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融媒體時代,人物報道對象的身份愈發多元化,“情緒價值”更多在普通人身上得到體現,媒體呈現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本文以《貴州日報》區域周刊《講述》欄目和貴州日報記者部抖音號“天眼·土味貴州”的打造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媒體融合,做優人物報道,在增強可讀性和可看性的同時,提升新聞傳播力。
關鍵詞
講述方式 多元表達 二創出新 新版塊融入
一、以普通人的情緒吸引普通人
《講述》欄目是《貴州日報》區域周刊在2018年開設的一個基層典型人物報道專欄,至今已累計挖掘人物故事200余個,在形成向善、向好的高質量輿論導向的同時,也多角度展示了貴州相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的精神面貌。
新時代人物報道受媒介生態、受眾心理等影響,受眾在關注英雄人物、典型人物的同時,更關注身邊普通人的故事,采訪對象呈現出“平民化”的特點,這些平凡而真實的故事帶給我們來自身邊的感動。
2019年1月15日,《講述》欄目刊登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陡箐鎮文化站協管員陳貴付用畫筆書寫完整生命的故事。陳貴付因幼年患病,右腳肌肉萎縮,無法正常行走。讀初中時,偶然接觸繪畫,被深深吸引,后來他拿起畫筆作畫,通過多年努力順利考入四川音樂學院油畫專業。大學畢業后,他回到家鄉擔任文化站協管員并開辦畫室,讓更多的孩子學習繪畫,在傳授畫藝的過程中,也讓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在文末的記者手記中,記者這樣描述自己的采訪感受:“在與陳貴付的聊天中,一談到與繪畫相關的種種,他眼中滿是如星星般閃爍的熠熠光彩。或許行動不便,但是畫筆卻成為他的雙腳,帶著他走向自己如油畫般五彩斑斕的未來。”
記者從一個個時間點和細節入手,還原出陳貴付接觸繪畫后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的改變,同時刊發的“記者手記”則再度印證陳貴付的心路歷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講述》欄目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有易地扶貧搬遷的群眾、農技“土專家”,也有教師、快遞員、鄉村醫生、駕駛員,通過他們的故事,讓讀者不僅了解到各種生活環境的酸甜苦辣,還能了解到各個地方的發展變遷,文字質樸,以小見大。
“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全新的媒體業態已經初步形成,卓越的現代技術與新穎的傳播形式一同構成了新的信息傳播體系。在此環境下,傳統媒體擁抱互聯網,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表現出了更多樣的傳播手段,展現出了更強大的傳播力”[1],人物報道也不例外。貴州日報報刊社記者部抖音號“天眼·土味貴州”上400余條短視頻中大概有六分之一是人物短視頻,與《講述》欄目相呼應。這些報道的人物有照顧患病兒子多年的母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年輕畫家、外國游客、老師、理發師,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很平凡,但視頻中通過記錄人物日常工作生活的點滴片段,呈現人物真實的心理狀態,讓受眾能最直觀感受立體、完整的人物形象。
這些視頻時長都在30秒以內,但也正是因為在有限的時長內傳遞最有價值的信息,使其便于在社交媒體中傳播,同時也符合當今大部分受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
以《60歲母親不離不棄照顧植物人兒子11年》短視頻(發布時間 2024年5月14日)為例,畫面主要為母親給兒子喂飯、蓋被子、做家務,期間的表情和聲音等細節,讓這位母親的品格和大愛展現得淋漓盡致。盡管視頻只有20多秒,沒有特別重要的信息,沒有火爆的畫面,但正是因為其傳播了情緒,獲得了共鳴,所以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二、講述方式親切自然
