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條邊,作為山海關外一項偉大的工程,聯結著松花江的仁慈,守護著長白山的神圣,并用它近四百年的柔韌與忠誠,深深地融入東北這片神奇的土地。如果沒有柳條邊,長白山或許依舊雄渾壯麗,但必然會失去幾分神秘與生氣。自誕生至今,在它身邊涌現出多少杰出人物,又發生過多少故事,幾乎沒有人能數得清,袁惠民無疑就是這樣的人物。
袁惠民,一九三九年出生于河北滄州,一九五六年隨父母遷居九臺,在縣文化館工作。其間,自學美術,以版畫創作為主,兼顧國畫、書法、水彩、水粉、連環畫、剪紙、泥玩具及漫畫等。系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吉林分會會員、九臺美術家協會主席,被評為“世界銅獎藝術家”。他擅長使用夸張變形等手法去塑造人物,基于天賦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袁惠民先生是“大腦袋短身子粗線條重墨染”的繪畫及刀工技法的創始人,生前身后譽滿畫壇。由國家編印的現代中專美術教材,將袁惠民的畫作作為一個新創畫派予以推廣。在四十余年的藝術生涯中,袁惠民先生在國內外三百多家報紙、雜志發表作品數萬件,多件作品被大、中、小學教科書使用,先后參加過六次全國美展,多次在澳大利亞、新加坡、秘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日本、美國循環展出。其中《上學》被日本東京美術館收藏。
一九九八年二月,其重病期間創作的最后一幅版畫作品《豐收》,被收入《當代書畫藝術名家精英大典》。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袁惠民先生因心臟病去世,享年六十歲。
單純看這段簡歷,我們幾乎無從了解先生對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的獨特貢獻,也無法體會先生對繪畫的癡迷。那么,就用以下幾個事例來具體說明吧!
早在上初中時,先生就在《中國青年》雜志上發表了畫作。一九五六年,因家貧未能繼續升學,先生便來到九臺縣文化館工作,一面掙錢糊口,一面自學美術。先生經常在各大報刊發表作品,還曾應冰心老人之邀,為她的散文《櫻花贊》配插圖,展現出他非凡的藝術天賦。
然而,先生的才華在工作單位里,惹來了周圍一些同事的嫉妒,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先生仍沒放棄自己的理想,心里一直想的還是如何構圖、如何表現。
一九五九年,先生報考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就在先生滿懷激情準備迎接人生新的起點時,一紙誣告信讓先生此生徹底與大學無緣。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被剝奪了上大學的權利,等于斷送了他的藝術前程!無異于五雷轟頂。我們不難想象,先生在得知這一結果時的憤懣與絕望。不過先生畢竟不是庸俗之輩,如果他就此沮喪、沉淪,就不可能有后來的成就。在屈辱和壓迫面前,先生表現出罕有的倔強。他自修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全部課程,且創作不息,源源不斷地發表版畫、漫畫等大量美術作品。成為一顆美術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受到了當時眾多名家的賞識。
先生所經受坎坷與他的成就似乎一路偕行。先生一刻都沒停止過構思和創作,
對于先生的癡迷,家人也只有理解和擔心的份了。用先生自己的話說,縱然千刀萬剮,也改變不了我自學美術的決心。因為練畫,常常是不知道啥是黑天,啥是白天。為了節省時間,什么蹲廁所、行路、候車、失眠、生病住院,都成了畫畫構思的好時間。他把這些時間稱為“零存整取”。有的人稱他為“畫呆子”“畫瘋子”。總之,生命不息,畫畫不止!
根據身邊人回憶,嗜畫如命的他,把初稿畫到腿上、腳上的事時有發生。藝術信仰支撐著先生活下去,活過了最艱難的歲月,盼望著能迎來藝術的春天。這一天終于被先生盼來了。
我能理解先生當時的心境,包括略顯過激的行為。因為先生對藝術的追求,從十八歲到四十歲,整整二十二年,八千多個日日夜夜啊,先生的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都是在靈魂與肉體的雙重煎熬中度過的,甚至給家人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屈辱、無助與悲涼的現實,讓他郁結衷腸,怒火滿腔,可又常常無可奈何。我不禁要問,是先生的選擇錯了嗎?可是,誰會認為對美的追求是錯誤的呢?!
