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金淌就一條槽,種了苞谷怕風吹,種了洋芋怕水澇。”“打點山貨變現錢,勤快也難換溫飽。”
這些順口溜是昔日建始縣龍坪鄉黃金淌村的真實寫照。龍坪鄉地屬巫山余脈,境內溝壑縱橫,黃金淌就是眾多峽槽中的一處。受地形影響,黃金淌村風大多澇,村民曾長期靠天吃飯,貧困的陰影揮之不去。如今,這里遍地大棚,車間繁忙,生機勃勃,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蝶變的背后,離不開十幾年如一日帶頭發展、深耕奉獻的“領頭雁”——黃金淌村黨支部書記冷德錄。
“不信闖不出來一條路”
“我們這里本來氣候就冷,如今又選了個姓冷的書記,只怕這個村難得搞熱噠。”回想起當選村支書時老百姓的議論,冷德錄至今記憶猶新。
2011年,在外創業的冷德錄事業有成,僅銀行賬面存款就有200萬元,在鄉黨委多次邀請下,心系家鄉發展的他毅然決定回村改變黃金淌的貧困面貌。當年底村“兩委”換屆時,他成功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剛上任不久,冷德錄就干了件大事。他在鄉政府開會時了解到有一個公路建設指標,哪個村能先自籌10萬元就在哪個村實施。他意識到,這是一個打破發展瓶頸的好機會。會后,他立刻趕回村里,連夜與黨員群眾代表開會商議,兩天內籌集了7.3萬元。為“搶”到該項目,他拿出自己的積蓄將剩余缺口補齊,改寫了村內沒有水泥路的歷史。
靠著一股不服輸和奮力闖的“拓荒勁兒”,冷德錄抓住一切機遇為村里謀發展。2022年,他利用參加恩施州人代會的機會,將打通從黃金淌到避暑勝地綠蔥坡的連接路事宜進行了匯報,引起州領導重視。
“人氣就是財氣,我就想著把旁邊綠蔥坡的游客引到我們村里來。”冷德錄說,黃金淌村距鄰縣巴東綠蔥坡滑雪場僅4公里,如果打通連接路,能大量“引流”,村民吃上“旅游飯”“避暑飯”也指日可待。
今年5月,這條致富路順利開通。冷德錄引導村民辦民宿、開農家樂,辦營業執照都是他親自幫忙跑。目前,村內的民宿、農家樂已發展到23家。
上任以來,冷德錄搶抓各種政策機遇,積極改善村內各類基礎設施,黃金淌村先后實施村組道路改擴建工程、美麗鄉村試點村建設、鳳凰槽塘堰及配套管網建設等項目20余個,累計修建水泥路27公里,鋪設瀝青路4.5公里,增加變壓器7臺,修建和修復水池3個,安裝路燈80盞、電纜3000米……黃金淌村從基礎設施滯后村一躍成為鄉村振興示范村。
“他太有想法了,我們項目辦就數他來得最勤,每次進門的口頭禪就是‘這次我又有一個好項目需要你支持’。”龍坪鄉原項目辦主任吳剛說。
“看準了就干,干就要干成”
“基礎設施改善了,產業發展也要跟上。”冷德錄多次邀請農業專家到村調研,為產業發展出點子、謀出路。
黃金淌村平均海拔在1450米,年平均氣溫21℃,擁有發展蔬菜、藥材產業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立足這一氣候優勢,冷德錄利用自己創業時的人脈積極招商引資,引進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蔬菜商在村發展高山精細蔬菜產業,探索“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當年村民種植的500畝白菜、辣椒被直接“訂單”收購。
村民趙成杰算了一筆賬:“自家10多畝責任田,種有8畝辣椒、獨活3畝、白菜3畝,只要管理得當,每年少說也能收入10萬元左右,比外出打工強得多。”
要想避免同質化競爭,黃金淌必須走出自己的特色產業之路。2021年,冷德錄和駐村工作隊3次奔赴武漢等地招商引資,于2022年成功引進一家平菇種植市場主體。
“這個產業只怕是玻璃缸里養金魚——前途光明,出路不大。”起初,基于黃金淌沒有種植平菇的先例,老百姓們普遍不看好。“黃金淌的環境適宜平菇生長是經反復考察得到科學論證的,看準了就馬上干,沒有等來的成功!”冷德錄頂住壓力,全力引進平菇種植。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年夏,平菇喜獲豐收,產值達400余萬元,種植企業掙了第一桶金。老百姓也跟著有了收益,平均每天有40多名村民在種植基地務工,一個月給村民發放的工資就超過15萬元。
起初,因進村路窄彎急,運送種植原料的半掛車常常只得停在半路,冷德錄積極向上爭取到進村路改擴建項目。2022年9月,時值產菇高峰期,又恰逢項目開工,為不耽誤平菇運出,他整天盯在項目建設上,僅用28天時間便完成4.5公里瀝青路鋪設和村委會修建工程,跑出了“黃金淌速度”。
“剛開始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村里,冷書記說干就干的精神給我吃下了‘定心丸’,在他和村尖刀班的協調幫助下,廠房不到兩個月就建成了。投產運營當年,我們向遼寧、山東、江西等10個省市20余個城市銷售了600余噸平菇。”武漢平菇種植企業負責人孫波華回憶起當初到黃金淌發展平菇時的情景,滿懷感激地說。
目前,黃金淌村已建成平菇大棚410個,平菇年產值達1900余萬元,每年支付村民務工工資和土地租金170萬元以上。
“不僅要富民,還要強村”
“他是我見過的腦瓜子轉得最快的人!”談到冷德錄身上的特點,孫波華評價道。
村民富了,村集體還沒有強起來,這是冷德錄一直思考解決的問題。黃金淌的平菇每年周轉運輸要使用70萬個塑料周轉筐,需從武漢、宜昌等地拖運。“一個筐子從外地采購加運費要花5.7元,生產成本只要2.6元,如果我們自己在村里辦廠生產周轉箱,不僅解決企業的用箱難題,還能給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更能實現集體經濟突破發展。”冷德錄產生了辦廠的想法。
冷德錄深知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堅持群策群力,讓黨員群眾全過程參與周轉箱廠項目建設,依托屋場會、小組會、支部主題黨日等,和黨員群眾一起談思路、算經濟賬,凝聚發展共識,并帶領黨員群眾和村民代表到武漢、荊門周轉筐制造廠考察,學習制作工藝。同時,積極爭取易地扶貧搬遷后扶項目資金150萬元,解決項目建設的燃眉之急。
2022年9月,農產品周轉箱廠竣工,從籌劃建廠到廠房建成,不到3個月時間。
包裝公司成立后,黃金淌村不斷規范完善經營管理,從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村內能人、后備干部等人中挑選組建有熱心、懂經營、會管理的運營團隊,在公司理事會、監事會的領導與監督下獨立核算,實現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自主經營。
“周轉箱廠去年利潤43萬元,加上出租大棚所得租費16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59萬元,今年集體經濟年收入預計能突破百萬。”冷德錄驕傲地說。現在,他正忙著籌劃把廢棄的村小學改造成特色民宿、將平菇打進香港市場、建塑料顆料加工廠延長產業鏈……
“冷書記,心腸熱,為了村里的發展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吃得起虧。”村紀檢委員嚴炳若說。當村書記這些年,冷德錄墊資修路,自掏腰包外出考察、招商引資等花費將近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