在新聞報道敘事說明的過程中,第三人稱最為常見,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新聞事實,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給人感覺更加理性、公正。
在《講述》欄目中,新聞報道卻選擇以第一人稱來敘述,記者以采訪對象的口述進行整理,從客觀角度對采訪對象的心路歷程進行分析,一步步引導受眾去生成主觀感悟。記者在用第一人稱寫稿時,少了旁觀感,多了參與感,在新聞事實上融入采訪對象的主觀感受,讀起來語言更為生動、富有親和力與說服力。
2018年9月4日,《講述》欄目刊登了水城區野鐘鄉黑葉猴保護區管理員楊清芬與黑葉猴的故事。作為一名管理員,在楊清芬26年的工作生涯里,幾乎每天干的都是巡林、查看黑葉猴的種群數量等工作,非常枯燥。但是在楊清芬的講述中,她把黑葉猴當成了孩子,觀察它們飲食習慣、看它們游泳,充滿了喜愛之情,當她的兒子修好新房讓她去享享清福時,楊清芬放心不下保護區,豐富的細節和情感變化讓報道的文字充滿了溫情。
“天眼·土味貴州”抖音號的人物短視頻,同樣也是第一人稱講述,但這里的講述不僅僅局限于語言,更多的是人物的行為、動作、表情等,以層層深入遞進的方式為受眾展示主題,帶給受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其潛意識中真實感更強,使其與視頻中人物的思緒與情感有效融合,帶給受眾全新體驗。
以短視頻《貴州小姐姐有山的靈氣,以筆勾勒心中神話世界》(發布時間 2024年5月10日)為例,視頻中畫家用畫筆以獨特的風格將諸多神話中的異獸、人物呈現在大家的眼前,還穿插了畫家在青山綠水間作畫、作品獲獎的畫面,畫面簡單,但卻非常生動、鮮活,深受受眾喜愛。
《走進丹寨集市看銀飾鍛造技藝 你最中意哪一款》短視頻(發布時間2024年5月24日),以銀飾制作人穆天宏的視角,講解了銀飾從融銀、鍛打、造型、篆刻、打磨、拋光、清洗等制作過程,配合一件件銀飾的畫面,不僅突出銀飾鍛造技藝這一主題,也自然地展示苗族銀飾的多樣品種和獨特造型。
三、深挖細節人物形象鮮活
人物報道要鮮活,關鍵在于有形的細節。細節是串接在人物報道框架上的一顆顆珍珠,是對人物、環境、場面的細致描繪。細節描寫成功與否對人物報道來講至關重要。好的細節會讓讀者感受到人物的獨特、生動,會讓受眾全面了解人物身上的閃光點,撥動讀者的心弦,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在《講述》欄目和“天眼·土味貴州”的人物報道中,都不難發現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深挖細節的痕跡。
2022年4月12日,《講述》欄目刊登了水城區第三人民小學教師陳丹的故事。陳丹是一名語文老師,19年來她潛心教學,桃李滿天下。在挖掘這位優秀教師的閃光點時,記者將她開展的口語訓練、寫作訓練、古詩詞誦讀、經典美文介紹、學生習作交流等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同時,還將她組織低年級學生開展“比比誰的衣服最干凈”班隊活動,培養學生講衛生習慣,以及在班級積極開展“老師,我想對你說”“夸夸我的同桌”“打電話、一起玩游戲”等活動,拉近了師生間、孩子間的距離。這些工作點滴細細表述,讓一位敬業愛生、無私奉獻的優秀教師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些真實的細節源于記者對人物進行深入的了解,故事僅是人物報道的框架,細節是人物報道中的血肉。人物真實的行為細節是在有準備的采訪中獲得的珍貴信息,想象編造出來的細節,不合乎人物的個性,不合乎人物個性的細節不會有生命力,更不會讀起來有真實感,只會讓人覺得生硬。
和文字表達不同,短視頻通過圖像、聲音、旁白和文字綜合表達,展現人物形象更為多元,也易于受眾理解。“傳播學研究認為,人們處于三種現實之中,一種是真實存在的客觀現實,一種是主觀現實,即腦海中對社會生活的認知,還有一種就是媒體信息傳播構建的現實,人類的感知是有限的,對超出感知的事物,人們通過媒體傳播的信息來調試關于外部世界的圖像,使自己能夠適應客觀現實。”[2]
