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馬克思說過:“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摘自習近平著《擺脫貧困·為官一場造福一方》(1989年1月)
關于數字化轉型的定義,版本有很多,本文采用國家標準。它表述為一個“過程”。它說: “數字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指:深化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激發數據要素創新驅動潛能,建設提升數字時代生存和發展的新型能力,加速業務優化、創新與重構,創造、傳遞并獲取新價值,實現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過程。”(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23011-2022》,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22年10月12日發布實施)此處有一個很重要的注釋:“推進數字化轉型,通常堅持以價值效益為導向、以新型能力為主線、以數據要素為驅動、以業務變革為核心。”
本文不討論產權市場“要不要”數字化轉型升級,只討論“如何實現轉型升級”。關鍵詞是“行動”。
一、探索轉型升級取得的成績
我國產權市場整體實施數字化轉型,在2024年7月二十屆三中全會之前,主要依據5份中央和部委文件,基本上是從2020年起開始行動的。
第一份部委文件是2020年3月18日《工信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工信廳企業〔2020〕10號,以下簡稱“工信廳10號文”),要求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疫情期間復工復產和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的決策部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中小企業,助力中小企業疫情防控、復工復產。
第二份部委文件是同年5月13日國家發改委同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等12個部門發布的《“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倡議》。開篇就講:“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主要目的是形成“數字引領、抗擊疫情、攜手創新、普惠共贏”的數字化生態共同體,恢復經濟發展。
第三份部委文件是同年8月21日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向各中央企業,各省(市)國資委發出《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未編文號,以下簡稱“《國資廳通知》”),從提高認識、加強對標、把握方向、技術賦能、突出重點、統籌部署等6個方面做出安排。
第四份部委文件是2022年11月3日《工信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的通知》(工信廳信發〔2022〕33號)。這個《指南》在“加大資金支持”部分提出,按照“企業出一點,平臺讓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思路,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發揮地方政府專項資金作用”。該文布置開展轉型成效評估,強調創新信用評估體系。
中央文件是指,2022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 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簡稱“數據二十條”)出臺。這是關于數據要素配置的最高級別的文件。其中提出要研究數據產權登記新方式,建立保障權益、合規使用的數據產權制度。
全國產權市場數字化轉型行動,從整體來說,是從執行《國資廳通知》開始的。此后數字化轉型陸續行動起來并取得一定的成績,主要表現在“四有”。
(一)協會有專委
2021年5月26日,中國產權協會數字產權專業委員會在成都舉行成立大會,作為該委員會協作平臺的數字產權創新(成都)基地同期揭牌。時任協會會長吳汝川在成立大會講話中提出專委會四項工作任務。2023年2月22日,《數字產權白皮書》發布,數字產權鏈市場應用開啟。
(二)“大所”有研究
突出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3篇: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朱戈、業務總監翟浩智合寫了《產權交易數字化轉型建設與實踐》(發表于《創新世界周刊》2023年8月10日);上海交易集團原董事長周小全、原總裁蔡敏勇以及上海老科協副秘書長熊忠輝合寫了《準確定位、措施到位:以產權市場推動全國統一要素和資源大市場建設》(見中宏網2022年10月27日),其中第三部分研究數據市場;廣東省交易控股集團董事長劉聞的文章《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視角下的產權交易市場發展》(見澎湃新聞客戶端2022年6月1日),其中第三部分明確提出“推進產權市場數字化轉型”,特別強調“采用數字化轉型工具,妥善處理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
(三)創新有突破
