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其主導因素在于創新,具體做法在于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形成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實現高科技、高效率、高質量。結合媒體融合傳播的相關特征,本文認為地方主流媒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性因素在于新技術的創新運用、全域平臺的打通融合、創新頂尖人才的優化組合等。結合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背景,本文將分析地方主流媒體如何應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挑戰,并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 挑戰 技術人才 平臺融合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1]。此次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形成,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現有研究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分析大多集中于我國的高新技術行業及學術領域,鮮有研究集中探討新質生產力的運用將對媒體融合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文將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及質態,聚焦我國主流媒體的新質生產力,探討地方主流媒體該如何運用新質生產力,助力傳媒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主流媒體中的新質生產力
我國學者劉姜楓、黃汝南從政府相關報告中重點提及的產業分類和數字對應的大類行業中,總結了屬于“新質生產力”范疇的行業,其中包括傳媒中的部分細分行業[2]。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張洪忠認為,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可被視為新聞傳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3]。從當下中央媒體對于智媒技術的探索運用中,可以窺見媒體行業新質生產力的全貌。
一是前沿技術。根據相關報告顯示,2023年數字科技的十大前沿方向包括云計算、數字人、時空人工智能等[4]。其中部分前沿技術已逐漸在媒體行業得到運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AI編輯部利用AIGC技術開發了新聞生產領域的新功能:一是打造“兩會智能助理”,編輯記者可以通過對話調出相關領域歷史版面及相關視頻;二是為全國兩會報道場景提前準備了部長通道、特別通道、地方代表等預制風格的報道模板,為全國兩會報道提質增效;三是智能繪圖,只需導入相關主題、細節便可生成符合報道需求的圖片、視頻,增強報道內容魅力,實現受眾聚集。前沿技術是傳統媒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幫助傳統媒體擺脫落后生產力,提升內容生產效率,實現傳播場景、傳播價值、傳播速率等媒體融合資源的優勢整合。
二是創意形式。主流媒體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在于技術創新實現原創內容生產能力提升。例如,2024年3月央視頻“AI微短劇啟播暨AI頻道”正式上線,我國首部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也與受眾見面。作為美術、分鏡、視頻、配音、配樂等全部由AI生成的微短劇,《中國神話》的意義首先便在于全國領先的創新力與技術運用能力;又如以榮獲第31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三等獎的浙江金華融媒體中心出品的《磐小藥西游記》為例,該作品由紀錄片、長圖、動畫、直播訪談、微視頻、手繪、動畫等10個微作品集合而成,很好地利用技術為內容插上了“翅膀”,實現了動態展示、數據發聲。多種創新形式的融合運用,充實了內容,豐富了受眾觀感,傳播力與吸引力得以提升。
三是互聯平臺。從人民網研究院課題組發布的《2023年媒體融合發展觀察報告》[5]中可以看到,2023年是各地媒體加速整合的一年。新場景、新渠道不斷拓展,各媒體旗下多端整合,各平臺跨界合作等。例如,《人民日報》推出以短視頻內容為核心的自有客戶端“視界”;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與華為達成鴻蒙合作,利用鴻蒙生態全場景互聯、原始智能、原生安全等特性,激發媒體新動能。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主流媒體的新質生產力,還在于數據信息全平臺分享、交流,媒介傳播技術的全方面掌握與運用。主流媒體通過數據平臺掌握信息優先話語權;技術平臺整合現有優質技術,通過提升技術革新,增強輿論引導力,提升傳播聲量,以高質量內容和服務吸引受眾,提升公信力、影響力。
