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目標解讀
小說的主旨意蘊是小說的核心思想或中心議題,它是小說所表達的意義和價值,寄托著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考。其中,思想意蘊是指作品表現出來的思想意義或價值,重在文本帶給讀者的思考和認識,就是指小說的思想意義,側重于小說的內容、主旨層面。情感意蘊是指作品的情感意義或價值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態度、喜怒褒貶,重在理解作者的傾向性。這是我們閱讀一篇小說必須要把握的內容,只有把握了小說的主旨,才算讀懂了一篇小說。
鑒于當下教考緊密銜接的形勢,其實很多作品的主旨我們可以從教材的單元人文主旨里找到借鑒。比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社戲》,通過“社戲”的籌辦和開展,為我們描繪了彼時風雨欲來之際仍舊延續傳統的鄉村生活的一個片段,這樣的小說主旨看似是非常模糊的,可是帶著對《邊城》中端午風俗的印象,我們不難感受到作家對那個樸素真誠的傳統社會的眷戀和愛。探究主旨,提煉主旨意蘊,需要觀照小說的方方面面,從標題設計到情節安排,從人物形象到語言裁剪,都是我們要綜合留意的。
技法·錦囊妙計
一、如何分析小說的主旨
(一)情節分析:情節是小說的骨架,通過分析情節的發展和轉折,可以理解作者如何構建小說主旨。
(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分析人物的性格、行為、語言等特點,可以理解作者通過人物所要表達的主旨。
(三)環境描寫分析:環境描寫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關注小說的自然環境、社會背景等描寫,可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主旨。
(四)象征和隱喻:象征和隱喻是小說的常見手法,通過尋找小說中的象征和隱喻,可以深入理解主旨意蘊。
(五)語言和修辭分析:語言和修辭是小說的表現形式,通過分析作者的語言和修辭特點,可以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
(六)作品背景分析:了解作品的背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小說的主旨。例如,作者的生平、時代背景等都可以為我們提供線索。
(七)情感和思想分析:通過探究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可以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考,從而把握小說的主旨。
(八)反復閱讀:反復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小說的細節和深層含義,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主旨。
二、提煉主旨思想的主要方法
(一)從題材內容看主旨。作者選取怎樣的題材來反映怎樣的生活,特定題材的作品往往有相對固定的主旨。(二)從人物塑造看主旨。小說和記人敘述的散文,其寫作的重點在人物身上,主要人物的際遇遭逢、命運歸宿,都可顯示作品的主旨。(三)從重要情節、環境描寫捕捉對主旨的暗示。注意一些帶有象征或隱喻性質的環境描寫,可從中揣摩主旨。(四)從文中重要語句挖掘主旨。閱讀時要善于抓標題、開頭、結尾及意蘊深刻處,同時圈點勾畫出自己認為重要的語句和段落。
典例·分析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021年新高考Ⅰ卷)
石門陣
卞之琳
“諸葛孔明擺下了八陣圖,叫陸遜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馬而來的,只見左一塊石頭,右一塊石頭,石頭,石頭,石頭,直弄得頭都昏了。他一看來勢不妙,就勒轉了馬頭,橫沖直撞,焦頭爛額,逃回了原路。【畫線部分極盡小說描寫之能事。】——這《三國》里的故事,你們還記得嗎?”【故意向聽眾發問并做出停頓,凸顯王木匠學識,激發興趣,調動聽眾胃口。】
說到了這里,干咳了一聲,【“干咳”非常符合講故事人清嗓習慣。此舉突出木匠得心應手的快意,且抓住村民注意力,調動聽眾情緒,推動情節發展。】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許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帶胡子的有,麻的有,長雀斑的有,帶酒窩的有,一共十來張,在中秋前兩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點點頭,意思要王木匠盡管講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現在鄰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確是王木匠的發明。他的手藝不止見長于他的本行。【插敘,交代王木匠手巧本領,突出他是講故事、做宣傳的好手,為下文做鋪墊和過渡。】
“對,我正要給你們擺一個和八陣圖差不多的石門陣。不過幾句話,一點新聞,石門陣擺退鬼子兵。”
老王撿去才落到頸脖子上的一片枯棗樹葉子,隨即干咳了一聲。
“來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來了!來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轉過頭來望望山坡下轉進村子里來的白路,【一句話、一個動作,聲情并茂,感染牽動聽眾心,暗示八路軍已擺下石門陣,等待鬼子陷入。】仿佛日本兵當真從那邊來了,把聽眾給嚇了一跳。