江蘇易交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獲得發明專利1項(“交易潛在用戶精準分析推薦匹配方法及系統”)、軟件著作權51項。特別值得一提的成果是:2024年7月12日,“易交易電子交易平臺系統V2.0”獲得由北京賽迪認證中心頒發的“信息技術產業適配認證證書”。北交金科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獲得專利2項(“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擔保資產前置交易方法及系統”“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企業并購與融資信息服務平臺”)、軟件著作權42項。
中國產權協會數字產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交金科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原總經理黃嚴,在2021年3月22日代表北交金科公司給中國產權協會關于成立數字產權專委會的請示件中,已率先提出“數字產權”概念。他認為,數字產權是指以數字化形式存在、具有獨立價值和可獨占性的數字資產。
較早對全國產權交易行業數字化轉型做了最有針對性研究的,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原副院長博導曹和平。他是原《中國產權市場發展藍皮書》的主編。他和助手李維2022年就發表了《產權交易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原理、方向及交易機構授權公共資源交易牌照后的融合性發展》,第一次系統化地論述了我國產權交易行業數字化轉型機理及數字化轉型的路徑選擇。文章刊登在《廣東經濟》2022年增刊上。可惜被行業學習研究,特別是實踐應用還不夠。
(四)交易有平臺
全國性質的產權交易機構搭建的數字化平臺,主要有:江蘇e交易平臺,是集產(股)權交易、金融資產處置、政府采購、招投標、拍賣功能于一體的全國性綜合型互聯網交易平臺,已有多省市的34家產權機構聯合參與;中產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運營的全國產權行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旗下科技公司建設運營的“第四產權”,也都進行了長時間的探索;還有北京產權交易所旗下的北交金科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業務拓展和經營效益很不錯。
還有一類是多個省市紛紛設立的大數據交易平臺,已知的有: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上海數據交易所、廣州數據交易所、深圳南方大數據交易所、杭州數據交易所等。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致表現為認知、主體、載體、資金、協同等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認知問題:認知普遍存在誤區
目前,不少產權交易機構對數字化轉型的認知存在至少三個誤區。
誤區一,“護城河”式的單打獨斗思維。認為現有產權持牌機構是國有產權交易服務的固定機構,往往立足于本機構甚至是控股單位等“上級”機構的業務認知和商業模式去設計交易平臺的數字化架構,忽略了要素資源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流轉規律和行業共性,以及統一市場和行業數據對單一機構數據價值的決定性意義。
誤區二,“畢其功于一役”式的靜態思維。認為數字化投資是一次性購買固定資產式的投資,忽略了數字化轉型是“科學規劃→投資建設→反復測試→推廣應用→迭代升級”的持續過程,是一套專業化的長期性的系統工程。
誤區三,“劃等號”式的簡單思維。認為數字化轉型是純粹的技術行為,是IT部門的專屬,忽略了數字化轉型是基于交易業務鏈條的內在邏輯和大市場的運行規律而建立的統一規則及其數智化方法體系。
(二)誰來干活問題:統一的轉型運作實體未形成
全面看,符合統一大市場發展要求的交易平臺樣板效應,未能合理釋放。即使e交易這家功能相對齊全、安全可靠、可覆蓋大部分省市和要素市場交易品類的平臺,也由于行業認知度和資源分散,平臺的樣板效應與市場實際需求,還是相差較遠。
(三)數據價值載體問題:缺乏全行業統一使用的數字生態APP
數字化轉型有兩大前提:一是行業大數據(樣本充足后才有數據分析研究的價值),二是流量(發現客戶)。單一機構的孤島式信息系統,相互之間在功能上不關聯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換,信息與業務流程和應用相互脫節,全行業還沒有一款能統一使用的云平臺SaaS(即Software as a Service,一種通過互聯網提供軟件應用服務的模式),也沒有能聚集數據資產價值的載體即數字生態APP。單個的系統再多、再強大,也只是相互割裂的空中樓閣。
(四)資金來源及運用問題:行業數字化經費來源有待整合,盲目投資現象亟需改變
目前,數字化轉型的資金主要來自戰略投資者、財務投資者和國家補貼。隨著數字化改造浪潮的不斷升級,各級政府及多數各類市場主體對數字化建設的預算也隨之攀升,但由于部分機構數字化轉型普遍缺乏科學規劃和充分論證,導致盲目投資、重復投資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產權交易行業各機構目前投入開發和使用的交易系統不下170套,耗資從幾萬元到幾百萬元甚至更高不等,總額不得而知。這些投入所形成的系統眾多,絕大多數是單個機構自建自用、業內重復建設,對內數據互不聯通,對外技術標準不一,不僅造成資金浪費,而且加大了行業機構之間的市場分割。
