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文作為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難點,在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在作文教學中融入具有推敲價值的教學要素,助力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培養寫作意識和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意識的價值與意義,全方位地增強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并將生命意識教育有效地融入作文教學中,使學生的核心寫作素養得到全面提升。文章簡要闡述了生命意識教育的原則,分析了高中作文教學的現狀,探討了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階段作文教學與生命意識教育的融合路徑,旨在助力提升作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
【關鍵詞】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生命意識教育
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將新課程改革的教育需求貫徹到底,把重點放在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上,開展具有個性化特點的教學。幫助學生在構思和設計作文時,進行多種形式的創作,從而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使他們的作文整體競爭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與生命意識教育相結合是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改革方向。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形成清醒的認知,使學生懂得珍惜生命、愛護生命,為后續的學習和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生命意識教育的原則
(一)體驗性
首先,教師應通過體驗來感受學生的生命活動意義,并在這個過程中對自身進行更深層次的體驗,從而將學生帶入其中。其次,要培養學生重視內化的過程,使其實現由認知到行為的轉變。在這樣的體驗中,學生將自己對生存狀態的反省,內化成健康的心態,并轉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方式。最后,教師應幫助學生創造體驗并提高體驗質量。
(二)情境性
情境性原則要求領悟存在的內涵,它是對特定時期、特定地方、特定情境的理解。生活世界是人類生存得以展開的情境條件,因此,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的教育,不僅要在學校、課堂以及教材中進行,還應該給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寬廣的空間和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
(三)超越性
超越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特征,也是生命意識教育的起點與歸宿。在一定程度上,生命意識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超越意識的教育,其他維度的生命意識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超越意識的不同詮釋。
二、高中階段作文教學與生命意識教育的融合路徑
(一)調動學生寫作興趣,與生命對話
寫作應是學生對生命的感悟,是其內心世界的一種傾訴,是一項極具個性化和創造性的語文活動,同時也反映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雖然寫作不可能讓所有學生都成為作家和詩人,寫出驚天動地的作品,但至少要讓學生學會表達。語文作文直抒胸臆的顯著特征決定了寫文章必須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最真摯的心靈感受。它是一種以作者個人感受為中心的審美活動,是對自身生存關懷的表現。要使學生的作文真正煥發出勃勃生機,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意愿以及他們從生活中獲得的種種真切經驗。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才能真心誠意地敞開心扉,熱情擁抱生活,從而使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生命的自然需要。
(二)深挖教材,培養生命認知
作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將作文教學和生命意識教學進行有機融合,需要教師立足學生實際學情,以學生的學習需要、思維能力等為參考,優化寫作教學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強化學生的寫作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對其中蘊含的生命意識教學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讓學生形成對生命的正確認知,逐步提升語文寫作能力。在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有很多極具藝術氣息和文化內涵的好文章,這些文章都值得學生去認真研究、琢磨,這對他們學習意識和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師要做好教學小結,掌握寫作教學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再把寫作技巧以一種科學的方式傳授給學生。通過有效的方法和簡潔的技巧,學生能夠以“生命”為話題進行寫作,從而全方位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氛圍
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為有效融合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和生命意識教育,教師可以抓住信息技術手段的直觀形象和全面高效的特征,優化作文教學的氛圍,讓學生產生感知和體會生命的樂趣,從而在寫作學習中得到有效提升生命認知能力,以及創新生命感知思維的發展。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通過優化作文教學情境和氛圍,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狀態樹立生命意識,提升寫作能力。
(四)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生活實際多姿多彩的特性決定了它在作文教學中的靈感源泉地位。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寫作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寫作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因此,想要讓學生進行精彩的寫作,就要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考慮到生命意識教育的需求,教師應自覺地組織學生參與各類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以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積累充實的寫作素材。開展各類興趣小組、探究式學習等活動,對學生的寫作練習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多樣化的生活實踐活動的幫助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發展他們的探索精神,陶冶他們的情操,激起他們熱愛生命的情感,更能調動他們的求知欲和表達欲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的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完成寫景抒情的散文創作。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單元中的文章《故都的秋》《我與地壇》《赤壁賦》,總結其情景融合的表達技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身邊的景物,大膽表達自己看到不同景物時的心情和心境,結合所學的藝術表達手法完成寫景狀物的散文創作。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會因泥土中的落葉殘花發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感悟,也可能會因落日余暉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思考,等等。生活中有著豐富的寫作素材,對生命意識教育的滲透發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用。