“亮點是短視頻新聞傳播的核心,創意開頭和視頻節奏感是短視頻新聞精簡敘事模式,是激發受眾興趣,引導受眾觀看的關鍵。”[3]“天眼·土味貴州”抖音號的人物短視頻把著力點放在視頻開頭的“黃金5秒”到“黃金8秒”左右的地方,以畫面或人物自述、配音來設置爆點或反轉,將亮點前置,抓住受眾眼球,吸引他們持續觀看、點贊、評論、轉發。
以短視頻《82歲荷蘭爺爺點贊貴州》(發布時間 2024年4月30日)為例,第一個畫面就是荷蘭爺爺在苗寨體驗高山流水,隨后他說,參加了朗利鼓藏節,和村民們一起跳舞,自己很開心,并評價他眼中的“貴州NO.1”。為了突出“貴州NO.1”這個重要細節,編輯在制作短視頻時將這句話放在字幕信息突出位置,使用了更為顯眼的黃色字,讓受眾最迅速直接地看到了這個重要細節。
現在,大多數受眾對視頻閱讀有了更高要求,流于表面的報道往往使人缺乏感同身受,造成“假大空”“高大全”的失真觀感,從而降低報道的真實感和社會影響力。短視頻短小更需精干,只有抓住精彩細節才能呈現人物真實心理狀態,讓讀者直觀感受立體、完整的人物形象,讓受眾引發共鳴。
以短視頻《貴州苗族歌者“種歌”萬峰林》(發布時間 2024年5月3日)為例,苗族的歌曲比較小眾,對許多受眾來說比較陌生,編輯考慮到這一點,在視頻開頭就播放了苗族歌者疊貴的歌聲,具有民族風情的音樂一下子就吸引了受眾,讓短視頻的真實感大大提升,配合畫面中歌者在萬峰林演唱的場景,展現出歌謠的生命力,描繪可以將歌謠像花草樹木一樣種植在土地上的畫面,讓“種歌”這一主題突出,讓受眾對苗族歌者、苗族歌謠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多元表達貼近受眾需求
在繼續注重采訪人物選擇、講述方式優化、人物細節挖掘的同時,《講述》欄目的人物報道也開始嘗試新的傳播方式,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人物報道,其中長圖、海報、視頻等方式都呈現出良好的傳播效果。
2022年7月19日,《講述》欄目刊登了盤州古銀杏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田登祥的故事。田登祥是盤州人,2009年,他從電子計算機平面設計專業畢業后,到廣州市打拼。7年的時間,他依托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開辦線上服裝店。后來他回到家鄉,先是線上銷售辣椒制品,后來又開辦辣椒制品加工廠,記者梳理他的創業故事,完成稿件寫作的同時,還制作了1分50秒的視頻,成為文字稿件的有益補充。視頻中沒有說教,也沒有刻意拔高人物形象,拍攝的內容都是田登祥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說話沒有一句是“套話”,行動也不是設計過的“擺拍”,當看到他挑選辣椒、查看生產線情況、打印電商訂單的畫面時,一個充滿奮斗精神的創業者形象立體起來,顯得很有人情味。
傳播學認為,在傳播過程中,傳者傳送的信息到達受者,或者說受眾接收信息的第一步就是“注意”。海量的短視頻讓受眾時常無從選擇,不少短視頻因為缺少“注意”的點,被受眾迅速劃過,淹沒在短視頻的海洋中。要提升短視頻,尤其是人物短視頻的關注度,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必不可少。在制作短視頻過程中,“天眼·土味貴州”抖音號的編輯使用特效濾鏡、動態貼紙、3D動畫等技術,使得短視頻的表現力大大增強,為短視頻內容帶來了豐富的視覺和聽覺體驗。其次,編輯還通過音樂、音效、配音等元素增強其情感表達,使受眾持續觀看。
以“天眼·土味貴州”抖音號的短視頻《冬奧會裁判北大貴陽女孩汪夢涵做斜杠青年》(發布時間 2024年5月11日)為例,因為視頻為多組照片組合而成,為了彌補表現力,編輯在制作過程中,運用了音樂、音效、配音、特效濾鏡等方式,讓視頻節奏感更好,畫面更加好看。
五、整合資源二創出新
《講述》欄目推出至今,刊發了許許多多精彩的人物故事,但是要持續讓欄目出新出彩,僅靠記者在一線采訪中挖掘遠遠不夠,這需要記者在提升新聞敏銳度的同時,還要提升新聞資源整合能力。
在新媒體時代,每個新聞的在場者都可能是新聞的發布者,一個個充滿故事、個性鮮明的人物出現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和個人短視頻號,這些照片、文字、視頻可能不夠優質,但內容的及時性和生動性卻遠勝部分媒體產品。記者通過對這些新聞資源的整合篩選,就能二創出好看的人物故事。
