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襄陽市東津新區(經開區)堅持以人才工程優化發展格局,以人才基地厚植發展沃土,以人才貢獻集聚發展動能,以人才生態涵養發展活水,持續推動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聚焦黨管人才,培育新動能。“一盤棋”統籌。區黨工委扛牢黨管人才政治責任,完善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運行規則,建立述職評議考核機制,下發年度人才工作要點,抓實人才工作運行調度,壓緊壓實14個成員單位人才工作職責。“一攬子”支持。持續用好襄陽市“1+7”人才支持政策,出臺支持制造業、數字經濟發展的人才扶持政策,助力培育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實施人才強企專項行動,29家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15家入選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體化”攻堅。實施黨委(黨組)書記領辦重點人才項目,設立2只產業高質量發展引導基金,實行“產業+人才+資金”扶持人才創新創業,建設東津云谷、東津科創谷等科創產業園區,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
聚焦產業賦能,打造新高地。以產業鏈布局人才鏈。高位推動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同頻共振,統籌人才與產業一體聯動,先后引進長飛光纖、漢瑞通信、康貝爾等一批行業龍頭和領軍企業,吸引1100余名人才隨企落戶。以企業圈拓展人才圈。深入開展企業人才需求調研活動,解決問題和回應意見20余項,聯合發布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等8個主導產業鏈人才需求目錄。以需求端鏈接人才端。爭取市級選派50余名優秀年輕干部,引進60余名緊缺專業碩士研究生,全部安排到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等城市新中心建設一線崗位實踐鍛煉,充分運用所學、發揮所長、展現作為。
聚焦產學研用,塑造新優勢。產學融合聚合力。全力支持湖北隆中實驗室建設,推動地校企“三聯三帶”對接合作,與騰龍汽車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領域技術研究。積極與華中農業大學對接合作,穩步實施“一村一名研究生”計劃,每年選派60名在讀碩士研究生到村(社區)實習實踐。產教融合蓄活力。鼓勵和引導轄區企業開展“柔性引才”,新富車身、騰龍汽車等開展首批“校企雙聘”試點。瞄準企業“內需力”,精準開展校企聯合育才,瑪爾帕斯公司與襄陽科技職業學院開設“訂單班”,首期定向培養50名技能人才。創建吳茱萸國家級科技小院,帶動培育本土人才30余名,擴展種植基地300余畝,對接高校、藥企等開發衍生產品,提升藥材附加值。產才融合添動力。實施人才集聚匯智工程,持續做大高端人才“蓄水池”,湖北隆中實驗室、襄陽華科大工研院等獵聘高端人才,其中今年新引進20余名博士全職工作。依托高校院所人才優勢,聯合建設2家專家工作站,組建5個專家人才團隊,集成開展人才培養,集中攻克技術瓶頸,有力推動軟通動力、卓茂科技、東風電驅動等一批企業向新而進、加速升級。
聚焦創優環境,構建新生態。傾力打造“暖心巢”。構建從“一張床”“一間房”到“一個家”安居保障鏈條,今年累計有56名求職應聘人才免費入住人才驛站,1422套青年人才公寓投入使用,306名人才樂享支持購房優惠政策。傾心搭建“成長梯”。連續舉辦線上、線下高校招聘宣講會15次,2237人次達成就業意向,其中專精特新企業一次性提供430個優質崗位重金攬才。“真金白銀”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推選4個項目獲得省、市創業扶持。傾情織密“呵護網”。打造“津事今辦”人才工作服務品牌,“一次辦好”人才認定、子女入學等人才服務事項460余件。定期舉辦交友聯誼、交流聯學、交談聯心等活動61場,拓寬青年人才的朋友圈、交友圈,著力增強青年人才對新區的融入感。
(作者系襄陽市東津新區(經開區)黨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