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培育真正懂農業、懂鄉村的鄉村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簡稱“三師”)尤其關鍵。在梳理當前鄉村人才隊伍現狀的基礎上,從鄉村“三師”的內涵與基本情況出發,探討培育鄉村“三師”的重要意義,提出培育“三師”人才的對策建議。受過專業教育或培訓的鄉村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是推進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資源,培育鄉村“三師”有利于更好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有利于有力有序推進鄉村建設,有利于促進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加快培育鄉村“三師”,應堅持需求導向,聚焦鄉村發展建設之需,進行全鏈條多學科培養開發;著力建設平臺載體,為鄉村“三師”干事創業搭建舞臺;立足“開花結果”,將專業人才導流到鄉村并提供沉浸式陪伴型跟蹤服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優化城鄉人才互通共享機制,建立育引用結合互促、多元發力、多措并舉的“三師”培育制度,增強人才服務鄉村發展建設的能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三師”;人才培育;培育制度;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18-0284-04
收稿日期:2022-10-01
基金項目: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規英才計劃”項目(編號:QNYC-2021-06)。
作者簡介:杜 楠(19842a72697771a63cffc6d70cae4f1bab57—),女,吉林長春人,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農業農村規劃、鄉村發展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E-mail:dunan0721@126.com。
通信作者:郭 君,碩士,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農村人才、人事、黨務管理研究。E-mail:935088790@qq.com。
當前,“三農”工作的重心已經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服務鄉村振興事業。現階段農業生產領域人才支撐體系較完善,但鄉村建設領域大都還是在按照城市理念創建的,沒有從農業和鄉村的本質出發,與鄉村文化風貌不貼切,規劃設計出來的東西往往還是隔靴搔癢,甚至有的村莊建設陷入“千村一面”。因此,堅持引育并重,培育懂鄉村、知農民、接地氣的“三師”人才,增強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鄉村人才支撐顯得尤為重要。
1 鄉村人才隊伍的基本情況
1.1 鄉村人才隊伍發展現狀
近年來,農業農村各類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糧食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較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1.1.1 新型經營服務主體帶頭人蓬勃發展
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對市場反應靈敏,對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采用能力強,具有從事綠色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優勢,成為輻射帶動小農戶、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穩步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主體力量。目前,全國家庭農場數量超過300萬家,農民合作社總量超過200萬家,全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1 080萬hm2,有效推動規模經營穩步發展。以山東省為例,截至2019年底,在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下全省土地流轉面積259.36萬hm2,土地流轉率達42.3%,規模經營步伐明顯加快。
1.1.2 農業科技人才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是依靠農業科技現代化,歸根結底是依靠農業科技人才。目前,全國農業科技研發人員已超過7萬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超過50萬人。近年來,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標志性成果,超級稻產量突破15 t/hm2,禽流感疫苗研發成功并大規模應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
1.1.3 農村創業人才異軍突起
近年來,農村創業環境不斷改善,農業企業家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成為引領鄉村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融合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國縣級以上龍頭企業超過9萬家,龍頭企業引領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輻射帶動超過1億戶農民,帶動戶均年增收超過3 500元。2020年全國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1 010萬人,35歲以下占比達到12%,大專及以上學歷占14.2%,85%以上屬于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業項目。如浙江省全面構建“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鄉村、鄉賢回鄉村”的“兩進兩回”長效機制,吸引超過10萬名大學生入鄉創業,帶動鄉村就業創業規模水平明顯提升。
