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盛宴
一城吃一味,提起畢節小吃,最具特色的當屬“豆干”。這是當地人對家鄉美食最深刻的記憶,豆干火鍋、炒豆干、炸豆干、烤豆干……豆干的身影出現在畢節的大街小巷。
畢節豆腐干
畢節豆腐干是傳統特色美食,其種類繁多,有臭豆腐干、糍粑豆干、堿水豆干,因其柔韌性好、口味獨特、制作精細,可炒、烤、烙、炸、煮,備受食客們的喜愛。
臭豆腐干,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大方臭豆腐干。其名曰臭,實則不臭,有一種獨特的香味。烤好的豆腐干,表面結上一層金黃脆皮,但是內里卻依舊酥嫩潤滑、柔而有韌,細膩程度堪比豆腐腦。裹滿貴州特色細辣椒面,以及花椒、食鹽等調料,味道爽口鮮滑,質地細膩,食之清爽適口,還易于保存。

糍粑豆干
糍粑豆干,即用糍粑包住豆干。在豆干里夾上辣椒、肉沫、折耳根以及花椒、小蔥等佐料,外面裹上薄薄一層糍粑,做成糍粑豆干。糍粑豆干用油炸或用火烤,待其熟透并膨脹,外焦里嫩,口感豐富。
堿水豆干,顧名思義,用堿水泡制的豆干,其目的是中和豆干中的酸味。堿水豆干的吃法很多,最具特色的當屬用木炭火爐烘烤后食用。隨著不斷受熱,豆干受熱膨脹,像氣球一樣慢慢變大。烤好的豆干蓬松而不焦煳,再搭配五香辣椒面等佐料食用。吃起來皮脆心綿,香味四溢,深受大眾喜愛。

豆干火鍋
畢節人對豆干火鍋十分喜愛,不論天氣冷暖,飯桌上總有一鍋豆干在熱氣騰騰地煮著。三五好友圍桌而坐,在霧氣繚繞間大快朵頤,度過美好時光。
豆干火鍋色澤誘人、香氣撲鼻,在精心制作的鍋底中加入大方豆干,放入油渣、酥肉、新鮮五花肉等葷菜,倒入提前用慢火熬制好的高湯,用中火燉煮一段時間。等豆干充分吸收湯汁后,倒入砂鍋中,再加入苦蒜,便可食用。
食用的過程中,配上土豆片、豆芽及新鮮時令蔬菜,兼具營養與美味。
豆干火鍋無定式,不變的只有砂鍋本身,砂鍋煮豆干,越煮味越濃。再搭配米飯、苞谷飯食用,舀上一勺湯汁拌飯吃下,豉香濃郁、咸辣過癮,讓人回味無窮。
百變蕎麥
“落腳河上面崖對崖,威寧草海蕎花盛開……”鳳凰傳奇的《奢香夫人》一歌唱出了威寧蕎麥花開盛況。在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苦蕎種植歷史悠久,為中國“三大苦蕎”種植基地之一。
以苦蕎為原料,畢節推出蕎酥、蕎餅干、蕎涼粉、苦蕎掛面、苦蕎飯等一系列產品,延長產業鏈,在保證蕎麥食用價值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