2022年9月13日,《講述》欄目刊登了鄉鎮外賣小哥鄒穩健的故事。這個線索的發源地就是微信朋友圈,通過記者深入采訪,不僅將一個樂觀向上的青年展示出來,還讓受眾了解到響水鎮通村路硬化帶來的訂單量上漲和騎車安全便利度提升等紅利。
短視頻作為一種內容的載體,當中的內容涵蓋方面較廣,能夠為受眾帶來信息傳播以及感受方面的體驗。近兩年,伴隨短視頻行業不斷發展、內容創作群體不斷壯大,短視頻內容同質化更加嚴重,要讓短視頻保持“新鮮感”,除了破除工業化流水線作業思維,還需要整合資源實施二創。
二次創作能夠根據不同觀眾的需求進行改編和創新,使短視頻更貼近觀眾,更具吸引力。此外,二次創作的短視頻還可以拓寬原創內容的傳播渠道,增加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的曝光度,增加短視頻的傳播力。
“天眼·土味貴州”抖音號的人物短視頻也嘗試了二創,2024年5月,巴西球星卡卡現身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榕江縣“村超”現場,參加2024“逐夢”冠軍公益賽并與當地球迷互動。作為體育界的知名人物,本身自帶流量,依托卡卡帶來的新聞熱度,記者編輯配合制作了10條視頻,其中一條名為《最帥球王‘卡卡’超猛進球集錦來襲!》(發布時間 2024年5月27日)的短視頻就是整合網上卡卡在各大賽場進球的精彩瞬間視頻編輯而成,該條延長了卡卡到榕江參加“村超”這一新聞事件的熱度和關注度。
六、新版塊融入豐富體驗感
《講述》欄目作為報紙專欄,在講好人物故事的同時,版面設計上也在尋找突破空間。除了傳統的圖片、插圖外,正在思考將靜態圖表和圖形融入版面,圖表、圖形在視覺新聞報道一目了然,在版面形式上能直接從黑壓壓的文字中立即跳出來,很快過濾掉冗余的語言信息,給受眾非常直觀的感受,也能在人物塑造過程中,增加立體感。
在短視頻的新版塊中,受眾關注較多的莫過于直播。直播能夠實現主播與受眾的實時互動,真實性和可視化突出,能夠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受眾可以在直播過程中提出問題、留言評論等,增加了受眾參與感和黏性。同時,直播提供了社交功能,進入直播間的受眾之間還可進行互動,甚至與主播建立粉絲關系,提升視頻號的關注度。
“天眼·土味貴州”抖音號在今年6月在黔東南自治州凱里市下司鎮直播趕集,時長2個多小時,不僅展示了主播與受眾的互動、豐富的美食和各種民族特產,更展示了眾多下司鎮大集的攤主,成為人物長視頻。因為是近距離拍攝,各個攤主的表情、展示商品的動作和特色方言一覽無余,受眾在關注大集的物品時,也注意到了這些有趣的攤主。
玩轉創意,破圈傳播,是所有短視頻創作者的目標之一。人物短視頻要出彩,創意尤為重要。傳統的人物短視頻大多是單人,挖掘主題相對簡單鮮明。從下司趕集直播來看,通過直播展示人物群像也頗具看頭,通過精心剪輯,不僅可以展示多位有著鮮明特色的人物,還可展示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
結語
新媒體時代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要想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變化并提升新聞傳播力,需要不斷創新。
《講述》欄目作為報紙專欄在注重采訪人物選擇、講述方式優化、人物細節挖掘的同時,開始通過長圖、海報、視頻等方式解讀人物故事、整合新聞資源實施二次創作,思考用圖表圖形增強報道的直觀性,“天眼·土味貴州”抖音號與該欄目互相呼應,通過加入字幕、音效和動圖等各種視聽元素、視頻素材二創、開直播等方式,讓人物報道更生動、更有吸引力。
目前,視頻制作中,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逐漸深化,人物報道中也不乏案例,這也成為《講述》欄目和“天眼·土味貴州”抖音號未來創新的方向之一,為助力新聞傳播力提升提供了新路徑。
參考文獻:
[1]孫欣.融媒體環境下典型人物報道的策略探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3(11):55-57.
[2]周敬.從建構到還原:論網絡新媒體相對傳統媒體在人物報道上的變化[J].新聞前哨,2022(18):37-39.
[3]代艷芳.新媒體時代短視頻新聞編輯意識創新研究[J].傳播與版權, 2024(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