(五)統籌協同問題: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統籌推進和協同聯動有待加強
近年來,中國產權協會為推動數字化轉型做了大量創新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社會組織的性質和職能所限,加上一些地方對協會工作支持配合不夠,很難實現社會組織公共管理的權能和效果。各級政府的交易場所監管部門更多是從監督管理和區域市場角度開展管理與指導,全國統一的產權交易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統籌推進和協同聯動還亟需強化。
三、產權交易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路徑
(一)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為指引,以數字化轉型國家標準為導向,以《國資廳通知》為工作要求,結合產權交易行業實際,通過數字化轉型行動,建成全國統一產權大市場。
(二)實現路徑
筆者在此提出“五個一”的建議思路:達成一個高度共識,確定一家運作實體,打造一款數字生態APP,歸集一個經費“資金池”,下好全行業“一盤棋”。分述如下。
第一,達成一個高度共識,進一步提高對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權的認知。
針對前述普遍存在的三大誤區,必須認真學習領會《決定》,形成全行業關于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廣泛高度共識。
《決定》安排15個方面60多項改革舉措。其中關于數智化、數字化、數據等內容,對于產權交易行業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是首提“數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段落,《決定》要求:“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二是12次提到“數字”。最主要是強調“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
三是7次提到“數據”。主要體現在數據市場、數據要素、數據基礎設施、數據共享、數據產權、數據跨境流動等內容。明確要求“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特別令我們產權界振奮的是,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部分,寫了如下一段十分具體的話,字字珠璣:“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這些,就為我們提高對數字產權的認知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引。
第二,確定一家運作實體,即確定一家統一的轉型運作實體機構。
活要有人來干。通過數字化轉型行動來實現產權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目標,必須要有合適的實體來具體運作。
關于轉型運作實體,中國產權協會已經原則上確定了。在今年5月17日新聞通稿《全國產權行業統一大市場建設研討會在常州舉行》中已經表述了會議形成的共識,現在的任務就是要賦予其相關職能,支持開展工作。通稿中的原話茲錄如下:“針對當前產權交易行業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嘉賓們紛紛建言獻策,并就相關事項達成共識。大家一致認為,要廣泛匯聚行業合力,共同把e交易打造成非標資本市場的一張全國性名片。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機構間相互協作,以e交易平臺為紐帶,健全完善跨區域聯動協作機制,著力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努力打破地域‘藩籬’,在服務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第三,打造一款數字生態APP,即打造一款屬于產權行業自己的,能集聚數據資產價值、全行業統一使用的數字生態APP。
數字化轉型有三大核心要素:數據,鏈接,算法。其邏輯是,要擁有自己的數據和自己的客戶流量,必須要有自己的APP,數據都沉淀在自己的APP里才能拿到數據交易所去交易變現;有了自己的APP,必須讓它有強大的鏈接力,鏈接各個行業,各種客戶、服務和資源,這是數字化企業的第一能力;通過算力算法來累積自己的數據資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成功進行數字化轉型,首先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數字化模式工具和自己的APP。
產權交易行業數字化轉型工具怎么獲得?有三種方式:(1)機構自己招聘專業人才,組建自己的技術團隊研究開發;(2)外包給有技術實力的第三方技術公司打造;(3)直接優選使用有專業實力的科技公司提供的SaaS軟件服務。
前兩種方式,投入巨大,成本高昂,迭代升級的費用是個無底洞。關鍵是,打造的APP還只是產權行業內的數據孤島,無法與大數據相抗衡,也就是說行業內的小數據,不如大數據有價值。因此,應當采用SaaS軟件服務模式建議江蘇易交易科技公司考察無界數字科技公司的“無界SaaS”這款專門針對數字化轉型的工具,有可能實現雙方互補。這款工具還有一大特點是非常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嵌入了“誠信加分”的機制,對于產權交易行業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是有利的。