(五)發展學生創造性生命意識
以往的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具有以下顯著特征:教師統一命題,對寫作結構有嚴謹的要求,作文評價運用統一的人為標準,寫作素材必須在思想認識層面達成高度一致,寫作中強調模式化和規范化的立意要求,以及在教師指導下追求意義深遠的開頭和明了的結尾,常插入古典詩詞、引述名人名言等,要求學生按照既定的“軌道”進行創作。在這樣的重重束縛中,學生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更談不上創造性地發展自己的生命意識。因此,在與生命意識教育相結合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個性,健全學生的人格,注意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角度觀察和理解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積極動腦思考,敢于用自己的才智去質疑、去發現、去表達。如果學生在文章中表現出的情緒沒有違反任何道德規范,那么教師就沒有必要去評判他們的對錯。教師應盡可能地避免對學生強加所謂“合情合理”的觀念,讓他們暢所欲言,減少空洞、虛偽、無病呻吟的內容,讓他們的文章具有自己的特色。
(六)讀寫結合生成寫作生命場
與寫作一樣,閱讀也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格的塑造和發展。部分人認為寫作和閱讀沒有聯系,在教學中將二者割裂,導致寫作教學中絲毫沒有閱讀的影子,這一認知有失偏頗。寫作是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的,寫與讀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寫作要求作者具備閱讀的意識。但從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大部分高中生都沒有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在教學中,教師也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只是以高考的需求為指導,為學生傳授關于閱讀的基本知識,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文章推理出題目設計的大致范圍,在頭腦中思考如何回答。這樣的教學,提升的是學生的答題能力而非閱讀能力。全方位深刻地理解文本是閱讀最主要的目標。在與生命意識教育相結合的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全面系統地講解閱讀和寫作的技巧,又要讓學生積極開展閱讀,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為作文內容和內涵的豐富充實做好準備,在長時間的交流與探索中,完成寫作生命場的構建。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以生命為基礎的課外閱讀,進行生命的反思,提煉文章,提問質疑,從而使自己的頭腦始終充滿生機,不斷地獲得發展,不斷涌現出內心的生命之力。教師可在如班會等課堂以外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研討,注重整體閱讀,做一個分析性的閱讀者。在挑選閱讀書目時,教師要立足全體學生的綜合水平,盡可能地挑選高于學生目前思考層次、具有一定挑戰性的讀物。
(七)優化教學評價
1. 評價主體多元化
首先是學生互評。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的身份隨之改變,他們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學生和教師不同,因為他們每天都在一起,彼此都很熟悉,所以他們比教師更清楚彼此的優缺點、性格、能力等。同時,師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年齡段差別。在心理學方面,盡管學生的思想還不夠成熟,但這也可能成為他們的優點。他們的思想通常不像成年人那樣復雜,帶著一種天生的純真與真誠,偶爾還會想到教師忽視的地方,從而產生自己的獨到見解。通過互評,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了解自己的優勢所在。
其次是學生自評。如果學生的作品不能打動自己,那就更難以實現對生命意識的滲透。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可以加強對自我的認識,體會到自己無意間流露出來的思想,觸及生命的最深層次,這也是提高作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在學生自評自改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旁觀者,而要做引導者,指引學生運用朗讀修改等方法進行自評。
最后是家長評價。借助家長的力量進行評價,能夠為學生的作文內容提供一定的補充。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家長能夠從學生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們的真正想法,這對處在關鍵時期的高中生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家長可以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理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讓他們保持清晰、輕松的生命狀態。
2. 注重人文個性評價
將生命意識教育融入作文教學評價,不僅是對學生是否按規定進行寫作的評價,更多的是要理解學生的生命色彩,讓他們在評估中發現自己的特長。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文體歸屬以及與其他文體相區分的個性特征,在內容、技巧、結構、語言等方面有具體的表現,這就顯示了語文寫作的人文性。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文體。高中作文一般都要求文體不限,也正是由于這一點,學生必須對各類文體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針對不同的風格,靈活地選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形式。教師應嚴格按照文體標準對學生進行準確評估,在保證言之有序的前提下,確保生命意識在作文中的展現,以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不同的生命狀態。
三、結語
高中作文教學與生命意識教育的融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從而達到提升其生命意識和綜合素質的目的。當前,部分高中生存在對生命缺乏敬畏之心、缺少積極樂觀的心態、不能正確看待生命價值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師對高中生進行生命意識教育不到位所導致的。因此,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充分挖掘作文教學中所蘊含的生命教育資源,將生命意識教育融入作文教學,從多方面提高高中生對生命的認知和理解程度,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不僅能學會尊重、關心和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還能在提升寫作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個性品德。
參考文獻:
[1] 張馨木. 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作文教學的策略[J]. 漢字文化,2024(04):141-143.
[2] 馬亞瓊.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優化高中作文教學[J]. 作文成功之路,2024(01):68-70.
[3] 趙秀閣. 談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實用性和創新性[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8):49-51.
[4] 郭彤璐. 王君“生命寫作”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3.
[5] 林新鵬. 言語生命動力學視角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策略研究[D]. 廈門:集美大學,2022.
[6] 黃薇. 基于言語生命動力學理論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1.
重慶市教育學會第十屆(2021—2023年)基礎教育科研立項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滲透生命意識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XH2021B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