織金蕎涼粉
織金蕎涼粉是畢節特色風味小吃之一,其口感香辣爽口、細膩絲滑,具有生津解暑、清涼降火的功效,是當地喜愛的解暑小吃。
織金蕎涼粉做工精細,做法是先將蕎麥脫殼加工成蕎米,浸泡后用細布把泡酥的蕎米搓揉成漿,待漿澄清后濾去面上清水留下濃汁,最后將濃汁置于爐火上加開水攪拌煮熟,倒入器皿冷卻即可。蕎涼粉晶瑩剔透,彈性十足。
蕎涼粉的蘸水也有講究,將豆腐乳、辣椒、花椒、味精、香蔥、姜汁、蒜水、醬油、醋、酥黃豆等佐料攪拌混合在一起,其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當地人自制的豆腐乳,堪稱蕎涼粉的“靈魂伴侶”。
與蕎涼粉搭配的還有松花蛋,在火紅的辣椒蘸水包裹下,一口蕎涼粉、一口松花蛋,香辣爽口,口感豐富,越吃越“上頭”。
威寧蕎酥
威寧蕎酥是畢節的傳統名點。初產于明洪武年間,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做壽,奢香夫人特意吩咐廚師,采用當地土產蕎面加糖做成一種精美別致的糕點上供,朱元璋吃后大為贊賞,稱其為“南方貴物”。
威寧蕎酥制作以苦蕎面粉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尤為講究,先篩出最細的一層苦蕎面粉,再按一定比例加紅糖、菜油、豬油雞蛋、蘇打等拌勻,做成餅皮。再包裹由小豆、紅糖、熟菜油、芝麻、熟豬油、玫瑰、火腿等制成的餡料,壓成形,進行烘烤即可。
威寧蕎酥有扁圓和扁方兩種形狀,正面刻有花紋,色澤金黃,香味濃郁、入口易化,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威寧苦蕎粑
“蕎”有“五谷之王”之稱。用蕎面制作粑粑,不用酵母發酵,做成的粑粑能存放數十日甚至更長時間。
威寧苦蕎粑軟綿口感似米糕,味道微苦,但細細品味又有回甘之味。

苦蕎粑最常見的有兩種做法,一是用苦蕎面加水,攪拌均勻和成漿狀,然后在熱鍋里淋上少量的植物油,放入和好的苦蕎面漿,烙成餅狀。二是用蕎面加水揉捏成面團,然后用小火烘烤制成,雖然略帶苦味,但是入口回甘,是很健康的粗糧食品。
威寧炒蕎飯
美食家蔡瀾曾經說過:人類發現了米食之后,就學會炒飯了。在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苦蕎與生米結合,碰撞出了另一道特色美食——威寧炒蕎飯。
一道味道正宗的威寧炒蕎飯,除了需要精準地掌握火候外,還需要依靠上好的食材打好“基礎”。威寧炒蕎飯是用蕎麥粉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清水,將蕎麥粉手搓至糯米大小圓形顆粒狀,再按一定的比例加入生米蒸制后,加入新鮮時蔬粒混合炒制而成。
成品色澤淡黃,味咸鮮香。一勺入口,米香四溢。再仔細品味,蕎麥的清香裹挾著時蔬的清甜,增加了另一層舌尖的體驗。迫不及待地下咽后,唇齒留香,讓人不禁想再續一碗。
威寧小粑粑
美食有千味。每個威寧人的心底,都藏著一口家鄉味——威寧小粑粑。
威寧小粑粑從面皮到餡料,都是取自本地特色食材。小粑粑的面皮只有三種原料:小麥粉、威寧蕎麥粉和水。其中,最為關鍵的蕎麥粉是由威寧出產的苦蕎籽磨制而成。
口感層次豐富的餡料,為小粑粑注入了靈魂。其餡料是豆腐和威寧老火腿。豆腐切成丁,下鍋煎炒,再加入威寧老火腿、腌菜、貢菜、蔥姜蒜等佐料,香味四溢。
包小粑粑也很講究,邊沿要卷出一圈花邊,使其美觀且不漏油。包好的小粑粑要放進平底鍋,圍成一圈,按照合適的比例在鍋里放水和油,之后就蓋緊鍋蓋,小火慢煎。
剛出鍋的小粑粑外皮軟糯,底部金黃酥脆,濃香散發開來,這股香是威寧老火腿的咸香,是餡料里豆腐的清香,也是濃郁的威寧味道。