第四,歸集一個經費“資金池”。整合用于行業數字化的經費來源,改變盲目投資現象,創造條件爭取財政獎勵資金。
這里有必要介紹財政部針對城市的新政策。2023年6月13日,財政部、工信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23〕117號)提出,2023至2025年,擬分3批組織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財政部對試點城市給予定額獎勵。其中,省會城市1.5億元,其他地級市1億元。同年8月已確定首批30個城市試點。今年6月又公布了第二批36個城市。數字化轉型統一平臺確定后,要全力配合其所在城市爭取這筆可觀資金。
第五,下好全行業“一盤棋”。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統籌能力,聯合推進產權大市場建設。
在2003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之前,分散的產權市場局面已經存在了。我國第一家產權交易機構1988年5月首先在武漢誕生,而后各省市產權市場陸續發展起來。國資委組建后,做過多種方式的努力試圖整合統一。湖北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于2004至2006年在全國率先完成了一個省域內的“五統一”模式(統一監管機構、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規則、統一審核鑒證、統一收費標準),受到國務院國資委的充分肯定,向全國介紹。幾乎同時,重慶更發展了,建立了“十統一”模式。此后,山東也完成了整合統一。由于行政手段在其他省推廣不開,就有負責任的大機構發起以投資為紐帶來統一大市場建設,可惜未能成功。2013年9月6日,國務院國資委產權局和產權協會在北京昌平召開推進產權市場“四統一”座談會,確定以信息化手段來統一,是正確的,但客觀說,11年來收效還不是很明顯。到底靠什么手段才能奏效?我們認為,通過數字化轉型手段,有望奏效。
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統一規范、信息共享的招標投標和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采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實現項目全流程公開管理。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國家標準體系,深化地方標準管理制度改革。”全會閉幕10天后,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同志7月29日就在《人民日報》發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文章。這是非同尋常的。8月28日,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指出,數據既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結果,也是進一步推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資源,進而正在演進成為新型生產要素。通過發揮其協同優化、復用增效、融合創新的作用,有力促進了其他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據《中國證券報》8月28日報道)。
在此背景下,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感已經撲面而來。通過數字化轉型推動全國產權交易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就有利于改變機構單打獨斗,打破市場分割,實現協同發展;有利于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投資人;有利于更大范圍和更高效率配置要素資源;有利于強化市場監管,防范市場風險等等。
(三)實施步驟
為推動全國統一產權大市場建設而采取的數字化轉型行動,可考慮采取“四步走”的實施策略,先后建設基于信息、技術、數據、標準的統一大市場。
第一步,建立基于信息統一的大市場。在較早期階段,要調整和改變各地資產、資源、數據、技術的底層結構,難度較大,可從匯集、共享和統一發布項目信息著手,充分發揮由中國產權協會發起建設、全行業共建共用共享的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信息的統一歸集和發布,擴大市場信息的傳播覆蓋面,促進信息資源共享。
第二步,搭建基于技術(或系統)的共享平臺。采用SaaS軟件服務模式,為行業設立共建共享、互利互惠、多方共贏、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化交易大平臺。
第三步,實現基于數據業務的互聯互通。持續探索數據資產化,在產權市場大力推進具有天然互聯互通屬性的數據資產交易。
第四步,建立基于統一標準的全國統一產權大市場。優化全國產權市場頂層設計,完善配套制度建設,陸續建立行業統一標準,實現建立全國統一產權大市場的終極目標。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在保持自轉的同時,也參與快速公轉。筆者相信,產權界人士一定會更好更快地參與到全球性數字化轉型的“公轉”中來的。
(何亞斌,中國產權協會黨委原副書記、副秘書長,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