四是技術人才。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相關要求,人才是媒體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性因素之一。進入智媒時代,主流媒體對于全媒體人才的要求,已逐漸轉向人才應具有技術素養、技術運用能力以及技術邏輯能力[6]。例如,2024年4月,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正式宣布其開設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新聞”微專業,下設人工智能寫作、人工智能短視頻與直播、人工智能圖像生成技術等5門主干課程,并引入人工智能領域技術骨干、傳媒行業一線記者編輯作為導師參與教學。值得注意的是,該專業招收的學生限制在全日制本科三四年級及在讀研究生,且申請者需具備選題策劃、采訪寫作、新媒體內容策劃與運營等專業技能。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開始意識到,全媒體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的新聞傳播知識,還應具備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運用能力、問題處理與分析能力,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數字化及網絡化環境,創作出優質的傳播內容,提高核心競爭力。
綜上所述,從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流程等各個方面來看,主流媒體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技術支撐。然而,相較于中央媒體在技術運用上的良好勢頭,地方主流媒體的新質生產力培育相對遲緩。地方主流媒體該如何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自身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還應準確分析未來發展中可能面臨的挑戰,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遇。
二、地方主流媒體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挑戰
(一)缺乏完善制度支撐創新技術人才隊伍建立
新質生產力的到來,帶來了生產關系方面的挑戰,對于創新型的人才需求加大。就地方主流媒體而言,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為全媒體采編人員的培養厚植了政策土壤,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究其根本,一是地方主流媒體視野思維局限,對于發展所需人才的定位尚不明確,對于技術運用傳播發展的認知還停留在淺層。例如,大多數地方主流媒體對于全媒體人才招聘要求及實操測試僅規定為熟悉視頻制作,對于人工智能、區塊鏈、UI設計等領域人才的招聘卻鮮有標準;二是地方主流媒體缺乏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制度,對于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培訓內容仍局限在自身拿手的傳統領域,如采寫、編輯、校對等,新媒體培訓往往主題宏大,缺少實操,對于理論與實踐統一的指導力度不足;三是由于缺乏技術條件,地方主流媒體往往傾向于購買服務的方法來解決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然而這不僅對于培養全媒體人才作用甚微,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技術人才匱乏的問題。
(二)數字化、智能化滲透率不足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前沿技術支持,這其中先進的智能設備應是關鍵。然而,地方主流媒體由于缺乏配套政策、資金支持,數字化技術裝備跟不上技術發展的步伐,有好的創作思路,卻礙于硬件裝備的落后而無法實現。例如,由于缺乏資金投入,地方主流媒體起初傾向于尋找第三方,依賴其技術與平臺開設官方賬號,實現傳播渠道多樣化,但往往會導致主流媒體通過專業且權威的內容為第三方平臺吸引到受眾,但自有平臺卻仍籍籍無名;又如,地方主流媒體容易忽視硬件的作用,對后臺技術設備投入力度薄弱,使得用戶通道較為狹窄,當優質內容發布實時吸引到大量受眾時,易出現系統崩潰現象,傳播效果、傳播影響力大幅度減弱;同時,由于新技術設備研發成本高,地方主流媒體缺乏資金支持,待其真正擁有此項技術之時,往往技術已經迭代升級,為融媒體傳播帶來的效果甚微。
(三)技術受限,創新性不足,且存在抄襲、模仿等問題。
目前,大多數地方主流媒體發展新質生產力較為快捷的方法是通過短視頻制作來實現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有利于實現媒體在思想、文化、互動傳播領域深層次的融合,但縱觀大部分地方主流媒體的視頻號不難發現,大多數短視頻仍停留在移花接木似的拼接、組裝,素材的重復使用,缺乏創意化的表達等,內容原創性缺乏;受限于地方主流媒體平臺影響力薄弱、考核機制與新媒體制作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因素,部分從業人員不樂意創新,且為了完成任務盲目跟風,忽視自身定位,創作出來的產品內容形式雷同,缺乏自身個性,抄襲模仿現象普遍,呈現形式模板化、程式化問題嚴重。地方主流媒體應將先進技術與人的思想、創意和審美緊密結合,才能創作出更優質的內容,打通“傳者”與“受者”溝通的渠道。
(四)服務質量體系不健全,導致品牌效益薄弱