金沙羊肉粉
一碗熱乎乎的羊肉粉,喚醒了金沙人刻在DNA里的記憶。在畢節市金沙縣,羊肉粉店隨處可見,每到飯點,街上飄滿了羊肉鮮香。
金沙羊肉粉鮮而不膻,選用散放的本地黑山羊,越重越肥為好,這種山羊膻味適中,肉細味鮮。爽滑的米粉,配上羊肉片,羊血、羊雜等,撒一把香菜碎,加上一勺熱氣騰騰的羊肉高湯,或來上一個荷包蛋,再佐以調味的靈魂——油辣椒,不同食材的組合碰撞出了金沙羊肉粉的獨特美味。
米粉吸滿了羊肉湯汁,再來一塊筋道的羊肉,口腹之欲被徹底喚醒。升騰的熱氣和舌尖的微燙感,挑起了一天的食欲。在味蕾的誘使下,頃刻間一碗粉已經被嗦得干干凈凈。
對當地人而言,金沙羊肉粉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情懷。金沙人從味蕾到記憶,都被這一碗麻辣鮮香的米粉所征服,深深刻在基因里。
2019年,金沙羊肉粉制作技藝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黔西牛肉粉
說起黔西的早餐,牛肉粉要占據一席之地,大多數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牛肉粉開始的。
黔西牛肉粉精選本地小黃牛,搭配秘制香料。經過精心熬制,每一口牛肉粉都散發著濃郁的香氣,肉質鮮嫩,不老也不柴。切制肉臊時,肉粒大小影響著一碗牛肉粉的風味,大小適中的肉粒,能將鮮肉本味與湯味渾然相融,同時還能保留本地牛肉獨有的口感。舀入牛肉原湯,再放入點睛之筆辣椒面,撒滿蔥花、香菜,即成一碗“粉熱”“肉香”“湯鮮”俱全的牛肉粉。嘗一口,讓人回味無窮。
黔西牛肉粉以湯鮮味美,濃而不腥,油而不膩的獨特口感,受到廣大食客的喜愛。

七星關湯圓
七星關湯圓是貴州畢節的一種著名小吃,入選“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貴州榜名單。
七星關湯圓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承載了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明朝初年,征南大將軍傅友德奉朱元璋之命率大軍南征,吃湯圓的習俗便由江浙等地傳入畢節。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七星關湯圓逐漸形成獨特的制作工藝和風味特點,頗受歡迎。
制作湯圓時,需選用上好的糯米面、用冷水和面,和成糯米面團后,包入酥麻、富油等餡料。待煮熟撈出,胖嘟嘟的湯圓浮在凈白瓷碗中,外皮軟糯厚實,細膩而不粘牙;酥麻糖餡清香可口,富油糖餡有股淡淡的玫瑰味,口齒留香,令人回味無窮。
在口味上,七星關湯圓主要靠餡芯來體現,有花生、玫瑰、芝麻等多個品種。有的糯軟爽滑;有的果味濃郁;有的甜潤甘美。在外形上,七星關湯圓分為圓形或者略帶角兩種。不同形狀的湯圓寓意也不同,如圓形象征圓滿完整,略帶角的形狀則寓意四方來財。
隨著時代的發展,七星關湯圓逐漸走向世界,成為傳播貴州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通過不斷地創新與推廣,湯圓已經成為畢節乃至貴州的一張美食名片。

擂茶糍粑
擂茶糍粑是畢節的特色美食之一,其外酥里軟,香味醇厚,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擂茶糍粑”里的“擂茶”,并非聞名遐邇的“客家擂茶”,而是將火麻子炒熟擂細,放入鼎罐內加水攪拌,濾去皮殼制成的。滿滿一大鼎罐的火麻子湯,工序雖不多,但卻是這道美食的靈魂所在。
“擂茶糍粑”里的“糍粑”,包上餡兒,再用手按壓成型。圓圓扁扁的,是咸味紅豆沙餡,長長一條,是酥麻白糖餡。熱油下鍋,糍粑便在油里滋啦作響,隨后不停地轉動,慢慢地蓬松,空氣中彌漫著的米香油香,待到通體金黃,便可出鍋了。
在清晨,盛一碗熱氣騰騰的擂茶,放鹽或放糖任你選擇。將油炸粑浸泡在當天出鍋的擂茶中,讓糍粑和餡料吸滿湯汁,也顧不上燙嘴,咬上一口,外酥里軟;再嚼一下,唇齒留香,糯米、餡料、擂茶的香味層層碰撞,暖意傳遍全身,滿口溫潤軟糯、香味醇厚。
(圖/倪少環 姜春艷 責任編輯/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