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也需要不斷調整與優化,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對高職學前教育教師而言,在實現有效教學的過程中,TPACK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文章探討心理因素,如動機、態度、自我效能感以及學習策略和習慣等在高職學前教育教師TPACK能力發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影響。通過綜合分析,研究揭示了這些心理因素對教師技術、教學法和學科內容知識整合能力的顯著影響,并提出了相應的心理策略以促進教師TPACK能力的提升,為高職學前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實證指導。
【關鍵詞】 高職學前教育;教師TPACK能力;心理因素
在全球教育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任務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尤其在高職學前教育領域,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技巧,還需有效整合信息技術以豐富和優化教學過程。TPACK(技術、教學法和學科內容知識整合)框架為此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一、TPACK能力概述
TPACK能力,全稱為技術、教學法和學科內容知識整合(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描述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合技術、教學法和學科內容知識的能力。這一框架源于Shulman的教學內容知識(PCK)理論,后由Mishra和Koehler進一步發展,強調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僅需掌握各自學科的專業知識,還應了解如何通過技術手段來增強教學效果。教師的TPACK能力體現在如何將這些知識領域有效整合,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需求和技術發展,從而實現教育目標的最大化。此外,TPACK框架還包括了三個交叉領域:技術內容知識(TCK)、技術教學知識(TPK)和技術、教學法與學科內容知識(TPACK),它們分別強調在教學實踐中技術與學科內容、技術與教學法以及這三者的綜合運用。這一理論框架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全面視角,以理解和應用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
二、影響教師TPACK能力發展的心理因素
(一)動機與興趣
動機與興趣在教師TPACK能力發展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動機是驅使教師學習并運用新技術的內在力量,通常與個人的職業目標和學習目標密切相關。興趣則能提升教師探索和應用技術的愿望,使其更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理解和掌握新的教學工具和方法。當教師對技術和教學創新抱有高度興趣時,他們更可能開展自我驅動的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TPACK能力,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和創新化。
(二)態度與信念
態度和信念對教師接納和整合新技術具有決定性影響。教師的態度可以從他們對技術的看法和使用意愿中反映出來,這些看法通常根植于他們的教育哲學和對技術在教育中作用的信念。若教師相信技術能有效支持學生學習,他們便傾向于探索和應用這些技術,從而提高TPACK能力。反之,若持有保守的教學信念,他們可能會對采納新技術持有疑慮,從而限制了TPACK的發展。
(三)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運用技術進行有效教學的信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師更有可能嘗試并整合新的技術工具,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在技術應用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師采用新技術的意愿和持久性,也影響他們在遇到困難時持續嘗試和改進的態度。
(四)策略與習慣
策略與習慣是教師日常教學實踐中形成的行為模式,對TPACK能力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性作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可以幫助教師更高效地獲取新知識,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中。例如,通過定期參與研討會和在線學習,教師可以持續更新自己的教育技術知識。良好的習慣,如經常性地測試和反思教學使用的技術工具,有助于教師不斷調整和優化其教學策略,進而增強其TPACK能力。
三、教師心理因素與TPACK能力發展的關系
(一)心理因素對TPACK能力發展的影響
心理因素在教師發展TPACK能力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動機和興趣是激發教師探索和應用新教學技術的初級驅動力,它們決定了教師是否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和實踐這些技術。自我效能感則影響教師在面對技術挑戰時的信心和堅持度,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師更傾向于采納創新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師的態度和信念對其接受和整合新技術的開放程度有著顯著影響。當教師相信技術能顯著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時,他們更可能將這些工具融入課堂。最后,教師的策略和習慣也對TPACK能力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有效的策略和積極的習慣有助于教師持續改進和優化教學實踐。
(二)不同心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心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教師TPACK能力的發展產生復合效應。例如,自我效能感強的教師可能因為信心較高而更加積極地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技術,這種探索又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動機和興趣。同樣,積極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念能夠促進教師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和形成良好的教學習慣,而這些習慣和策略反過來又能夠加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和動機。此外,動機和興趣可以激勵教師持續學習和實踐,而這種持續的專業發展活動又能夠正向加強教師的態度和信念,形成一個促進TPACK能力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提升高職學前教育教師TPACK能力的心理策略
(一)激發學習熱情,強化內在動機
在教育心理學中,內在動機被視為個體從事活動的自發推動力,它源自個體的興趣和滿足感,而非外部獎勵。對高職學前教育教師而言,激發內在動機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教師采用和整合新技術的意愿和能力。
