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學嶺 1963年生于河南周口,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供職中直機關。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五、六、七、八屆理事,行書委員會副主任,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全國書法展覽評委,中國美術館展覽學術專家組成員,中國文字博物館藝術委員會委員。書法作品獲國家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群星獎”金獎、創作獎,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一等獎等數十次書法藝術獎。文學作品《大道周口》獲2015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文聯“送文化下基層”先進個人并榮獲“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出版文學、書法學專著及書法作品集多種。有數百件書作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美術館等單位張掛收藏。
學為知之所本,蓺為藝之所源。其于書藝,若土有厚德善載,亦如徵作流變聲振。
學之病,起自疵蒙謬累,學之成,寓于博悟真聞。學之道,在“問”、在“為”;故,應屬意為先。學之恒,在“虛”、在“辨”;故,須奮筆其后。學之難,在“心”、在“器”;故,以徐行為貞。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余從古人學,有“六三”之得,曰:習三多之文、知三上之思,惜三余之時、做三到之讀,懷三顧之計、追三鑒之德。多看、多做、多商量,其為三多;馬上、枕上、廁上,謂之三上,皆出歐陽永叔。三余者,冬、夜、陰雨也,三到,手、眼、心矣,乃董氏季直與香光語。三顧天下蜀地安,三鑒人史鏡中全,心無塊壘,則精神入腹氣度自安。其文其書,風韻雋久、骨力亦遒。若能依此躬身親“為”,必有所得。

研學治理、作論擬文,綱領六三,可謂得其捷妙。便可脫出“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尋見夫子門墻,找到個中門徑。其后知“困”而行叩發問,事半功倍。知不足而自返,知困而自強;方為真“問”,方可觀看桂林一枝、昆山片玉,而悟其捷之所出、妙之所因。生而知之何敢攀,桂云無意滿昆山;困學功夫非易事,鈍根須耐雪螢寒。
躬為、知問,霧起闌珊;虛懷、辨明,大象渾然。
今時盛世,文藝百花,皆趨正而葩。凡言非窮愁不能著書、非困蹇不能言志者,多有傲字在額,遮擋視聽。羊妻斷織、紀昌貫虱;三年之功一剪斷絲明志,七年之曝舉手虱穿發懸。非因窮苦而發奮,卻有高志常蕩胸。老鼠燒尾,不能成龍,花萼曳白,終難舉科。“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內里一番真謙虛,未可視作荒誕聞。傖人一聲才擲地,不料洛陽紙空門,覆酒遮釀總歸真。“虛”乃真容實享,容而有豐。為學者,不為豐厚知識,所為何事?
知識既躉,是非并須辨而析之,方可存列書軸,羅插牙簽。捧心效西子,難為佳麗色;掩鼻學謝傅,不是書生吟。楊萬里之尺二秀才,非褒實貶,楊凝式之尺二冤家,雖嗔亦喜。九老會道、七老會文,竹林七賢、竹溪六逸,均隔朝間代,非屬魯魚之誤、三豕之渡。鑄顏,是為孔圣教顏淵,駐顏,實乃婦人夸脂粉;善財陪侍觀音苑、善才彈奏帝王前;若欲珠璣粲口,必先采納書中檗鉛染翰,方不失真、不致雜。畫蛇添足凡人失,畫龍點睛天庭得。一枝夢筆,幾朝生花;一雙慧目,八識永明。

恒之所至,柿葉臨書亦可御賜詩畫三絕,荻枝畫字而能樂居唐宋八家。“太學四年,朝齏暮鹽”;焚膏繼晷,恒兀窮年。勸學為進,守志是前。
前進非指速行,風雨往往盤舞事物。頂旋披障,正向而趨,是為進步。此段之難,在觀“心”量“器”,導源扶本。“士之致遠,先器識,后文藝”(《新唐書·裴行儉傳》)。葉夢得謂禪宗三種語,一曰隨波逐浪,“隨物應機,不主故常”;二曰截斷眾流,“超出言外,非識所到”;三曰涵蓋乾坤,“泯然皆契,無間可伺”。此三語者,或可喻學之三界。為問求知,逐波狂言,而不以之為藝窮文短;虛辨明知,截斷醉言,而不因之為月覆風批;心器識知,涵蓋真言,而不敢為硃筆人先。庶子春華、家丞秋實,合契天然;金相玉質、銜華佩實,杳冥無跡。此般境界,古今文士皆嘆而追之,千載不易。

馬工枚速,共有春華藻麗之助;張癲素狂,同解奧義空理之卷。陸海潘江,賴習牛汗囊經之學;蘇旗黃鼓,因傳樸跡糅象之觀。寸馬豆人、尋行數墨可煉性,怒猊渴驥、折股畫沙為存真。文育書藝,書法文心。心同器質,罄合鐘音。學而知之,詩循墨浸,而古風昭朗神仙句,與時歡欣英雄襟。至此,書中廣有深意。
治學,宜探尋“淺言復深、略指復分”之境界,為文,可追慕“金翅擘海、香象渡河”之光華,作書,則求扣“筆參造化、學究天人”之妙理。余于此,常作秉由,雖至陰雨,亦未嘗忘;惟愿天地正氣,多注和心。
作《以學養書》曰:
米家書畫船①,虛步步虛圓。
從藝三為學,行文百澄鮮。
推窗梅索句,敲舍月開禪。
流曲知春早,和風厚硯田。

注:①米家書畫船: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四:“米元章書畫奇絕,從人借古本自臨拓,臨竟,并與臨本、真本還其家,令自擇其一,而其家不能辨也。以此得人古書畫甚多。……山谷亦有戲贈云:‘滄江靜夜虹貫月,定是米家書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