需要進行創新優化。學科交融是教育創新的重要方向,旨在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通過綜合多學科內容,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課后延時服務在這一過程中起到橋梁作用,將學科知識與現實世界相連接,使學生能夠在放學后的活動中繼續探索、實踐并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課后服務應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教學資源,設計出環境與社會學科的融合課程、藝術與科學的結合等富有挑戰性的項目。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能夠在實踐中學習新知,增進對各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度理解。為實現學科交融的目標,課后延時服務需采用創新的教學策略。教師可以引入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團隊合作完成項目任務,這不僅能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還能加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課后延時服務中的學科交融也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通過對學生學習風格的了解,教師可以更準確地調整教學方法,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深入發展。這種個性化的教學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有效提升其學習成效。通過上述措施,課后延時服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極大地提升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三)拓展活動渠道,彰顯課后延時服務的創造性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后延時服務需要不斷創新和優化以應對新的教育需求,其中,拓展活動渠道成為彰顯服務創造性的關鍵策略之一。活動渠道的多樣化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后生活,同時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通過整合各種資源,課后服務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系列創新且具吸引力的活動,這些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技能。為實現活動渠道的拓展,課后服務需與各類教育機構、社區中心及藝術體育團體等建立合作,引入更多元的活動內容。例如,可以與地方圖書館合作,提供科普講座;或與體育俱樂部合作,開展各類運動技能訓練。這些合作都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
此外,利用在線平臺進行虛擬學習,不僅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還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創造性地拓展活動渠道還要求課后服務管理者具備高度的組織能力,以確保活動的質量。管理者需要精心策劃各類活動,確保活動安全、有趣且具有教育意義。有效的評估機制也是保證活動成功的關鍵,它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活動方法,以滿足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
(四)提供線上資源,彰顯課后延時服務的靈活性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后延時服務需積極探索新的模式,其中,提供線上資源是增強服務靈活性的重要策略。線上平臺的運用可以有效擴展教育資源的覆蓋范圍,使學生能夠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按需訪問各類學習材料。首先,線上資源的多樣性使得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從而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利用線上資源,課后延時服務能夠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多樣。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教程、在線討論和模擬測試等形式,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此外,線上平臺還可以提供跨學科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科學實驗,極大地拓寬學習的視野和邊界。
線上資源的有效整合還需依靠先進的技術支持。通過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更精確地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這種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提高教育服務的質量,還能提升教育的個性化水平,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支持。同時,線上資源的提供還需格外注意保護學生的網絡安全和隱私安全。學校必須確保使用的平臺符合安全標準,嚴格保護學生的個人信息不被泄露,同時對學生進行網絡素養的教育,教導其如何安全地使用網絡資源,識別并避免潛在的網絡風險影響學生的身心。
(五)拓展評價方式,彰顯課后延時服務的持久性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針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后延時服務,通過創新的評價體系,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促進課后服務質量的持續提升。傳統的評價方法往往側重于學術成績,而現代教育更加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評價體系需要進行相應的革新,以適應這一教育趨勢。
評價方式的革新應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形成性評價關注過程,能夠為學生提供即時反饋,幫助其認識到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總結性評價則在一定周期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總體評估,反映學生在一個學習階段的整體表現。這種多維度的評價體系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增強教育的個性化。
評價方法還應融入同學評價和自我評價,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同學評價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自我評價則有助于學生自我反思。通過這樣的參與,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增強學習的自驅力。
評價內容的拓展也是提升課后延時服務持久性的一部分。除了學術知識的掌握,評價還應包括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領導力等。這些技能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曉清. “雙減”背景下農村學校課后延時服務活動策略探微[J]. 成才之路,2024(11):133-136.
[2] 楊玉葉,楊發福. “雙減”政策下課后延時服務新探索:以初中化學課外實驗探究活動為例[J]. 中學理科園地,2024,20(02):77-79.
[3] 柳麗萍,樊維娟. “雙減”政策下課后如何開展延時服務[J]. 讀寫算,2024(06):155-157.
[4] 于雅男,谷佳琦. 小學生課后延時服務開展現狀及策略探析:以錫林浩特市某小學為例[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9(06):107-109.
白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課后延時服務質效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Y〔20231G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