在有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研究8t1uN/6p2y4ZKjEYq7+96RQ7M6bCdWDf5MPR/DQzSDU=中可以發現[7],相比于“舊”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創新的概念,然而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利用好新舊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成為值得探究的問題。
目前,大多數地方主流媒體為了增強受眾認可度,擴大影響力,除了主業之外,也在打造第三方服務品牌。常見的服務形式是在新媒體平臺上設置專門窗口,通過直播帶貨、開設網上店鋪等方式供受眾選擇服務。但是,相比于淘寶、拼多多、美團等成熟的快消平臺,地方主流媒體所打造的服務平臺,由于缺乏成熟的商業體系,品牌影響力微乎其微,又因其商品與服務缺乏創意與時尚,受眾認知度偏弱;同時,地方主流媒體缺乏專業的客服人員,無法及時響應客戶的訴求。所以說,“對商業網絡平臺化、電商化、MCN化的模仿,并非城市主流媒體發展的必經之路”[8],對于地方主流媒體增強品牌效益而言,“適應社會結構的變化,履行好治理職能,才是城市主流媒體變革的邏輯基礎”[9],通過了解區域群眾的具體需求,發揮主流媒體的政治影響力、社會公信力等優勢,做好老百姓的區域生態服務商,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良好的品牌基礎和群眾基礎。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地方主流媒體發展的機遇
(一)從社會價值看媒體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遇
1.提升平臺服務能力,滿足受眾需求
美國學者梅爾文·德弗勒(M.L.Defleur)和鮑爾·洛基奇(Ball.Rokeach)曾從社會學角度解釋了媒介依賴關系的形成,即媒介、受眾、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10]。當一個人越依賴于通過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那么媒介在這個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對這個人的影響也越大。地方主流媒體作為區域內的權威媒體,被受眾熟悉,其內容與產品的多樣化、在地化,能夠直接滿足區域群眾從基本生理需求到高層次精神需求的各個方面。
地方主流媒體通過技術的高效運用能夠提升平臺鏈接力,增強服務效能,滿足受眾需求:地方主流媒體以加強為民服務性為目標,加強與政府合作,通過搭建智能服務平臺,搭建受眾與政府的對話橋梁,受眾可以反饋需求和尋找答案,政府部門也能及時收集社情民意,精準定位責任部門,提高社會服務水平;此外,技術賦能社會信息、數據收集,可幫助地方主流媒體利用算法技術垂直劃分受眾,全方位摸清受眾需求,從而根據受眾喜好開設家政、購物、娛樂、旅游等專業化服務平臺,利用彈窗、歡迎動畫、首頁廣告欄推薦等為其精準投放服務,供受眾選擇,滿足其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質文化生活的多樣化需求。
2.提升社會監督能力,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新聞媒體是社會輿論監督最直觀、透明且廣泛的方式之一,能夠幫助受眾清晰地了解社會治理的全過程,也能幫助提高社會治理效能。有學者指出,新聞媒體履行輿論監督功能是一個二階行動,一階是新聞媒體對輿論、輿情中所反映問題的捕捉;二階是新聞媒體的公開報道,在引發輿論關注的同時對社會機制的有序運行起到監督作用[11]。在全媒體時代,新聞的輿論監督功能不再僅僅局限于通過文字、視頻反映社會問題,而是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運用新興技術來提高信息補充的準確性以及正面引導輿論的能力。如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食品安全等受到受眾廣泛關注的領域,通過智媒平臺完成信息收集,具體而言就是將全行業領域的信息集中于一個平臺,類似于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打造的“四川智媒云”,包含技術資源、數據資源和算法資源等[12];運用無人機偵察、穿戴式針孔攝像機等新興技術手段輔助完成證據收集,獲得真實直觀的線索,推動政府、企業等方面解決問題,以此來增強監督效果,推動社會進步。
(二)從經濟價值看媒體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遇
1.提高新聞資源生產效率,減少生產成本
技術進步必然會帶來生產效率的躍升,地方主流媒體通過積極探索新技術使用,能夠減少新聞生產的繁復程序,實現簡單消息快速收集與發布,減少生產成本并提高輸出效率。例如,天眼新聞客戶端推出了兩名數字員工“幫幫哥”和AI Tatiana。其中“幫幫哥”作為貴州省首個AI合成的新聞主持人,主持“天眼問政”欄目,以陳述新聞事實、正確引導受眾價值觀的形式,搭建起受眾與政府、新聞媒體溝通的平臺。對于地方主流媒體而言,AI主持人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采集、編輯、分發效率,提升了新聞生產效能。而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從業者,因為具有獨特的審美、創意、看法,可以轉變為更具溝通性色彩的“資源協調者。”[13]面臨技術全面革新升級的機遇,智能化生產設備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新聞從業者原創能力和創意能力,提升數據分析能力和數字素養,實現傳播資源優勢互補,降低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能動主體,做出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內容,增強傳播力與影響力。