例如,在教師TPACK能力發展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通過設置具有挑戰性的教學設計任務,鼓勵教師運用新技術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這些任務中,教師需要設計使用數字工具的課程,如使用交互式白板進行故事講述或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角色扮演游戲,以增強學前兒童的學習體驗。這樣,教師能直觀地看到技術如何具體地改善教學和學習效果,從而提高他們對技術應用的興趣和滿足感。此外,學校應鼓勵教師參與專業發展研討會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提供了學習新技術的機會,還能讓教師見證同行如何成功地整合技術與教學。看到同行的成功案例,教師更容易相信自己也能達到相似的成就,進而激發他們探索和實驗新技術的熱情。為了進一步強化這種內在動機,學校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包括提供技術支持團隊和建立定期的反饋機制,以幫助教師克服在技術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方法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技術使用能力,還能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和職業滿意度,從而在心理層面上為持續的專業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積極態度,堅定教學信念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態度和信念對采納新技術和教學策略起到決定性作用。積極的態度和堅定的教學信念能夠顯著增強教師整合技術的意愿,并促進其TPACK能力的發展。當教師相信技術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并為學生學習帶來積極變化時,他們更傾向于積極探索和應用這些技術。
例如,在教師TPACK能力發展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通過組織系列案例分享會,展示如何在學前教育教學中成功整合新技術。教師可以觀看和討論這些案例中同行如何使用技術來增強幼兒的語言、社交和認知技能,如通過互動教學軟件促進語言學習或使用數字游戲改善數學技能。這些活動增加了教師對技術的理解,而且通過實際效果,增強了他們對技術在教育中積極作用的信念。教師應積極思考如何在課堂實踐中嘗試這些技術,并反思這些工具如何幫助實現教學目標。學校可以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如技術培訓、實時技術支持和教學設計咨詢,以降低技術整合的初期障礙。此外,學校可以定期邀請教育技術專家和有經驗的高職學前教育教師舉辦講座和研討,探討技術在教育中的最新發展和最佳實踐。這些活動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也有助于他們理解技術在全球教育環境中的重要性和潛力,從而進一步堅定他們的教學信念,并持續提升其TPACK能力。
(三)增強自我效能,提升信心水平
自我效能感,即個體對自身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對教師成功整合技術到教學實踐中起著關鍵作用。強化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提供成功的經驗、口頭勸說、情緒調節和適當的生理反饋來實現。
例如,在教師TPACK能力發展的過程中,學校可以組織一系列定向的活動和培訓會議,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教師能夠在控制的環境中嘗試并掌握新技術。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取得初步成功后,會增加他們對自身技術使用能力的信心,進而提高其整體的教學自我效能感。此外,學校應鼓勵教師分享他們在整合新技術進課堂的成功經驗。為此,學校可以設立一個平臺,讓教師在平臺中展示他們如何在教學中應用新技術改善學生學習效果的案例。通過案例的呈現與同事間的溝通交流,同事之間的正面反饋和認可可以顯著增強個體教師的自信心,從而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為了持續提升教師的自我效能,學校還應確保教師能夠獲得持續的技術支持和資源。通過定期的評估和反饋,教師可以了解自己在技術整合方面的進步和成就,這不僅能鞏固他們的技能,也能持續提升他們的信心水平。通過這些綜合策略的應用,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得以增強,他們在采納和應用新技術方面的信心也隨之提高,最終促進了高職學前教育教師TPACK能力的整體發展。
(四)引導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習慣
在教師的職業發展中,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良好的教學習慣對技術整合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這些策略和習慣幫助教師持續地、有效地更新和擴展他們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中。
例如,在教師TPACK能力發展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實施一系列專門設計的程序,培養教師在學前教育中有效利用技術的策略和習慣。這包括定期的技術整合研討會,其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研究和角色扮演來探索不同的技術應用。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僅學習新的技術工具,而且通過實際操作來理解這些工具如何改進教育成果,從而加深他們對技術應用的理解和認可。此外,教師應定期設置個人發展目標,并通過日志記錄教學活動和反思。這種“自我監控”的習慣有助于教師評估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技術應用,識別需要改進的領域。同時,通過參與在線教育社區和論壇,教師可以與全國乃至全球的同行交流經驗和挑戰,這種同行學習和支持有助于持續的專業成長和策略更新。學校還可以提供時間管理和組織技能的培訓,幫助教師更有效地規劃和執行他們的教學任務,這對忙碌的高職學前教育教師尤其重要。這種培訓可以包括如何利用技術工具來管理課程資源、學生信息和評估活動,從而使教師能更高效地處理日常任務,留出更多時間專注于教學和學習技術的創新應用。
五、結語
通過分析動機與興趣、態度與信念、自我效能感,以及學習策略和習慣等方面,文章揭示了這些心理因素在教師整合技術、教學法與學科內容知識(TPACK)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除了技術和教學方法的更新外,教師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也尤為重要。通過實際應用案例可以發現,當教師在這些心理維度上得到有效支持時,他們的TPACK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這種提升不僅表現在教師更加自信和積極地應用新技術,而且在于他們能夠更持久和深入地參與到教學創新中。因此,通過關注和優化這些心理因素,學校和教育政策制定者可以更有效地為教師提供支持,提升其教學能力,從而取得高質量的教育成果。
參考文獻:
[1] 鞏牧華. 高職院校教師職業能力發展的現實困境與提升路徑[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4(02):140-143.
[2] 張海妮.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J]. 品位·經典,2023(14):131-133.
[3] 鄭麗華.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路徑研究[J]. 秦智,2023(05):126-128.
2024年度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類青年基金項目“智慧教育視閾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TPACK能力發展實證研究”(項目編號:SQ202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