1.1.4 農業公共管理服務隊伍日益健全
農業綜合執法隊伍完成改革組建,全國在崗人員達到8萬人,全面履行法定職責,有力推進依法行政。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產權等農村改革服務隊伍加快組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治理、農村社會事業管理隊伍不斷壯大,有力保障黨的“三農”政策落實落地。鄉(鎮)領導班子及干部隊伍、村“兩委”班子等鄉村治理隊伍的素質明顯提高,有力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持續加強鄉村建設和管理,進一步提升聯系服務群眾的水平,有效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1.2 人才支撐鄉村發展建設面臨的問題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對人才的支撐保障作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以及當前我國鄉村發展建設的實際需求相比,鄉村人才支撐保障鄉村發展建設的能力仍存在明顯不足。
1.2.1 人才力量不足,存在“小馬拉大車”情況
城市對人才存在虹吸效應,導致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形成鄉村人才外流的現象。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鄉村適齡勞動人口對土地的依賴性明顯下降,越來越多的鄉村勞動力選擇進城謀求發展。此外,由于城市和鄉村在居民收入、就業、環境衛生和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許多鄉村人才紛紛流入城市。伴隨著農民大量進城務工,農村“空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特別是青壯年人群的流失,造成鄉村人才長期處于“失血”“貧血”狀態,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農村發展需求[1]。
1.2.2 人才結構不優,存在“不清楚誰來干”情況
《“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把農業農村人才劃分為主體人才、支撐人才、管理服務人才3類10種人才,主體人才包括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支撐人才包括農業科研人才、社會服務組織帶頭人、農業企業家、農村創業帶頭人;管理服務人才包括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人才、農村改革服務人才、農業公共服務人才。可見,現階段我國農業農村領域人才主要集中在生產領域和管理服務領域,與此配套的人才配套政策機制也相對完善。另外,鄉村建設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與鄉村建設需求相匹配建設的專業、專門的人才隊伍,相應的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激勵等配套政策也尚未建立[2]。
1.2.3 人才專業性不強,存在“不清楚怎么干”情況
目前服務鄉村建設領域的多是以城市理念為主的專業團隊,他并沒有真正了解農業,也沒有真正理解鄉村,規劃設計出來的東西與當地的風情民俗不符,往往還是隔靴搔癢,甚至有的村莊建設陷入“千村一面”。此外,缺乏健全的鄉村人才培養機制,導致農村青年人才的潛在價值未能發揮出來。“育才難”主要由于培養機制不完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全面統籌規劃,對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規劃和培訓需求不明確,導致培訓目的性缺失。第二,培訓內容過多集中在政策方面,缺少現代化科技、管理、觀念等相關內容。第三,培訓資源利用率低,政府扶持與教育培訓分離,導致大量資源浪費。活躍在基層的“土專家”“田秀才”等盡管實踐經驗豐富、實操能力較強,但囿于受教育程度,面臨著成長的“天花板”GoItG0Mmrs0TBbWtVcXeTw==[3-4]。
2 鄉村“三師”的內涵與價值意義
2.1 鄉村“三師”的基本內涵
鄉村“三師”是指受過專業教育或培訓的鄉村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是推進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資源。鄉村規劃師是指從事鄉村發展、建設規劃的專業技術人員,需要熟悉我國城鄉規劃法律法規、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具備農業農村規劃領域的知識結構和職業素養,主要為鄉村發展方向和建設規模、鄉村功能定位和布局優化、鄉村產業選擇和提升、鄉村特色文化挖掘和利用等提供咨詢服務,并協助規劃精細化管理、溝通協調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宣傳和解讀規劃相關成果等。鄉村建筑師是指從事鄉村建筑設計的專業技術人員,需要在技術、經濟、功能、造型、色彩、景觀等方面實現鄉土特色、鄉村風貌建筑物的營造,主要為提升農房建筑設計水平、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等提供設計服務,監督指導施工現場,確保設計方案實施完成。鄉村工程師是指從事農業農村工程系統設計、操作、管理、評估等的專業技術人員,主要為保障糧食安全、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建設富美鄉村、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等提供技術支撐,并為工程項目建設的總體控制,質量、進度、工程造價控制和技術管理等提供服務。鄉村“三師”人才隊伍建設起源于2014年,廣東省一批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成立“三師”志愿者組織,開創了“三師”人才隊伍服務鄉村建設、投身鄉村振興的“先河”。該志愿組織通過開展“美麗宜居鄉村行動”等活動,建立起服務鄉村的機制,對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等方面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2.2 培育鄉村“三DDiQa7ijLNgKkkdoPD/nVw==師”的價值意義