“他們先在遠處山頭上向鎮上望,用望遠鏡,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條小街上有人嗎?沒有。
“那個院子里有人嗎?沒有。
“那堆小樹叢背后有人嗎?沒有。【運用反復手法,有吸引力,引發聽眾思考,誘使聽眾走進故事,跟著節奏走。】
“八路軍走光了。好,那個頭兒,吩咐先下去五十個膽子最大的‘皇軍’。
“‘開步走!’他們下來了,那五十個鬼子,騎了馬。”
“這條鎮不是就完了嗎?”【此處插話,既渲染鋪墊又埋下伏筆,還推動情節發展。】宋長發很擔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沒有理他,干咳了一聲,接下去:
“騎了馬,得意洋洋!瞧,第一個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個是八字胡子,第三個是小耳朵。小耳朵回過頭來,看后面跟來的都很威風,就把頭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閨閣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鐵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豬圈里。”【此細節描寫,活靈活現刻畫他們各懷鬼胎的骯臟丑陋、令人不齒的心思。】
“真不是好東西!”誰的聲音?李矮子?因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驢忽然叫起來了,仿佛怕給日本兵抓去呢。【寫驢叫,表達聽眾對鬼子的憎恨、深惡痛絕,同時渲染緊張氣氛。】
“說話間,不知不覺,已經走進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門口勒住了馬。【第一次提到“門”——家門,其后緊靠著更為重要的第一道大門——國門。】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邊四十七個人都勒住了馬。滿街上鴉雀無聲。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門,不作聲。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門,不作聲。”【渲染“鴉雀無聲”“不作聲”,是為鋪墊烘托對比八路軍聲勢浩大喊殺聲。】
“他們看見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來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場聽眾。
“他們看見了什么呀?奇怪——后邊那四十七個‘皇軍’也這樣問哪,可是沒有出聲。他們不作一聲在那邊發愣,那五十個‘皇軍’。
“他們看見了什么呢?奇怪。
“他們什么也沒有看見,只看見門里堵滿了石頭——石頭門。
“他們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轉了兩個彎。
“一路上——
“向左看:石頭門。
“向右看:石頭門。
“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
“干脆說吧,別那么別扭的!”宋長發老婆著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場聽眾。
“他們的臉都白了。聽,四面山頭上一片喊殺的聲音!打槍的聲音!八路吧?看,山頭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誰的聲音?仿佛大家的聲音。
“他們勒轉了馬頭,死命踢著馬肚皮,向左,向右,轉了兩個彎。他們就橫沖直撞,連奔帶躥地逃命了。【與開頭三國故事相照應,使聽眾加深印象、理解和思考,完整情節,深化主題。】
“逃出了鎮口,心里跳得像馬蹄一樣急呢。
“麻子還在想:我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們的麥田吧。
“八字胡子還在想:我搶來的鈔票不至于被他們撿回去吧。
“小耳朵還在想:我懷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們拿去上報吧。”【既表現鬼子逃脫之后的僥幸心理,又突出王木匠技藝高超。】
“老王,你活像鉆進了他們的心里了。”李矮子說,意思是兩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驚嘆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說,把眼睛對準了一個銜著旱煙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場聽過政治指導員的報告的,你說我可曾說謊。那條鎮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邊。”
“大致還不錯,”胡老三說了,“部隊在鎮東十五里地方,和敵人打了一晝夜。農民救國會集了五百會員,三個鐘頭內把全鎮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會員就拿起了槍,躲在圍山上等了。不過,老王,門是用磚頭堵的。”【胡老三的質疑,將故事推向高潮,“木門”“磚門”“石門”含義熠熠生輝,深化升華主題。】