2.跨界融合程度加深,新興業態延伸產業價值鏈
跨界融合從根本上而言,并不是說兩個領域或者是多個領域的合作,而是通過新技術運用、新平臺搭建,集合產業領域的科技、人才、資源等要素,催生新業態,實現產業鏈延伸。產業鏈的延伸對行業發展的直接影響之一便是新興業態逐漸層出,比如數字廣告、短視頻電商、內容付費、定制化服務等。對于新聞媒體而言,通過多行業跨界融合,能夠加深其與相關行業的合作,找到媒體與行業領域的多元合作方向。例如,《貴州教育報》通過積極融合“媒體+教育+文旅”,開發研學業務,在探索新的教育方式的同時,找到文旅發展新的交叉點,實現經濟效益提升。又如,2024年,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將“視頻+”業務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將相關工作的開展以及收入利潤作為經營部門的重要考核標準,獲得新的盈利增長點。
綜上,新興業態不僅能夠豐富媒體行業的盈利模式,還能促進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帶動廣告業、公關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的經濟增長,使媒體行業發展迎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語
“中國發展前景是光明的,我們有這個底氣和信心。”[14]202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內外高度關注的中國經濟形勢問題給予了清晰而有力的回答。媒體行業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必不可缺的一環,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為塑造中國良好的大國形象提供助力,而地方主流媒體更應該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機會,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品牌塑造與服務能力提升方CqLfIYiXFwYFNea0keJeyg==面下功夫,不斷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為傳媒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的生產力基礎,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EB/OL].(2023-09-08)[2024-04-1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32.htm.
[2]劉姜楓,黃汝南.新質生產力全解[EB/OL].(2024-03-16)[2024-04-16].https://mp.weixin.qq.com/s/xYfWuF7iXy0KvYeWjWQYAA.
[3]中國新聞網.新聞傳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原來是TA[EB/OL].(2024-03-26)[2024-03-26].https://
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163483hcyxqnrdf.
shtml.
[4]央廣網.2023年十大數字科技前沿應用趨勢[EB/OL].(2022-12-17)[2024-04-26].http://travel.cnr.cn/jjpd/gdxw/20221217/t20221217_526097764.shtml.
[5]人民網研究院課題組.2023年媒體融合發展觀察報告[J].傳媒,2024(8):29-32.
[6]王禹潔.推動全媒體人才培養的三重向度[J].理論導報,2023(5):47.
[7]王勇.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內涵與關鍵原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4:81.
[8] [9]熊忠輝,馮雪.區域生態服務商:城市主流媒體的發展轉向:基于城市社會結構變遷的考察[J].傳媒觀察,2022(9):34-41.
[10][美]德弗勒,鮑爾-洛基奇.大眾傳播學諸論[M].杜力平,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339-394.
[11]王辰瑤,張雨龍.全媒體傳播體系下的輿論監督報道:規范、功能與“解困”[J].青年記者,2024 (4):28-35.
[12]徐莉莎,董曉尚.培育主流媒體新質生產力,探索打造智媒體新樣本:四川智媒云上線[N].四川日報,2024-03-01(04).
[13]常江,羅雅琴.數字新聞與開放生產:從實踐創新到理念革新[J].傳媒觀察,2023(10):5-15.
[14]中國政府網.習近平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EB/OL].(2024-03-27)[2024-04-16].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
6941869.htm.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