2.2.1 有利于更好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鄉村不同于城市,在產業發展、土地政策、生活方式、文化底蘊、治理體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且鄉村建設實踐的情況要更加復雜。現有規劃設計人才在學校所接受的理論知識更多偏向于城市,對農業、農村、農民還一知半解,規劃設計出來的東西不接地氣,很多“水土不服”。通過培養鄉村“三師”,采用“陪伴式”“在地式”的規劃工作方法,可以加強對鄉村情況的調查和了解,制訂出符合鄉村氣息的方案,繪好村莊發展藍圖,并能及時指導規劃實施,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5]。
2.2.2 有利于有力有序推進鄉村建設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目前,在鄉村建設上,鄉村規劃、鄉村設計、鄉村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理念錯位、標準失配、合力不足等問題,如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進村到戶尚有不少“卡點”和“堵點”,農村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接地氣等。我國鄉村地域遼闊、情況錯綜復雜,推動鄉村建設不可能是一個模式。培養鄉村“三師”有助于精準對接農民現實需求,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精準施策,可加快彌補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短板,避免超越發展階段,將有限的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科學建設屬于農民的美麗鄉村。
2.2.3 有利于促進鄉村富民產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沒有興旺發展的富民產業,鄉村振興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產業是關鍵。所謂鄉村富民產業就是要以鄉村為基礎,集經濟富民、精神富民、生態富民于一體的鄉村產業。發展富民產業離不開人才支撐,當前農村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老齡化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難題。培養鄉村“三師”,可以有效暢通智力、技術、管理等下鄉通道,促進人才、科技等資源要素更多流向鄉村,激發鄉村的發展活力,推動富民產業牢牢扎根,落地生根,促進農民富裕富足[6]。
3 培育鄉村“三師”的對策建議
3.1 聚焦“鄉之所需”,進行全鏈條多學科培養開發
鄉,既是鄉村,也是鄉親,既是鄉土,也是鄉情。在鄉村建設上,在鄉村規劃、鄉村設計、鄉村管理等方面必須從鄉之所需、民之所需出發,圍繞鄉村發展建設的實際需求,培養務實管用的鄉村“三師”。第一,要立足現有的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隊伍,在了解農村、吃透鄉村、接地氣方面下功夫。集成整合、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農村人才培訓培育資源,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開放有序的教育培訓體系,將城市里的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納入農業農村人才培訓范圍。第二,要立足農業農村專業人才和本土人才,面向基層加強“三師”專題培訓。圍繞素質提升和能力拓展,建立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并舉的培養開發機制。加大鄉村本土建設人才的培育力度,培育修路工、水利員、改廁專家、農村住房建設輔導員等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農村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及農村住房建設管護水平。遴選優秀回鄉工匠擔任導師,帶動培育壯大本土鄉村工匠隊伍。第三,要提升鄉村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培訓的針對性和精準性,促進培訓培育與鄉村發展建設相結合。圍繞不同地區鄉村產業發展特點和鄉村建設實際需求,采取“訂單培育、定制培育、定向培育、定點培育”等系列舉措,采用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現場觀摩、科普宣傳等多種方式,多渠道、多途徑開展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領域的政策宣貫、理論研學、經驗交流,持續提升該領域專兼職人才的素質能力。