慢慢地,他將痛苦剪斷,把悲痛從心里趕凈,騰出空間,只裝“藝術創作與提升”這唯一的主題。于是,先生終于挺直腰桿,旁若無人地畫自己想畫的一切。
一九八八年,袁惠民先生在長春版畫水彩(粉)展覽上,首次展出了獨創的套色木刻版畫《泉水叮咚》。這幅作品構思精巧、線條簡潔、用墨大膽。其色彩語言的運用,做到了在破中立,并將木刻版畫在表現手法上首次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審美維度,為當時的畫壇注入一股清新的力量,在反映兒童題材的作品上,有了新的表達手法和空間,讓人們看到了永恒不泯的感染力。以至于后來他的《上學去》《春》《老師早》《冬》等一系列作品,至今仍少有人能夠超越,其帶給讀者的心靈上的蘊藉和滌蕩是長久而持續的,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不朽經典。
著名兒童漫畫家樂小英評價:袁大頭先生的畫,純潔、善良、干凈,這是人類的童年,屬于世界!作家楊子忱評價:“他是自強不息,求索不止地扎根在基層沃土、生活在人民中間的藝術家。”
先生擅長版畫,其以黑白木刻、水印木刻和套色木刻的獨創技法,譽滿神州。尤其他的兒童題材版畫,風格獨特,“大腦袋,短身體,神態各異”的變形手法,風靡國內外,并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藝術流派。他的“袁大頭”和他的“大頭娃娃”,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由此奠定了袁惠民先生的獨特藝術地位。這是藝術的力量,也是天道的厚酬!
一九九〇年十一月,香港南洋出版社出版《袁惠民黑白木刻選集》,共收錄先生木刻版畫八十三幅,引起美術界的轟動。這是先生生前唯一一部作品集。
先生之所以熱衷于兒童版畫創作,是源于骨子里對孩子的熱愛,是與生俱來的。先生認為孩子的心靈是一片凈土,孩子的眼睛最為清澈、純潔。因此,先生一邊把主要的精力投向兒童題材作品的創作,一邊又帶小徒弟,讓他的藝術創作,后繼有人。他在對兒童繪畫人才的培養方面,真是煞費苦心。在袁先生的悉心教導下,十三名小學生成為長春市小畫家協會會員,多人曾在省市少兒畫展中獲獎,他的這群小徒弟,在全國各大報紙雜志上發表作品多達數百件。中國兒童少年活動中心,還特別為先生頒發了“雨露獎”,《中國文化報》還以專欄形式,介紹袁先生的教學經驗。
除了熱愛孩子,先生還對青年人,尤其是文學青年寄予厚望和幫助。盡管生活十分拮據,一向省吃儉用,但只要有文學青年慕名來訪和請教,先生都會熱情款待。每每想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先生家中吃飯的情景,以及先生的諄諄教誨,我就情動難眠,至今仍然感到深恩難報。
先生的創作題材很廣,弘揚真善美,鞭笞假丑惡的漫畫,常受到當時全國最有名氣的一批漫畫家方成、華君武、丁聰、徐進、李濱聲等人的極力推崇。正是因為先生的漫畫作品針砭時弊,充滿著辛辣幽默的諷刺意味,也惹出不少麻煩。先生畫的漫畫常讓一些人“對號入座”,先生也因此受到他們的怨恨,甚至不許他再碰畫筆。
據袁先生女兒回憶:盡管生活十分艱辛,命運多舛,但飽受磨難的先生,始終不失對生活的熱愛。每年的中秋節,是先生精神最舒暢的時刻。為了過好這個傳統節日,先生總要買幾塊月餅,在院子中央擺上小桌,把月餅切開,全家六口每人有份,再配上海棠果、瓜子。一家人先賞月,然后每個孩子表演一個節目,最后父親伏到桌上,即興給每人畫一幅畫,作為祝福。
先生常對親人們講,“苦中作樂,樂在其中”。春節時,買不起材料做花燈。先生就弄個大盆,盛滿水,冰凍、塑型、涂色,做成美麗的冰燈,引得鄰居家的孩子們跑過來觀賞。其實,先生是有很多機會改變物質生活的。因為名氣,很多單位常找他去做牌匾,搞裝潢,可以掙大錢,但他從來沒干過。別人說他是抱著金飯碗要飯,他認為寧可“要飯”,也不能玷污美術創作的純度……
先生呼吸著清貧的氣息,但在創作上,他卻始終站在藝術的高地,這讓他的作品始終處于國際水平的審美高度之上。
平時,他沒時間與人來往,被說成是古怪,不近人情……這些他都不放在心上,人不能面面俱到,別人不理解,時常往他身上扔點臟東西,他才不浪費時間去擦它呢,畫畫,常讓他找到超越世俗痛苦的絕方。許多有錢人,不相信他視錢財如無物,甚至故意調侃他的清高,就拿著一沓沓錢,去換他的畫,他從來都嗤之以鼻。一次次的“考驗”,使那些輕看他的人,不得不被他征服,說“老袁的骨頭是硬的”。有幾位曾經鄙視他的人,后來竟成為他的摯友。
先生一生沒賣過一幅畫,雖然他對自己的作品視如珍寶,但如果遇到知心朋友,就會讓人家自己挑選喜愛的畫作拿走,毫不吝惜。作為一位畫家,他渴望能有一間屬于自己的畫室,但他甘于清貧,直到去世都沒能實現這個愿望。平時,辦公室的角落,家里的炕上,甚至馬路邊的石條,都成為先生畫畫的地方。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先生創作的作品多達數萬件,六次參加全國美展,作品還在十幾個國家循環展出,許多作品被多個國家博物館永久性收藏,甚至有幾名聯合國工作人員不遠萬里前來求畫。