“那有什么關系,石頭門說起來好聽一點。只要不是木頭門就行了。木頭門燒得開。上次蘇家峪不是給門板都燒光了。洪子店也燒去了許多。可是我老王一年來明白了一個道理: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寓意只有保衛國門才能守住家門。】對,把我們的門板燒掉呢,我們就夜不閉戶。”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還要你做門板嗎?”【有關“木門”“石門”與王木匠生計問題的探討,深化升華并揭示主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時候,倒認真地想起當真到了處處夜不閉戶的時代。他常常想做一張極精致的衣櫥,已經設計了多年,總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過他知道大家還得先擺多少次真正的石門陣,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結實的突起了老繭的掌心,說不出由于哪一種情感,不由得感嘆了一下:“我這雙手呵!”【含蓄深遠,意味深長:要行動起來,向鬼子宣戰,擺好石門陣,把好國門、守好家門,才能打開窗門,安全幸福地生活。】
延安,1938年秋
(有刪改)
【內容概述】小說起筆寫王木匠引述的“三國故事”,引出八路軍擺石門陣擊退鬼子兵的故事。先寫鬼子從遠處山頭向鎮上觀望偵查,未發現八路軍;然后寫鬼子騎馬進村,聽眾斥罵、猜想;隨后寫鬼子深陷石門陣,遭遇八路軍殲滅場景;最后寫聽眾討論“木門”“石門”與王木匠的生計問題。
【主旨揭示】小說主要描述了王木匠改行做宣傳員講故事的故事,展現抗戰時期人民群眾同仇敵愾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精神,突出了“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所寓含的只有保衛了國門才能守護住家門的宏大主題。
【特點歸納】小說獨具匠心,運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講述木匠講故事的故事,敘事富于變化;善用反復手法,強調感情,強化情境,突出意蘊,使情節緊張跌宕,吸引讀者興趣;善于心理刻畫,運用聽眾插話,善于調動聽眾情緒、胃口,增強生活真實性,把控故事節奏,推動故事發展;運用類比、對照、照應、渲染、烘托、鋪墊、伏筆等手法,表現人物形象和深化升華故事主題;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巧妙而不露痕跡。
任務題
1.小說中多次出現的“門”,在不同層面有不同含義,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說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中“門”這一物象的分析鑒賞。對小說物象的含義進行分析,應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的思路進行,并結合小說主題,思考物象的襯托作用或象征意義。“門”在文中出現了多次,如石頭門、用磚頭堵的門、木頭門、大門、二門,以及夜不閉戶的門。對這些“門”按照前述思路進行分析:一是指現實生活中的木頭門、用磚頭堵的門,二是指王木匠所講故事中的石頭門、石門陣,三是指王木匠思考的大門、二門、夜不閉戶的門。前兩種是具體的“門”,其含義一目了然;第三種是抽象的“門”,結合小說主題,可知其中蘊含了只有保衛國門,才能守護家門,才有實現“夜不閉戶”之希望的道理。
答案:①現實生活中的門是木頭門,洪子店村民以磚頭堵門;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磚頭門變成了“石頭門”,戰斗故事隨之變成了傳奇的“石門陣”;③王木匠從現實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的道理,即只有保衛國門,才能守護家門,才有實現“夜不閉戶”的希望。
其他題
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說明王木匠手巧,也為后文故事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B.王木匠講故事不乏新意識,他的靈感除了來自“八陣圖”,還來自“一點新聞”。
C.石門陣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導員的報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確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藝完美而無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櫥,他對著自己的手發出了感嘆。
3.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以王木匠重提諸葛亮八陣圖故事開頭,再寫村民們的表情神態,這樣,石門陣故事還未正式展開,王木匠擅長講故事的形象就已經確立起來了。
B.小說描寫村民們的面孔,用“帶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帶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顯著的特點。
C.小說調動了許多“聲音”來配合王木匠的講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話、王木匠的干咳聲,乃至與故事毫不相干的驢叫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
D.小說講了一個王木匠講故事的故事,這種故事套故事的結構頗具匠心,不僅使小說敘事變得更為復雜,同時也使小說的主題更加多元。
4.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19~24期合刊)