3.2 致力“筑巢引鳳”,著力創平臺強抓手搭建舞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要吸引更多的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建設鄉村、服務鄉村,必須建設好平臺、打造好抓手,為鄉村“三師”干事創業搭建舞臺。一是突出任務引領,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目標導向,聚焦當前農業農村的短板和《“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的重點任務,引領鄉村“三師”高水平服務。二是創設平臺集聚,通過成立聯盟、舉辦大會、創辦大賽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政策宣貫、學術交流、供需對接、成果發布、現場觀摩等活動,宣傳黨中央“三農”大政方針,協同創新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理念方法,弘揚優秀鄉土文化,評選方案樹立典型,引導各方人才廣泛參與鄉村發展建設,營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三是強化項目支撐,著力用好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等項目平臺,打造綜合服務功能強、宜居宜業的鄉村產業融合綜合體,引導和撬動更多資源要素向鄉村匯聚,向規劃建設的重點任務傾斜,綜合運用人才數據庫、表彰獎勵等手段,為鄉村“三師”干事創業提供系統支持。
3.3 立足“開花結果”,提供沉浸式陪伴型跟蹤服務
鄉村不同于城市,在用地政策、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和治理體系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規劃作為一門專業學科以有形的理論體現在城市發展中,但卻以無形的意識和理念蘊含于鄉村建設實踐之中;規劃的落地在城市中以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為實施主體,在鄉村則是以村民為實施主體。規劃專業人才所做的規劃由于遠離鄉村,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難以調動村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在推進實施過程中,由于缺少專業人員參與,規劃意圖難以落實到鄉村建設實踐中去。鄉村“三師”只有沉浸在鄉村,才能真正了解鄉村,為鄉村發展更好地服務。青海省湟源縣日月藏族鄉兔兒干村坐落于日月山下,是國家第4批傳統村落、首批全國旅游重點村,陜西規劃設計院青海分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團隊扎根當地,開展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一條龍服務。在規劃設計中,團隊充分運用當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獨特的地理地勢,融入傳統莊廓、民族文化等因素,從村民需求和村莊實際出發統籌考慮。在建設管理中,團隊一方面作為直接參與者,加入項目運營管理;一方面作為對接平臺,將更多專業人才導流到鄉村開展建設服務,同時兼顧村民培訓。目前多地已開始探索實施此類做法,在廣東省廣州市,規劃部門聘請163名規劃師入駐各城鄉社區,集合規劃、建筑、景觀、照明等專業人才,實現城鄉全覆蓋推廣;北京市各區政府每年為每位鄉村規劃師提供10萬~30萬元不等的資金保障,每位鄉村規劃師均與屬地形成“一對一”的固定服務關系,形成至少4~5年的跟蹤陪伴關系。鄉村振興需要更多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沉浸鄉村、陪伴鄉村,深入調查并了解鄉村需求,跟蹤推動規劃落地實施,讓務實管用的規劃方案真正落實到鄉村建設的實踐中去[7]。
3.4 圍繞“廣納英才”,優化城鄉人才互通共享機制
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管護人才互通共享,多措并舉促進“三師”下鄉,推進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一條龍服務。一是暢通“三師”下鄉通道。堅持“推優選優,從緊從嚴”的原則,依托專業規劃設計單位,遴選熟悉鄉村的首席規劃師、鄉村規劃師、建筑師、設計師及團隊,設立專項培訓考核,建立“一人一檔”的鄉村規劃師、設計師、建筑師“三師”名錄。采用院縣合作、院村合作等方式,引導“三師”駐場參與村莊規劃設計、特色景觀制作、人文風貌引導,并作為直接參與者加入項目建設運營管理,提高設計建設水平,塑造鄉村特色風貌。二是創新柔性引才用才機制。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通過“星期天工程師”“假日名匠”“候鳥專家”等方式,最大限度吸引專業技術人才到鄉到村提供服務。三是優化“三師”引用的政策環境。著力在優化“政策環境”上發力,在引才用才上采用政策引導、平臺吸引、服務支撐等措施,探索采用“鄉村建設人才券”“積分換服務”等模式,不斷完善柔性引才政策,加快搭建人才施展平臺,打通人才服
務鄉村的“最后一公里”。
參考文獻:
[1]蒲 實,孫文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人才建設政策研究[J]. 中國行政管理,2018(11):90-9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2-01-25)[2022-09-05].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RSLDS/ 202201/t20220125_6387600.htm.
[3]李 文. 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鄉村人才振興思考[J]. 智慧農業導刊,2022,2(12):138-140.
[4]馬躍峰. “農把式”評職稱助推鄉村振興[N]. 人民日報,2021-11-25(05).
[5]鮑家偉.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需破解三大難題[J]. 中國經貿導刊,2021(20):30-32.
[6]于麗艷. 新時代鄉村富民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 山西農經,2022(1):33-35.
[7]龍 成. 鄉村規劃師,如何點亮鄉土?[N]. 農民日報,2022-03-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