苦難成就偉大的畫家。在我眼里,在眾多人眼里,袁惠民就是中國的梵·高,他對中國美術史的貢獻是巨大的,尤其他對木刻版畫的藝術研究與創新成果,終將會留給歷史,讓后人長久地品味。比起梵·高短暫而悲苦的一生,袁惠民先生所受的苦難,就像長白山上滾落的一塊石頭,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先生的身體已大不如前,就在這一時期,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成為壓倒這位藝術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次偶然,先生在一名中學生手中發現課外輔導教材上出現了自己的版畫作品,而且是被印在封面和封底上的。經過仔細查找對比后發現,這所學校用的各科課外輔導教材,都盜用了他的版畫。對于一個看待作品比生命還重要的藝術家來說,先生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他搜集了整整一個書包的證據,將盜用人告上法庭。本以為事實清楚的官司會很快結束,結果讓先生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場官司一打就是好幾年。
一九九二年四月的一天,著名詩人思宇與先生一同前往某機關控告某出版社竊用先生的多幅木刻版畫。該機關負責人笑著說:“老袁呵,什么侵權不侵權的,能印你的東西就是好事,這不也是一種宣傳嗎?”思宇一聽,當即截住對方的話,“我們是讓你追究這家出版社的侵權責任,而不是讓你維護盜版者違法行為的!”
“我的心死了”。此時的先生早已氣得坐在地上直喘粗氣,渾身哆嗦。雖然,這場官司最終是以先生勝訴告終,但先生的身體卻因這場曠日持久的官司垮掉了。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先生生命中最后這三年,或許是預感時日無多,先生給自己起了個筆名——泗之前(諧音死之前),并用這個筆名創作、發表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是先生的絕唱。
他以一個人的力量支撐起柳條邊繪畫的舞臺,他要把自己的一顆心呈現給世界,然而,世界對他竟是如此的殘酷和陌生。也許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人們再次看到袁惠民的畫作,會忽然發現,他的畫,他的作品遠在時空之上,像一股清泉洗滌人心!
進入互聯網時代,放眼當下的世界,一面是高樓林立、高鐵飛馳、飛機交織、飛船升空……一面是無人駕駛、無人酒店、無人商店、無人飛機,人都去哪兒了?科技代替了人……
我在迷茫和困惑之中,越來越懷念那帶有鄉愁審美意象的炊煙,和先生留給我們的二十世紀的孩子們那永遠的敦厚與快樂。
我的世界開始下雪,大雪覆蓋了柳條邊,覆蓋了九萬里河山,覆蓋了袁惠民先生的精神家園。
先生去世后,其愛女袁曉禾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偶然發現先生的一段文字,上面清楚地寫著自己的一個心愿,渴望在離世前,能為孩子、為這個世界再出版一部畫冊。孝順的女兒看見父親的遺愿,當即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實現父親這個愿望。經過大量的努力,這部畫冊逐漸被眾多人所托舉,更被一雙雙眼睛所聚焦、熱盼。
欣聞《袁惠民木刻選集》一書即將付梓,我心中甚慰。此畫集是先生一生心血的又一次濃縮,從所創作的數萬件作品中精選出一百九十七幅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浸潤著先生的靈魂。特別一提的是,這些反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兒童題材作品,仿佛是一首首真樸不羈的童謠,那時孩子的天真、與大自然相生與共的快樂,為什么竟被后來的時光泯滅了呢?我們不禁常常在作痛苦的追問!今天的孩子呀,你們為什么背負著與自己年齡不符的書包?沉重的童年,還能有屬于自己的閃爍星空和夢翼劃過的倩影掠痕嗎?《袁惠民木刻選集》一書的問世,可否為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思考,喚回久違的童真?池塘月光的清波如許,青紗帳里童聲與蟲聲的合唱……諸多難舍的美好,還能回到從前嗎?我想用一座城池,去兌換種種難泯的過去時光,那里有我們最真樸的童年……
受長春市九臺區袁惠民兒童版畫研究協會會長袁曉禾女士一再相邀,為此書作序。盛情難卻,此篇作罷,今生永不寫序,以表達我對袁惠民先生的敬意!
作者簡介:孟曉冬,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長春市九臺區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著有長篇小說《親親柳條邊》《我的土匪爺爺》,報告文學集《善良就是苦》等多部作品,2014年,榮獲長春“君子蘭文學獎”、吉林省“長白山文藝獎”。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